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代诗文阅读特色透练8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代诗文阅读特色透练8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代诗文阅读特色透练8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代诗文阅读特色透练8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代诗文阅读特色透练8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和仲蒙夜坐文同①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注]①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闻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Ⅰ检验读懂依据诗歌内容填空。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两联通过视觉、听觉写景,描写窗外大雪将至的景象,反衬作者内心的心情。颈联,寒冷夜晚,诗人饮茶遣酒体现了作者的高雅情趣。尾联“对群书”“拥敝袍”,体现了作者独自夜读,仍能享受安静之乐,同时也寄予了对友人仲蒙的思念之情。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凄清。()答案×解析由“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应是表达了内心的“安静淡泊”,而非“孤寂凄清”。2.这首酬和诗在表现诗人自身性格特点豪迈潇洒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意。()答案√Ⅱ解答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B.窗外,北风咆哮,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C.颈联,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错,由首联下句的“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应是诗人独坐房间。诗题中的“和”不是“同”,而是“以诗歌酬答”之意。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乏累;冬夜闲居,感到闲情逸致。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潇洒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享安静,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安静之乐;酬和友人,寄予思念之情。(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实力。首联,写诗人在宿鸟惊飞和孤雁哀号的环境中独坐幽静的房间。颔联,写大雪来临前的情景。颈联,写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潇洒不羁。尾联,写诗人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由此,诗人淡泊超然、安贫乐道、珍视友情的形象跃然纸上。【白话诗歌】夜晚归巢栖息的鸟儿受惊翱翔,天上的孤雁哀号;我独自倚靠着幽静的房间中的几案,没有了尘世间的烦劳。寒风咆哮着拍打北面的窗户,霜露浓重;乌云压在南山山头,眼看着就要下雪。我睡得很少,才知道饮茶的功效;天气寒冷,应当痛饮几杯酒驱除寒意。砚台中的墨已经结冰,油灯也结了厚厚的灯花;但我照旧坐拥破旧的衣袍看书。Ⅲ读写结合乐享安静安静其实是一份淡泊。淡泊名利,内心便有安静。清心寡欲之人,在极度功利的社会确是难以寻找,但这并不代表当代人就肯定要张扬或浮躁,静下心来,培育一种安静,也不是不行以在历史红尘中独享一份精神的淡泊。在波涛汹涌的宦海中,在硝烟四起的商战中,在吐槽遍布的社交中,留得一片纯净的心灵圣地,不追逐金钱名利,不艳羡或嫉妒那些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的官儿、款儿、腕儿们的得意,以平和的心态静观世态之冷暖,便会享受安静。诚如陶渊明一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乐享安静,让自己的灵魂保持安静,安静得犹如一波秋水,这世间便少了很多苦恼和忧愁,多了一份平淡和从容。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客中闻雁黄景仁山明落日水明沙,孤独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Ⅰ检验读懂依据诗歌内容填空。《客中闻雁》是黄景仁(字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的一首律诗,诗作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起先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光明立刻转为萧瑟的孤独,诗中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年华易逝之感。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光明,水在沙的衬托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光明澄丽而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答案×解析“萧瑟凄凉”不符,第一句没有“萧瑟凄凉”之感。2.这首律诗虽是作者年少时写的作品,但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溢老气横秋的惆怅。诗人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答案√Ⅱ解答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其次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慢慢地由朝气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朝气,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D.颈联其次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似乎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综合鉴赏的实力。“实写眼前之景”错,“千村杵”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眼前之景。2.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写因“闻雁”而引发的身世之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诗人触秋景、闻雁声而生情,直抒感时伤怀的愁绪。(2分)②首联起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悲秋之情;颔联叙事,写诗人在孤寂漂泊中登楼,看到萧瑟秋景、听闻雁鸣顿生的思乡之情;颈联从听觉着笔抒写情思;尾联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抒发生计无着之忧和年华已逝之伤。(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客中闻雁》写诗人在漂泊途中听到大雁的叫声,感叹身世,思念家乡。首联以乐景衬哀情。山因落日映照而光明,水因沙滩衬托而光明。景色虽美,但因是漂泊在外,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孤独。颔联描写由雁鸣引发的联想:秋天大雁南迁,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要响起捣衣声,起先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声音似乎大漠胡笳声那样悲伤。颈联“千村杵”“绝漠笳”的联想带有寒意,渲染出诗人内心浓重的思乡之情。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为此增加星星白发。一个“亦”字,把自己等同于孤雁,漂泊的意味变得更加浓重。【白话诗歌】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光明,水因为沙滩的衬托而光明;秋天城里萧瑟孤独,感叹四周美妙的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涯的路,凄惨无语;突然听到一只孤独的大雁的叫声,竟然想起远方的家。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将响起捣衣声;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那声音听起来就似乎大漠的胡笳声那样悲伤。