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复习之古汉语语法常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7/26/wKhkGWeM02uAetPUAABHaAHV83I115.jpg)
![高中语文复习之古汉语语法常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7/26/wKhkGWeM02uAetPUAABHaAHV83I1152.jpg)
![高中语文复习之古汉语语法常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7/26/wKhkGWeM02uAetPUAABHaAHV83I1153.jpg)
![高中语文复习之古汉语语法常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7/26/wKhkGWeM02uAetPUAABHaAHV83I1154.jpg)
![高中语文复习之古汉语语法常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37/26/wKhkGWeM02uAetPUAABHaAHV83I11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法常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相比较,总的来看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习文言文,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些差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上,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一、词法常识(一)古今词汇的区别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双音节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单音节词。所谓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一个词,如“山”“水”“江”“河”等。所谓双音节词,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词,如“憔悴”“执事”“行李”“奈何”等。古日月惧喜今太阳月亮害怕欢喜了解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就要正确辨识其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时将其准确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多)音节词。古今比较如下:(二)词汇分类——实词、虚词1.实词(1)概念: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注:古代汉语量词很少,现代汉语量词很多。)(2)种类:①古今异义词。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A.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B.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C.词义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D.词义弱化: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E.词义强化: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F.感情色彩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②多义实词。把握多义实词,就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是它的引申义;“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党羽”,现在属贬义词;“莫”的本义是“日落”,“没有”是其假借义。③通假字。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了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通假条件是:A.通假字自身的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B.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④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叫做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父兄”,“昼夜勤作息”的“作息”。边练边悟1试辨析下列句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类型。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词义变化类型:词义扩大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古义:金属
今义:黄金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缩小边练边悟1
试辨析下列句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词义变化类型。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转移(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
词义变化类型:感情色彩变化边练边悟2
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例: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②④(只填写序号)(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一个包含“回”字的成语。①用本义:百转千回回肠荡气②用引申义:回心转意回头是岸(二)词汇分类——实词、虚词2.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在高考中,考查频率最高的是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用法。(1)代词代词是指代替词语、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①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汝(女)”“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厥”等。②指示代词,有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③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奚”“安”“恶”“孰”“谁”“焉”等。(2)连词连词是指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有:①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②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③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④表选择关系:如、抑、或、其……其……、非……则……,等等。⑤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⑥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⑦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3)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①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殊、太、至、尤、良、大、绝、特、颇。②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③表共同:共、同、并、相。
④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⑤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⑥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⑦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4)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与后面的词语(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5)助词助词是指在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①结构助词:之、者、所。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③音节助词:之、其。(6)除以上常见虚词外,还有两种特殊虚词——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①复音虚词:文言中有一些虚词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如“所以”“奈何”“且夫”。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②文言兼词: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兼词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边练边悟31.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答案:B项相同,其余不同。2.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平素②且相如素贱人:本来,向来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且④(苏武)稍迁至栘中厩监:渐渐⑤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稍微⑥而卒莫消长也:最终二、词法常识(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有:(1)“……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也”。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副词“乃”“为”“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示否定判断。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用“是”作判断动词。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1)“……于……”或“受……于……”。如: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为”“为……所……”或“……为所……”。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见”或“见……于……”。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被”。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词。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意为“被攻占”)3.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而文言文中则存在大量的宾语前置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知”的宾语)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3)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时宾语前置。如: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介词宾语前置。如“一以当十”中的“一”是作介词“以”的宾语。(5)用“自”作宾语,也常常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4.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者”字表示。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2)用“之”字表示。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用“之+者”表示。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杂说(四)》)(4)数(量)词后置。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5.状语后置句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它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面作状语。如: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要前置。如:具告以事。(《鸿门宴》)(3)数词后置修饰动词,在今译时,需要前置。如: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
前两种情况的状语后置,也可叫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另外,有时,有些省略了介词“于”的句子,也是状语后置句。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6.主谓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一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7.省略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1)主语的省略。如:(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2)宾语的省略。如: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游褒禅山记》)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过秦论》)(3)介词的省略。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4)谓语的省略。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8.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短语)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固定句式及其变化,对快速准确翻译有很大帮助。文言文固定句式,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下列几种:(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的”)、“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有所”(“有……的”(人、物、事))、“无所”(“没有……的”(人、物、事))等。(2)表疑问语气:
“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4)表揣度语气:
“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边练边悟4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里啥都么有戍卒叫,函谷举这里啥都么有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这里啥都么有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是“遭受”之意,不表被动。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担负起了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时间名词“日”作状语,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方位名词“上”“下”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名词“云”“响”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2)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②名词前面有副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③名词前面有“而”。如:扣舷而歌之。(《赤壁赋》)歌:唱歌。④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⑤名词前面有否定词。如:未云何龙?(《阿房宫赋》)云:形成云。⑥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渔樵:打鱼砍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安货运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2《 多项式》听评课记录2
- 大学生工作计划范文
-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计划
- 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书范本
- 上海市商业特许经营协议书范本
- 公司办公用房承租协议书范本
- 设备试用协议书范本
- 质点运动和牛顿三定律模拟
- 隧道棚洞施工方案
- 中央2025年交通运输部所属事业单位招聘26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上半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特殊教育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技术员个人工作计划例文(四篇)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蓝色插画风徽州印象旅游景点景区文化宣传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9)-江西省(解析版)
- 无人机运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