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字,本就是一种交流和传达信息的符号。对于大汶口陶文是否属于文字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说法不一。现在普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大汶口陶文就是文字,刻符具有文字的性质,它们是与制陶有关的记事符号,是具有原始形态的汉字;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其属于原始的记事方法,是在制造陶器时“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时出于某些需要而随意刻画的”,是与语言毫无关系的刻画,不具备形、音、义三重文字的基本特征,并不能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认为陶器刻画符号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字的代表学者内部又存在分歧。于省吾先生认为陶器刻画符号是文字起源阶段产生的简单文字。邵望平把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符称为文字,把陶文看作闪现在远古文明的火花。裘锡圭先生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他将史前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类。他认为半坡文字一类的几何符号和古汉字是不同系统的东西,几何符号远不如象形符号,很明显不是古汉字的前身,而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与古文字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用作文字的可能是存在的。高明先生认为大汶口刻画符号是原始的文字,而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刻符则不是原始的文字。饶宗颐先生则认为大汶口陶文属于“初文”,是未成形的字。学术界将其称为“陶文”,无形中已经将其归在了原始文字的系统中。这些符号试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分析,大多能够释读,要把它定义为文字未尝不可。况且大汶口文化陶文有固定的形体,笔画工整,结构固定,是表达明确含义的象形刻画文字,形、义是一目了然的,甚至有的读音已经得以释读确定,它已经不是普通的刻符,而是原始文字,是最早的汉字。首先,它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形状、结构上都是相当接近的,笔画整齐规则;其次,只见于特定器物的特定部位,均刻于大口尊颈部、颈部以下或者口沿处,与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类似;再者,它与一般器物上的装饰性花纹和几何图案有明显的不同,象形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抽象化;最后,相同的字虽然处于不同遗址,更乃至处于不同文化中,但是其笔画结构都如出一手,在广阔区域内得以广泛的使用,可见这种文字已经形成了规格化,被当地居民接受、理解和传用。据有些外国学者研究,古埃及文字的起源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陶器上绘写、浮雕或刻画的符号。这个年代,和中国的陶器符号是差不多的。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晚期大致也是这个时期,所以造字传说也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各个国家地区都有本土的神话传说,埃及人相信Thoth(即托特神)是创造一切文化的神灵,埃及人称文字为神的语言。而我们祖先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仓颉。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文字也属于图画式象形文字体系,可以认为是属于汉字的范畴,是目前能够确认的最早的汉字。汉字的起源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原始造字时期,二是官方造字时期。原始造字时期,各个部落群体都有着记事的需要,在氏族酋长的带领下,得到氏族成员认同后开始造字,以用于传播与交流。大汶口陶文亦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比照不同种类的事物的形状,依样描绘出来的记号就是“文”。那么,所谓“文”就是以意象为本的,大汶口陶尊上的这些刻画符号就可以定义为“文”。《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汉字的发明创造并非一人一时之功,它源于人类社会人际交流思想的需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孕育发展的过程。自从般墟商代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人们明确地知道商代的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这就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这么成熟的文字的出现肯定不是突发现象,更不会是凭空而来。既然甲骨文不是无源之水,那它肯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图画到文字,并不是一种飞跃,它是由量变到质变、有量变的过程的,“图画文字”就是其过渡。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属于象形符号。几何形符号虽对汉字起源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被称为文字,多为连续形态的装饰,可以称为独立形态的记号。这些不同文化中的刻画符号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圈,这就说明了文字的诞生有可能是在相似的社会发展阶段多元出现的,而到后来受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内因、外因的作用下,某一支流融入了其他支系的元素,发展为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其他支系文字在自己族内发展,有一部分被汉字吸收,还有一部分沿着自己原有的路径或急或缓地前进。总之,大汶口陶文应归在象形文字的体系之中,是汉文字方块字的雏形,与甲骨文字体有着显而易见的渊源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文字,属于古代汉字范畴。汉字的雏形以及之后的一脉相承具有区域性和延续性,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摘编自康瀚予《文明史视野中的大汶口文化陶文研究——兼与良渚文化刻符比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学界对大汶口陶文是否属于文字的问题各执一词,支持者认为其具有文字性质,反对者认为其是随意刻画的,不具有任何意义。B.裘锡圭秉持着谨慎的治学态度将大汶口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象形符号两类,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存在用作文字的可能。C.大汶口陶文在形状和结构上都与后世较为成熟的文字很接近,甚至突破了地域限制,被隶属不同文化的部族接收、理解和传用。D.文中提到外国学者关于古埃及文字起源于陶文符号的研究结果,指出大汶口陶文与古埃及文字起源时期相近,处于官方造字时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邵望平称大汶口陶文为“闪现在远古文明的火花”,充分肯定其作为文字的重要性。B.高明认为并非所有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原始形态的汉字,如仰韶文化陶器刻符就不是。C.甲骨文之所以能够成为成熟文字,是因为前期经历了“图画文字”这个过渡阶段。D.从汉字的发展过程来看,目前我们使用的汉字也会吸收其他元素而改变形态。3.根据原文作者观点,下列选项中出现的符号不属于文字的一项是()A.贾湖刻符:契刻在龟甲上,为横或竖一道或两道直向刻痕,明显是有意所为,可能用来记数。B.几何印纹陶:陶器刻有方格纹、曲折纹、圆圈纹等多种几何纹,种类丰富,应为精心刻画而成。C.丁公陶文:陶片上的11个刻文笔画流畅,刻写有章法,排列规则,全文能组成短句甚至辞章。D.双墩刻符:大多刻画在陶器底部等隐蔽部位,形态固定,内容广泛,涉及日月山川以及狩猎、捕鱼等。4.大汶口陶文并非仓颉所造,但文中两次提及“仓颉造字”的传说,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下表是《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编辑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内容制订的稿件评价量表。请任选三个评价标准判断本文是否符合标准,并结合文章阐明理由。评价标准是否符合(是/否)理由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②立足中国、放眼世界③通古今之变化④发思想之先声【答案】1.C

