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惠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2024.0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家卫国题材给了文艺创作者灵感,据此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和前作一样,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原型,编导于此呈现的一个共同倾向,是将再现的一切要素都转化为表现,具有重视主观真实的表现主义式的突出和强烈的意义。这主要和它所做的艺术处理方法的三个特点有关。首先,选取水门桥之战,揭示出七连增援水门桥的原因和炸桥的过程,在极端环境下的战斗进程与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远高于其他环境下的一致性,在扁平人物形象与圆形人物形象之外,塑造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更具表现效果。水门桥战斗是独一无二的,编导极为珍视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功能。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形象单纯稳定,圆形人物形象的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里拈出的局域人物形象,既非单纯稳定,缺乏变化,亦不是一味强调性格中的矛盾对立因素,而是在表现性的意义上强调典型的局域性的环境作用,描绘典型环境与场景下的典型人物与典型性格,进而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在《水门桥》中,千里想起没有把老大照顾好,时时涌起照顾万里时的不无痛感的怜惜;百里为救神枪手平河牺牲,平河一直对伍家兄弟心有愧疚;梅生想念妻子和女儿、期待能回到妻子怀抱……这之中现实主义典型创造的作用颇为突显,人物在纯主色之外,羼杂了局域的色块部分。在动作、战争里,在寒冷、风雪、爆炸、飞机、坦克、困难以至恐惧的环境真实里有“人”,这在对伍千里、伍万里、余从戎、梅生、谈子为、平河等的描写中都得到集中展示。两部影片中,伍千里双手捏摸万里的脸、革命烈士骨灰坛和震撼悲壮的场面等重复出现,显示了著名的“契诃夫之枪法则”(Chekhov’sGun)①的戏剧方法。通过这种包含表现主义因素的体现为各有特定阴影的人物局域形象的生动刻画,典型的重要意义得到更大程度的演示。其次,《水门桥》对题材的灵活运用和宏观的表现,取代了小分队进行小体量战斗的预设议题,通过多维的开掘保证了影片在较广层面表现的完整度。影片对更大背景和场面的自如运用,使“水门桥战场”上的炸桥这样的“小战斗”成为长津湖影片全景创作与整体擘划过程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与《长津湖》从大到小、从司令员到新兵的成长描写和油画般的画面展示不同,《水门桥》在聚焦三炸水门桥的同时,赋予了作品多种表现意义的内容、情境和色调变化组成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既可以让前作色彩变暗转化为背景,也可以接续并中和其他故事与美学表现的反射。这也是发生在志愿军炸桥和美军撤退(“逃跑”)之间的那种脸谱化,使这部电影最终成为导演徐克最为欢愉的表现性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影片在成功讲述战争与人的故事并做了多样而具有表现性的描写与勾连的同时,读识出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角力过程中的中国军人所展现的整体面貌、荣耀和诗性特质,即它在把历史素材改造成一个“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的感人诗篇的过程中,蕴含的作为艺术核心缘起所获有与标识的“永久的生命的坚实的东西”。刘念渠在1941年的《中国电影》上发表文章《在银幕上创造典型》指出:“中国电影必须与变动的中国的现实更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新的中国的艺术。”他认为“典型的创造”可以突破即时性的限制,因此说,“必须创造典型,必须创造中国人的典型,中国电影才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水门桥》展示的那种普通人的特点、对生命的热望和“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纯粹性,使影片具有了艺术表现的煽情催泪与教育影响观众的典型作用。志愿军英雄经年不变地受国人爱戴,被视为“最可爱的人”和国家价值观代表,部分得益于对类似中国故事讲述的强化,把民族文化和国家元素放了进去。所有的荣誉,几乎都和中国军人的勇敢和牺牲息息相关,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演绎直接相联。志愿军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作为中华民族的血性男儿勇敢向前,竭尽全力拼死作战。这是电影之扣人心弦、且当广义的爱国教育片看,也自有道理的缘由。[注]①“契诃夫之枪法则”(Chekhov'sGun)是一条戏剧编剧原则:戏剧情节中所有能让人记住的道具都应该是必需的和不可替代的,如果出现了就必须用到。契诃夫本人称所有与故事情节无关的东西都要去掉。(摘编自丁亚平《〈长津湖之水门桥〉:类型、情感与艺术表现的挑战性及其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门桥》作为保家卫国题材的电影,虽然基于客观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原型,但编导做了艺术处理,呈现重视主观真实的倾向。B.与“扁平人物”或“圆形人物”相比,《水门桥》影片塑造出的典型的局域性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更具表现效果。C.影片发生在志愿军炸桥和美军逃跑之间的那种脸谱化,是使《水门桥》这部电影成为导演最为欢愉的表现性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D.志愿军英雄能够一直受国人爱戴,且被视为“最可爱的人”,部分原因是讲述志愿军故事时把民族文化和国家元素放了进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编导极为珍视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功能,使得《水门桥》在极端环境下的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高于其他环境。B.《水门桥》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革命烈士骨灰坛和震撼悲壮的场面都是必需的或不可替代的,都与电影情节相关。C.《水门桥》读识出了中国军人在复杂地缘政治角力过程中所展现的整体面貌、荣耀和诗性特质,可当爱国教育片看。D.《水门桥》影片密切地联系了变动的中国的现实,且创造了中国人的典型,可见其已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A.