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2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有两种: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下列属于暴力冲突的有()

①希波战争②阿拉伯数字的传播③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

④马可·波罗来华⑤蒙古西征⑥鉴真东渡A.①②③B.①③⑤C.④⑤⑥D.②④⑥2、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黄帝内经》指出“天赋地载,万物悉备,莫责与人。”这说明中医药学A.蕴含以人为本的思想B.立足社会实践C.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D.利于健康养生3、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4、《查士丁尼法典》是把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汇编而成;《法学汇纂》是对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的汇编。这说明拜占庭文化具有()A.创新进取的精神B.开放包容的态度C.传承保存的特点D.桥梁纽带的作用5、下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6、下表所示为1843年至1860年中国部分城市出版“西书”的情况,这一时期“西书”在中国的出版()。地区书籍种类宗教书籍种类宗教书籍占比(%)科学书籍种类科学书籍占比(%)香港603761.72338.3广州4229691331福州422661.91638.1厦门131310000宁波10686812019上海17113880.73319.3

A.体现出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科技B.说明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C.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D.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7、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这说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A.否定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B.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C.反映了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D.抨击了贵族专横和教士贪婪8、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9、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39年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于是便有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高潮,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1954年印度支那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开展武装斗争,给法军以沉重的打击,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该地区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第二次非殖民化高潮。而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待,1957年,加纳共和国成立,并成为英联邦的第9个成员国和联合国的第81个成员国,人民大会党组织新政府,恩克鲁玛出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这是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中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受此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规模最大的第三次非殖民化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三次非殖民化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高潮出现的原因,12、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显“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材料三20世纪初;当人们还在跪拜君上;礼拜神佛的时候,所穿礼服已有用新式机织衣料者,甚至出现了“批洋衣揖孔孟”现象;当人们还在以牲醴笾豆于春秋岁时祭祀祖先的时候,西点西肴、洋酒洋饮料已悄悄进入日常饮食中;当有的贵族、官吏建房逾制遭到参奏的时候,西式洋楼已矗立于通都大邑閱闠之中。

——摘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纳,往往学开始于最表面的生活习尚层次”。试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并科指出这段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②有学者认为“旧事物的异变往往需网要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请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848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教育被忽视。1869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9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1901材料二19031907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1949——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1954材料三19521956年《共同纲领》和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600年、年和70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福建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福建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地入选时间入选理由南平武夷山

1999年

这是一处被保存了两千多年和拥有一系列考古遗址、遗迹的文化圣地,它的船棺、古崖居遗构和西汉闽越王城遗址真实地再现了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它拥有被称为“世界桥梁建筑活化石”的馀庆桥。它的茶文化与儒释道完美融合,朱子理学文化在这里通过文献资料、摩崖石刻、书院遗址等,得到了完整地阐释,影响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远及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福建主楼2008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它全面展现了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它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风格古朴,形式优美,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真实地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厦门鼓浪屿2017年这是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它完整地反映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百年间,闽南传统风格、殖民地外廊式、西方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的交流、互鉴、融合。它真实地突出了延续至今的住区功能和性质、保存完好的城市空间格局与道路体系等。——根据福建省文物局《福建文化遗产简介》整理

从如表中任选一处,归纳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普遍价值,并说明其入选的意义。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在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往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成为男优女婢,成为青楼娼妓,成为夫佣仆。江南大家蓄奴之风盛行,以至被人称为“第二次农奴化”,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我们从地方文献与碑刻中看到,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有益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从质量竞争变为价格竞争的新消费经济没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明清江南,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材料二对基本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及价格层次的巨大差异引起人口和商品新的流通。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这又引发城市运动。在由商人组成的第一批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便有条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同样,在城镇内部,完全依赖财富提高地位的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因此能够使现实生活条件变得对他们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在大约1300年或更晚一些,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而是要求社会对现存财富资源进行更公平地分配。

——摘编自M.Postan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第二次农奴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对比欧洲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产生的不同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帝王庙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对传说时代“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唐玄宗在都城内修建了祭祀传说时代圣君的庙,但祭祀多在那些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宋代的帝王祭祀主要在其陵墓进行。元代时祭祀地点多在被祭祀者生前重要活动地区。明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的真正出现时期。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37位名臣从祠于历代帝王庙,这些名臣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徙都北京后,明世宗所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基本相同。清代沿袭了明代北京城历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名臣,还有明代的国君与功臣。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全面、系统、完整的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请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筷子的演变(节选)

