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级划分与评定_第1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级划分与评定_第2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级划分与评定_第3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级划分与评定_第4页
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级划分与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乡村旅游集群区等级划分与评定本标准提出了乡村旅游集聚区基础条件,规定了体制机制、旅游交通、旅游要素、公共服务、旅游市场、安全卫生与资源保护等乡村旅游集聚区评定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的乡村旅游集聚区的建设、管理与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9664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7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16767游乐园(场)服务质量GB/T10001.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8973-2022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GB/T41648-2022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空间组合度好,乡村旅游业态类型多样,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具有集聚效应的乡村旅游产业集中分布区域。4基本条件4.1面积不小于5平方公里,有明确的边界范围,资源组合度好,编制科学可行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专项规划,并有效组织实施。4.2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农业、红色、体育等乡村旅游资源,能够较为完整的真实的体现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乡村特色等。4.3产业基础发展良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保护,拥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旅游景区、线路、新业态、商品等,旅游业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群众增收等带动效应明显。4.4旅游市场吸引力强。区域内能提供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拥有旅游景区、旅游风景道、乡村民宿、农家乐、休闲农庄、自驾游营地、采摘园、垂钓园、节庆活动等不同类型的产品。2其中,至少拥有3A级旅游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及以上。4.5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安全管理有效推进,近两年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无重大旅游投诉案件、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情况。5评定程序县(市区)或乡镇级人民政府为申报主体,申报主体经自评认为符合认定要求的,向所在市级旅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级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审核和初评,通过审核和初评的,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申报单位。5.2评审省级评定机构组织评审,按照资料审查、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评审,按规定程序公示。5.3授牌公示期满无异议,由省级评定机构审核批准为“安徽省乡村旅游集聚区”,给予授牌。对乡村旅游集聚区称号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进行一次复核,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第二年仍不合格者,取消乡村旅游集聚区资格并摘牌。6评分细则6.1总分及达标乡村旅游集聚区评定细则(见附录A),共计100分,其中基础项分值90分,加分项分值10分。基础分最少70分,加分项分值最少5分,总分达75分以上的命名为安徽省乡村旅游集聚区。6.2项目分类及分值分布表1各项目分类及分值序号项目分类分值1体制机制2旅游交通83旅游要素4公共服务5旅游市场6安全卫生与资源保护7加分项合计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级划分与评定细则序号评定项目最高分值分项分值检查方式自查得分检查得分体制机制(20分)管理机构1.1.1成立乡村旅游集聚区管理机构,明确牵头领导,建立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1.1.2旅游质量、安全、环保、卫生、统计、营销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定期监督检查。1资料1.2.1成立旅游民宿等业态行业协会,且运行规范。21.2.180%以上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加入行业自律组织。1发展规划资料1.3.1区域产业定位明确,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融合度高。11.3.2编制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31.3.3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相互衔接,经当地政府审批,并全面实施。1行业管理资料1.4.1建立公安、消防、工商、食品药监、卫生、安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与管理机制。11.4.2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旅游服务诚信体系。1投诉建议资料1.5.1投诉制度健全,人员、设备落实,投诉处理及时、妥善,档案记录完整。11.5.2向游客公布投诉电话,设置投诉信箱、意见簿等,有专门接待游客投诉的场所。11.5.3向游客定期征询意见,每年不少于一次,样本总量达到全年接待量的1/1000以上,征询意见有分析、有通报、有改进措施。1业务培训1.6.1建立培训协调机构和培训制度,实施年度培训计划。11.6.280%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1旅游交通(8分)通景道路2.1.11公里范围内有高速出入口。12.1.2可进入性好,有三级以上公路直达集聚区。1停车换乘2.2.1区域内有与接待容量相适应的停车场,游客集中区域的公共停车场或换乘中心等设施满足高峰期游客的需要。