2.D

3.B4.①仓颉造字的时间与大汶口晚期时间接近,可能反映了一定历史真实性,能够一定程度上论证大汶口陶文是文字的观点。②引用《荀子》《韩非子》中仓颉造字的传说,引出下文对汉字的发明创造是一个漫长过程的论述,说明大汶口陶文应是过渡时期的文字,进一步论证了大汶口陶文是文字的观点。5.评价标准是否符合(是/否)理由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此文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文字标准来判断大汶口陶文是否属于文字,并非主观臆断。②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此文引述外国学者的研究和其他古文字的起源来论证中国大汶口陶文属于文字。③通古今之变化是此文在论述时将大汶口陶文与商周的成熟文字进行对比,梳理了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④发思想之先声否此前已有其他文字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与此文作者一致的观点,所以不能算是“先声”。【解析】【导语】本文以大汶口陶文为核心,探讨了其是否属于汉字起源的争议。作者梳理了学术界相关观点,分析了陶文在形态、功能、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特征,并将其放在文明史的广阔背景中,借助考古、历史、文化比较论证其汉字雏形的地位。全文既有学术深度,又关注文化传承与文字起源的历史意义,兼具说服力与启发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具有任何意义”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其属于原始的记事方法……是与语言毫无关系的刻画”,可知反对者虽然认为其不能记录语言,但可以用来记事,具有一定的意义。B.“将大汶口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象形符号两类”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中的“裘锡圭先生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他将史前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类”,可知裘锡圭是将“史前陶文”分为两类,其中大汶口陶文属于象形符号。D.“处于官方造字时期”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中的“原始造字时期,各个部落群体都有着记事的需要……大汶口陶文亦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可知大汶口陶文处于“原始造字时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目前我们使用的汉字也会吸收其他元素而改变形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在文字诞生的阶段,不同文化中的刻画符号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继而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字,但是目前使用的汉字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并不能推断出其会吸收其他元素而改变形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文中提到的“具备形、音、义三重文字的基本特征”可知,文字的特征包括:具有固定的形体,有确定的读音,能表达明确的含义。A.“为横或竖的一道或两道直向刻痕”表示有固定的形体,“用来记数”表示有明确的含义,此项符合;B.“多种几何纹”不属于文字,原文倒数第二段中说“几何形符号虽对汉字起源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被称为文字”,且几何纹没有形、义的基本特征,此项不符合;C.“笔画流畅,刻写有章法”表示有固定的形体,“全文能组成短句甚至辞章”表示有明确的含义,此项符合;D.“形态固定”表示有明确的形体,“涉及日月山川以及狩猎、捕鱼等”表示有明确含义,此项符合。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从时间关联角度分析:结合文本“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晚期大致也是这个时期,所以造字传说也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可知,仓颉造字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而大汶口晚期也大致处于这一时期,这种时间上的接近暗示大汶口陶文的出现时间与传说中汉字起源的时间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为大汶口陶文是文字的观点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撑,增强了论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②在论述逻辑角度分析:引用《荀子・解蔽》和《韩非子・五蠹》中仓颉造字的传说,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关于汉字发明创造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孕育发展过程的论述,说明大汶口陶文处于从图画到文字的过渡阶段,进一步论证了大汶口陶文是文字的观点,使文章论述更连贯、深入,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汶口陶文在汉字起源这一宏观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与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分析运用的能力。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文中指出大汶口陶文“有固定的形体,笔画工整,结构固定,是表达明确含义的象形刻画文字,形、义是一目了然的,甚至有的读音已经得以释读确定”,文章依据文字的形、音、义等标准,以及对大汶口陶文的形体、结构、使用范围等实际情况的分析,客观判断其是否为文字,没有主观臆断,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②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文中提到“据有些外国学者研究,古埃及文字的起源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陶器上绘写、浮雕或刻画的符号。这个年代,和中国的陶器符号是差不多的”,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不仅着眼于中国本土的大汶口陶文研究,还引用了外国学者对古埃及文字起源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将大汶口陶文的研究置于世界文字起源的大背景下,拓宽了研究视野,体现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特点。③通古今之变化:文章第四段详细描述了大汶口陶文与商周甲骨文、金文在形状、结构、使用部位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后文提到的“汉字的起源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原始造字时期,二是官方造字时期。