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总用时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填涂相应题号的选择项。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这一号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源头和精神旗帜,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不断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首先要打好“学”的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项基本功。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定要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常学常新,熟练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穿透思想迷雾,冲破犹豫彷徨。通过“学”拧紧“总开关”,坚定“四个自信”。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关键要做好“用”的功夫。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学好是为了用好,要用看家本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要把对看家本领的学习领悟,转化为看待问题的宏阔视野、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高超本领。比如,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就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比如,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就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新时代,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核心要义就是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编自《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材料二:自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恩格斯开始阅读欧洲学人的中国论著以及当时欧洲媒体报道的中国要闻和旅华人士记述的中国见闻,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遇。他们分析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认为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必将展现“亚洲新纪元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结果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他们谴责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倒中国的围墙,进行“无比残忍的蹂躏屠杀”,“在对中国人的关系上把战争的所有国际法准则破坏无遗”,强迫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战争的理由虚伪和空洞,这种行为绝不是所谓传播文明的义举,而是劫掠中国财富、侵犯中国主权的不义行径,在人类历史记录上绝无仅有。他们还评论了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及英国议会围绕对华政策展开的争论,分析了沙皇俄国的扩张企图,揭露了西方媒体的骗局,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指出自然经济的局限性和晚清帝国衰落的历史成因。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晰的辨证视角,他们看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的中国人展现了礼仪之邦的文化素养,但经济结构落后的东方古国如果一味“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闭关自守中居于世界文明之外,就将使社会生活陷于停滞状态,在西方铁蹄的践踏下遭遇极大的危险。马克思指出,“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是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晚清中国之所以成为西方列强意欲瓜分之地,是因为在“腐朽的”“半文明的”状态中昧于形势、甘于自欺,没有抵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此必须变革封建中国腐朽的政治统治,在革命中孕育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历史格局中,认为在鸦片战争中压抑的中国火种必将爆发,“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马克思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因而,这场革命与欧洲革命是“两极相联”的,必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了,“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不会在风雨中飘摇、沉沦,而会在社会革命中新生,并建立新的工业文明,开展现代商业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论述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创造新的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认同,体现了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实践表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符合马克思的构想,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璀璨的光芒。(摘编自《马恩视野中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刊于光明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意义。B.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因为党员干部要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常学常新,熟练掌握。C.在新时代,只有学精悟透用好看家本领,才会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在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创造新的历史的当下,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论述仍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实践的特点。B.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影响,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强侵略不幸遭遇的同情。C.