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71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洋务运动时期,工匠和工匠精神开始了近代转型。一方面,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近代工匠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A.爱国自强、开放纳新B.精益求精、传承帮带C.求是求实、艰苦奋斗D.诚信友善、民主科学2、“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一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记载:“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秦A.推广了郡县制B.确立了皇帝制度C.实现国家统一D.创立三公九卿制4、下图为秦朝驰道示意图。由此可知,秦朝修筑驰道主要是为了()

A.强化地方管理B.防备匈奴威胁C.推动经济交流D.服务文化统一5、东晋时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作“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民间的这一说法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减弱B.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D.南方政治文明仍落后于北方6、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洪仁玕认为西方强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这表明他主张()A.反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B.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C.渐进地向西方强国学习D.“师夷长技以制夷”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毛泽东)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条革命策略指的是()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D.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8、法国在近代政治发展中因暴力革命而闻名于世。自1789年大革命爆发到1852年间,法国经历了多次自由革命,各个派别轮流上台,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以上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守旧势力强大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C.美国政体影响D.外部封建势力的干涉9、1733年,英国人约翰•开伊发明的“飞梭”,改变了过去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左右穿梭织成布匹,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但发明者却遭到抗议而被迫远离故乡。新发明的出现()A.表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B.打乱了原有的生产秩序C.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D.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________、齐、梁、________均定都今天的南京,统称为六朝。11、鸦片战争。

(1)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

外国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导致______外流,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______负担。

(1)导火索——______

①人物:道光帝湖广总督______

②经过:1839年6月3日,湖广总督______将呈缴的英美商人的两万多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______的决心。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______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______。

①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______》。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英、美、法获得了协定关税、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

中国丧失大量主权,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______的开端。12、5世纪后期,________拓跋宏改革,内容是:________改革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________,大大缓解了________,促进了北魏的________和________,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①铁制农具牛耕:春秋战国____和____开始使用。

②水利灌溉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有____、____、____

③工商业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14、巩固统一。

①统一车轨、________;货币、法律和度量衡。

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________。

③编制________,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15、医学:

(1)________完成医学名著________;

(2)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________。

16、________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共______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______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8、欧洲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A.正确B.错误19、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司法、行政三项权力之间互相制约。A.正确B.错误20、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A.正确B.错误2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A.正确B.错误22、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魏源,其代表作是《海国图志》。A.正确B.错误23、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A.正确B.错误24、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A.正确B.错误25、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为稳定社会秩序,公民法逐渐为万民法取代。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1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意。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摘编自沈志华等《苏联历史专题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国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12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全书以近代早期的世界全貌为开篇,然后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论述,注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地勾勒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走向进步的过程。——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序言

根据材料中书籍的编写思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1题,共9分)28、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因此洋务运动时期一个优秀的工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具有高超的技艺,体现了开放纳新的工匠精神,综合材料可知,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自强、开放纳新,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近代工匠传承帮带精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工匠爱国自强、开放纳新的精神,而不是求是求实、艰苦奋斗,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工匠爱国自强、开放纳新的精神,没有体现诚信友善、民主科学的精神,故D选项错误。2、D【分析】【详解】

根据“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可知,这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故选D;世袭制按照血缘关系世袭官职,察举制依据品德选官,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故排除ABC。3、A【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及所学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用废除分封的诸侯,实行郡县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符合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的说法,A项正确;皇帝制度,强调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排除B项;实现国家统一,不属于制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修筑驰道的措施,政治军事目的是主要的。因此修驰道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匈奴主要在北方边疆,材料涉及全国的驰道,排除B项;CD项从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与古代修筑驰道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不符合,排除CD项。故选A项。5、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可分析出士族在东晋的政治地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逐渐减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相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南方、北方政治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西方强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可知,洪仁玕认识到西方有先进的工业文明,落后的中国应先与其交往,向其学习,C项正确;这个改革方案未涉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所以A、D项错误;B项不能由题干材料反映出,排除B项。故选C项。7、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毛泽东)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可知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新式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为A;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材料内容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B;这条“革命策略”是在南昌起义之后提出来的,C是南昌起义的意义,排除;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性质问题,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系统论述,排除D。8、B【分析】【详解】

材料描述法国在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发生多次革命,但旧制度解体后新制度迟迟不能建立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内部经济问题引起的,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9、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733年,英国人约翰•开伊发明的‘飞梭’,改变了过去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但发明者却遭到抗议而被迫远离故乡。”可知,“飞梭”的发明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发明者却受到迫害,这说明新发明威胁到了工人的生计,即会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打乱了原有的生产秩序,B项正确;表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飞梭”还不是机器,排除A项;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生活方式变化,排除C项;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均定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解析】宋陈11、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国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虎门销烟,主持虎门销烟的是湖广总督林则徐,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的权益。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英、美、法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①是白银,②是人民,③是虎门销烟,④是林则徐,⑤是林则徐,⑥是禁烟,⑦是懿律,⑧是权益,⑨是南京条约,⑩是虎门条约,⑪是望厦条约,⑫是黄埔条约,⑬是领事裁判权,⑭是中国近代史。【解析】白银人民虎门销烟林则徐林则徐禁烟懿律权益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领事裁判权中国近代史12、略

【分析】【详解】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内容是: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等,改革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得出①北魏孝文帝②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等③历史趋势④民族矛盾⑤经济发展⑥社会繁荣【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等历史趋势。

民族矛盾。

经济发展。

社会繁荣13、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所以①处为铁农具,牛耕;②处为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解析】①铁农具;牛耕②都江堰、郑国渠、芍陂14、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因此,①处为文字;②处为法律;③处为户籍。【解析】文字法律户籍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6、略

【分析】【详解】

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解析】赵构临安南宋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1)中共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解析】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自我完善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8、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故正确。19、A【分析】美国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制,分别是立法、司法、行政三项权力之间互相制约,故本题正确,选择A项。20、B【分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并非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故本题答案为错误。21、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1953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故题目表述正确。22、B【分析】【详解】

近代中国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林则徐,题干描述错误。23、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并非经济手段。因此,材料表述是错误的。24、B【分析】【详解】

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削弱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而非铲除。题干说法错误。25、B【分析】【详解】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征服地区的不断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在此背景下,公民法逐渐为万民法取代。因此本题说法错误。四、论述题(共2题,共18分)26、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确定论点,如根据“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的论点,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停止和进行论述即可;如根据“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可得出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根据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进行论述。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解析】示例一:

论题: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论述: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示例二:

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

论述: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货币等策略不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