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方案_第1页
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方案_第2页
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方案_第3页
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方案_第4页
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方案TOC\o"1-2"\h\u10358第1章物联网安全概述 4246901.1物联网发展背景 4263741.2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457971.3物联网安全挑战与趋势 44327第2章物联网安全架构 5197622.1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 59682.1.1设备安全 560372.1.2网络安全 519712.1.3平台安全 5323172.1.4应用安全 5106542.2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639452.2.1身份认证 6100932.2.2加密技术 6162932.2.3安全协议 6248032.2.4安全存储 6244202.2.5入侵检测 675232.3物联网安全标准与法规 7220992.3.1国际标准 7134192.3.2国家标准 767432.3.3行业法规 722317第3章设备安全 7182523.1设备硬件安全 7275763.1.1硬件安全设计原则 797373.1.2硬件安全特性 7119103.1.3硬件安全风险与应对措施 892673.2设备软件安全 8136813.2.1软件安全设计原则 830353.2.2软件安全特性 818833.2.3软件安全风险与应对措施 82703.3设备身份认证 8220313.3.1身份认证技术 8155323.3.2设备身份认证流程 951543.3.3身份认证风险与应对措施 930541第4章通信安全 9119944.1无线通信安全 9194514.1.1无线通信安全隐患 9134214.1.2无线通信安全措施 9230484.2有线通信安全 9125644.2.1有线通信安全隐患 9261874.2.2有线通信安全措施 1086394.3网络层安全协议 10326484.3.1网络层安全协议概述 1044684.3.2IPsec协议 1017404.3.3SSL/TLS协议 10242224.3.4DTLS协议 10174174.3.5QUIC协议 1020438第5章数据安全 11123435.1数据加密技术 1171455.1.1对称加密技术 11106865.1.2非对称加密技术 11264165.1.3混合加密技术 11115145.2数据完整性保护 1121565.2.1消息认证码(MAC) 11148705.2.2数字签名 11147925.2.3完整性校验 1268055.3数据隐私保护 12160505.3.1数据脱敏 1231345.3.2零知识证明 1234925.3.3差分隐私 12174765.3.4访问控制 1217690第6章平台安全 1253516.1平台架构安全 12115866.1.1物理安全 1243186.1.2网络安全 12215496.1.3数据安全 1290336.1.4应用安全 131386.2平台访问控制 1320456.2.1用户身份认证 13223196.2.2用户权限管理 13121356.2.3日志审计 13128016.2.4安全协议 13128956.3平台安全运维 13232846.3.1安全运维管理体系 13239576.3.2安全监控 13133756.3.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3229246.3.4安全更新与维护 1324310第7章应用安全 14233527.1应用层安全威胁 14152677.1.1数据泄露风险 14273217.1.2恶意代码攻击 14155247.1.3应用程序漏洞 14309267.1.4未经授权的访问 14697.2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 142377.2.1数据加密与防护 1463967.2.2安全认证机制 1495187.2.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 14235967.2.4访问控制策略 14231387.3应用程序代码安全 1452117.3.1代码安全审查 14117927.3.2安全编码规范 1465947.3.3源码安全审计 14156627.3.4安全开发培训 1511412第8章安全管理 15270878.1安全策略制定 1516688.1.1策略制定原则 1538748.1.2策略内容 1513448.2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 15118868.2.1监测机制 1576788.2.2响应流程 1594598.3安全风险评估与审计 1626468.3.1安全风险评估 16148108.3.2安全审计 1624823第9章安全防护技术 1632239.1入侵检测与防御 1684449.1.1概述 16285269.1.2入侵检测技术 16114979.1.3入侵防御技术 16222589.2防火墙技术 17231969.2.1概述 1737729.2.2包过滤防火墙 17101649.2.3状态检测防火墙 1793949.2.4应用层防火墙 17241219.3恶意代码防护 17183159.3.1概述 1750109.3.2特征码检测 17313529.3.3行为检测 17317489.3.4云查杀与大数据分析 1720252第10章未来物联网安全发展趋势 18801410.1物联网安全新技术展望 18824810.1.1集成人工智能的物联网安全 18797810.1.2零信任安全模型 182321810.1.3边缘计算安全 18171310.2物联网安全产业生态 18406610.2.1安全产业链的完善 18459310.2.2安全服务平台化 18904010.2.3安全生态圈的建设 18595010.3物联网安全合规性要求与挑战 181414610.3.1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81843510.3.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82221310.3.3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 19第1章物联网安全概述1.1物联网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逐渐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通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我国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1.2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物联网安全是保障物联网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类型繁多,一旦安全防线被攻破,可能导致严重的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加强物联网安全防护,保证物联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物联网安全挑战与趋势(1)安全挑战(1)设备安全:物联网设备普遍存在硬件资源有限、安全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容易受到攻击。