原始造字时期,各个部落群体都有着记事的需要……大汶口陶文亦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图画文字’就是其过渡”等,很好地呈现了文字的发展脉络,体现了对文字发展过程中古今变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符合通古今之变化的标准。④发思想之先声:结合文本第一二段可知,在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前,就已有其他文字研究工作者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本文并非首次提出大汶口陶文与汉字起源关系等核心观点,所以不符合“发思想之先声”这一标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半日的游程郁达夫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儿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一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来找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母校里服务的胡君,和他来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并且也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儿的消息的。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校的同学,虽然在这二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暑假,或在异乡,偶尔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油然会生起在各个的胸中。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企图;升堂一见,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我。“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地写一点东西,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上溪口去吃茶去吧,沿钱塘江到溪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在是不错!”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晴空中一只飞鹰,像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回响过后,两人不期而遇地将视线凑集了拢来,更同时破颜发了一脸微笑,也同时不谋而合的叫了出来说:“真静啊!”“真静啊!”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老翁看了我们的食欲的旺盛,就又推荐着他们自造的西湖藕粉和桂花糖说:“我们的出品,非但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信来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大约是山中的清气,和十几里路的步行的结果吧。那一碗看起来似鼻涕,吃起来似泥沙的藕粉,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等那壶龙井芽茶,冲得已无茶味,而我身边带着的一封绞盘牌(香烟品牌)也只剩了两枝的时节,觉得今天是行得特别快的那轮秋日,早就在西面的峰旁躲去了。谷里虽掩下了一层阴影,而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妆的样子。我昂起了头,正在赏玩着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的秋山,忽所见耳旁的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说:“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我真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老先生!你是在对课呢?还是在作诗?”他倒惊了起来,张圆了两眼呆视着问我:“先生你说啥话语?”“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说到了这里,他才摇动着胡子,哈哈地大笑了起来,我们也一道笑了。付账起身,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的余音,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有删改)文本二清新的小品文字郁达夫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细密的描写,若不慎加选择,巨细兼收,则清字就谈不上了。既细且清,则又须看这描写得真切不真切了。中国旧诗词里所说的以景述情、缘情叙景等诀窍,也就在这些地方。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的小品文字,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写起来,却往往不能够如我们所意想那么的简洁周至。例如《西青散记》卷三里的一节记事:“弄月仙郎意不自得,独行山梁,采花嚼之,作《蝶恋花》词云……(词略)。童子刈刍,翕然投镰而笑曰,吾家蔷薇开矣,盍往观乎?随之至其家,老妇方据盆浴鸡卵,婴儿裸背伏地观之。庭无杂花,止蔷薇一架。风吹花片堕阶上,鸡雏数枚争啄之,啾啾然。”只仅仅几十个字,看看真觉得平淡无奇,但它的细致、生动的地方,却很不容易学得。曾记年幼的时候,学作古文,一位老塾师教我们说:“少用虚字,勿用浮词,文章便不古而自古了。”我觉得写小品文字,欲写得清新动人,也可以应用这一句话。(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去找胡君,看似是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实则是因二人同乡的关系,想通过胡君来打探故乡的消息。B.“嘘朔朔朔的一声”,以拟声词写飞鹰振翅响过,“像霹雳似的”运用比喻手法,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C.“真静啊”重复写出,体现两人同时说出,且不具体点明说出者是谁,这样比写一次“真静啊”更富情味。D.老翁“摇动着胡子”,描写细腻生动,既写出了他高兴的状态,也表现了其对作者对课体现出的才华的钦佩。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着眼于细、清、真的相互关系来论述,并没有孤立地看待这三个艺术特征。B.作者关于小品文的创作主张,与张岱年提倡的“修辞立其诚”的为文观点有相通之处。C.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缘于细、清、真的特点,但写起来并不如我们意料的简洁周至。D.《西青散记》中,弄月仙郎“采花嚼之”与数枚鸡雏“争啄之”前后对照,别有意趣。8.喝茶吃藕粉前后,作者的心理随着他的所见所闻而有所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文本二强调,小品文贵在“细、清、真”,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出“细、清、真”这一特点的。【答案】6.A

