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A.《新全球通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B.在中国出土的象牙C.伊斯兰教传入中国D.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2、下表所示分别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典籍中对某一史事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史料出处(中国人)织成锦绣之绮,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由大地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魏略·西我传》

A.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B.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存在直接交流C.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D.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3、据统计,1866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进入巅峰时期,其中汉口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4.3%此后,随着英国购买市场的转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但由于俄国市场需求的旺盛,汉口茶叶出口仍保持上升趋势。这反映了()A.市场开拓影响贸易兴衰B.英国消费结构发生变化C.茶叶出口呈现多元格局D.汉口成为对外贸易中心4、读图《宋代对外贸易图》。由此图能够直接得出,当时()

A.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繁荣B.经济格局变动助推外贸的发展C.北方的陆路交通受到了阻隔D.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外贸地区5、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竟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殖民扩张的进行B.思想解放的推动C.国家政策的转变D.交通成本的降低6、自2020年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位“大流行”至今,欧美国家在疫苗低接种率下率先快速放开;越南、新加坡选择在疫苗高接种率时有序放开;日韩国家选择稳步开放模式;中国在病毒致死率下降,本着生命至上,佑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原则于2022年12月放开。据此可知()A.全球抗疫各自为政互不借鉴B.政治制度决定放开模式的差异C.放开模式不同但已成为共识D.世卫组织并未能发挥协调作用7、据考古发掘,在下图所示的河南开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中,发现了不同时期的遗迹遗存:北宋堤岸承压着明代桥体,明代道路之上有清代车辙。开封“城摞城”奇观,反映了中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B.建筑风格的演变历程C.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D.城市文明的演进历程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1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争战不断,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了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其时空演变“折射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摘编自毛锋等《京杭大运河时空演变》材料二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铁路,于1825年在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正式通车,这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揭开了序幕。在此之后,铁路运输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重视,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并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公里,非洲仅0.9万公里。——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时空演变所折射出的历史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得到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认识。11、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城镇人口城市化水(百万)(百万)平(%)(百万)平(%)(百万)平(%)平(%)1800978505.1207.3304.318251100605.4258.2354.318501262806.34011.4404.4187514201258.87517.2505.01900165022013.315026.1706.51925195040020.528539.91159.31950250172429.044952.527516.7197069866.667325.419754076156438.475368.681127.219975829268146.088074180138.420157207387053.776582.3302449.3——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材料二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1750——【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890—2012年的欧洲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323年版,第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城市化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页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部分法律制定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材料二19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先驱人物查尔斯.布恩和西本.朗特里等在英国域市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反映了城市中贫团、失业、低工资和疾病的真实状况,并提出了救治的对策。1942年,被誉为一福利国家之父”的成廉。贝弗里奇发表了(社会保险及关联报告),提出消灭“贫穷、疾病、懒散、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二战后,那些用于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了土地、道路、下水道、饮用水、电、煤气等,也包括了规划、警察、消防、卫生、教育、住房和社会福利——根据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城市化的转移与城市化)整理(1)根据材料;提炼1601年至1952年英国在解决城市化问题过程中呈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以来英国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历程。十八大以后,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至少三点建设性意见。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8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世纪中叶。

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一利物浦)运行。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00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

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21世纪以来。

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

2005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并与17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连通欧亚高速铁路网络。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都城是一个国家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从首都变迁的轨迹中,可以知晓政权更迭的原因、民族关系的紧张、经济重心的变化、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历史步伐的沉重。都城是一个国家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从首都变迁的轨迹中,可以知晓政权更迭的原因、民族关系的紧张、经济重心的变化、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历史步伐的沉重。

请根据表格信息,围绕“都城的变迁”这一主题,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6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最具价值,其中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新全球通史》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象牙不是非洲特产,排除B项;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项。故选D项。2、A【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的丝绸运输到罗马后,罗马人将其进行加工,制成衣服或胡绫,这说明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直接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丝绸运输到罗马的路线,因此不能得出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3、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866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进入巅峰时期,其中汉口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4.3%此后,随着英国购买市场的转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但由于俄国市场需求的旺盛,汉口茶叶出口仍保持上升趋势。“可见随着英国茶叶市场的转移,中国的茶叶出口受到冲击,但由于俄国市场对中国茶叶的需求,使得汉口茶叶出口仍保持上升趋势,可见市场开拓影响贸易兴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消费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市场营销贸易的兴衰,未体现出茶叶出口的多元格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之间贸易额的对比,无法得出汉口就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4、D【分析】【详解】