(2)数据安全:物联网数据量庞大,涉及用户隐私和敏感信息,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易受到窃取、篡改等安全威胁。(3)网络安全:物联网网络架构复杂,涉及多种通信协议,网络层安全漏洞较多,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4)应用安全:物联网应用场景多样,应用层安全风险各异,安全防护措施难以统一。(2)安全趋势(1)安全标准化:物联网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内外纷纷出台相关安全标准,推动物联网安全产业发展。(2)安全技术不断创新:加密算法、身份认证、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不断优化,为物联网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防护手段。(3)安全产业链整合:物联网安全涉及多个环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安全防护体系。(4)安全意识提升:企业及个人用户对物联网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安全投入逐步加大。(5)跨界合作:物联网安全领域涉及多个行业,跨界合作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应对安全挑战。第2章物联网安全架构2.1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是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的关键,其设计需涵盖设备、网络、平台及应用等多个层面。本节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2.1.1设备安全(1)硬件安全:保证物联网设备在物理层面的安全,包括防篡改、防克隆等;(2)固件安全:对设备固件进行安全加固,防止恶意代码植入;(3)软件安全:对设备上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检查,避免安全漏洞。2.1.2网络安全(1)传输安全:采用加密技术,保障物联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2)接入安全:对物联网设备的接入进行严格认证,防止非法设备接入;(3)网络安全协议:采用安全协议,如TLS、DTLS等,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机密性。2.1.3平台安全(1)平台访问控制:对平台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保证数据安全;(2)数据安全:对存储在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防止数据泄露;(3)接口安全:对平台提供的API接口进行安全防护,避免接口滥用。2.1.4应用安全(1)应用层安全策略:制定安全策略,保障应用层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2)应用层安全协议:采用安全协议,如、MQTT等,保障应用层数据传输的安全;(3)应用层漏洞防护:定期对应用进行安全检测,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2.2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加密技术、安全协议、安全存储、入侵检测等。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关键技术:2.2.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保证物联网设备、用户和系统之间安全交互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技术:(1)密码学算法:如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2)数字证书: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数字证书,用于设备身份认证;(3)生物识别: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用于用户身份认证。2.2.2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护物联网数据安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称加密:如AES、DES等,适用于数据传输加密;(2)非对称加密:如RSA、ECC等,适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3)哈希算法:如SHA256等,用于数据完整性校验。2.2.3安全协议安全协议用于保障物联网设备、网络和应用之间的安全交互。主要包括:(1)传输层安全协议:如TLS、DTLS等;(2)网络层安全协议:如IPsec等;(3)应用层安全协议:如、MQTT等。2.2.4安全存储安全存储技术用于保护物联网设备中的数据安全,主要包括:(1)硬件安全存储:如安全芯片、TEE等;(2)软件安全存储:如加密数据库、安全文件系统等。2.2.5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技术用于实时监控物联网系统的安全状态,主要包括:(1)异常检测:基于流量、行为等特征的异常检测;(2)恶意代码检测:通过特征库匹配、行为分析等方式检测恶意代码;(3)入侵防御: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进行实时防御。2.3物联网安全标准与法规物联网安全标准与法规是指导物联网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本节将介绍以下内容:2.3.1国际标准(1)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2)ISO/IEC27032:网络空间安全指导标准;(3)ITUTX.1038:物联网安全框架。2.3.2国家标准(1)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基本要求》;(2)GB/T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3)GB/T34960.12017:《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2.3.3行业法规(1)网络安全法: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律,明确了物联网安全的相关要求;(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保护提出具体要求;(3)个人信息保护法:对物联网设备收集、使用、处理个人信息提出规定。