不同于早期主旋律电影“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水门桥》将志愿军的形象以普通人的视角呈现。B.《水门桥》具象展现了伍万里在战争的残酷历练中,从叛逆任性到自觉背负“七连”使命的转变过程。C.《水门桥》将人民志愿军群像树立成为革命的典型,一改以往以独立形象作为银幕典型的做法。D.《水门桥》用中方与美方战略高层的宏观叙事,及其具体作战方的微观叙事,串起影片的故事线。4.材料在论证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简要分析。5.在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作为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请结合文本分析拍好主旋律电影可进行怎样的尝试。【答案】1.C2.D3.B4.①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水门桥》相关情节,反映电影中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说明电影通过这些具体情节展现了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②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福斯特的“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定义来说明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和深度;引用刘念渠的观点则被用来强调电影创作中典型性的重要性和艺术的永久价值。③对比论证:文章通过对比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福斯特定义的人物类型,阐释了电影中的人物既不是单纯的扁平人物,也不是完全的圆形人物,而是在特定环境下具有局域性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比《水门桥》与前作《长津湖》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来阐明《水门桥》在主题和表现上的独特之处。5.①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以《水门桥》为例,电影应紧扣历史背景,通过艺术加工强化情节和人物的吸引力,同时保持真实性和教育性。②塑造具有局域特色的典型人物:通过创造反映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传递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有助于观众产生共鸣并深刻理解电影主题。③增强情感与视觉表现力:利用戏剧张力和视觉美学,如《水门桥》的情感深度和视觉冲击力,提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④平衡教育意义与艺术追求:电影既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也要追求高艺术水准,以便既能够教育人心,又能成为观众欣赏的艺术精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使……”错误,原文为“这个系统结构既可以让前作色彩变暗转化为背景,也可以接续并中和其他故事与美学表现的反射。这也是发生在志愿军炸桥和美军撤退(‘逃跑’)之间的那种脸谱化,使这部电影最终成为导演徐克最为欢愉的表现性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从系统结构中抽离出来单独谈脸谱化,选项以偏概全。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可见其已成为”错误,原文:“必须创造典型,必须创造中国人的典型,中国电影才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主要观点为:揭示出七连增援水门桥的原因和炸桥的过程,在极端环境下的战斗进程与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远高于其他环境下的一致性,在扁平人物形象与圆形人物形象之外,塑造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更具表现效果。B.“战争的残酷”即为“极端环境”,伍万里的成长证明塑造的“局域人物形象”。A.可支撑第四段“《水门桥》展示的那种普通人的特点、对生命的热望和‘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纯粹性,使影片具有了艺术表现的煽情催泪与教育影响观众的典型作用”这个观点。C.不可支撑文中观点。D.可支撑第三段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举例论证:“选取水门桥之战,揭示出七连增援水门桥的原因和炸桥的过程,在极端环境下的战斗进程与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远高于其他环境下的一致性,在扁平人物形象与圆形人物形象之外,塑造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更具表现效果”,文章列举了《水门桥》相关情节,反映电影中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说明电影通过这些具体情节展现了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引用论证:“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形象单纯稳定,圆形人物形象的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文中引用了福斯特的“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定义来说明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和深度;“刘念渠在1941年的《中国电影》上发表文章《在银幕上创造典型》指出:‘中国电影必须与变动的中国的现实更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新的中国的艺术。’他认为‘典型的创造’可以突破即时性的限制,因此说,“必须创造典型,必须创造中国人的典型,中国电影才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引用刘念渠的观点则被用来强调电影创作中典型性的重要性和艺术的永久价值。