12.2.2公共停车场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场地生态化处理,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1标识系统2.3.1主要国省道至集聚区有专用交通标识,标识齐全,指向明12.3.2区内旅游导览标识设置合理,规范醒目,符合GB/T10001.1的规定,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标识经精心设计形成统一风格,造型有特色,与环境相协调;制作精美、定期维护;标识至少有中、英文对照。12.3.3旅游集散中心位置显著处、重要旅游公路交叉口、核心吸引物入口处配套设置集聚区全景图。12.3.4进入区内各旅游村庄出入口道路节点设有醒目标志,有一定的景观效果,旅游氛围营造良好。13旅游要素(30分)旅游景区和度假区3.1.1每有1个3A级景区2分,1个4A级旅游景区3级景区4分。43.1.2每有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分,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分。4旅游民宿资料3.2.1每有1家皖美银牌民宿1分,1家皖美金牌民宿或丙级民宿2分,国家乙级民宿3分,1家国家甲级民宿4分。43.2.2民宿数量达20家以上得1分,民宿数量达40家以上得2分,民宿家数达60家得4分。4特色村镇资料3.3.1荣获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分,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443.3.2每有1家省级特色旅游名村或主题精品村或特色美食村1分,每有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分。23.3.3每有1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1分。23.4创新业态3.4.1农耕研学、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户外运动、休闲露营(星空露营)等乡村深度体验业态,每有1项0.5分。33.4.2乡村创意市集、创意公社、乡村博物馆(农耕民俗馆)、特色书吧(乡村书坊)等文旅融合创意业态,每有1项1分。3公共服务(12分)4.1游客中心4.1.1位置合理,规模适中,标识醒目,建筑立面体现当地特色,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14.1.2设有公共服务接待区、公共休息区、宣传推广区等功能区;配备影视播放、自助查询等设施设备。14.1.3提供热线咨询、投诉受理、预订、代办、导游及活动预告、高峰期发布实时信息等服务;提供反映区域性的宣传资料及各乡村旅游节点的宣传资料,如导游图、画册、书籍、音像制品等。14.2游憩服务设施4.2.1区内有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局合理,造型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制作精美,定期维护。14.2.2自行车换乘点、摄影点、观景台等服务设施不少于1处,设置合理,管理良好。14.3信息发布综合4.3.1游客集中区域设有电子信息发布平台,内容及时更新。14.3.2设有独立网站,提供集聚区信息查询和主要乡村旅游企业的活动信息发布。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及时发布活动信息。14.3.3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通过网站、智能手机APP、触摸屏终端等,实现实时查询、电子售票、电子预订、网上购物等信息化便捷服务。14.4购物场所综合4.4.1集中购物场所不少于3处,布局合理,体现当地特色,与环境相协调。14.4.2秩序良好,对从业人员有统一管理措施和手段,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14.5旅游商品4.5.1每有1个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得1分。14.5.2土特旅游商品系列达到3个以上,得1分。1旅游市场(10分)市场规模5.1.1年接待游客达到50万人次以上,或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15.1.2吸纳当地人员就业人数逐年递增,旅游富民效应明显。1市场影响力资料5.2.1在集聚区接待的过夜游客中,年过夜游客的人天数指标与年游客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15.2.2在集聚区接待的过夜游客中,市外游客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15.2.3有很好的声誉,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90%以上。15.2.4具有竞争力强且特色鲜明的市场品牌及形象,包括有影响力的品牌、鲜明的主题形象等。15.2.5有连续举办3届及以上的文化旅游节、乡村旅游节、微短剧微视频大赛等品牌活动,且市场影响大。1市场营销5.3.1通过地方文旅官网、微信、微博、抖音等搭建在线旅游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方式。15.3.2与携程、途牛、同程等线上预定平台合作推广旅游产品。15.3.3积极参加省市县旅游营销推介会等,提高市场知名度。1安全卫生与资源保护(12分)6.1旅游安全6.1.1有安全保护机构和稳定的人员队伍,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工作全面落实。16.1.2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16.1.3危险地段警示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高峰期有专人看守。16.2环境整治6.2.1主要旅游区、旅游廊道、旅游村镇周边实行洁化绿化美化。16.2.2旅游接待户全面实现“改厨、改厕、改客房、院落整理”。16.2.3垃圾箱或桶布局合理,分类设置,标识醒目,数量充足,制作与维护良好,造型美观,与环境相协调。16.3旅游厕所6.3.1区域内公共厕所分布合理,旅游集中场所步行5分钟,或旅游公路沿线车程5分钟内需设置旅游公厕。16.3.2旅游厕所需符合GB/T18973-222中的I类要求。16.3.3旅游厕所管理规范,建立厕所档案,文明宣传到位。16.4资源保护6.4.1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有针对性的措施或方16.4.2对区内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或方案。2加分项(10分)7.1夜游旅游街区、旅游演艺、数字演艺、汽车营地等夜游产27.2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每有1项得2分,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全省“十佳夜游街区”“十佳深夜食堂”“十佳夜娱活动”每有1个得1分。27.3开发竹(柳)编、年画、剪纸、土陶、木(石、砖)雕等乡村地域特色文创商品,每有1类得1分。27.4列入重点资源保护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