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标要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详细措施和内容,相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主干梳理1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1)经济上:eq\x(\s\up1(01))铁器和牛耕的运用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eq\x(\s\up1(0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新兴eq\x(\s\up1(03))地主阶级形成且力气壮大,要求驾驭政权,发展封建经济。(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4)思想文化上:文化旺盛,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2.详细缘由(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斗争中取胜。(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加国力。(3)eq\x(\s\up1(04))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4)商鞅的变法宣扬和改革精神。金版点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根本缘由改革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阶级关系变更。(3)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4)经济基础变更引起上层建筑改革。二变法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eq\x(\s\up1(05))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嘉奖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eq\x(\s\up1(06))度量衡为经济文化沟通供应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中心集权的巩固都有确定的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兼并斗争以及后来的统一六国斗争中的兵源得到牢靠保证普遍推行eq\x(\s\up1(07))县制巩固了中心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eq\x(\s\up1(08))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限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限制,但也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遇巨大损失“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私下请客行贿之风,刚好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三评价1.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2.主动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起先建立中心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朝气。(3)军事上:嘉奖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建了有利条件。3.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2)确定程度上加重了广阔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金版点拨1.变法胜利的缘由(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缘由)(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状况。(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2.商鞅变法对今日改革的借鉴意义(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与时俱进,因时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需坚持不懈,要敢于向既得利益集团发起挑战,不能畏惧困难,要从为人民谋利益的角度动身。(3)改革应当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整顿吏治后,制定的政策才能上传下达,真正起到政令畅通的作用。(4)改革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避开人治带来的腐败。(5)改革应当统筹兼顾,按部就班,谋划全局,重点突破,照看各个方面。2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社会冲突(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冲突尖锐。(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卑视政策,激化了民族冲突。(3)北魏社会动荡担心,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二改革内容概况时期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推行eq\x(\s\up1(01))均田制、租调制颁布eq\x(\s\up1(02))均田令,把国家限制的土地分给农夫,由农夫担当确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确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复原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驾驭;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eq\x(\s\up1(03))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和发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缓和了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有利于稳定北魏政权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实行了汉化措施迁都eq\x(\s\up1(04))洛阳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移风易俗穿汉服、说eq\x(\s\up1(05))汉话、改eq\x(\s\up1(06))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进程;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三改革评价1.实质: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2.历史作用(1)使农夫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eq\x(\s\up1(07))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金版点拨全面相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详细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定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确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3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1)社会冲突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峻,农夫负担加重,阶级冲突尖锐。(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eq\x(\s\up1(01))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夫抗拒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疆侵扰,威逼着北宋的平安,民族冲突尖锐。3.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2)eq\x(\s\up1(0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二变法内容概况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变更积贫局面eq\x(\s\up1(03))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夫,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eq\x(\s\up1(04))高利贷对农夫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激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浇灌,防洪抗灾,促进了农业发展免役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平抑物价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夫得到实惠均输法选购 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约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强兵之法变更积弱局面eq\x(\s\up1(05))保甲法把农夫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激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朝廷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eq\x(\s\up1(06))将兵法在各路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设正将一人,专管训练变更了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育变法人才科举改革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育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改革学校制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果优异者干脆为官,设特地学校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金版点拨王安石变法中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措施(1)青苗法:使百姓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限制,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依据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5)均输法: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三评价及结局1.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变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确定程度上减轻了农夫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约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结局:失败。金版点拨正确相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的状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整农夫、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安排。(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冲突,而且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行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动身点,农夫的境况没有根本变更,负担依旧沉重。(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确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困难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确定。要点深化一、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其胜利的缘由有哪些?1.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1)“嘉奖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既增加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也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心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全部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意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气。2.胜利的缘由(1)顺应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合乎秦国国情。(2)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是胜利的主要因素。(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正确变法指导思想,改革看法坚决,而且取信于民。(4)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二、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类别比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点干脆目的都是富国强兵支持者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个人命运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实质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根本目的不同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冲突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三、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王朝初期改革简单胜利,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确定了统治阶级必需复原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削减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为保障。