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历史寒假衔接讲练(统编版)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一历史寒假衔接讲练(统编版)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一历史寒假衔接讲练(统编版)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一历史寒假衔接讲练(统编版)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一历史寒假衔接讲练(统编版)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中国西方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部分国家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工场手工业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进入机器生产阶段文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科学产生外交海禁与闭关锁国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一、明清繁荣下的危机典型例题1839年5月。宝顺洋行等40多家在广州的英国商行致书英国外交大臣,称:“对我们和这个帝国(中国)的关系作出重大改变已势不可免;在一个我们的人身和财产受变幻莫测且腐败糜烂的政府支配的国家中。英国商业的开展不会安全,也绝不会繁荣兴旺。”该书信印证了(

)A.清政府腐朽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因B.中国排外运动对英国商人打击巨大C.资本主义扩张推动了英国武力侵华D.中英两国关系由缓和逐步走向恶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我们和这个帝国(中国)的关系作出重大改变已势不可免;在一个我们的人身和财产受变幻莫测且腐败糜烂的政府支配的国家中。英国商业的开展不会安全,也绝不会繁荣兴旺”,可知,英国商行的这封书信阐述了英国与中国的既有关系妨碍了英国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产生了矛盾,后来英国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C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亟须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并非清政府的腐朽,排除A项;该书信中没有提到中国的排外运动,排除B项;“中英两国关系由缓和逐步走向恶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继续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扩大从战争的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联合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历时两年多,第二次延续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从战争的影响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更多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市场被彻底打开,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典型例题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其中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变化”可知,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进而成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正确;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说法错误,排除A项;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三、《天朝田亩制度》、《资真新篇》的特点1、《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革命性: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未能真正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也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落后性:固守小农经济(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实际上未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2、《资政新篇》的特点先进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民道路的愿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缺乏付诸实践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典型例题《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但是,迟至1861年,太平天国管辖的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在当时不是个例。这说明太平天国(

)A.实质是地主阶级政权 B.土地私有制毫无触动C.征收租米以充实财政 D.施政纲领的践行有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1861年,太平天国管辖的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在当时不是个例。”可知,天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但是在其管辖之下的地区,大地主处处皆是,说明当时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践行有限,D项正确;实质是地主阶级政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毫无触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征收租米以充实财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四、《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加重了清政府和在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举举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赔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设厂】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更多领土的丧失、更多主权的损害,列强瓜分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各阶层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展开救亡图存的运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实业派、农民阶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典型例题至1911年,中国已修成的铁路里程的93.1%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此外,外资还控制着中国机器采煤的91.9%(1912年),生铁生产的100%,棉纺生产的76.6%(1908年),内外航运的84.4%(1907年)。这类现象(

)A.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标志着中国沦为了殖民地国家C.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快速发展 D.促使国家间平等关系逐步构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等被列强把持,外资在中国多个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C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是殖民地国家,排除B项;中国处于被侵略境地,“促使国家间平等关系逐步构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五、《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的关系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2亿两,以关税、盐税作为抵押——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被列强控制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断地居住,允许外国派兵驻守——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扎军队——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典型例题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某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该条约的签订()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列强”、“不平等条约”、“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B项是中法战争和《中法新约》的影响,排除;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故选D项。六、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2、客观上的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典型例题.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A.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外交机构的演变,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这反映了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主权意识,主旨是外交机构的演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提高,据所学可知,外务部的设立是外交机构殖民地化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蒋廷黻说∶“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样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这段话中体现了他观察历史现象的主要思想方法是(

)A.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以主观认识代替客观事实C.在特定历史背景中解释历史 D.以平民阶层视角观察历史【答案】C【解析】根据“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样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可得出蒋廷颛强调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时清王朝统治者对于治外法权的态度,而要以当时统治者的眼光去看待这一事件,应该要在特定历史背景中解释历史,C项正确;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排除A项;历史认识要客观,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是用哪个阶层的视角观察,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无数的农产品廉价原料与农民血汗一起,从海关毫无阻挡地流向国外,中国农村剩下的只有贫困和愚昧”;新兴的非农经济仅限于条约口岸,对传统农村经济几乎没有外部效应。该学者意在强调(