对比论证:“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形象单纯稳定,圆形人物形象的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里拈出的局域人物形象,既非单纯稳定,缺乏变化,亦不是一味强调性格中的矛盾对立因素,而是在表现性的意义上强调典型的局域性的环境作用,描绘典型环境与场景下的典型人物与典型性格,进而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文章通过对比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福斯特定义的人物类型,阐释了电影中的人物既不是单纯的扁平人物,也不是完全的圆形人物,而是在特定环境下具有局域性的人物形象;“与《长津湖》从大到小、从司令员到新兵的成长描写和油画般的画面展示不同,《水门桥》在聚焦三炸水门桥的同时,赋予了作品多种表现意义的内容、情境和色调变化组成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既可以让前作色彩变暗转化为背景,也可以接续并中和其他故事与美学表现的反射。这也是发生在志愿军炸桥和美军撤退(‘逃跑’)之间的那种脸谱化,使这部电影最终成为导演徐克最为欢愉的表现性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对比《水门桥》与前作《长津湖》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来阐明《水门桥》在主题和表现上的独特之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长津湖之水门桥》……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原型”“《水门桥》展示的那种普通人的特点、对生命的热望和‘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纯粹性,使影片具有了艺术表现的煽情催泪与教育影响观众的典型作用”,《水门桥》这一电影紧扣历史背景,通过艺术加工强化情节和人物的吸引力,同时保持真实性和教育性。据此可知,应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选取水门桥之战,揭示出七连增援水门桥的原因和炸桥的过程,在极端环境下的战斗进程与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远高于其他环境下的一致性,在扁平人物形象与圆形人物形象之外,塑造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更具表现效果……通过这种包含表现主义因素的体现为各有特定阴影的人物局域形象的生动刻画,典型的重要意义得到更大程度的演示”,通过创造反映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传递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有助于观众产生共鸣并深刻理解电影主题。据此可知,要塑造具有局域特色的典型人物;由“两部影片中,伍千里双手捏摸万里的脸、革命烈士骨灰坛和震撼悲壮的场面等重复出现,显示了著名的‘契诃夫之枪法则’的戏剧方法。通过这种包含表现主义因素的体现为各有特定阴影的人物局域形象的生动刻画,典型的重要意义得到更大程度的演示”,《水门桥》利用了戏剧张力和视觉美学,其情感深度和视觉冲击力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据此可知应增强情感与视觉表现力;“《水门桥》展示的那种普通人的特点、对生命的热望和‘可成为永久的生命的艺术’纯粹性,使影片具有了艺术表现的煽情催泪与教育影响观众的典型作用”,电影既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也要追求高艺术水准,以便既能够教育人心,又能成为观众欣赏的艺术精品。据此可知要平衡教育意义与艺术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泽乡茅盾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不停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押送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刺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①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说是‘大楚兴’啰?”“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醉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提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吧?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大家的眼睛睁大了。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唤作什么“闾左贫民”。到渔阳去,②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让匈奴投降而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戍卒的心胸。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③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多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④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先斩两屯长?”“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谁给我们掘坑?”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么……让他们醉死!”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作为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地下火爆发了!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⑤始皇帝死而地分!1930年10月6号于上海(有删改)[注]故事脱胎于司马迁《史记》中《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同阶级意识”“自由市民”“统治阶级”作为现代语汇穿插在故事叙述中,隐含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达成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B.本文中陈胜、吴广仅作为次要人物出场,而《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是传主身份,这体现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特点。C.“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雨是进击的战鼓”都运用了比喻修辞,以军中常闻的事物作喻体,富有生活气息,也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D.