7.C

8.①静等茶水时,作者面对青山,内心充盈着飒爽的清气;②喝着清茶时,作者贪婪地享受着山中的寂静;③喝茶吃藕粉后,作者感受到了内心的满足;④听闻老翁记账,作者与之对课,兴致盎然;⑤走出茶庄,作者内心回味着喝茶的清趣。9.①描写细密,选材裁剪得当,重点写了吃茶一事;②用语平实清雅,对茶庄山景、秋山夕照、老翁算账等描写不事雕琢,意味丰富;③描写真切,情景交融,作者幽雅的感受与山中寂静的环境相得益彰。【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郁达夫文学特色。文本一是他的散文,以游踪为线,描绘了与友人在山中的所见所感,用细腻笔触营造静谧氛围,传递出悠然心境。文本二则是他对小品文创作的见解,强调细、清、真,以《西青散记》为例阐述其特点。二者体现他创作与理论双擅长,为读者带来独特审美体验。【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实则是因二人同乡的关系,想通过胡君来打探故乡的消息”错误。原文“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并且也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儿的消息的”中,作者去找胡君,原因是在湖上和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找他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并探听故乡消息,而不只是因为同乡关系想打探故乡消息,原因提取不全面,曲解文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但写起来并不如我们意料的简洁周至”错误。由原文“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的小品文字,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写起来,却往往不能够如我们所意想那么的简洁周至”可知,强调的是不容易做到简洁周至,而选项中表述为不够简洁周至,曲解文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当作者和友人到达九溪十八涧口,在茶庄静等老翁起茶煮水时,他“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眼前是清新的山间景色。此时,大自然的清幽环境直接触动作者,让他的内心自然而然地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清气,这种感受源于对美好自然景致的直观体验,是一种身心融入自然的畅快之感。②作者和友人一边喝着清茶,一边沉浸在周围的环境中。此时,他们处于“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这种极度的寂静深深吸引着他们。“贪婪”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这份寂静的珍视与享受,说明作者完全陶醉于山中静谧的氛围,享受着这份远离尘嚣的宁静,内心沉浸在宁静带来的愉悦之中。③作者在山中喝了茶,又品尝了老翁推荐藕粉,尽管藕粉外观和口感并不出众,但或许是因为山中的清气以及步行后的饥饿等因素,“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完成了喝茶吃藕粉这一系列活动,让作者内心产生了一种充实而满足的感觉,是对此次山中体验的一种认可与愉悦。④作者听到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觉得这串话富有诗意,于是联想到“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与之对课。这一互动体现出作者此时兴致高昂,将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赋予了文学趣味,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心境轻松愉悦,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兴致,能够从平凡事物中发现乐趣并积极参与其中。⑤作者和友人付账起身,离开茶庄。在山嘴转弯处,他们还能听到三人此前大笑的余音在寂静的山腰、溪口回响。这表明作者对在茶庄喝茶吃藕粉以及与老翁互动等一系列经历印象深刻,内心还在回味着其中的清趣,这种回味不仅是对活动本身的留恋,更是对在山中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独特体验的珍视,体现出此次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①在文本一中,作者对于吃茶这一过程的描写极为细致。从沿溪入谷到达九溪十八涧口,在茶庄的石条上坐下等待老翁起茶煮水,到开始喝茶,品尝糕点、藕粉,再到最后听到老翁算账,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例如,对喝茶时的环境描写,“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描绘出宁静美好的氛围,为吃茶做铺垫。对于吃茶过程中的细节,如“等那壶龙井芽茶,冲得已无茶味,而我身边带着的一封绞盘牌也只剩了两枝的时节”,将喝茶的进程以及周围的事物变化细腻呈现。作者没有过多着墨于行程中的其他琐事,而是聚焦于吃茶这一核心事件,通过对其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整个游览过程的丰富韵味,体现了选材的精心裁剪与描写的细密。