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乡村薄弱校发展路径探究_第1页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薄弱校发展路径探究_第2页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薄弱校发展路径探究_第3页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薄弱校发展路径探究_第4页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薄弱校发展路径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乡村薄弱校发展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界定了乡村薄弱校的概念,以天水市Q区Z学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乡村薄弱校发展现状与呈现的问题,运用调查法结合实际提出了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等促进乡村薄弱校发展的途径。【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教育;薄弱校;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步伐,促进教育公平,并强调了加速推进义务教育领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当前,乡村学校特别是薄弱乡村学校教育成为了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这些学校因师资与生源的双重流失,教育质量受到了显著影响,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扩大了教育机会的差距,阻碍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步伐。而“互联网+”教育模式以其独特优势,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该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汇集并共享海量教育资源,为乡村薄弱学校提供了改善教育质量、弥补资源差距的新路径。天水市Q区某乡镇薄弱学区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运用“互联网+”助推乡村薄弱校发展的路径,对于推动这些学校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该市区的发展经验为例,讨论“互联网+”背景下,乡村薄弱校发展的经验和路径。一、乡村薄弱校的界定薄弱校最早提出可追溯到1986年3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有关各地“特别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薄弱初中建设,使这些学校的校舍、办学经费、师资水平、教学仪器设备等有较大改善与提高”。此后,“薄弱学校”出现在大众视野,备受关注。从办学成果角度出发,薄弱校主要指基础教育中学校综合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社会声誉较低、设备设施落后的学校,相对当地其他学校来说,其社会形象和社会期望值较低,教育教学的整体形象较差[1];从办学基础条件视角出发,薄弱校主要指基础教育阶段因生源问题、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相对不能令人满意的学校[2];还有研究者从社会分层视角出发,认为薄弱校是处于学校系统底层、生存和发展资本相对匮乏、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的学校[3]。薄弱校具有以下特征:其一,薄弱校具有区域性、相对性、动态性;其二,作为条件的设施设备、生源质量,作为过程的学校管理和作为结果的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均可成为研判薄弱校的依据。乡村薄弱校是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师资配置、生源质量等方面相对薄弱,达不到同级同类学校同时期的基本办学标准,教学质量不高、社会满意度不佳、家长信任不足、教师能力不强、生源质量不优,学校生存与发展处于困境的乡村学校。二、乡村薄弱校现状天水市Q区Z学区薄弱校和其他薄弱校一样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二是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硬件条件较差,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三是教育资源匮乏。图书资料、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不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是教学质量不高。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五是学生流失严重。由于教育质量不高,很多学生选择转学到城市或其他条件更好的学校,导致乡村薄弱校的学生人数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学校的困难。为了改善乡村薄弱校的状况,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等,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多种途径支持乡村薄弱校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提供优质资源供给成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三、“互联网+”背景下薄弱校发展的策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多次批示、指示,教育部党组在研究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时,曾要求教育部科技司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目前研究形成共识:“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近年来天水市Q区Z学区薄弱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重要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依托Q区小学、初中联盟校建设契机,推动城镇中小学校、优质学校对口农村薄弱校和教学点开展“专递课堂”,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在新课标实施下个别学科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同时切实发挥天水云教育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有力解决部分乡村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联合学区间开展“集中教研+分校授课+线上共享”,创新实施城区示范学校对口帮扶Z学区乡村薄弱校“名校网络课堂”。特别是“云上直播间”可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乡学校“线上结对、网上帮扶”,实现“互联网+电视”条件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区教育局实施开展的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信息化引领导师成立名师网络工作室,中小学联盟校之间组建网络教研团队,天水云教育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名师名课引领示范带动效应,促进Z学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等方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提升教育质量,形成跨区联带、城乡携带、强弱帮带、中心拖带等多种模式,有效解决薄弱学校缺师少教等难题。四、促进薄弱校发展的实例天水市Q区Z学区经过良性发展,成为“新优质学校”,实现了“让每一所家门口学校都优质”的均衡发展目标。学区主要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1.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乡村薄弱校打好信息基础。