文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有的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视,有的则表达了作者对戍卒们命运的思考。7.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连用“是”强化戍卒们的悲壮情感氛围,狐狸叫声映衬了人的心理活动,也与后文中的③句前后照应。B.②句运用排比句刻画戍卒们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表达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反问句的运用凸显戍卒们自我追问与觉醒。C.④句写出戍卒们起来反抗压迫内心朴素的目的“分土地”,作者借此对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工农革命运动加以思考。D.⑤句在前一段抒情的基础上有力收束全文,戍卒们起义源自秦末诸多社会矛盾,结尾段与《过秦论》的主旨句有异曲同工之效。8.“雨”作为环境描写有着丰富的意蕴。请就其中两处的意蕴简要分析。9.历史小说与史传文相比,往往对历史现场的处理加入更多的艺术构思。如果以“重塑历史现场”为题写一则《大泽乡》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答案】6.A7.D8.①最后的狂风暴雨喻指戍卒们像暴风雨般的反抗。②连日被困雨中,戍卒们内心情绪的骚动、怨嗟、暴发,暗示反抗力量的积聚。③雨一直不停,两位军官担心戍卒们反叛,酝酿把戍卒们困死在大泽中的阴谋。④全文写不停的雨、雨越来越大暗示沉重、压抑、紧张的氛围。9.①以戍卒们与两位军官相冲突的几个场景来呈现作者心中的历史场景。②叙述技巧:以两军官的视角与戍卒们的视角交织呈现,强化了压迫与反抗的矛盾冲突。(或:小说以两军官与九百戍卒的矛盾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或:将戍卒们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表现,展现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③作者以戍卒们为主角来创作,以史喻今,关注30年代的工农革命运动,体现了茅盾对革命运动的关注与农民命运的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达成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错误,这些现代语汇的运用并非要达成幽默诙谐,主要是传达作者对这些戍卒们起义的思考及引发对工农运动的联想,借古喻今。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有异曲同工之效”错误,《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与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不同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把最后的狂风暴雨比喻为进击的鼓点,指戍卒们像暴风雨般的反抗,并由村及郡,遍布四面八方。“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不停下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连日被困雨中,戍卒们内心情绪的骚动、怨嗟、暴发,要么被淹死,要么被杀死,暗示反抗力量的积聚。“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先斩两屯长?”“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雨一直不停,两位军官担心戍卒们反叛,酝酿把戍卒们困死在大泽中的阴谋。“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不停下着……军鼓似的雨声……第二天还是淋雨……雨还是腾腾地下着……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全文写不停的雨、雨越来越大,对应九百戍卒逐渐变化的情绪,暗示沉重、压抑、紧张的氛围。【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艺术手法,拟写评论的能力。“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谁给我们掘坑?”“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以戍卒们与两位军官相冲突的几个场景来呈现作者心中的历史场景。叙述技巧:“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这是从军官的视角叙事;“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戍卒的心胸”,这是从戍卒视角叙事。以两军官的视角与戍卒们的视角交织呈现,强化了压迫与反抗的矛盾冲突;“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谁给我们掘坑”“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开始的阶级差异的矛盾,到直接冲突,最后爆发起义,小说以两军官与九百戍卒的矛盾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始皇帝死而地分”,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去渔阳戍守的戍卒赶上大雨,进退无路,爆发起义。小说将戍卒们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表现,展现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结合创作时间及“到渔阳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让匈奴投降而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可知,作者以戍卒们为主角来创作,以史喻今,把戍卒和农民联系起来,关注30年代的工农革命运动,通过戍卒的思考,表达作者对革命运动的关注与农民命运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秦为燕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臣故敢献其愚,为大王计。当今之时,山东之诸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韩、魏臣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愿大王之熟计之也。”乃封苏秦为武安君,以约诸侯。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敝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敝邑缮甲厉兵,力田积粟,唯恐大王有意督过之。