)A.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B.城市发展与农村完全脱节C.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发展 D.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近代工业兴起发展于通商口岸,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相互割裂,各自与外国资本主义发生着联系,这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结果,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错在完全一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分析了英国与他国的均势关系:“西海诸国最强大而为英吉利所畏者,一曰米利坚(美国)....二曰佛兰西(法国),皆地土大于英吉利,而船炮如之”,并主张借此实现驭外制夷之策。魏源的这一主张(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C.利于国人对世界局势的认识 D.强调学习西方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答案】C【解析】依据“西海诸国最强大而为英吉利所畏者,一曰米利坚(美国)....二曰佛兰西(法国),皆地土大于英吉利,而船炮如之”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国人认识英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国人对世界局势的认识,C项正确;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等侵华战争,迫使中国开放国门,推动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排除A项;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是魏源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的主张,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题干不是强调学习西方,而是主张利用英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矛盾而实现驭外制夷之策,排除D项。故选C项。4.下表呈现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价格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1820年之前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000枚铜钱1827年1300枚1838年1600枚1845年2200枚或更多一些A.鸦片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地位逆转 B.太平天国运动与世界市场有关联C.财政危机导致清朝开展洋务运动 D.白银升值提高了晚清国际购买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出现了银贵钱贱,这主要是因为白银外流导致国内银价上涨,而明清时期赋税以白银为基本单位,普通民众持有的主要是铜钱,银价上涨加重百姓赋役负担,加剧阶级矛盾,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在鸦片战争前,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应对“内忧外患”,财政危机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出至国际市场,因而造成白银贬值,因而实行银本位的清王朝的国际购买力实际上是下降了,排除D项。故选B项。5.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海洋管理机构逐渐形成完备的体系 B.已经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C.海洋权益日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D.海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可知当时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海洋权益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洋管理机构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说明海防力量成效有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海外贸易的基本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6.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B.促使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C.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增强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答案】D【解析】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材料直接体现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盲目排外”,而是强调甲午战争后的“救亡”意识增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的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洋行是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以从事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的统称。中国近代洋行的开设从1865年起开始不断增加。观察下图分析可得该时期(

)A.列强对华侵略格局相对稳定 B.中国传统商号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C.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英国占据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主体【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各国洋行所占的比例可知英国所占比例拥有绝对优势,这与英国侵略中国较早且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较英国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不如美德,德国、日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快速发展,德国、日本、法国所占比例就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一环,其洋行所占比例也较少,由此可知列强对华侵略格局相对稳定,是其经济实力的整体体现,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到各国洋行所占比例,不能体现洋行数量,进而不能体现中国传统商号面临巨大挑战,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半封建化程度,排除C项;英国洋行所占的比例并不能直接对应英国在华商品输出的比例,排除D项。故选A项。8.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立宪法、设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说明了(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维新变法在中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维新变法初期主张立宪法、开议院,后期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主张设制度局,反映维新派面对变革阻力,逐渐妥协退让,B项正确;晚清拒绝改革的说法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9.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 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京城内发生了严重的“排洋”现象,义和团运动期间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义和团进入北京以后,使当时民众产生了一定的恐慌,B项正确;A、C两项都是近代北京遭受的外来侵略,并不会大规模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A、C项;D项主要表述的是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代表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抵制洋货的现象,但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0.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C.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答案】D【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控制海关总税务司,管理在通商口岸建立的海关即洋关,到20世纪初列强取得洋关五十里以内常关的管理权,晚清关税征收体制的半殖民地化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财政的控制,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与“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等不符,排除B项;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减少而非提高了清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界关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总体评价上看,共有四种不同意见,每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人们对西方侵略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看法。观点类别核心观点主要内容第一类完全肯定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起了决定意义的作用”。因此,对于西方的殖民征服,“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应当指斥,而且还要加以鼓励、帮助,使它尽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第二类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用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而不是福音”。当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对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作用。但这毕竟“不是侵略者的本意,更不是它的主要作用”第三类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西方入侵给“外国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