②文本一对环境描写用词简洁自然,却生动地展现出景致之美。如描写茶庄山景“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仅用“青翠”“飒爽的清气”等平实词语,便让读者感受到山间清新的气息与生机。描绘秋山夕照“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妆的样子”,以平实而形象的表述,将夕阳下的山景赋予了灵动的色彩。在描写老翁算账时,“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简单的记账语句,在作者笔下却充满生活气息,自然质朴,不刻意雕琢,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趣味与独特的诗意,体现了用语的清雅与意味深长。③文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山中的环境紧密融合。在寂静的山中,作者与友人静静地坐着,“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晴空中一只飞鹰,像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通过对他们行为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他们对山中寂静的真切感受。作者内心的幽雅、闲适与周围寂静清幽的环境相互映衬,如“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宁静氛围的喜爱与沉浸其中的悠然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在山中的独特体验。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子曰:“人君操本,民不得操末。君操始,民不得操卒。其在涂者,藉之于衢塞。其在谷者,守之春秋。其在万物者,立赀而行。故物动则应之。故豫夺其涂则民无遵,君守其流则民失其高。故守四方之高下,国无游贾,贵贱相当,此谓国衡。”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之数恶终?”管子对曰:“若四时之更举,无所终。国有患忧,轻重五谷以调用,积余臧羡以备赏。天下宾服,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管子曰:“善为国者,如金石之相举,重钧则金倾。故治权则势重,治道则势羸。今谷重于吾国轻于天下则诸侯之自泄如原水之就下。故物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散则多。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节选自《管子·揆度》)材料二御史进曰:“昔太公封于营丘,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强楚而霸诸侯。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文学曰:“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济。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大夫君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增以盐铁。然而国家衰耗,城郭空虚。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节选自《盐铁论·轻重》)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A谷重B于吾国C轻D于天下E则诸侯之自F泄G如原水之H就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意为对付,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嘈吰者相应”的“应”意思不同。B.更,意为交替、轮换,与庄子《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更”意思不同。C.管仲相桓公,指管仲辅助齐桓公,其中“相”与成语“相得益彰”中的“相”意思相同。D.本末,古人以务农为本,从事工、商等职业为末,现在多用来指事情的原委、始末。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子认为,流通中的财物、仓库里的粮食和物品中的财富,都要通过价格进行控制,这样物资变动就有相应的措施应对。B.齐桓公问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运用轻重权变之术,管子回答说永远不能停止,因为无论国家忧患还是安宁,其都有用武之地。C.御史通过列举朝廷推行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的治国策略,使得国库充足、百姓生活富裕的事实,证明了轻重之术的作用。D.御史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实行权变之术,取得霸主地位,而文学却认齐桓公未能实现王道,可见双方政治追求不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守四方之高下,国无游贾,贵贱相当,此谓国衡。(2)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14.材料二中,文学是如何反驳御史的观点的?【答案】10.CEG

