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核心素养目标】《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核心素养目标】《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核心素养目标】《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核心素养目标】《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燕歌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高适

《燕歌行并序》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重要篇目。高适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作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战士的生活境遇。本诗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涵盖了从出征、战斗到战士内心复杂情感等多方面内容,既有对战争场面的宏大叙事,又有对士兵、将领及战争背后复杂因素的深刻刻画,体现了唐代边塞诗雄浑悲壮的风格特点,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感受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文化素养以及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价值。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燕歌行并序》全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实词(如“摐"逶迤”“腓"绝域”等)、虚词(如“之"其”“于"等)的含义及用法,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明确诗歌叙述的战争过程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能够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战士苦战与将领享乐的对比)、对偶(“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等诗句)、夸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等对战争场面的夸张描绘)等,并阐述其作用,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形象、手法等角度赏析古典诗歌。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根据诗意和情感的起伏调整语速、语调、重音等,如读到战争激烈场景时加快语速、加重语调,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诗歌中人物形象(战士、将领、思妇等)的塑造方法和特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通过对诗中战争场景描写的分析,绘制简单的战争形势图,直观展现战争的进程和地理环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战士们英勇报国的壮志豪情、对战争残酷的无奈与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诗人对边将骄奢淫逸的批判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感受古代文人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思考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角色与使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天下的情怀。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化背景,包括唐代的边疆政策、军事制度、民族关系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认识边塞诗作为唐代文学独特现象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脉络,体会其在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探究诗歌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塞外风光、民俗风情等)和古代军事文化元素(如战争装备、作战方式、军事指挥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态度,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中战士、将领等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战争的全貌和影响,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尤其是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和诗人的态度倾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内容的解读能力。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掌握对比、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如炼字(“大漠穷秋塞草腓”中“腓"字的精妙)、句式(长短句结合使诗歌节奏错落有致)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让学生学会从艺术技巧的角度欣赏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在雄浑悲壮的风格中蕴含的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理解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矛盾,使学生能够透过诗歌的文字表面,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深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对诗歌的肤浅解读。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背景,思考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等主题,实现对诗歌情感和思想的迁移与升华,让学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古典诗歌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价值观塑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运用多媒体展示唐代边疆地图以及一些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和视频片段,如金戈铁马、烽火硝烟等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战争的情境氛围。

提问学生:“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的边塞战争是怎样的?你们能想到哪些与边塞战争有关的诗词或历史故事?”

讲述一些唐代边塞战争的背景知识,如唐朝的疆域扩张、边疆的民族分布以及频繁发生的战争冲突等,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高适的《燕歌行并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忆学过的边塞诗,如王昌龄的《出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并主动分享自己对古代边塞战争的初步印象和相关诗词故事,与同学进行交流互动。

倾听教师讲述的唐代边塞战争背景知识,做好笔记,初步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对即将学习的诗歌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

二、背景介绍与诗歌初读

教师活动:

详细介绍《燕歌行》的写作背景,包括高适所处的时代特点、个人的游历经历以及当时东北边境的战争形势等。重点讲解诗歌所反映的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安禄山为邀战功,对契丹等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导致士兵死伤惨重、百姓生活困苦的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内涵。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划分以及韵律的把握,同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诗句。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教材注释,进一步深入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思考诗歌与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在脑海中构建起对诗歌内容的初步理解框架。

跟随教师的范读,轻声跟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词,如“摐金伐鼓"的“摐”、“旌旆逶迤"的“逶迤”等,对诗歌的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三、诗歌文本解读

(一)字词释义与文意疏通

教师活动: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对诗歌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中的“摐”(撞击)、“伐"(敲打)、“下”(出、去)等实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之"其”“于"等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讲解“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特殊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语法特点。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歌,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出征的场面、战争的经过、战士的心境以及对战争的反思等,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叙述结构和故事发展。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字词释义、句式特点和翻译要点,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自己逐句翻译诗歌,与同桌交流翻译成果,互相检查和纠正错误,主动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中“凭陵”的准确含义和整句诗的通顺翻译等,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文意逻辑。

(二)诗歌内容分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开篇描绘的出征场面,提问:“从‘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这两句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怎样的出征氛围?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和手法来营造这种氛围?"鼓励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去体会出征时的声势浩大、军威雄壮,分析其中“金鼓”“旌旆"等意象的作用以及对偶手法的运用效果,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出征场景的生动描绘和对战士们昂扬斗志的展现。

带领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对战争过程的描写,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提问:“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战争画面?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和表现手法来表现战争的紧张和战士们的英勇与艰难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战争场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手法和深刻内涵,如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战争的胜负变化和战士们的不同境遇。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对战士和将领形象的刻画,提问:“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一强烈对比中,我们能看出战士和将领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分析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和将领们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体会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态度和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倾向。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战士们复杂的情感世界,提问:“除了对战争的英勇抗争,战士们还怀有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找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描写战士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战士们带来的身心双重折磨,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生活和家庭团聚的渴望。

学生活动: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仔细研读诗歌文本,从意象、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出征场面的特点和氛围,主动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歌开篇的理解,如回答出征场面的雄壮通过金鼓的声音和旌旆的飘扬展现出来,体会到诗人对战士出征的豪迈气概的描绘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分组讨论战争过程的描写,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表现手法,如“羽书飞”“猎火照"穷秋”“孤城"等,想象战争的画面和战士们的处境,讨论诗人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如通过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和不公平,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等;每组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和教师的总结点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对战争场景描写的理解,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分析战士和将领的形象,通过诗句中对二者行为和状态的描写,如战士的“半死生”和将领的“犹歌舞”,深刻理解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和蕴含其中的批判与同情之意,积极发表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如指出将领的腐败和战士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军队的黑暗现实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倾向,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仔细体会战士们的思乡思亲之情,找出相关诗句,分析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铁衣”与“玉箸"、“城南”与“蓟北"的对比,以及“欲断肠”“空回首"等词语所传达出的深沉情感,感受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温情与无奈,与同学交流自己对战士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如分享自己对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却又无法归乡的痛苦心情的感受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三)艺术特色赏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对偶、夸张等,提问:“这些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例,深入讲解对比手法的强烈反差效果,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以“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为例,分析对偶手法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韵律美;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为例,阐述夸张手法对渲染战争氛围和表现敌人凶猛的作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从诗歌的语言特色方面进行探究,如诗歌的用词、句式、韵律等,提问:“大家觉得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一些精妙的字词,如“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腓”字,通过讨论分析其在描绘塞外秋景、烘托战争氛围和表现战士心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诗歌长短句结合的句式特点以及押韵规律,感受其对诗歌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影响,每组将讨论结果进行记录,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提升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回顾诗歌中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深入分析其作用和效果,如指出对比手法通过将战士的牺牲与将领的享乐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不公,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对偶手法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在对仗中增强了画面感和表现力;夸张手法则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紧张和残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等,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分组进行语言特色的探究活动,仔细研读诗歌文本,从用词、句式、韵律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讨论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如探讨“腓"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塞草的枯萎衰败,既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命运的悲惨,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分析长短句结合使诗歌节奏有张有弛,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等,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倾听其他小组的分析和教师的总结,拓宽对诗歌语言艺术的认识,提升语言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主题探讨与情感升华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燕歌行》的学习,大家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从战争的性质、战士的命运、将领的责任以及诗人的态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归纳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意义,如唐代边疆战争的复杂性、封建军队中的腐败现象以及文人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关注等,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文本层面上升到文化和历史的高度。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升华,将诗歌的主题与当今时代的和平与发展主题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