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必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情(遇知音):

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景(清幽、幽静):

①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指名交流。

⑵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同情激动

贝多芬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课文内容质疑思考。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贝多芬。

1、放录音《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这首钢琴曲叫什么?初次听这首曲子,你感觉怎样?这首曲子的是谁?学生谈对贝多芬的了解。那么这么优美的曲子是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听音乐导入课堂,给课堂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谱写传说莱茵河幽静入场券蜡烛失明陌生盲姑娘纯熟清幽琴键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恬静波涛汹涌陶醉苏醒飞奔记录

(1)读准字音

传(chuán)说“传”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zhuàn”,组词“自传”

霎(shà)时间不要都成“chà”

入场券(quàn)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

(2)记住字形

“茵”不要写成“菌”

“蜡”,偏旁是“虫”,不是“火”

“券”,下半部分是“刀”

“盲”,上半部分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2、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1)学生配乐朗读全文。

(2)个别句子正音。

例子1读准“啊”的变调: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a)!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ua)!”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ua)!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例子2

(舒缓)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轻快)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高亢激昂)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平静)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从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两方面来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3、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形式来学习课文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那么是什么力量鼓舞了贝多芬去创作《月光曲》呢?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2、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1)(夜晚)弹琴的人一定很喜欢这首曲子。

(2)(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琴的人对这首曲子很不熟悉。

(3)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了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3、你们想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过渡语:是呀!贝多芬也不禁好奇地走进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1)分角色朗读对话。

(女)“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a)!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ua)!”

(男)“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女)“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从妹妹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哥哥的话中,你又品出了什么?

(3)“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a)!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ua)!”这个句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这是随便说说吗?这是怎样说?盲姑娘为什么这样说?

(4)盲姑娘对哥哥多么体贴啊!让我们满怀着这人间美好的亲情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吧。

(5)听着他们的谈话,我想……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反复朗读对话,让学生从对话中谈体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束课堂,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过渡语:跟大家一样,贝多芬也被他们兄妹俩的亲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故事的发展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认真默读课文,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出哪些是实在的事物描写?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说一说听着乐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思考题。

【设计意图:结束课堂前,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

“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相机教学第一自然段。)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相机教学最后一自然段。)

4、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⑴这段写了什么?

(大海和月光的变化。)

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⑶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