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上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教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11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A.社会环境的影响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2、如图为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创作于二战后的作品《黑鸟》;一经问世便举世震惊。这。

A.反映了浪漫主义美术的嬗变B.说明了印象派绘画影响深远C.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张力D.彰显了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变化A.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B.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C.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D.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4、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D.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5、下图为苹果公司的第一代商标图片;外框写着“牛顿,一个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公司以此为商标,主要是因为牛顿创立的理论。

A.解释了苹果落地的现象B.首次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C.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D.突出体现科学思考的精神6、中国古代汉字书写“竖行”排列方式历史悠久。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排列方式。这种变化A.是我国印刷技术改进的结果B.奠定了现代汉字改革的基础C.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产物D.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8、大唐盛世,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的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__________;宋元时期,中国的技术发明______和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9、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氾胜之书》

原著失传。

贾思勰。

元朝。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A.正确B.错误11、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A.正确B.错误12、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A.正确B.错误13、史实: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

推论: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A.正确B.错误14、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8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27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史学界有如下几种阶段划分:

(1)1840年—1895年。

(2)1895年—1927年。

(3)1927年—1949年。

(4)1949年—今。

根据以上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进行阐释说明17、建国以来全国高考的时间。

1952年8月15日-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1966年;高考停招。大学只接受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1977年12月10日;全国各地573万考生参加高考。

1978年-2002年;高考时间固定在7月7日-9日这三天。但1978年是7月20日-22日和1983年是7月15日-17日。

2003年至今;高考日期是每年的6月7日-9日。但由于汶川大地震,2008年四川部分考试高考时间在7月3日-5日;由于新冠肺炎,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9日。

——据有关资料整理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即欲求的不节制。

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

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世纪中后期。

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

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8分)19、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重教育的作用。请回答。

(1)被后人尊称为“至圣”的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重要贡献?

(2)汉武帝时;兴办的官立最高学府是什么?

(3)“1915年以后一大批白话作品开始进入语文教材,并逐渐构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教育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20、关注人;关注社会是东西方很多哲学家的主张,东方的孔子创立儒学,注重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西方古代希腊和近代欧洲更是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由此请回答: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儒学是怎样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

(2)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3)启蒙思想家进步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对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A【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明清时期,在经济上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只是零星地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的侵扰,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基本上维持了统一状态,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没有停滞,并且有较大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2、D【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鸟》是立体派绘画,属于现代主义艺术,D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与材料不符。3、D【分析】根据材料中“出洋学习发端”到“开始主动派出”再到“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可知清政府对于西学的态度发生变化;天朝上国观念逐步动摇,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进步,主要与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有关,A项错误。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不等同于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已经出现了,与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的演变趋势,从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转变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4、D【分析】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历史是在不断的进化的,即体现了康有为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涉及君主立宪制、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但选项B、C均不足概括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牛顿,一个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并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这突出体现出科学思考的精神,故D项正确;AC项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的内容,排除;B项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意义,排除。6、C【分析】【分析】

【详解】

清末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学习西方,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C项正确;知识分子的提议和我国印刷技术改进并不直接关联,排除A项;文字排列方式与现代汉字改革理逻辑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D项中的"文学革命"在民国初期,时间明显不符。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的作品是《老人与海》。【解析】《老人与海》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一问是考查唐朝时期强大的国力,所以在文化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强大的文化圈,第二问是考查的宋科技发明的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析】①.东亚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②.活字印刷(或指南针)9、略

【分析】【详解】

联系所学可知,《氾胜之书》是西汉氾胜之的著作;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解析】。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西汉。

《氾胜之书》

氾胜之。

原著失传。

北魏。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

元朝。

《王祯农书》

王祯。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0、B【分析】【详解】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判断为错误。11、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故正确。12、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题意说法正确。13、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非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题干说法错误。14、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8分)15、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从密切到降温甚至冷淡,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则从对立到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根据“中苏关系日益紧张”、“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主要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有关,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因此开始与民主德国关系密切,与联邦德国关系对立。但随着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而民主德国紧随苏联导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一并恶化;而中国在70年代与美国关系改善,加之联邦德国调整对外政策,因此与联邦德国关系改善。

(2)根据“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德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同时德国也在谋求改善国际形象,需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两国也因此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上存在共同利益。

(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德关系的改善都是基于两国国家利益的考量,同时也和两国经济实力增长、市场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多边外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解析】(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五、论述题(共3题,共27分)16、略

【分析】【详解】

近(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之一,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本题从史学界的一个划分观点入手,考察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但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能分清几个阶段的划分依据,判断每个阶段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再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阶段作答,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本题涉及对“近(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正确认知。【解析】示例一:选第一阶段:1840年-1895年;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史实依据如下。

(1)经济上;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2)思想上;出现了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近代教育科技也逐渐产生。

(3)此外;洋务运动还开启了我国军事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1840年-1895年是我国近代化的初步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器物”层面,尚未深入到制度层面。

示例二:选第二阶段:1895年-1927年;这是中国向近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入。史实依据如下:

(1)政治上;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政府进行“新政”,实行“预备立宪”,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些活动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都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3)思想上;出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思想近代化不断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1895年--1927年是我国近代化从经济到政治、思想文化(从器物层面到制度、思想层面)的整体深入发展阶段。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反映了1952年-至今高考的发展与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与高考变化之间的关系角度提炼论题,例如“不同时期的高考时间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马上开始;1966年到1976年文革极左思想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等时代阶段对高考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即可。此外,还可以从现实情况与高考变化的关系角度拟定论题,例如“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但也视情况变化调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我国地理条件、政经状况等因素说明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的原因;从党和政府以人民利益为重,把考生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及利于高考的组织安排工作等角度说明2003年以来高考几次时间调整的原因。【解析】示例一:论题:不同时期的高考时间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论述:1952年8月;开始全国高考,原因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马上开始,迫切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知识分子。1966年到1976年,高考停招,原因是受极左思想影响,抓革命,促生产。1978年到今天,高考主要在夏天进行,主要是因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示例二:论题: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但也视情况变化调整。

论述: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6、7、8这3个月,这是受我国地理条件、政经状况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但2003年以来高考日期由7月改至6月,2008年四川部分考试高考时间的推迟,以及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这几次时间的调整,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以人民利益为重,把考生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及利于高考的组织安排工作。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整体反映的是欧洲不同时期对贫困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可拟定论题是贫困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