11.C12.A

13.(1)因此(君主)把握好四方(价格)的高低,国家就没有投机的商人,价格高低相当,这就是国家经济平衡。(2)那个时候,诸侯不能以德施政,(一个个)争抢功劳夺取利益,所以依靠权势互相排挤。14.①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礼义可以治国。②事实论证。以齐国不能实现王道和现在国家衰弱、空虚的事实,说明追逐末利于国无益。③对比论证。将伊尹、太公与管仲进行对比,又将古今形势进行对比,得出应崇仁义、力本农的结论。【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管子》和《盐铁论》,探讨了治国理政的策略。材料一中,管子强调通过控制物价和资源流通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体现了经济调控的重要性。材料二则展示了御史和文学对治国之道的不同看法:御史赞同通过经济手段增强国力,而文学则批评这种策略忽视了道德和礼义的重要性,认为应以仁义和农业为本。两者的对比反映了古代政治思想中实用主义与道德理想的冲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粮食在我国价格较高,在天下价格较低,那么诸侯国的(粮食)就会自己流入(我国),就好像水(从上)往下流一样。“重于吾国”“轻于天下”是并列的介词结构,为状语后置句,其中“于吾国“于天下”为后置状语,其后应分别断开,应在CE两处断开;“则诸侯之自泄”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为“则诸侯之(谷)自泄(吾国)”,意为“那么诸侯国的(粮食)就会自己流入(我国)”,句意完整、连贯,其间不应断开而其后应该断开,应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对付/应和。句意:这样,物资只要有变动就可以有相应的措施应对。/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B.正确。交替、轮换/更换。句意:就好像四时交替。/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C.“意思相同”错误。辅助,扶助/互相。句意:管仲辅助齐桓公。/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D.正确。句意:农业根本和工商末业共同获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A.“都要通过价格进行控制”错误。扩大范围,由材料一第一段“其在涂者,藉之于衢塞。其在谷者,守之春秋。其在万物者,立赀而行。故物动则应之”可知,君主控制物资的变动应该通过税收控制流通中的财物,通过价格变动控制粮食和物品,并非“都要通过价格进行控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因此;“游贾”,投机的商人;“此谓”,这就是说。(2)“以”,介词,按照;“公”,通“功”,功劳;“倾”,排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二第二段“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可知,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礼义可以治国。②由材料二第二段“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大夫君用尽心计,策划国家费用,构怨诸侯,加上酒类专卖,增设盐铁官营。然而国家衰弱损耗,城郭空虚”可知,以齐国不能实现王道和现在国家衰弱、空虚的事实,说明追逐末利于国无益。③由材料二第二段“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济。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可知,将伊尹、太公与管仲进行对比,又将古今形势进行对比,得出应崇仁义、力本农的结论。参考译文:材料一:管子说:“君主控制住经济的根本,那么民众就无法把握其末端。君主控制了开端,那么民众就无法把握其结尾。在流通中的财物,就让它们在关市上交税。粮食中的财富,就守住春秋两季的价格变动。物品中的财富,就定好价格规定(让它们)施行。这样,物资只要有变动就可以有相应的措施应对。所以,预先占领物资流通的渠道,那么商人就无计可施;君主把握物资由上至下的流通过程,那么商人就不能操纵经济而失去了高额的利润。因此君主把握好四方(价格)的高低,国家就没有投机的商人,价格高低相当,这就是国家经济平衡。”齐桓公问管子:“轻重权变之术什么时候可以终止?”管子回答道:“就好像四时交替没有终止之期。国家有忧患的时候,就运用轻重权变改变粮食价格来调控财用,积蓄收存盈余以备奖赏之需。天下归服(的时候),就要使那些有诚信讲仁义的人士富起来。因此,人民就会重视礼让,就不会再有行为不合规矩的人。”管子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就好像黄金和秤砣相平衡的关系一样,如果秤砣加重,那么黄金就会随之倾侧。所以用权变来治理国家,国力就昌盛,用常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力就衰微。如今粮食在我国价格较高,在天下价格较低,那么诸侯国的(粮食)就会自己流入(我国),就好像水(从上)往下流一样。所以物品价格高就会聚集,价格低就会散去。物品囤积价格较高,发售价格就较低,散布得也就更多。钱币的价值高,那么民众就拼命追求其中的利益,钱币的价值低,民众就把它弃而不用,所以钱币的价值高低需要调整到合乎平衡的数目为止。”材料二:御史上前说:“从前姜太公被周武王封于营丘,(齐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太公于是打通发展工商业的途径,充分发挥妇女精巧的手工技能。所以邻国都与齐国进行交易,财富物资不断增长,(齐国)世代成为强国。管仲辅助齐桓公,沿袭前代君主的事业实行价格轻重随物资供求关系而变化的政策,向南征服强楚,称霸诸侯。如今大夫君继续推行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的轻重之术,统管盐铁,开辟山林川泽的财利,各种货物越来越丰富。所以当地经费充足,民众生活不再困乏,农业根本和工商末业共同获利,上上下下都很富足。”文学说:“礼义是立国的根基;而权势财利是为政的残贼。孔子说:'能够以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伊尹、姜太公凭借(商、周)百里封地使其君主兴盛,管仲独得齐桓公信任,凭借千辆兵车的齐国,却不能臻于王道,这是由于他所采取的措施不对。因此功名毁坏且主张不能实现。那个时候,诸侯不能以德施政,(一个个)争抢功劳夺取利益,所以依靠权势互相排挤。如今天下合为一家,怎么还追逐工商末利呢?大夫君用尽心计,策划国家费用,构怨诸侯,加上酒类专卖,增设盐铁官营。然而国家衰弱损耗,城郭空虚。因此不推崇仁义就无法教化民众,不大力务农就无法使国家富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常侍西归①白居易二年花下为闲伴,一旦尊前弃老夫。西午桥街行怅望,南龙兴寺立踟蹰。洛城久住留情否?省骑②重归称意无?出镇归朝但相访,此身应不离东都。【注】①西归:指返回长安。②省骑:台省官员的骑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一旦”与“二年”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听到朋友西归消息后的意外和失落。B.张常侍结束在洛阳饮酒作乐的生活,往长安任职,“重归”二字可见他是再入长安。C.尾联写诗人为了等待朋友归来,愿意一直留在洛阳,从中可见二人深厚真挚的情谊。D.本诗融记叙、抒情于一体,还连续用了两个问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16.在理解颔联下句“南龙兴寺立踟蹰”时,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立踟蹰”的人应该是诗人:也有人说,“立踟蹰”的人应该是张常侍。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