在“腐朽的”“半文明的”状态中昧于形势、甘于自欺,没有抵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晚清中国成为西方列强意欲瓜分之地的重要原因。D.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晰的辨证视角,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是全面而完整的。3.下列各种现象中,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项是()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B.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了解不够。C.教哲学的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D.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4.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分析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必将展现“亚洲新纪元的曙光”?【答案】1.B2.D3.B4.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能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创造新的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5.基于厚重的历史底蕴,阅读欧洲学人的中国论著,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结果对世界革命的影响采用明晰的辨证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文化素养,也分析了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置于世界历史格局,认为鸦片起了惊醒作用,中国会在社会革命中新生,并建立新的工业文明,开展现代商业贸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因为……”错误,因果倒置。由材料一第四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项基本功。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定要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常学常新……”可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所以”党员干部要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常学常新,熟练掌握。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是全面而完整的”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马克思、恩格斯开始阅读欧洲学人的中国论著以及当时欧洲媒体报道的中国要闻和旅华人士记述的中国见闻,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遇。他们分析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可知,他们研究内容有限,不可能做到“对中国历史的分析”“全面而完整”。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的能力。A.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B.缺少看待问题的宏阔视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C.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D.体现的是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分析现实意义,要按照题干要求“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从两个方面作答。学习方面,集中在材料一,如第二段“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不断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再如最后一段“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据此得出信息:不断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能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材料二的最后一段“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创造新的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和“实践表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符合马克思的构想,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璀璨的光芒”。提炼主要信息: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创造新的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提出了观点: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必将展现“亚洲新纪元的曙光”。下面几段是具体论证。作答时,先找到标明观点的句子。从第三段第一句“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晰的辨证视角”提炼出两个答题要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晰的辨证视角”。“厚重的历史底蕴”体现在第一段“阅读欧洲学人的中国论著以及当时欧洲媒体报道的中国要闻和旅华人士记述的中国见闻”和第二段“著述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结果对世界革命的影响”。“明晰的辨证视角”体现在第二段“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指出自然经济的局限性和晚清帝国衰落的历史成因”及第三段“他们看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的中国人展现了礼仪之邦的文化素养”,既指出优势也指出不足的辩证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从第四段“马克思、恩格斯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历史格局中”提炼出第三个答题要点,从原文“认为在鸦片战争中压抑的中国火种必将爆发,‘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不会在风雨中飘摇、沉沦,而会在社会革命中新生,并建立新的工业文明,开展现代商业贸易”概括重要信息去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手冷江他哭了!大屏幕清清楚楚,入围比赛的十名选手,就像十颗闪闪的星子,嵌在暗蓝的天幕上。其中有一颗在他的心里已经无数次闪亮过。但那不是他自己。他比那个名字的排名更靠前。他知道接下来,按照比赛规则,前5名有权按照排名次序,从其余入围者中自由挑选一名两两对抗。赢者进入最终的决赛,有权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对于这样巨大的荣誉,二十多年来他每天都在期待。所有参赛者最终的梦想都是为了这一天。可是,他不是因为入围十强才喜极而泣。他是为了那个名字为自己哭泣。