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A臣B窃为C大王计D莫如与秦E遇F于渑池G面相见H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于是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节选自《战国策》)材料二: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分布地图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以闻A臣B窃为C大王计D莫如与秦E遇F于渑池G面相见H而身相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燕固弱国”与《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的句式类型相同。B.“稍蚕食之”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中“稍”的意思不相同。C.“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D.“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臣请案兵无攻”两句中的“案”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的说辞尊重赵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他结合赵国面临的形势和赵国的优势,意在说服赵王应该抓住机遇,跟其它诸侯国形成合纵。B.张仪的说辞绵里藏针,以势压人,出招狠毒。他指出合纵联盟解体已成定势,而连横已成多个诸侯国的共识,软硬兼施让赵王连横事秦。C.赵国先采用合纵政策,后采用连横政策,可见赵国没有本国内政外交独立的主张,这与苏洵《六国论》中提及的赵国灭亡的原因相一致。D.虽然张仪对赵王谈及苏秦连横术的说辞不多,但他的话谋划得当,顺势提到秦已经拉拢了四个诸侯国,从而达到了动摇并拉拢赵王的目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臣于秦。(2)敝邑缮甲厉兵,力田积粟,唯恐大王有意督过之。14.苏秦与张仪的军事外交政策不同,为什么在说服赵王时都提到韩、魏?请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苏秦与张仪各自的论辩目的。【答案】10.ADG11.A12.C13.(1)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却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2)敝国修缮铠甲(武器)磨快(磨好、磨砺)兵器,勤于耕作,聚积粮食,惟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14.①苏秦认为韩、魏是赵国南边的屏障,可以挡住秦国的进攻,失去韩、魏的保护,赵国自身难保,所以要合纵一起对付秦国;②张仪则将韩、魏作为基地来进攻赵国,让赵国陷于四国围攻的窘境,所以赵国要跟临近的国家连横事秦才能避免被围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这个问题),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见了面以后而使两国互结友好。“闻”,使动用法,省略宾语,“臣”是下句主语,两词中间A处断开;“为”,介词,替,与“计”匹配,要合在一起,构成状中结构,其后D处断开;“遇于渑池”,状语后置,跟“与秦”合在一起,其后G处断开;最后一句“面相见而身相结”表达“与秦遇于渑池”的目的,“而”字连接前后两部分,中间不断开。故选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议和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都是判断句。句意:燕国本是一个弱国。/汉天子,是我的长辈。B.错误。两个“稍”都是“逐渐”。句意:秦国只要对它逐渐吞食。/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C.错误。第一个是“……原因”;第二个是“用来……的”。句意:这是我为(替)大王您感到忧虑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D.错误。第一个是“察看”;第二个是“停止”,同“按兵不动”。句意:我私下察看天下各国的地图。/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赵国没有本国内政外交独立的主张”表述不当。采用合纵还是连横,与当时的情势变化有关。“与苏洵《六国论》中提及的赵国灭亡的原因相一致”也不当,《六国论》中提及的原因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于”,表被动;“事”,侍奉;“臣”,臣服,称臣;“于秦”,状语后置,向秦国(2)“缮甲”,修缮铠甲(武器);“厉兵”,磨快(磨好、磨砺)兵器;“力田”,勤于耕作(田,名词作动词);“督过”,责备、责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韩、魏臣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中于赵矣”“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可知,苏秦认为韩、魏是赵国南边的屏障,可以挡住秦国的进攻,失去韩、魏的保护,赵国自身难保,所以要合纵一起对付秦国;②由“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今秦发三将军……驱韩、魏而军于河外……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可知,张仪则将韩、魏作为基地来进攻赵国,让赵国陷于四国围攻窘境,所以赵国要跟临近的国家连横事秦才能避免被围攻。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替燕国推行合纵主张,游说赵王道:“普天之下,各诸侯国的卿相大臣,乃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尊崇大王施行仁义的行为的,很长时间以来,他们都愿接受您的教诲,向大王进献忠心。我才敢到大王的近前来进献忠言,为大王考虑。看现在的形势,崤山以东这几个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赵国这么强大。赵国土地方圆两千里,精兵数十万,西边有常山,南边有黄河、漳水,东边有清河,北边有燕国。燕国本是一个弱国,不足畏惧。在天下各诸侯国中,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那秦国不敢发兵讨伐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秦国担心韩、魏两国在后边算计它。这样看来,韩、魏两国就是赵国南边的蔽障。如果秦国攻打韩、魏,情况就不是这样了。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秦国只要对它逐渐吞食,一直把国都吞食完为止就可以了。韩、魏不能抗拒秦国,必然会向秦称臣。韩、魏臣服于秦后,秦国就没有韩、魏的障碍了,战祸就将降到赵国头上。这是我为(替)大王您感到忧虑的原因(地方)。