实现“互联网+”教育,应构建一个坚实稳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这是教育信息化高效运转的前提,也是确保乡村薄弱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基石。具体而言,不仅关乎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包括网络环境的优化升级,为教育创新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近年来,天水市Q区大规模投入乡村教育信息化,优先保障教育信息化及数字化建设,全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出口带宽百兆率均达到100%,实施农村小学智慧教育专递课堂项目68个,班班通设备160套,云计算机教室20间,录播教室16个,实现了信息技术资源的广域覆盖,使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升级。教育宽带网络的全面升级与提速,为乡村学校搭建了全天候、高速度的网络连接,确保了信息交流的无碍流通,创建了一个高效、稳定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撑,还为乡村薄弱校的信息化转型营造了一个广泛联接、流畅运行的生态体系,为乡村薄弱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打好了基础。它意味着,无论是在偏远山区还是在小规模教学点,学生们都能享受到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数字教育资源,从而缩小了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为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学质量铺设了稳固的基石。以天水市Q区Z学区为例,“互联网+硬件”基础设施投资相比2020增加183%,班班通覆盖率目前达到100%,网络带宽均已升级至千兆光纤通信,云教育平台接入率达到100%,实现了优质课件、课例的共享与应用。此外,这一过程还包括了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集成优化,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与高效处理,以及对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的搭建,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实现共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巩固与强化,不仅仅是设备的简单堆砌,而且是涵盖了技术、安全、平台、内容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系构建,是推动教育质量跃升至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乡村薄弱校装上创新引擎。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关键,其核心在于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使知识传授过程更加直观易懂,同时丰富并深化教学互动形式,使之多样化。以天水市Q区Z学区乡村薄弱校为例,政府及教育部门在特殊时期全面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成功覆盖了广泛的师生群体,凸显了信息技术在保障教育活动连续性方面展现出的潜力和影响,为乡村薄弱校探索教学改革累积了宝贵经验,验证了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模式创新、维护教育连续性及确保教育活动高效性方面的作用,为乡村薄弱校发展路径的探索找到了新方向。此外,这一深度融合的过程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模块化、学习路径的个性化以及智能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者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难点,进而提供针对性的辅导与资源推荐,这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融入,为实验教学、情境模拟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拓宽了教学场景的边界,使学习过程更为生动有趣。在天水市秦州区Z学区Y小学,教师们在科学课堂上用希沃白板向学生们引入基于Web3D技术的生物、天体模型,配备简易的3D眼镜,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新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在英语课上,教师和学生运用讯飞、腾讯、百度等高科技企业利用AI模型训练的语言学习APP,体验语音识别即时翻译、语法分析、作文点评等功能,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其给语言学习带来的便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还是教育理念、方法论与实践模式的深刻变革,它在危机应对与教育韧性构建中展现出的力量,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方向。以持续探索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创新应用等方式,不断优化教育生态,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确保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同步提升。3.提升教师综合信息素养,激发乡村薄弱校发展的内驱力。在“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教育范式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与应用能力直接关联并推动着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体系革新的核心要素。天水市“互联网+移动端”教师培训项目,不仅普及了信息化教学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技巧,还显著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其中,借助“甘肃教师学苑”平台,分析在线学习与教育资源共享的模范案例,强化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作用,对于促进教师从被动的技术使用者向主动的创新者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加速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普及与常规化应用,不仅显著增强了教师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更为乡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攀升探索出一条既实用又高效的路径。近年天水市Q区先后对156名农村学校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开展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现场培训,5689名教师在线上参与交互式智能一体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培训,89名教师参加了甘肃省科技创新教育普惠行动培训,26名校长外出参加智慧教育工作标杆校的观摩活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实质上是激发教育体系内部创新潜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直接提升了教学活动的质量,优化了学习体验,还间接促进了教育公平与质量并行的均衡发展目标。信息素养的增强,使得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这种能力的提升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推动了教学方法的迭代与创新,为乡村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近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微观层面的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宏观层面上教育质量与公平并重发展的核心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