16.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看法,“立踟蹰”的人是诗人。①整首诗都是以诗人的口吻抒写,因此“立踟蹰”这一动作的发出者也应该是诗人。②“立踟蹰”的人是诗人,可使该句与上句互文见义,写诗人不管是在西午桥街,还是在南龙兴寺,都怅然失落、徘徊不前。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看法,“立踟蹰”的人是张常侍。①正是因为张常侍“立踟蹰”,所以才有颈联中诗人的发问。②在诗人写给张常侍的送别诗中,从张常侍的角度写离情,更显二人情感的深厚。【解析】【导语】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与友人张常侍的深厚情谊。首联对比二人相伴与别离的时间长短,透露惋惜;颔联描绘诗人送别时的怅望与不舍之情;颈联通过设问展现对白友归洛意愿的关切;尾联表明诗人愿留洛阳,期待与友再重逢。全诗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感情真挚自然。【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为了等待朋友归来,愿意一直留在洛阳”错误。过度解读。尾联中只说诗人“应不离东都”,但并未提到诗人这样做只是为了等待朋友归来。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应先确定观点,然后结合诗歌整体内容和情感去阐明理合适理由。如果赞同第一种观点,即“立踟蹰”的人是诗人。①可以从整首诗内容入手,诗歌题目是“送张常侍西归”,可知是诗人送好友返回长安,前边几句“二年花下为闲伴,一旦尊前弃老夫。西午桥街行怅望”,主体也是诗人,诗人听到朋友西归消息后的意外和失落,诗人送别友人时怅然凝望,从这一角度看,“南龙兴寺立踟蹰”的主体是诗人的话和前文更协调如一。②可以从表达技巧上看,此句和前句可构成互文的修辞,写诗人不管是在西午桥街,还是在南龙兴寺,都怅然失落、徘徊不前、犹豫不决‌,更能体现诗人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之情,很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如果赞同第二种观点,即“立踟蹰”的人是张常侍。①从诗歌内容入手分析,可结合后文“洛城久住留情否?”分析,此句诗人是在发问,在洛城的久住久处是不是有很深的情感?发问的对象是张常侍更合理,因此上句“立踟蹰”的人是张常侍,就能和后面这句发问形成合理的关联。②从表达技巧上看,本句是从对方落笔,不写作者自己送别张常侍的行为,而是写张常侍对自己的不舍,写其在南龙兴寺前徘徊,心中犹豫不决‌。对面落笔,更好表达两人离别之情,也使诗歌更有意境,更显二人情感的深厚,不舍的离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感叹六国原本强大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持,最终导致六国“______,______”。(2)唐朝自由开放、平等待人的风气使大多数仁人志士将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作为人生追求,统治者对此也予以鼓励,使其恩赏加身。高适《燕歌行》“______,______”两句便描绘了这种社会情形。(3)小刚读到《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为千年前古人的“惜时”而感动,他由此联想到很多文人通过诗歌将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如“______,______”。【答案】