通过观察《宋代对外贸易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从明州、泉州和广州出发,海上丝绸之路远及东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等地,直接反映出当时东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外贸地区,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城市发展与对外贸易繁荣间的关系,排除A项;经济格局变动助推外贸的发展在图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北方陆路交通受到了阻隔,排除C项。故选D项。5、D【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项正确;殖民扩张的进行;思想解放的推动及国家政策的转变与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无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自2020年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位“大流行”以来,欧美国家、越南、新加坡、日韩国家、中国等国,虽然选择放开的时机和模式不同,但都实行了放开的举措,说明放开模式不同但已成为共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疫情放开已成为共识,所以“全球抗疫各自为政互不借鉴”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A项;“政治制度决定放开模式的差异”的说法过于绝对,放开模式的差异是多种因素所致,即便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放开模式也有差异,排除B项;在疫情防控上,世卫组织发挥了积极协调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7、D【分析】【详解】

根据“北宋堤岸承压着明代桥体,明代道路之上有清代车辙。开封‘城摞城’奇观”可得出后代的城市发展建立在前代的基础之上,反映出城市文明的演进历程,D项正确;仅从材料的内容看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建筑风格,排除B项;通过桥并不能反映交通工具的演变,排除C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1分)10、略

【分析】【分析】

(1)

历史变迁: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争战不断”“隋朝在统一后”可归纳出国家从分裂到统一;根据材料“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可归纳出南北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可归纳出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济重心的南移。

(2)

特点:根据材料“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可归纳出从欧美扩展到世界,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原因:根据材料“于1825年在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正式通车”“铁路运输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及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等角度进行分析。

(3)

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经济发展;交流需求、技术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革新;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点睛】【解析】(1)历史变迁: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南北联系的加强;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从欧美扩展到世界;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

(3)认识:经济发展、交流需求、技术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革新;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11、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横向对比看,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水平高,差距有拉大趋势;从时间节点看,1975年后世界城市化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扩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通讯技术发达,推进了城市化水平;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各国工业化水平程度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较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原有城市化水平不同等。

(2)影响:根据材料“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可知,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了居民生活,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根据材料“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可知,创新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居住条件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化推动人们社会生活现代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解析】(1)特征: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水平高;差距有拉大趋势;1975年后世界城市化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原因: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扩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技术发达;各国工业化水平程度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原有城市化水平不同等。

(2)影响: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了居民生活,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②创新了城市生活方式;③城市居住条件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④推动人们社会生活现代化;⑤但也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12、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颁布的法律情况来看;工业革命完成前,以济贫为主;从材料中的立法内容来看,工业革命完成后至二战结束前,主要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城市规划、工业规划等问题;从材料中城市化问题的重点来看,二战后,城市化问题的重点转移到乡村和城镇。

(2)历程:根据材料“19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先驱人物查尔斯.布恩和西本.朗特里等在英国域市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可归纳出19世纪末,由有识之士率先发起调查,并提出解决对策;根据材料“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可归纳出二战时,出现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等主张;根据材料“二战后,那些用于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了土地、道路、下水道、饮用水、电、煤气等,也包括了规划、警察、消防、卫生、教育、住房和社会福利”可归纳出二战后,政府全面干预并管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意见: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加快完善城镇化法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解析】(1)特点:工业革命完成前;以济贫为主;工业革命完成后至二战结束前,主要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城市规划.工业规划等问题;二战后,城市化问题的重点转移到乡村和城镇。(答出三点且从其他角度提炼亦可)

(2)历程:19世纪末,由有识之士率先发起调查,并提出解决对策;二战时,出现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等主张;二战后,政府全面干预并管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意见:加快完善城镇化法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人口社会保障体系。五、论述题(共2题,共18分)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设问“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根据所给铁路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从科技进步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关系、交通运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铁路技术的输出对全球观的影响等方面提取论点。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解析】示例。

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蒸汽机车率先在英国出现并运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的发明对交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末,欧美国家建成电气化铁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示例。

论题:铁路技术的输出与全球观。

19世纪下半叶,英德等国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他们在亚洲、非洲地区大量修建铁路,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财富以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21世纪以来,中国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