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联网安全架构的各个层面,以及相关安全技术和标准法规。为保障物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物联网安全架构的建设。第3章设备安全3.1设备硬件安全3.1.1硬件安全设计原则在物联网设备的硬件设计中,应遵循安全性原则,保证设备在物理层面上不易受到攻击。这包括采用抗篡改措施、物理保护机制以及硬件级别的安全防护。3.1.2硬件安全特性本节介绍以下硬件安全特性:加密芯片:为设备提供硬件级别的加密功能,保护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安全启动:保证设备在启动过程中加载和执行软件的完整性,防止恶意软件的植入。防篡改机制:采用物理措施,如封条、螺丝等,防止设备被非法拆卸和篡改。3.1.3硬件安全风险与应对措施针对硬件安全风险,如物理攻击、供应链攻击等,本节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供应链安全管理:建立严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保证硬件来源可靠。防止物理接口攻击:对物理接口进行保护设计,如USB端口、串口等,防止接口攻击。3.2设备软件安全3.2.1软件安全设计原则在物联网设备软件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安全原则:最小权限原则:保证软件运行过程中,仅具备完成功能所需的最低权限。安全编码规范:遵循安全编码标准,减少软件漏洞的产生。3.2.2软件安全特性本节介绍以下软件安全特性:安全操作系统:采用安全增强的操作系统,提供隔离、权限管理等安全机制。安全协议:使用安全的通信协议,如TLS、DTLS等,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安全更新机制:保证设备软件在生命周期内能够及时接收安全更新,修补潜在的安全漏洞。3.2.3软件安全风险与应对措施针对软件安全风险,如漏洞、恶意代码等,本节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定期安全审计:对设备软件进行定期安全审计,及时发觉和修复安全漏洞。入侵检测与防护: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软件运行状态,防止恶意攻击。3.3设备身份认证3.3.1身份认证技术本节介绍以下身份认证技术:数字证书:使用数字证书对设备进行身份验证,保证设备身份的真实性。密钥管理:采用安全的密钥管理机制,、存储和分发设备密钥。3.3.2设备身份认证流程本节描述设备身份认证的流程,包括:设备注册:设备在首次接入网络时,进行身份注册,获取数字证书和密钥。设备认证:在设备接入网络时,通过验证数字证书和密钥,保证设备身份的真实性。3.3.3身份认证风险与应对措施针对身份认证风险,如仿冒、重放攻击等,本节提出以下应对措施:采用强认证协议:使用强认证协议,如EAPTLS等,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动态密钥更新:定期更新设备密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第4章通信安全4.1无线通信安全4.1.1无线通信安全隐患在互联网行业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是主要的传输方式之一。但是无线信号易受干扰、窃听和篡改,给物联网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本节将分析无线通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4.1.2无线通信安全措施为保障物联网无线通信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密技术: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等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2)认证与授权:通过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等技术,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合法性和数据完整性。(3)信道编码:采用纠错码、卷积码等信道编码技术,提高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4)物理层安全:利用物理层安全技术,如无线信号指纹识别、无线信道估计等,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4.2有线通信安全4.2.1有线通信安全隐患有线通信在互联网行业物联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有线通信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如物理线路被破坏、数据被窃听等。4.2.2有线通信安全措施为保障有线通信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物理安全:加强有线通信线路的物理保护,防止物理破坏和非法接入。(2)数据加密:对有线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和篡改。(3)网络隔离:通过划分VLAN、使用物理隔离等技术,实现不同业务系统的网络隔离,降低安全风险。(4)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有线网络资源。4.3网络层安全协议4.3.1网络层安全协议概述网络层安全协议主要负责保障物联网数据在网络层的传输安全。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层安全协议。4.3.2IPsec协议IPsec(InternetProtocolSecurity)是一种用于保障IP通信安全的协议,主要包括认证头部(AH)和封装安全载荷(ESP)两种安全机制。4.3.3SSL/TLS协议SSL(SecureSocketsLayer)和TLS(TransportLayerSecurity)是用于保障传输层安全的协议,也可应用于网络层安全。其主要功能包括加密、认证和完整性保护。4.3.4DTLS协议DTLS(DatagramTransportLayerSecurity)是基于UDP的TLS协议,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物联网应用。其主要特点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降低通信延迟。4.3.5QUIC协议QUIC(QuickUDPInternetConnections)是一种基于UDP的传输层协议,旨在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安全性。其采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同时降低延迟。通过以上安全措施和协议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障互联网行业物联网的通信安全。第5章数据安全5.1数据加密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安全方案中,数据加密技术是实现数据安全的核心手段。