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安排的改革,必定会遭到旧势力的坚韧反抗。真题感悟1.(2024·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接着沿用“二十等爵”制,但依据实际状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对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分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气,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秦“二十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是法家;依据材料“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是儒家。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秦“二十等爵”的授予对象是军人;依据材料“此次改革……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是官员。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的统一;依据材料“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分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气,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2024·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其次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全部地方,后世依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依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区分: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意义:便利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运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是……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可知原纪年方法;依据材料“汉武帝……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全部地方”可知改革后的纪年方法,从而得出区分。第(2)问,依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全部地方,后世依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学问,从便利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1.(2024·四川高考)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因此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解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北魏已通过武力统一北方,不存在“倾邻国而雄诸侯”,解除C项;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并未使宋朝实现富国强兵,解除D项。2.(2024·北京高考)“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拓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均解除。3.(2024·北京高考,节选)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接受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持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建了有利条件。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让鲜卑族人认同中原文化,为推行汉化政策找寻依据,削减阻力,以便巩固自身统治。其次小问,依据材料可概括出拓跋珪认黄帝为祖先、此后多位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持续、孝文帝改革加以强化这一认同等。第三小问,可从文化认同以及民族交融、局部统一等方面分析。4.(2024·江苏高考,节选)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探讨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确定的恶政治,而无确定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许多学界政界人士主动主见学习西方,但很快发觉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须要在中华文化中找寻才智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看法及其缘由。(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主动效果。答案(1)看法:梁启超褒;前人贬。缘由: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和善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相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主动效果:保证了农夫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可知,前人的看法为贬;依据“其施政之本意……可谓之‘良’”可知,梁启超的看法为褒。其次小问,依据“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其为意气偏激”分析其缘由。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免役法的内容回答。其次小问,回答免役法的主动作用即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铁器和马匹孕育出一个新兵种,人称‘骑兵’。农夫的土地遭到罚没,随即供应应这个新兴的军事权贵阶层运用。”材料描述的很可能是()A.封邦建国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铁器”“新兴的军事权贵阶层”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大力推广铁器,商鞅变法嘉奖军功,使中下层士兵成为新兴权贵,故选B项。封邦建国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此时打仗用的是木制战车,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时期骑兵已经广泛的运用,故C、D两项错误。2.(2024·河南高三月考)商鞅曾指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此观点认为()A.农商之间存在着尖锐对立B.农商分别发挥着不同功能C.农商官三者互为补充关系D.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思想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夫开拓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都是不行缺少的社会职能。商鞅认为农商本各有其功能,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农、商、官三者之间的关系,解除A、C、D三项。3.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缘由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长期与周边民族沟通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有成效,这是秦国歼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最主要缘由,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民族沟通的国家还有楚国、燕国等,故B项错误;秦朝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故C项错误。4.(2024·山东高二月考)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反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最终必定会失败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苏轼均认为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约束人民,以厚利诱导人民,忽视道德、重利轻义,故B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解除;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走向失败,且商鞅变法胜利,解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解除D项。5.(2024·河北高一期末)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A.统一安排了全国的土地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原D.变更了农业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将国家驾驭的无主荒地安排给农夫,不是全国的土地,A项错误;只要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就无法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项错误;均田制的规定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原,C项正确;农业经营方式仍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D项错误。6.“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北魏政权实行的这一制度的重大影响在于()A.增加了北魏基层政权的军事力气B.不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C.导致广阔农夫负担沉重D.激化了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可知,此制度是宗主督护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有确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其限制的人口,躲避赋税徭役,严峻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故B项正确。7.(2024·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A.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B解析魏孝文帝改汉姓,学习汉族习俗,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故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习俗,与提高军队战斗力无干脆关系,解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封建农耕经济发展,C项错误;北魏时期我国处于封建社会,尚未进入近代社会,所以不存在近代化问题,D项错误。8.(2024·山东枣庄高二期末)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找寻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帝为改革姓氏找寻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融合和神化皇权,故解除A、C两项;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故解除D项。9.(2024·山西朔州高二月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闻名的丞相之一,王安石宦海浮沉的一生、其宏图大愿未了的缺憾、其官学皆优的才智,都值得今时今日的人们去参悟。面对北宋贫弱现状,他认为解决的主要方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答案A解析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解决积贫积弱的现状要发展生产,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是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详细措施,并非主要方针,均解除。10.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出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A.均输法、市易法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募役(免役)法D.青苗法、募役(免役)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商人的措施是均输法、市易法,故A项正确。B项涉及的是军事和农业,解除。C项涉及的是农业和农夫,解除。D项涉及的是农夫,解除。11.(2024·山东高二期末)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果优等的干脆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与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培育变法须要的人才B.推动学校教化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限制教化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化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育人才、制造舆论,A项正确。12.(2024·山西朔州高二月考)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A.出现用人不当现象B.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C.群众剧烈不满新法的推行D.新法违反了自然规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可知是保守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攻击,这主要是因为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触犯了守旧派的既得利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用人不当问题,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群众不满新法的实施,反观变法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爱护了广阔农夫的利益,解除C项;新法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而没有违反自然规律,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4·山东等级考模拟)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