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入侵风险大、防控治理难等问题。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下列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加强对入境货物、旅客行李等渠道的检疫监管B.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C.对已入侵物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综合治理D.对已入侵物种采用从原产地引入大量天敌的方法治理2、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3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3、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A.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2000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内种群数量减少C.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0只D.若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E1是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E4+E7B.因为存在E3和E4等因素,所以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6/E1×100%D.E7可再次被绿色植物所利用,并输入到该生态系统6、在“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中,养殖者在海水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牡蛎可滤食水体中的小型浮游动植物;底层设置人工鱼礁,养殖龙虾、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是某地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的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牡蛎属于分解者和消费者B.应用标记重捕法可实现对龙虾种群密度的精准调查C.实现长期的大规模牡蛎养殖需定期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D.该养殖模式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黑松老龄(砍伐后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0~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黑松林碳量生产者活生物量(g/m2·年)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730470440幼龄1460420380注:净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黑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幼龄黑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g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非生物环境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黑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8、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B.林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D.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9、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10、若人为引入某种外来物种,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D.种群增长不受当地非生物因素制约,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11、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2、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3、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如_______,以及动物的_______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_______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______。14、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5、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_______→热能16、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17、种植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挺水植物黄菖蒲,漂浮植物凤眼莲;浮叶植物黄花水龙和沉水植物苦草四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某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和净化机制。

(1)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这种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这些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获得了种植四种不同水生植物后,某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中总N的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

(3)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而水生植物可以通过与藻类植物________;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的过渡生长。

(4)水生植物可向发达的根系输送氧气,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____________。

(5)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两条具体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_____,实验结果应为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3年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012.4312.78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分析】

入侵生物没有天敌;与当地的生物对食物;空间形成竞争关系,会对当地的生物状态造成破坏,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

A;加强对入境货物、旅客行李等渠道的检疫监管;严防入侵物种的进入,A正确;

B;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控制外来物种的进入,合理引进新物种,B正确;

C;对已入侵物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综合治理;如降低其环境容纳量,C正确;

D;从原产地引进大量天敌可能会引起新的物种入侵;D错误。

故选D。2、A【分析】【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所有箭头均指向为分解者,其次为消费者。分析图可知:图1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D;E为消费者;图3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图1、A为生产者,图2、A为生产者,图3、E为生产者,A错误;B、图1中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C、图2A为生产者,B、D为消费者,E为分解者,A、B、D、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大气二氧化碳库的来源还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D正确。故选A。3、B【分析】【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详解】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D正确。

故选B。4、C【分析】【分析】

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B错误;

C;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0只,则K值为4000只,C正确;

D;防治鼠害时;要在2000之前处理,2000只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

故选C。5、D【分析】【分析】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详解】

A;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E4+E7,A正确;

B、E3表示第一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E4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因为每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用于呼吸消耗以及被分解者利用,因此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B正确;

C、据题图分析,E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E6,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E6/E1×100%;C正确;

D、E7是粪便中的能量;不能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光能,D错误。

故选D。6、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

A;结合图可知;牡蛎既能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也能以有机碎屑为食,因此牡蛎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A正确;

B;应用标记重捕法只能对龙虾种群密度进行估算调查;不能精准调查,B错误;

C;由于该生态系统中大量元素随牡蛎产品不断输出(售卖);牡蛎带走了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能量,浮游动植物提供的能量无法满足大量牡蛎生长需要,因此大规模养殖仍定期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C正确;

C;“多营养层次"促进了物质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受破坏后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状态属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是自身呼吸消耗散失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分析表格可知;黑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详解】

A;黑松群落被砍伐后;一段时间内会形成自然幼龄群体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表格中的数值是净初级生产力;幼龄黑松群落每平方米有420g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错误;

C、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非生物环境;C正确;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黑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g,异养呼吸消耗量为440g,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异养呼吸消耗量,会有有机物的积累,即老龄黑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

故选CD。8、B:D【分析】【分析】

1;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推广节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2;土地荒漠化: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3;湿地减少: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等。

4;森林减少: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详解】

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A正确;

B;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草地面积,B错误;

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C正确;

D;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错误。

故选BD。9、B:C【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是完全不相同,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D正确。

故选BC。

【点睛】10、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也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种群增长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制约;D错误。

故选BCD。11、B:D【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500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3、略

【解析】①.化学物质②.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③.性外激素④.昆虫、鱼类⑤.信息素。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16、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17、略

【分析】【分析】

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前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1)不同水层生活不同的生物;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水体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会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由曲线图可知;黄菖蒲处理组总氮数下降最多,故除氮效果最好。

(3)水生植物通过与藻类竞争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4)水生植物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