本节将重点讨论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技术在物联网数据安全中的应用。5.1.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法。在物联网中,常用的对称加密算法有AES(高级加密标准)和DES(数据加密标准)等。为保证密钥安全,密钥的分发和管理。5.1.2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方法,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在物联网中,常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和ECC(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等。非对称加密技术可实现数据加密、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等功能。5.1.3混合加密技术混合加密技术是指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相结合的加密方法。通过混合加密技术,可充分利用对称加密的加解密速度和非对称加密的密钥管理优势,提高物联网数据的安全性。5.2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完整性保护是保证物联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破坏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5.2.1消息认证码(MAC)消息认证码是一种基于密钥的完整性校验技术,可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常见的MAC算法有HMAC(基于哈希函数的MAC)等。5.2.2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一种基于公钥密码学的完整性校验技术,可实现数据的非否认性和完整性验证。在物联网中,常用的数字签名算法有RSA签名和ECDSA(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等。5.2.3完整性校验完整性校验是指通过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CRC)等算法对数据包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5.3数据隐私保护数据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安全方案中的一环。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5.3.1数据脱敏数据脱敏是指将敏感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转换,使其在不影响数据使用的前提下,无法泄露个人隐私。常见的数据脱敏方法包括数据掩码、伪匿名化等。5.3.2零知识证明零知识证明是一种密码学技术,允许一方(证明者)向另一方(验证者)证明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而无需泄露任何其他可能涉及隐私的信息。5.3.3差分隐私差分隐私是一种保护数据集中个体隐私的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随机化处理,使得数据分析师无法区分单个个体的数据,从而保护隐私。5.3.4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指对物联网设备的访问进行限制,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设备和数据。常见的访问控制方法包括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角色扮演等。通过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可有效地保护物联网数据隐私。第6章平台安全6.1平台架构安全6.1.1物理安全在平台架构安全方面,首先要保证物理安全。应采取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对物理访问进行限制,保证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设备不受外界破坏。6.1.2网络安全平台需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等网络安全设备,以防御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威胁。6.1.3数据安全对平台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安全的加密算法,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以降低数据泄露风险。6.1.4应用安全对平台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编码,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代码审计,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性。6.2平台访问控制6.2.1用户身份认证平台应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包括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6.2.2用户权限管理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责,合理分配权限,实现最小权限原则,防止内部数据泄露。6.2.3日志审计对用户操作、系统运行等进行详细日志记录,定期进行审计,以便发觉和追溯潜在的安全问题。6.2.4安全协议采用安全协议(如、SSL/TLS等),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和安全。6.3平台安全运维6.3.1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安全策略和操作规程,保证运维工作的安全性。6.3.2安全监控对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异常行为和潜在安全威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6.3.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和定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6.3.4安全更新与维护定期对平台系统进行安全更新和维护,及时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保证平台的持续安全运行。同时对安全设备、防护策略等进行定期检查和优化,提高安全防护能力。第7章应用安全7.1应用层安全威胁7.1.1数据泄露风险互联网行业物联网应用中,数据传输与存储过程可能遭受黑客攻击,导致用户隐私及企业机密数据泄露。