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内心,他知道接下来自己一定会选择那个名字,而那个名字,在他二十多年的比赛纪录里,始终是个梦魇,因为他从未赢过这个名字。一旦选择与那个名字对抗,他知道意味着什么。然而,一旦错过这次挑战的机会,今后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赢他了。他为此既感到莫名的兴奋,以至于全身瑟瑟发抖;又为此前100%失败的概率而感到剧烈的恐惧,以至于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一直压迫着他,喘不过气来。他在座位上弯下腰,双手抱头,恨不能将自己完全埋在屁股下的椅子里。一分分过去了,一秒秒过去了,当主持人喊到他的名字时,他还沉浸在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中。邻座选手捅了他一下,他才回过神来。当所有嘉宾、选手和观众,听到他嘴里说出接下来要PK的对手名字时,全场鸦雀无声。因为虽然入围十强时,他的排名比对手靠前,可接下来淘汰赛的项目,对手的排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而他自己从未进入过前三十名!主持人瞪大了眼珠看着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请你再说一遍!他毫不犹豫地再次重复了那个名字。主持人还是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刻,于是转而问嘉宾,请你们给他一个建议。一位漂亮的女嘉宾激动地站了起来,急切地对他说,我要提醒你保持冷静,这是比赛,不是发扬风格和盲目逞英雄的地方!他眼睛潮湿了,身子站得笔直,微笑地看着女嘉宾,谢谢您的提醒,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当对手走上来,主持人问,你想到他会挑你吗?对手笑了,没有!主持人再问,假如让你来选,你会挑他吗?对手高傲地回答,不会,我想让他走得尽可能远一点!比赛开始了,是三道图形识别题。两人同时进入机位,几乎同时答完第一题,又几乎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策略开始答第二题。彼此确实太熟悉了,一招一式,尽在不言中。他此刻脑子里除了图形还是图形,他从进入机位那一刻,已经处于极度亢奋状态,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等待了二十年。突然,现场广播,三号位完成二号题,他一下子懵了。因为三号位是对手。这说明,对手已经抢先进入最后一道题。他的脑子里就像掺了水,越来越乱。他竭尽全力控制住自己,不去管对手,而是重新将所有注意力聚焦到题目上。很快他也完成了二号题,进入三号题。读秒阶段开始了,全场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就在他找到三号题的答案,准备去按红色按钮的那一秒,对手抢先冲过去按响了答题按钮。全场发出了啊的惊叫声。他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整个身子突然就散了。他咬着牙,再次站直了身子,僵硬地笑着,祝贺对手。主持人惋惜地说,虽然已经没有悬念,但按照比赛规则,还是要验证一下答案,如果正确,那么先答题的进入决赛,否则送后答题的进决赛。所有人都替他惋惜,因为他选的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了。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对手前两个答案都正确,恰恰是第三题答错。全场再次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叫声。不会吧,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对手懊恼地摇了摇头,向他走过来,微笑着伸出手表示祝贺。他却像做梦一样傻傻地愣在那里。直到主持人大声喊出他的名字,他才醒过来,就像死了一回又活过来了,他紧紧地抱住了对手。对手轻轻在他后背上拍了几下,大声说,替我去完成冲击世界杯的目标,然后优雅地转身,离去。或许是对手的祝福应验了,或许是这九死一生的大转折赋予了他神奇的力量,接下来的他就像有了魔法一样,所向披靡,在与世界强队的对抗上连下五城。当他手捧世界冠军奖杯回国,记者在机场采访他时,他说,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告诉他,我替他完成了目标!我赢了!当他拿着奖杯,兴冲冲地找到当年的对手时,对方正在一所脑力训练营给一些天才儿童授课。他只好静静地坐在后排等他下课。顺便翻了翻书架上那些脑力训练的书。突然他的眼睛瞪大了,书上有一页的内容与他们当年生死PK的第三道题完全相同,再一看书的作者和出书时间,他整个人都僵住了!当年的“意外”,他一下子都找到了答案。他抬起头正好看见讲台上的他,正微笑地向他走来,并竖起了大拇指!他举着奖杯冲了上去,那一刻再次泪流满面。(《语文报》2023年第21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赛场上感到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他”有了机会挑战那个强大的对手,恐惧的是之前“他”每次都输给这个对手,这成了“他”的梦魇。B.“弯下腰,双手抱头,恨不能将自己完全埋在屁股下的椅子里”这是“他”赛前内心承受高压、矛盾纠结的外化表现。C.“对手笑了,没有!”“对手高傲地回答,不会。”从这两处文字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手”是个高度自信,蔑视自己对手“他”的人。D.文中两处划横线处的“惊叫声”所蕴含的情感不同,前者大家更多的是为“他”感到惋惜,后者大家更多地是因为出乎意料,对“对手”会答错而感到惊讶。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他哭了”开篇,又以“泪流满面”结尾,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前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后者升华主旨,引发读者思考。B.听到“他”说出要PK的对手名字时,“全场鸦雀无声”“主持人瞪大了眼珠”等几处描写,说明大家觉得这不是明智的选择。但这正面凸显了“他”的勇敢。C.本文在刻画“他”的形象时,特别注重神情描写,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神情变化感知“他”在比赛过程中的心情起伏。D.当比赛结果公布之后,文章对“对手”细节描写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手”对“他”的诚恳鼓励和真挚祝福。8.小说以“对手”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9.“当年的‘意外’,他一下子都找到了答案”中的“答案”是什么?这一情节体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答案】6.C7.B8.情节上,战胜“对手”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对手”为标题利于概括文章核心情节。主题上,以“对手”为标题利于揭示文章主题:勇敢才能战胜对手,对手也可以给自己助力,成为朋友。9.找到答案:“对手”故意出错,把机会让给了“他”。意料之外:“他”选择的“对手”出乎观众和“对手”意料,“对手”的失误出乎观众意料。情理之中:“对手”对“他”的诚恳鼓励和真挚祝福,已经暗示了为什么当年会出现那戏剧性的一幕。【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蔑视自己对手”错误,结合“我想让他走得尽可能远一点”可知,“对手”是希望“他”可以走得更远,不是“蔑视”。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正面”错误,“全场……”“主持人……”等表现是侧面凸显“他”的勇敢。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写作对象;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设置悬念;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交代写作顺序;交代文章主题、情感等等。