。时期。

饮食习惯。

筷子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

中国人形成喜熟食;热食的习惯。

筷子作为烹饪工具;对正在蒸煮的食物进行搅拌和拨弄柴火。

战国。

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

汉到唐。

小麦的普及并由粒食改为粉食;面条;饺子等流行。

筷子传播到西城;东北、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筷子文化團形成。

唐宋元明。

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

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

明中叶以后。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的重要食物。

筷子依然是主要餐具;且取食比伊斯兰世界的手指取食和基督教世界的刀叉取食更加优雅。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61898—30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发表了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近1903篇。他还为中国女学堂起草了《倡设女学堂启》。1905年,革命派金一出版了《女界钟》,提出了女子教育的八项目标。1918年,广州教会学校岭南大学开始插收女生。年,该校开始公开面向社会招收女生,并与男生同班授课。——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1920年北京大学接收查晓园、奚浈、王兰(从左至右)三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从此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8分)20、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1、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2、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详解】

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有两种: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其中希波战争、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蒙古西征属于暴力冲突,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属于和平交流,故B项正确。2、A【分析】【详解】

根据“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万物悉备,莫责与人”可知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宗旨是减轻人的痛苦,治病救人,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医药学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体现立足社会实践和利于健康养生,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中医药学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排除C。3、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可知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和经验的积累,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C选项排除。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D选项排除。4、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查士丁尼法典》是把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汇编而成;《法学汇纂》是对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的汇编。”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是对罗马法律的汇编,《法学汇纂》是对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的汇编,说明拜占庭文化具有传承保存的特点,C项正确;创新进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桥梁纽带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5、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安托尼妈妈的旅店里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且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饮茶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虽然宗教类书籍占据较大比例,但是科学类书籍也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项正确;“开始”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朝属于被动对外开放,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7、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可知,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情”与“义”,这体现出中世纪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C项正确;材料中的骑士文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而非否定,排除A项;冲破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内容,开始于14世纪,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抨击贵族专横和教士贪婪,排除D项。故选C项。8、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美国)。根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可知,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在美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华工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A项正确;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停止人口贩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与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提示,明朝中后期,中国以手工业品与葡萄牙的白银和香料等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市场扩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手工业品生产水平高,工艺制作精良,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所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工艺制造领先世界,C项正确。产生东西方商品品种不同的原因不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一现象,故A项所说是表现,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海禁政策不是决定中外贸易商品种类的原因,B项与材料无关;比起西方国家,中国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较晚,D项说法错误。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1、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待”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并结合二战后英法两国的势力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等相关史实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解析】(1)特点: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相互支援配合;民族独立运动与民主革命相互结合;均发生在二战之后;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相关;时间短,进程快。

(2)原因:20世纪以来英国殖民政策的调整;两大阵营的对峙局势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战后英法力量的削弱;二战后反殖民主义成为世界潮流。12、略

【分析】【详解】

(1)基本观点:根据“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根据“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得出等级森严;根据“‘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得出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根据“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得出体现“天人合一”;例子可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等。

(3)如果选择①,根据“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所以主要特征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如果选择②,根据“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外力主要是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解析】(1)基本观点: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等级森严;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体现“天人合一”;例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

(3)选择①: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主要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选择②: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从婚俗、丧葬、其他习俗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外力: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13、略

【分析】【详解】

(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材料二“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两者都由国家主导;都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得出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和材料二“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可知,两者都偏重师范教育。英国: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及所学可知,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及所学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根据材料二“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及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根据材料三“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材料三“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可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三“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可知,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三“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可知,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影响:根据材料三“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及所学可知,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所学可知,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解析】(1)共同点:国家主导;法律保障、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偏重师范教育。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

影响: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福建省。第一小问价值:如武夷山:根据材料“这是一处被保存了两千多年和拥有一系列考古遗址、遗迹的文化圣地”可知,古文明的历史见证;根据材料“它拥有被称为‘世界桥梁建筑活化石’的馀庆桥”可知,桥梁建筑的独特艺术;根据材料“它的茶文化与儒释道完美融合”可知,茶与宗教的文化融合;根据材料“朱子理学文化在这里通过文献资料、摩崖石刻、书院遗址等”可知,朱子理学的珍存。土楼:根据材料“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可知,建筑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根据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可知,传统聚落的典范;根据材料“真实地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可知,人与自然的和谐。鼓浪屿:根据材料“这是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可知,多元文化的出色典范;根据材料“闽南传统风格、殖民地外廊式、西方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的交流、互鉴、融合”可知,普遍价值与传统的连接;根据材料“它真实地突出了延续至今的住区功能和性质、保存完好的城市空间格局与道路体系等”可知,城市设计与规划的价值体现。第二小问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祖先智慧的结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解析】价值。