7.1.2恶意代码攻击应用层可能遭受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的侵入,影响物联网设备的正常运行。7.1.3应用程序漏洞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编程缺陷,使得应用程序容易受到攻击,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7.1.4未经授权的访问应用层可能面临未授权访问的风险,攻击者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系统权限。7.2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7.2.1数据加密与防护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7.2.2安全认证机制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技术,保证用户及设备身份的合法性。7.2.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检测与防护,防止恶意代码攻击和应用程序漏洞被利用。7.2.4访问控制策略设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行为。7.3应用程序代码安全7.3.1代码安全审查对开发完成的代码进行安全审查,发觉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7.3.2安全编码规范制定并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降低编程过程中产生的安全漏洞。7.3.3源码安全审计对进行安全审计,保证代码质量,提高应用安全性。7.3.4安全开发培训对开发人员进行安全开发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开发技能。第8章安全管理8.1安全策略制定为了保证互联网行业物联网的稳健安全,本章将阐述一套全面的安全策略制定流程。安全策略是物联网系统安全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其目的是明确物联网系统所需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8.1.1策略制定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结合物联网特点,制定以下原则:分级保护原则:根据物联网系统中数据的敏感性及业务重要性,实施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措施。最小权限原则:赋予用户及设备最小必要权限,降低潜在风险。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及安全态势,及时调整安全策略。8.1.2策略内容安全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身份认证策略:保证物联网设备、用户及其它实体的身份合法性。访问控制策略:对物联网设备、用户进行权限管理,防止未授权访问。加密传输策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数据保护策略:对存储在物联网设备上的数据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8.2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针对物联网安全事件,本章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监测与响应方案,旨在及时发觉并应对安全威胁。8.2.1监测机制设备状态监测:实时监测物联网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行为。网络流量监测:分析网络流量,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安全日志收集:收集物联网设备、用户操作等日志,为安全事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8.2.2响应流程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建立预警模型,提前发觉潜在安全风险。应急响应:一旦发觉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理。事件调查与追踪: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追踪攻击来源,为后续防范提供依据。8.3安全风险评估与审计为持续优化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本章提出了安全风险评估与审计的方案。8.3.1安全风险评估定期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安全漏洞及潜在风险。结合风险评估结果,优化安全策略,提高安全防护能力。8.3.2安全审计对物联网系统中的设备、用户操作进行审计,保证合规性。分析审计数据,发觉安全隐患,为安全改进提供依据。通过本章的安全管理方案,可以为互联网行业物联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保障物联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数据安全。第9章安全防护技术9.1入侵检测与防御9.1.1概述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ntrusionDetectionandPreventionSystem,IDPS)是物联网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重点讨论针对物联网环境下入侵检测与防御的技术手段。9.1.2入侵检测技术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入侵检测技术:(1)基于特征的检测:通过分析已知的攻击特征库,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发觉潜在的入侵行为。(2)异常检测:建立正常行为模型,对网络流量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不符合正常行为的异常流量。(3)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自动识别入侵行为。9.1.3入侵防御技术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入侵防御技术:(1)访问控制:通过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手段,限制非法访问和操作。(2)流量控制: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对异常流量进行限速或阻断。(3)蜜罐技术:设置诱饵系统,引导攻击者攻击,从而保护真实系统。9.2防火墙技术9.2.1概述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物联网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