作答时,按照题干要求“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回答。从情节角度分析,小说是按照选择“对手”——与“对手”对决——战胜“对手”——与“对手”分享胜利消息的顺序展开的,以“对手”为标题能够交代文章的线索,概括主要事件。从主题角度分析,“他从未赢过这个名字。一旦选择与那个名字对抗,他知道意味着什么。然而,一旦错过这次挑战的机会,今后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赢他了”等等情节都凸显了“他”勇于挑战对手的精神,他的成功源于“对手”的成全,从“替我去完成冲击世界杯的目标”到“正微笑地向他走来,并竖起了大拇指”,“对手”帮助他成功,“对手”成为“他”的朋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手法能力。他一下子都找到的答案,指“对手”当年失误的原因。当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对手前两个答案都正确,恰恰是第三题答错”,连观众都诧异的失误,“不会吧,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而实际上“书上有一页的内容与他们当年生死PK的第三道题完全相同”,“对手”是故意做错,让“他”“替我去完成冲击世界杯的目标”。“意料之外”,“对手”实力强大,本应该成功,却败给了“他”。从原文“他从未赢过这个名字。一旦选择与那个名字对抗,他知道意味着什么”“为此前100%失败的概率而感到剧烈的恐惧”“对手的排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而他自己从未进入过前三十名”等几处描写,可以侧面表现“对手”实力之强。而我的选择也在“对手”意料之外,“当对手走上来,主持人问,你想到他会挑你吗?对手笑了,没有!主持人再问,假如让你来选,你会挑他吗?对手高傲地回答,不会”,几句对话,欲扬先抑,塑造了“对手”的形象,为后来的意料之中做铺垫。“意料之中”,对手比赛前的“我想让他走得尽可能远一点”一语双关,说明“对手”钦佩我的勇气,已经做好让步的准备。比赛后“向他走过来,微笑着伸出手表示祝贺”“对手轻轻在他后背上拍了几下,大声说,替我去完成冲击世界杯的目标,然后优雅地转身,离去”,没有之前的高傲,暗示对手故意输给“我”。“对方正在一所脑力训练营给一些天才儿童授课。他只好静静地坐在后排等他下课。顺便翻了翻书架上那些脑力训练的书”“书上有一页的内容与他们当年生死PK的第三道题完全相同,再一看书的作者和出书时间”,也暗示了凭“对手”的实力,不能看输给“他”,当时是“对手”故意做错。原因是钦佩“他”的勇气,这份勇气是“对手”没有的,“假如让你来选,你会挑他吗?对手高傲地回答,不会”。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及翻译(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战国策·秦策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者子胥忠A其君B天下皆欲C以为臣D孝己E爱其亲F天下皆欲以为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轸去楚之秦”与“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去”字意义相同。B.“仪不能与从事”与“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从事”意义不同。C.“孰视寡人曰”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字意义和用法相同。D.“忠尚见弃”与“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意义与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由于张仪说陈轸经常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因此对陈轸产生了怀疑,于是召他来当面探问他的去向。B.面对秦王的探问,陈轸知道如回答不愿去楚国,非但不能证明清白,反而还会给人以作贼心虚的印象。C.陈轸向秦王讲述誂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害怕得罪秦国而拒绝他。D.秦王听了陈轸的对答后认为他是杰出的辩士,所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消除了疑虑,并好好地对待他。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14.陈轸是如何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BDF11.A12.C13.(1)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和我同朝共事。(2)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形体与容貌如同枯木一样毫无生气。14.①面对秦王的探问,直接表明要到楚国去;②以誂者择妻相类比,说明人之常情是喜爱忠于自己的人,而拒绝对自己不忠的人;③以楚国君明臣贤的事实,说明如果自己如果以国情输楚,必然不会被楚国接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子胥”是主语,“忠”是其谓语,“其君”是偏正结构做宾语,结构完整,故B处断开。“天下皆欲以为臣”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与后文“天下皆欲以为子”结构一致,故D处断开。“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与上文句式一致,故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去,离开。/离官去职。意义不同。句意: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B.正确。从事,共事。/一般属官。句意: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C.正确。孰,仔细。句意:他仔细地看着我说。/仔细地打量他,认为自己不如徐公好看。D.正确。见,表被动。句意: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抛弃。/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楚王也会因害怕得罪秦国而拒绝他”错误。根据“今楚王明主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可知,楚王是贤明的君主,不会喜欢背叛别的国家的臣子,所以才不会接纳陈轸,并不是惧怕得罪秦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作为;“输”,报告,告诉,引申为泄露;“必”,一定;“从事”,共事,办事。(2)“至于”,到;“被”,通“披”,披散;“颜色”,脸色;“形容”,外貌,模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可知,陈轸面对秦王的询问,直接表明要到楚国去,以顺应秦王和张仪的策略,直面问题,毫不避讳。根据“楚人有两妻者……”,陈轸用楚国誂者择妻的故事进行类比,用浅显的故事让秦王更容易接受,说明楚国也会像誂者那样,说明人之常情是喜爱忠于自己的人,而拒绝对自己不忠的人。根据“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可知,楚国君主是明主,臣子是贤臣,如果自己常以国情输楚,必然不会被楚王收留,不会被楚国大臣接纳。参考译文: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泄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您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秦惠王说:“陈轸怎么还敢去楚国呢?”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你想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是否要帮助楚国。