我私下察看天下各国的地图,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却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或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或臣服于别国,两者绝不能相提并论。请大王深思熟虑。”于是赵王就封苏秦为武安君,与诸侯缔结合纵之约。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游说赵王道:“敝国秦王派我通过御史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率领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使秦军不敢出函谷关已十五年了。敝国修缮铠甲磨砺兵器,勤于耕作,聚积粮食,惟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一般地说,大王听信合纵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也自称是秦国的东方之臣,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就如同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割断了右臂的人去与人搏斗,就必然会失去同盟而陷入孤立无援,所以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堵塞午道,并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并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列阵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我们盟誓说:‘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这个问题),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见了面以后而使两国互结友好。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尽快决定计划。”于是赵王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并把河间之地献给秦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赵秀才弹琴韦庄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①曲,卓氏②门前月正明。[注]①《幽兰》:古琴曲名。②卓氏:指卓文君。西汉时司马相如曾用琴音挑起她的爱慕之情。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所写的古琴音乐时而清雅,时而艳美,时而清润和婉……音乐富有变化,起伏显著,节奏鲜明,呈现独特的音乐境界。B.首联借“冰泉”之声形容琴声,“满匣冰泉咽又鸣”与《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所描写的音乐意境迥然有别。C.颔联把琴声想象为巫山夜雨、湘水清波的优美画卷,并且化用巫山神女、湘灵鼓瑟等神话传说,赋予眼前的音乐更为美妙的韵致。D.尾联写不必弹“幽兰”也会引动卓文君之琴心。可见作者对赵秀才琴声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有着充分的欣赏和称道。16.从音乐描写的角度看,本诗的“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与“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其相同之处。【答案】15.B16.①都运用了比喻、通感描写音乐。②李诗以玉碎之声和凤凰叫声写箜篌的清脆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以视觉写听觉,以带露芙蓉和盛放香兰的柔美画面写箜篌的低回轻快。③本诗描摹琴声轻细时如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洪亮处似蝉抱柳梢竭力鸣叫,写出了琴声时而细致短促,时而洪亮连绵的变化。【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意境迥然有别”错误,两句诗的意境是相似的,都是乐音浑浊凝滞的表现。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效果的能力。李诗诗句意思是:乐声清脆得就像昆仑山美玉被击碎,凤凰在鸣叫;时而又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以玉碎之声和凤凰叫声写箜篌的清脆和缓,为比喻修辞;“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以视觉写听觉,为通感,以带露芙蓉和盛放香兰的柔美画面写箜篌的低回轻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形神兼备。本诗“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意思是琴声轻细时如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洪亮处似蝉抱柳梢竭力鸣叫。这是从正面直接描写琴声。描写时运用了比喻、通感手法,把琴声轻细时比作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琴声洪亮处比作蝉抱柳梢竭力鸣叫,并化听觉为视觉。生动形象写出了琴声时而细致短促,时而洪亮连绵的变化。综上可知,都运用了比喻、通感描写音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及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梦见妻子,两人相对,默默无语胜过千言万语。(3)古诗词中“月”与“酒”(有的则是“酒杯”“酒樽”)俨然成了“标配”,或上下句,或同一句,它们如影相随,相互配合,或抒发孤独寂寞,或寄寓思乡怀人,或阐发哲理感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谢公宿处今尚在②.渌水荡漾清猿啼③.相顾无言④.惟有泪千行⑤.春江花朝秋月夜⑥.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宿、渌、荡漾、惟、酹、邀、笼、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首都河内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阮富仲邀请习近平进行小范围茶叙,两党总书记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继续进行深入沟通。在此前,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到河内胡志明①故居,习近平与阮富仲曾三度以茶会友。如今,在河内又见茶叙外交。透过阵阵茶香,人们①。一杯清茶,可以品出深厚友谊。