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16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中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淮河以南考中进士的学子却占了95.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A.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C.宋金和议的达成D.经济重心的南移2、以下是小丽同学的整理的课堂笔记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繁荣与开放C.经济重心的南移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A.女真贵族B.契丹贵族C.党项贵族D.匈奴贵族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它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C.派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王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A.契丹族B.回纥族C.蒙古族D.满族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约公元前______年,______建立夏朝。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是______,从此,世袭制代替了______。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_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7、商朝多次迁都,直到商王______将都城迁到殷才稳定下来。4世纪后期,氏族符氏建立的______(政权)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8、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______,后来______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大败楚军,称霸中原。9、唐朝时期有两位杰出女性为促进民族交往作出了卓越贡献,请写出她们的名字。10、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这种社会等级制被称为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1、主持修建赵州桥的是李冰。______(判断对错)12、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继承了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______(判断对错)13、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栗。()T.正确F.错误14、春秋时期,晋国被韩、赵、卫三家大夫瓜分。T.正确F.错误15、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被誉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连线题(共2题,共4分)16、(1)(2)17、连接下列相关的内容战役名称时间成语牧野之战春秋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商朝临阵倒戈长平之战战国破釜沉舟巨鹿之战秦朝纸上谈兵评卷人得分五、材料题(共3题,共6分)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

(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2)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二中魏主是谁?

(4)“魏主”的改革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5)上述二者的改革有什么共同影响?19、观察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是什么?

(2)材料一中①这种制度下产生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谁?

(3)周朝幅员辽阔,历经八百余年,西周初期天子权重,号令天下,从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到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从它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2)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3)春秋时期周天子为什么不能制止“诸侯更相诛伐”?评卷人得分六、列举题(共2题,共18分)21、组合列举题1、根据描述写出相应的内容.①宋代管理海外贸易机构_______②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_______③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地区______宋朝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___“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____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称赞。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著作①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____________②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________③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______________22、(12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以后出现的又一鼎盛时期,小黄在学习这一主题的时候,做了不少笔记,但不完整。请你帮助她完成笔记。(1)列举唐代科举制度的特征(2分)(2)请你举出唐代时期与日本友好往来的两个代表人物(2分)(3)唐代繁盛的原因有哪些?(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从唐朝末年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得到发展.材料中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反映的是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故选D.

本题以科举制度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

本题以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D2、D【分析】清朝时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台湾府管理台湾地区;抗击沙俄的侵略,进行了雅克萨之战;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等。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有关措施的机遇能力.【解析】D3、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要解答本题,必要了解“匈奴”一词在此处的含义。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所抗击的“金”政权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女真族是匈奴的后裔,所以题干中的“匈奴”不是指历史上的匈奴贵族,而是代指女真贵族。选项BCD不符题意,应排除。故选A。【解析】A4、A【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从法令的内容“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西汉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的嫡长子只可继承部分土地,要剩余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让他们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彻底解决了汉朝的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A。【解析】A5、C【分析】据题干“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是蒙古族.蒙古民族兴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西征,“平西夏”指蒙古破兴庆府,灭西夏.“灭女真”指蒙古破蔡州,灭金之战.“遂下江南”指元1279年崖山灭南宋之战.材料反映的是蒙古族平西夏,灭女真,最终统一天下的史实.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蒙古族的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发展,战是次要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间的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和被侵略之说,同学们要注意这一点.【解析】C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略

【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比太阳,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

故答案为:

2070;禹;启;禅让制;桀.

本题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夏朝的建立和灭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解析】2070;禹;启;禅让制;桀7、盘庚前秦【分析】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答案为:

盘庚;前秦。

本题考查盘庚迁殷;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盘庚迁殷、前秦统一黄河流域,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解析】盘庚前秦8、略

【分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改革中,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据记载,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曾经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定当“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避其锐气.楚军紧追不舍,后晋军反击,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故答案为:齐桓公;晋文公.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五霸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熟练掌握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和“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解析】齐桓公;晋文公9、略

【分析】

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的史实.

该题考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的史实”,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识记相关史实即可.【解析】据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发展并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10、分封制【分析】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故答案为:

分封制。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分封制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1、×【分析】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桥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了赵州桥。隋唐时期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赵州桥的建造者。【解析】×12、√【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继承了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解析】√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开始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栗。故此题错误,故选F。【解析】F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三家分晋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所以本题错误。故选F。【解析】F15、√【分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对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张仲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解析】√四、连线题(共2题,共4分)16、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史上的著名战役。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故纸上谈兵出自于长平之战;商朝晚期,纣王暴政。周部族逐渐强大,决定推翻商纣统治,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故临阵倒戈出自于牧野之战;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故围魏救赵出自于桂陵之战;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次年,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出兵围魏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故减灶诱敌出自于马陵之战。(2)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争霸和孔子的相关内容。问鼎中原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晋国时,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故问鼎中原和晋楚争霸有关系;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找到时机,灭亡吴国。故卧薪尝胆和吴越争霸有关;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故尊王攘夷和春秋首霸有关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故因材施教和孔子有关系。【解析】(1)纸上谈兵——长平之战;临阵倒戈——牧野之战;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减灶诱敌——马陵之战(2)问鼎中原——晋楚争霸;卧薪尝胆——吴越指之争;因材施教——孔子;尊王攘夷——春秋首霸17、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与成语故事有关的古代战役名称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根据教材知识可知,阵前倒戈是指周武王伐纣时的牧野之战,商朝奴隶兵阵前倒戈。退避三舍是晋文公与楚国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战时避其锋芒的战略退让。纸上谈兵说的是秦赵长平之战时的赵军主帅赵括,形容他只擅长理论,没有实战经验。破釜沉舟是指项羽攻打秦军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命令士兵渡过河后把船都凿沉,把锅都砸坏,不留后路。他用此方法逼自己一定要打赢这场仗,这样部下的士气大增,并且很快把秦军打败。【解析】五、材料题(共3题,共6分)18、略

【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内容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知识点.

(5)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知识点.

本题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1)由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

(2)材料“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的措施.材料“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的措施.

(3)由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说材料二中的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字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字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5)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说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故答案为: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2)推行县制;承认土地私有.

(3)北魏孝文帝.

(4)穿汉服;习汉语,改姓氏,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学习汉族礼法.

(5)共同促进了封建化进程.19、略

【分析】

(1)本题以上古时期历史发展的简图为依托;考查的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知识.

(2)本题以上古时期历史发展的简图为依托;考查的是替禅让制的知识.

(3)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本题以上古时期历史发展的简图和西周发展的历史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禅让制、世袭制和西周建立与发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1)材料一描述的是从黄帝;炎帝到夏朝发展的历史.读图可知材料一中①指的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②指的是启.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材料一描述的是从黄帝;炎帝到夏朝发展的历史.读图可知材料一中①指的是禅让制.尧年老的时期;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故答案为:

(1)禅让制;启.

(2)尧;禹.

(3)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20、略

【分析】

(1)本题以西周分封制的材料和西周等级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2)本题以西周分封制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内容和影响的知识.

(3)本题以春秋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知识.

本题以西周分封制的材料和西周等级示意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1)由材料“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材料二是西周等级示意图,读图可知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天子.

(2)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3)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出现了天子不能制止“诸侯更相诛伐”的局面.

故答案为:

(1)分封制;周天子.

(2)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