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说:‘我陈轸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实在对他无可奈何。便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但张仪这么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人遗弃的妇人,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我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抛弃,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便好好地对待他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侍御赴安西(唐)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江夏别宋之悌(唐)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诗颈联承上启下,既照应上联的漫漫征途,又引出下联“莫惆怅”的殷切劝慰。B.李诗首联由近及远,暗示了宋之悌的贬所;颈联写景,用景物变换暗示时间推移。C.高诗首联以“飞蓬”比拟“行子”,形神毕现;李诗首联想象清澈楚水连接万里碧海。D.这首高诗有其边塞诗惯有的雄健豪迈风格,这首李诗则于豪逸洒脱中含有悲怆之情。16.高诗说:“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李诗说:“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请分析这两句诗中作者所寄寓情感的异同。【答案】15.C16.①相同之处:都含有与友人惜别的深挚之情,对友人远行他乡的担忧之情。②不同之处:高诗,对友人前程珍重的祝愿之情,功名早立的期望之情(或勉励之情);李诗,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分别时无可奈何的离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以‘飞蓬’比拟‘行子’”错误。“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意思为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铁骢。本句以飘浮不定的“飞蓬”喻漂泊不定的“行子”,是比喻的手法。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两首诗歌都是送别诗,高诗是送别李侍御到“万里外”的安西,李诗是送别宋之悌到“千里外”的被贬之地,两位诗人都将万般别情寄托在“一杯中”,都表达了和友人分别时深挚的不舍之情,也有对友人即将远行他乡,前路未知的担忧之情。高诗“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意思为万里之外的边疆,是你建功立业的地方,而此时惜别的深情都在这一杯送别的酒中了。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建立功业,自当鼓励,作者希望朋友早日成就一番功名,“看取宝刀雄”,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本联既有对友人前程珍重的祝愿,也有希望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或劝勉。李诗“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这杯酒之中。友人即将要到千里之外的贬谪之地,而两人的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在分别之际“泣无穷”,是作者对友人宋之悌被贬千里之外的同情,以及两人不得不分别的无奈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颜渊问仁,孔子认为:“_______”就是仁;而且孔子认为,“_______”,而不是在于别人。(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经过暴力统治震慑国内外后,就开始“_______”,还焚毁了各学派的著作,目的是“_______”。(3)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古典诗词里经常有对他的咏叹。比如:“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克己复礼(为仁)②.为仁由己③.于是废先王之道④.以愚黔首⑤.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己”“愚”“黔”“捷”“襟”“频烦”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屈原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比的精神导师,他们以不同的途径与方式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做出了他人()的贡献。孔子创始儒学,以其()的儒家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确立精神方向、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屈原,则是通过()的诗篇,展示个人品格修为、精神意志和生命指向,为历代中国人树立了典范与榜样。没有孔子,中国人传统的“三观”就不是现在这个面貌;没有屈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就缺乏一个昭示日月的坐标。屈原对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最大贡献,是他伟大爱国者的形象屹立于民族精神之巅而影响了千秋万代。他的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包括官吏,乃至国相、重臣,他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所谓“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但屈原却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一再表示()。以至于百年后,贾谊写《吊屈原赋》,都难以理解他的忠贞和执着:“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18.文段中括号处填入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望尘莫及经天纬地震古烁今至死不懈B.望其项背博大精深震耳欲聋至死不渝C.望尘莫及博大精深震古烁今至死不渝D.望其项背经天纬地震耳欲聋至死不懈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孔子,令中国人传统的‘三观’形成现在这个面貌;屈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个昭示日月的坐标。”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请简述第3段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使语言表达简洁流畅。【答案】18.C19.原句使用双重否定句,更突出肯定了孔和屈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方面的成就;而改句使用肯定句,语气上没有原句肯定,情感上没有原句强烈。20.因为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但屈原却忠于楚国,对楚国至死不渝,所以,屈原的爱国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望尘莫及:形容望着远去的人马行走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不能追上他们,比喻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相差甚远,无法追上。