武夷山:古文明的历史见证;桥梁建筑的独特艺术;茶与宗教的文化融合;朱子理学的珍存。

土楼:建筑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传统聚落的典范;人与自然的和谐。

鼓浪屿:多元文化的出色典范;普遍价值与传统的连接;城市设计与规划的价值体现。(任选一处遗产地作答;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意义:体现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急剧膨胀,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根据材料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可知,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一“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可知,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根据材料一“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可知,明清时期奢侈消费风气盛行。

(2)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城镇内部,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可知,人口流动充实了市民阶级,增加了城市的财富积累;根据材料二“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可知,低等阶级要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人口迁移为资本主义发展还来劳动力等条件,而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型。即欧洲: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贵族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中国:从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等方面回答。【解析】(1)原因: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封建剥削沉重,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君主专制体制下,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奢侈消费风气的侵染腐蚀。

(2)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伴随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迁;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流动充实市民阶级;带来城市财富的积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影响:欧洲: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了封建专制王权和贵族政治;壮大了市民阶级,推动了城市自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城市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固化了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6、略

【分析】【详解】

解读: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解读角度为“国家认同”,然后立足这一角度,阅读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将材料分为先秦、魏晋、唐代、宋元、明和清共六个层次,并逐层提取信息,随后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信息逐一展开解读,如根据材料的前两句话,可得出信息“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对之前帝王祭祀的行为,主要在所祭祀帝王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随后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其说明中国很早就有对祖先认同、国家历史认同的观念;对“北魏时,皇帝不仅祭祀传说时代的帝王,还祭祀周朝政治人物”这一信息的解读应为,这表明北魏皇帝对“三皇五帝”的祖先认同和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接下来一层的信息是“唐朝虽然在都城修建了帝王庙,但祭祀活动仍在那些帝王都城所在地举行,宋元的祭祀活动也在被祭祀者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可解读为这表明唐、宋、元继承了帝王祭祀活动,也形成了对祖先和国家历史的认同;从材料对明朝情况的介绍,可得出信息“明朝时,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真正出现了,祭祀活动在此举行,祭祀的人物不仅有先代圣君,还有主要王朝的开国君主以及各族名臣”,进而说明这体现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根据材料对清代国家认同的介绍,可得出信息“清朝沿袭并发展了北京城历代帝王庙,所祭祀的帝王包括了古代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随后说明这一信息反映出当时祭祀内容更加完善,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成为国家历史的一种象征;最后综合以上各条信息,进行整体解读,并总结规律,升华认识,说明从先秦到明清的这种帝王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祖先、共同国家历史的祭祀,帝王祭祀、帝王庙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认同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国家认同,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示例: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对之前“帝王”祭祀的行为;主要在所祭祀“帝王”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这表明中国很早就有对祖先认同;国家历史认同的观念。内容+解释北魏时,皇帝不仅祭祀传说时代的“帝王”,还祭祀周朝政治人物,这表明了北魏皇帝对“三皇五帝”的祖先认同和对国家历史的认同。唐朝虽然在都城修建了帝王庙,但祭祀活动仍在那些帝王都城所在地举行,宋元的祭祀活动也在被祭祀者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这表明唐、宋、元继承了帝王祭祀活动,也形成了对祖先和国家历史的认同。

明朝时;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真正出现了,祭祀活动在此举行,祭祀的人物不仅有先代“圣君”,还有主要王朝的开国君主以及各族名臣,这体现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清朝沿袭并发展了北京城历代帝王庙;所祭祀的帝王包括了古代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祭祀内容更加完善,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成为国家历史的一种象征。

从先秦到明清的这种帝王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祖先、共同国家历史的祭祀。帝王祭祀、帝王庙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认同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国家认同,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结合材料信息归纳论题。结合表格信息可得出唐宋元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西传并影响深远这一论题,或新航路开启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或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三次高潮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从该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进行阐述。【解析】示例。

论题:唐宋元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阐述:唐宋元时期,我国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兼收并蓄的政策;中国“四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先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人员人数众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18、略

【分析】【详解】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筷子的演变过程,可从饮食习惯的角度提炼主题并进行说明。可得出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可得出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根据“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可得出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最后总结得出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解析】示例一: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

综上;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示例二:论题:筷子推动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