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Ⅲ读写结合家乡小的时候,我们总想着要离开,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大以后,我们又总在想是否要归去,因为心灵若没有方向,在哪里都像在流浪。可是,这时候的家乡,已变成离人心中隐隐的弦,一碰就响,一碰就疼。容颜可以老去,乡音可以隐去,记忆可以褪去,对家乡的思念却是随着年纪渐长愈加深厚。终归,每个人只有一个掌纹,一辈子只有一个家乡。遥忆家乡,是否照旧特别分明?是扑面而来的儿时味道?是夹杂着似远忽近的熟识声响的记忆片段?还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尘封往事?家乡,它是一种刻骨的思念。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家乡。”家乡,它是一种呼唤。诗人海子说:“我要还家,我要转回家乡。”到不了、回不去的才是乡愁,不管走到何方,思想仍在家乡。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验黄巢之乱。Ⅰ检验读懂依据诗歌内容填空。首联叙事。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颔联对比之中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和高洁品行。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表达出对弟侄学习看法的赞扬。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劝其莫荒废时间、学业。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颈联“竹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和人物心境的清幽。()答案√2.《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对后人的劝勉,年轻时必需经验辛苦磨难,否则难以成才。()答案×解析“必需经验辛苦磨难”错,原文意思是年轻时不要怕经验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Ⅱ解答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困”,而后者则作“缺少”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行。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激励了弟侄。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首句第一个“穷”并非指“生活贫困”,而是指“不得志的逆境”。此处“居穷道不穷”指人处于逆境仍注意修养。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斗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看法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实力。分析情景交融的妙处,须要明确景物的特征以及景物和人物感情的关联。就景物描写来说,颈联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而这种环境的清幽和弟侄在战乱时期照旧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环境之清幽即人物心境之清幽,诗人借此景表达出对弟侄勤勉好学看法的赞美。【白话诗歌】为什么身处未入仕的窘境但自身修养仍不缺乏,身逢乱世自己却仍与太平盛世时一样?虽然家乡在打仗,可是弟侄始终谨守儒家的礼乐之道。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年轻时候的辛苦勤勉将受益终身,所以对着匆忙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Ⅲ读写结合勤勉惜时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警策世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刚好当勤勉,岁月不待人。”做人,肯定要惜时勤勉;做事,肯定要大张旗鼓。勤则世上无难事,拖则易事也难成。东汉的孙敬,不肯定天赋禀然,但他肯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后来成为儒学名士;西汉的匡衡,不肯定聪慧过人,但他肯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的美传,后来成为史上出名的经学家;东晋的王羲之,不肯定天资聪颖,但他肯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洗笔成墨池”的美名,后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财。”古诗中也说:“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简单老。”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妙的,但青春绝不能用来虚度。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勤勉惜时,不负韶华!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①辛弃疾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照旧!夷甫②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跑。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③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南涧致仕后亦侨寓此地,两人往来唱和频繁。②夷甫:即王衍,西晋宰相,专尚清谈,不论政事,终致亡国。③绿野、平泉:分别为唐名相裴度与李德裕所居住的别墅。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Ⅰ检验读懂依据诗歌内容填空。此词虽是为祝寿而作,但因寿翁韩元吉(号南涧)也志在复原,所以辛弃疾与之英雄相惜,痛感虽为“经纶手”却均遭闲置;同时把韩元吉比作历代名相,期望与之重整乾坤,再度建功立业。在这首词中,有急迫报国的热忱,也有报国无门的悲愤,构成了悲壮苍凉的风格。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长安父老……可怜照旧”再现了当时的现实,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照旧不能复原。()答案√2.“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用古代三个闻名宰相寄情山水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愿望。()答案×解析应是用古代三个闻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话比方韩南涧寓居上饶的志趣。Ⅱ解答题目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开头两句运用反问,写宋朝南渡以后,没有几个人真正算得上是经略天下的人才。B.“算平戎万里”至上片末,写词人认为抗金收复失地才是“真儒事”,既勉励友人又抒发自己的理想。C.“桐阴”“清昼”写韩公家世显赫,“堕地”“奔跑”写其仕途坎坷,“绿野”三句写其归隐生活。D.本词结尾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典故所抒之情明显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实力。“写其仕途坎坷”错。“堕地”是写韩南涧诞生就不平凡;“奔跑”指其壮年为国事奔跑,崭露头角。2.本词感情深挚感人,曲折回荡。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上片用“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才,以致偏安一隅;又借西晋王衍的典故写朝中大臣不思复原失地,也不能任用真正有才能和理想的人。②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下片用“山斗”赞扬韩南涧的文才,将其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③与友共勉的爱国情怀(对友人的美妙祝福)。用“真儒事”勉励友人,希望他能担负起“平戎万里”的重任;“待他年”三句意在激励韩南涧与词人共同完成复原中原的夙愿。(每点2分,其中概括情感1分,分析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实力。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作内容。