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2019)_第1页
6《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2019)_第2页
6《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2019)_第3页
6《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2019)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2019)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教材分析《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均选自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是高二年级的重要课文。这两篇文章分别描绘了革命先烈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和鲁迅先生对故友的深切怀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同时,提升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深入分析课文《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红色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鲁迅的部分作品,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学常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技巧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二学生普遍对文学作品充满好奇心,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阅读理解、分析文本方面具备一定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大意。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深化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把握复杂情感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同时,文章中的部分词语和句式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此外,对于革命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也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资源-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影仪

-互联网资源(文学背景资料、相关视频片段)

-电子白板

-教师备课笔记

-学生作业本

-讨论小组标识牌

-文学鉴赏参考资料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提出问题:“我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和感受刘和珍的精神风貌?”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过的鲁迅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让学生分享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和作品的特点。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作者背景、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词句,如鲁迅对刘和珍的描述,展示鲁迅先生对故友的怀念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章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你是如何理解“忘却的纪念”的含义?

-鲁迅先生通过这两篇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取文章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要求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笔触,写一段对某个英雄人物的纪念文字。

-教师指导:在学生朗读和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提供写作建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英雄”的作文,要求不少于500字,下周课前分享。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理解。知识点梳理1.作者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纪念刘和珍君》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而作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为纪念五位烈士而作的散文诗。

2.文章结构

-《纪念刘和珍君》以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刘和珍的回忆和评价,展现其英勇形象。

-《为了忘却的纪念》采用散文诗的形式,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对烈士的怀念。

3.主题思想

-《纪念刘和珍君》强调对革命先烈的纪念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为了忘却的纪念》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4.文学特色

-鲁迅的语言简练、深刻,善于用讽刺和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现象。

-文章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5.重点词句解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我在这里,不过想借这机会,讲讲这五位烈士的故事,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6.文章写作风格

-鲁迅的写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融合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元素。

-文章语言富有节奏感,情感真挚,形象生动。

7.文学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作为鲁迅散文诗的代表作,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

8.文学技巧

-鲁迅在文章中运用了对比、排比、讽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文章的节奏变化、句式长短结合,使文章更具音乐性和韵律感。

9.文章背景知识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和市民举行抗议活动,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刘和珍:革命烈士,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女学生。

10.作品鉴赏

-《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鲁迅通过这两篇文章传达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11.写作手法

-鲁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情感抒发、议论分析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

12.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鲁迅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学生如何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力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板书设计1.文章结构及主题

①《纪念刘和珍君》:记叙与议论的结合,展现刘和珍的英勇形象,强调革命纪念的意义。

②《为了忘却的纪念》:散文诗形式,表达对烈士的怀念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③主题思想: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纪念,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

2.重点词句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②“我在这里,不过想借这机会,讲讲这五位烈士的故事,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

③“忘却的纪念”:深刻理解其象征意义,表达对烈士的永远记忆与纪念。

3.文学特色与手法

①简练深刻的语言,讽刺与反讽手法的运用。

②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丰富文章内涵。

③对比、排比、讽刺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增强文章表现力。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时,我深刻感受到了教材的魅力和教学的挑战。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展示历史照片和背景资料,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充满了好奇心,这让我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不仅仅是表面的理解,更要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些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对文章内容不够熟悉。针对这一点,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策略上,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还不够精准,有时候学生可能不明白我想要他们回答的方向。因此,我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问题,确保问题既有启发性,又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考方向。

教学总结: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是积极的。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也有所增强。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对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技能提升方面,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理解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时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了解不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