茶叙外交,是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的交往方式。这一特殊方式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双方深情厚谊。“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当江水冲开香茗,茶意悠长。中越之间的友谊,彼此都能品味得到。一杯清茶,②。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走在越南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路边茶摊。人们()围坐一起喝茶畅聊,度过悠闲时光。尽管茶的种类不尽相同,但中越有共通的茶文化。把盏品茗之间,两党两国领导人以茶论道、交流交心。“‘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习近平曾在与阮富仲茶叙时妙解“茶”字,一语道出中华文化中“和合之道”的真谛。对于双方茶文化的理解,也让外界看到相通文化的中越在处理分歧时的智慧。不可否认,国与国之间,难免有一定分歧,处在草木间的人,更难免会有磕碰。但茶之道正是在于存异尚和,③,就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注】①胡志明(1890年5月-1969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越南共产党的创建者。18.请在文中两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使表达准确、连贯。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不当,请将正确的句子改写在答题卡上,可适当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符合文意。20.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不拘一格(别具一格);三五成群(攒三聚五、三三两两)19.双方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也让外界看到文化相通的中越,在处理分歧时的智慧。不可否认,处在草木间的人,难免会有磕碰,国与国之间,更难免有一定分歧。20.①能品味中越关系的深意②还(也,又)可以品出文化相通③只要秉持“和而不同”(或“和合之道”)的理念【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可知,该句意在强调“茶叙外交”打破了传统外交的方式,与其它外交不同,故填写“不拘一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指不受某种规格、方式等的束缚。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第二空,该句描绘几个、一些人围在一起喝茶的情景,故填写“三五成群”“攒三聚五”“三三两两”三五成群:指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用来形容几个人在一起的情况。攒三聚五:三三五五聚在一起。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对于双方茶文化的理解”,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改为“双方对于茶文化的理解”。第二处,语序不当,“相通文化的中越”语序不当,“相通文化”作为定语修饰“中越”,应改为“文化相通”,或者在“相通文化”前加“具有”。第三处,语序不当,“国与国之间,难免有一定分歧,处在草木间的人,更难免会有磕碰”由于不合逻辑,导致递进关系不当,应先说个人,再说国家,改为“处在草木间的人,难免会有磕碰,国与国之间,更难免有一定分歧”。故原句改为:双方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也让外界看到文化相通的中越,在处理分歧时的智慧。不可否认,处在草木间的人,难免会有磕碰,国与国之间,更难免有一定分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第一段记叙了中越领导人多次以茶会友的事迹,因此,该句意在强调品茶,就是品中越关系,中越友谊,再结合“透过阵阵茶香”可知,应填写“能品味中越关系的深意”一类句子。第二处,第四段与第二段是并列关系,二者句式一致,由“一杯清茶,可以品出深厚友谊”可以推断出应填写“可以品出……”或者“还可以品出……”;再根据第五段对越南茶文化的描述和第六段“尽管茶的种类不尽相同,但中越有共通的茶文化”可知,该句意在强调两国文化相通。故填写“还(也,又)可以品出文化相通”一类句子。第三处,前文陈述两国之间有分歧,“但茶之道正是在于存异尚和”对前文进行转折,再结合“就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可知,该句意在强调两国之间应秉承“和而不同”一类的相处理念。故填写“只要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只要秉持‘和合之道’的理念”一类句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21.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是曹雪芹对王熙凤“彩绣辉煌”的服饰的描绘,请简要概括其中的寓意。22.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话极富个性,特别符合她善于逢迎的性格,请结合选文中画横线内容分析。【答案】21.王熙凤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庸俗的审美趣味。22.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流医院协议书
- 联建党建协议书
- 承包脚手架合同协议书
- 土石方清运合同协议书
- 考研入会协议书
- 职业限制协议书
- 猫狗领养协议书
- 宠物萨摩耶领养协议书
- 商务和技术合作协议书
- 委托持股代持股协议书
- 合伙经营门店协议书
- 医疗压疮护理
- 线路改造合同协议书
- 《髋关节镜手术患者》课件
- GB/T 36066-2025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检测技术要求与应用
- 人教版PEP版2025年三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Unit8Wonderland(Weletotheunit)课件-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高考数学17题 立体几何-2025年高考数学冲刺复习(北京专用)解析版
- 浙江开放大学2025年《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3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腰果酚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浙江省宁波市一模科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