望其项背:意思是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根据前文内容“屈原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比的精神导师”可知,这里指的是屈原和孔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做出的贡献其他人无法赶上,所以用“望尘莫及”。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才能的经世之才。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根据空后内容“儒家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确立精神方向、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可知,这里是指孔子的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所以用“博大精深”。震古烁今: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能够震动古代的人物,并且显著地夸耀在当代。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根据空后内容“展示个人品格修为、精神意志和生命指向,为历代中国人树立了典范与榜样”可知,这里是指屈原的诗篇功绩非常伟大,不仅能够震动古代的人物,而且显著地夸耀在当代。所以用“震古烁今”。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至死不渝:爱情或承诺坚定不移,直至生命终结。根据后文内容“以至于百年后,贾谊写《吊屈原赋》,都难以理解他的忠贞和执着”可知,这里指屈原对楚国的忠贞坚定不移,并不是指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所以用“至死不渝”。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用“没有孔子……就不是……;没有屈原……就缺乏”两个双重否定句,说明了孔子对中国人传统的“三观”的影响以及屈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影响,进一步总结证明屈原和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比的精神导师。说服力更强。而改句使用肯定句,语气上没有原句肯定,情感上没有原句强烈,不能像原句那样突出孔子和屈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的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第3段内容的原因和结果,根据本段开头句“他的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及后边的冒号可知,冒号后边的内容是对屈原难能可贵的精神的解释,结合后文“但屈原却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可知,屈原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是爱国精神,这也是本段要表述的结果。而文段开头的冒号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冒号后边的内容“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包括官吏,乃至国相、重臣,他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所谓‘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但屈原却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解释说明认为屈原有这种难能可贵的爱国精神的原因,据此,可概括出赞扬屈原有难能可贵的爱国精神的原因:“因为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但屈原却忠于楚国,对楚国至死不渝”。综合以上分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连接所概括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寒冷的冬日,吃上一块热乎乎的烤红薯,暖身暖心又营养。“烤红薯为什么比蒸红薯更好吃”的微博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烤红薯比蒸红薯更香甜的奥秘在哪里?①。研究表明,烘烤红薯使可溶性糖含量从9.12%提高到36.65%。其中,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这可能正是②。(1)对于蒸煮红薯,红薯烤着吃更香,是因为烤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呋喃和萜类化合物。(2)要产生呋喃,则离不开美拉德反应。(3)烤肉、烘焙的面包和糕点等美食好吃的原因,也跟美拉德反应有关。烤红薯好吃的原因,③。焦糖化是一种热引发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糖类物质在加热时的分解和重组。这一过程通常在相对高的温度(160℃至210℃)下进行,最终生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使烤红薯流出深红色糖汁,也更美味。21.文中第二段的三句话中两句有语病,请指出句子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答案】21.(1)相比于蒸煮红薯(3)烤肉、烘焙的面包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东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云南红河蒙自市蒙治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统编版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成都市二手房交易纠纷调解与仲裁合同4篇
- 2025年浙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度门牌制作安装与城市品牌推广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面条产品绿色包装研发与应用合同4篇
- 2025年湘师大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科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度某公司电子商务事业部虚拟试衣间技术研发合同3篇
-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带一本书去读研:研究生关键学术技能快速入门》笔记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举一反三专题17.6勾股定理章末八大题型总结(培优篇)(学生版+解析)
- 2024届上海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背诵默写篇目(精校版)
- DL-T5024-2020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 2024年度-美团新骑手入门培训
- 初中数学要背诵记忆知识点(概念+公式)
- 驾照体检表完整版本
-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及风险评估
- 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的中期报告
- 20100927-宣化上人《愣严咒句偈疏解》(简体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