①开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宋朝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仁人志士,以致偏安一隅,写出了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②下片写“况有文章山斗”,称颂韩南涧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写出了词人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③上片后三句写御敌护边、建功扬名,是词人等爱国志士应尽的职责;下片后三句写等到将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友人祝寿,这些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也表现出词人对国事的关切,故写出了与友人共勉的爱国情怀。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白话诗歌】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以来,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往昔长安的父老乡亲翘首期盼王师;东晋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裂,痛洒新亭之泪;惋惜今日偏安之局照旧像从前一样!王衍一样的清谈家们,面对国土沦丧,何曾把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平定金兵,戎马倥偬,已征战了万里之遥;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这才是读书人真正的事业,你是否明白呢?况且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满庭清幽。你当年呱呱落地,就已不凡,今日再看,恰逢风云际会,显露头角。裴度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李德裕沉醉于平泉庄的草木,谢安尽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你此时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境遇与他们是相像的。等到有朝一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先生祝寿。Ⅲ读写结合好男儿志在报国走在世间的红尘紫陌中,敢问壮志男儿志在何方?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人来人往中,有多少埋没的英年才俊?有多少归隐的贤能智士?让自己的幻想烙下终身的懊悔。中华民族崇尚爱国精神、仰慕爱国之士。岳飞“精忠报国”千古留芳、花木兰“替父从军”美名传播。“以爱国为荣”位列“八荣”之首,这也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广阔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褒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战士生来就为上战场。砺砺英雄胆,磨磨意志钢,一切只为明天打胜仗。呼喊一声,有我在……”一首《有我在》,唱出了中国军人的初心、使命、情怀和担当。斗争来临有我在,大厦将倾有我在,紧急关头有我在,人民有难有我在……“呼喊一声,有我在”,好男儿志在报国!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Ⅰ检验读懂依据诗歌内容填空。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充溢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首句作者登上此楼,站立楼头,纵目四望,滁州城外群山环绕,云雾从山中腾涌而出,将滁州城重重缭绕起来,使整座城池如在仙界一样。()答案√2.全诗以“感”字入题,以“兴”字结情。“云烟”是俯瞰城郭之景,“霜林”是平视近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斜日照青松”写楼上风光。()答案×解析“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Ⅱ解答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精确而生动。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纳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实力。颈联中“解带”“倚栏”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的潇洒从容,而“西风”“画角”“斜日”等景物描写虽有萧瑟悲凉之意,却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气概。2.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旷达乐观、傲岸坚毅的形象。(2分)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毅的性格。(2分)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满意,更呈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的实力。通过“山争出”“酒正浓”“解带西风”“携佳客”“看群玉峰”等描写,概括诗人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傲岸坚毅的形象特点。通过对“争出”的山峰、暮色中挺立的青松等景物的描写,可看出是对人物形象作衬托;通过“解带”“倚栏”“踏雪”等词语,可推断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依上分条作答即可。【白话诗歌】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漫蒙不知有几重;往昔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感慨怀念嵩洛。秋霜过后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迎霜开放时,我们畅饮醇酒的逸兴正浓。西风中传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坦荡;斜倚着楼上栏杆欣赏夕阳照在苍劲的青松上。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Ⅲ读写结合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无法留住朝阳,却拥有了晨露;我们无法挽住黄昏,却拥有了阳光。人生,不强求将生命的时间拉得有多长,而是尽力让其绽放。我们经验了肆意风霜,就懂得了冷暖自知;我们经受了起起落落,就知道了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往,每一段都有坎坷沉浮,天空不只会风雨交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信任雨后定然有彩虹。我们总在欣赏别人的风景,仰视别人的高度,却忽视了自己的天空,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把别人的看法想得太多,活出真正的自我,才是属于自己的风景。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都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Ⅰ检验读懂依据诗歌内容填空。首联写自己的经验。“自笑”中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心酸与难言之隐。颔联是想象,表现出诗人对将来生活的向往。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劝慰,自我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尾联深刻地表明白诗人无论遭遇多大打击和迫害,绝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答案√2.这首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困难冲突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讪笑,有看破世事的无奈。()答案×解析没有“对权势者的讪笑”。Ⅱ解答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诗人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C.最终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