①.日削月割

②.以趋于亡

③.男儿本自重横行

④.天子非常赐颜色

⑤.譬如朝露

⑥.去日苦多(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能力。本题易错字:趋、赐、譬。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各种各样,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黑暗。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18.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A.工程师在实地勘察后说:“这教学楼有些岁数了,安全性能有所下降,要么暂时放置其不管,要么将其拆了重建。”B.陈老师安慰考学失败的小李说:“虽然你没有进入心仪的学府,但你的其他天赋十分出众,未来会有无限精彩的!”C.在某经济论坛中,一发言人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式只有两种,不是增加税收,就是减少其他政府支出。”D.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19.下列成语中,能够代替文中画横线内容的一组是()A.深不可测各色各样

萎靡不振B.高深莫测各色各样

一蹶不振C.高深莫测形形色色

萎靡不振D.深不可测形形色色

一蹶不振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牛角尖”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和闻一多《红烛》中“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一句均使用了叹号,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法和作用上的不同。22.本周班会课的主题是“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大家应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拟写一份发言提纲。【答案】18.B

19.D

20.①含义:牛角尖即牛角的顶尖,常用来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②表达效果:文中用牛角尖一词准确地形容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牛角的两个尖巧妙对应虚假两分的唯二选择,十分生动形象。用“牛角尖”代指“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既使文意易被理解,又使语言表达简洁明了。21.用法:①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叹号表示感叹语气;②《红烛》中的叹号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作用:①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叹号表现出作者找到摆脱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喜悦,强调了认识到第三种可能存在的重要性;②《红烛》中的句子是对红烛的劝慰之言,句末叹号体现出坚定的请求,暗含作者对红烛奉献精神的由衷赞美。22.①先介绍虚假两分逻辑谬误: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限制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②接着指出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危害:视野受限,思维受阻,想法极端、悲观等。③最后给出合理建议:运用开放性的思维思考问题,预设多种可能,不给自己的未来设限,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逻辑问题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A.工程师的话把对教学楼的处理方式限定为“不管”和“拆了重建”两种,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处理方式,如加固维修等,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C.发言人在经济论坛上的观点,把调整国民经济的方式限定为“增加税收”和“减少其他政府支出”两种,没有考虑其他经济调整手段,如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创新等,也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D.小周把对辩论赛观点的态度限定为“支持正方”和“赞同反方”两种,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既不完全支持正方也不完全赞同反方,而是有自己的独立看法的情况,同样是虚假两分逻辑谬误。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语境运用的能力。第一处,深不可测: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为中性词语。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含贬义,对象为人。二者都可表示逻辑学难以理解的一面,“深不可测”更强调难以捉摸,与“枯燥深奥”搭配更合适。第二处,各色各样:各种类别,各种式样。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二者都可表示种类繁多,画横线处指社会上存在不同特点的人,体现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不涉及样式和颜色的多样性,因此“形形色色”更强调繁多且复杂多样,更符合语境。第三处,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二者都可表示失去信心,“一蹶不振”更强调受到挫折后难以恢复,与“再也振作不起来”意思更接近。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含义:牛角尖有两个尖,无论走入哪一个,不回头的话都走不出来;文中把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就走出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比喻成走出“牛角尖”。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指“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这两个极端的答案是相对的,它会束缚我们,让我们难以走出思维陷阱,无法解决问题,使我们陷入一种固执且狭窄的思维模式。因此可以用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②表达效果:牛角有两个尖,这与虚假两分的唯二选择在形态上有相似性。虚假两分就是把问题的答案限定在两个极端选项上,就像牛角的两个尖一样,这种比喻使抽象的逻辑概念变得形象具体。用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语来代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