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积累孜孜不倦、根深蒂固、锲而不舍等6个词语和部分语句。
2、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四、教法设计
自读课文一网络测试一网络阅读一网络讨论一教师点拨
五、教学时间
1教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能告诉我冰融化了是什么吗?你知道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的吗?你有办法把梳子
卖给和尚吗?
引出话题: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正课:
一、自读课文
请认真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结合课文注
释,理解词语意思,5分钟后进入网络测试。
二、网络测试
读完课文后,请打开"网上邻居/teacher/test/简易客观题考试系统",填写好班别,姓名、
学号(没有随意填写),点"开始答题",即可开始答题。单击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即表示完成
该题的答题。答完一题后,请选择下一题。总共5题,做完后单击"交卷"即可看到你的得分。
试题:
1、如果要到因特网上去查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输入下列哪一项关键词最易找
到该文(A)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B、罗迦・费•因格
C、事物的正确答案
D、不止一个
2、下列诗句中,直接表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意思的一句是(D)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
乒乓球游戏"是为了证明哪一个观点(B)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C、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D、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对成语"持之以恒、不言而喻"中"恒"和"喻"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B)
A、永恒比喻B、恒心明白
C、恒心蕴涵D、永恒明白
5、选出不同意思的一个成语(A)
A、根深蒂固B、孜孜不倦
C、持之以恒D、锲而不舍
三、网络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和网络资源,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10分钟后进入网络
讨论(你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网络讨论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
1、快速阅读课文一遍,圈出关键句。
2、请利用百度搜索下列内容之一,然后阅读,注意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四、网络讨论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如何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结合课文、网络资源和你个人的认识,在网络讨论组里(或者举手发言)讨论“如何做一个
有创造力的人"。
给你一个小小的提示:请你别忘了从课文中找出关键句段来回答问题!你可以把相关的关键
语句直接粘贴复制到讨论组里。
我们只有8分钟的讨论时间。
五、教师点拨
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需要:
积累知识一"孜孜不倦地汲取""学识渊博"
灵活运用——"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反复实验一"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拥有自信一"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珍惜灵感一"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保持好奇一"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多向思维一打破"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
走进自然一悉心观察、动手实验
异想天开一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
(说明:以上用幻灯逐条展现,并加以适当评说,其中"孜孜不倦、根深蒂固、锲而不舍"
等几个重点词语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做出解释,并且请学生大声朗读重点句和最后一个重点段。)
除了以上几点,你认为还有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
当然还有,因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边呈现画面边激情朗诵
(现在你认为:只有他们会创造吗?不只他们会创造)
有很多同学都了解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现在,让我们和李阳一样大声地喊出一
(我们同样会创造,而且一定能够创造!)
六、课堂小结
现在,请反思一下:
1、你是不是懂得如何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2、你能不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服务了?
最后,祝愿大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有所创造,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
七、作业设计
请利用百度、搜索查找一下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看看别人是怎样回答的,然
后自己再补充一个答案。
搜索关键词:
冰融化了是什么
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的
把梳子卖给和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2
1、培养创造性思维,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学会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3、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疏通字词,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R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T游戏,给出2,2,3,9请同学们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
有几种方法?
24=2x9+2x3=(9-3)x2x2=(2+2)x(9-3)
好几种算法都可以得出24,大家都很正确,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看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恭喜(gdng)根深蒂固(di)依赖伯i)孜孜不倦⑵)渊博(yuanb6)持之以恒(h6ng)汲取价)锲而
不舍(q间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讨论应该怎样读?
从语速、语调、语气三个方面来说,分别是稍快,平稳,干脆。
4、引导学生看题目,思考讨论问题:
思考:
⑴为什么我们在想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多种答案呢?
⑵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⑶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吗?
参考:
⑴没有创造性思维。
⑵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⑶是的J小可人都有创造力,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典型的创造性明星的事例来加以论证,说明他们非凡的灵感,往往是由于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成。
5、给出情景,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情景: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T立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
孩子到长者家里,当头一句就是: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⑴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⑵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⑶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种?请说出看法和理由。
6、布置作业:
⑴整理自己的看法,把它写下来。
⑵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请联系实际举两三个例子来证明。
第二课时
R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师生互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参考:
⑴要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
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尝试。
⑵从态度、条件、方法等方面回答。态度:认识到任何人都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自信);
条件:学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组合不同概念;方法:转换视角法,组合法,顿
悟法,积累法等。
3、请同学们对自己或他人在创造力方面进行评估,说出以后在创造力方面的打算。教师鼓
励为主,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
4、给出思维训练题
⑴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儿童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
光让儿童们不停的往里面倒水,终于球浮了起来。
①如果洞里是沙地,灌水行不行?
②如果洞底恰好和人家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方法是什么?
⑵砖头有什么用处?(不得少于三种)
5、布置作业: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写成短文,题目是告别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
教学目标:L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事实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采用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
一、检杳预习:处理生字及介绍作者。
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讨论。
1、不看课文回答:文章开关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为什么选这一个?
2、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是,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种"这种思维模式在
我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那它有什么害处呢?(就会止步不前)
3、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4、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寻求第二个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
需的要素?(讨论后与书上对照)
(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
神和毅力)
5、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6、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
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生活实际补充一两个事例。
(证明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7、讨论: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请结合书上这些内容畅所欲言:"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
自己细小的想法”及文章的最后一段。
三、明确文章的主要观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种,就会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
3、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4、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由分析几种不同答案各自的合理性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接着论述"正确答案
只有一个"的危害性一止步不前.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寻求第二个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紧接着论述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
神和毅力。提出"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并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证明。
"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这两个设问引出下面的论述。先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再作分析: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
的人自我压制;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
文章结尾强调"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鼓励人们要坚信自己,努力去做,成为富有创造力
的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下面肯定有声音发出,假装问:"怎么了",学生会说:"老师你写错了",师说:"哪
里错了?""我认为我是对的,42+38=?""你还有第二个答案吗?”"那我的观点不是对的
吗?”)
学生会举例反驳我。
抓住切机,转入课文:”由这个问,你还能想到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真好,同学们,从他
的思维中,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说:"他具有创造性思维”
二、问题讨论(一)
L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0页,小声地读课文,思
考问题,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第一、必须精通各种知识。
(为什么要汲取知识?不精通知识就会一事无成,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
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简洁概括)
第三、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我赞同这个观点)
2、作者为了证明这些观点,他是怎样来说服我们的呢?
举例子
举了什么例子?(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
乓球游戏的事例)
3、这些例子和他的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点拨:精通各种知识体现在哪?
探究新事物的意识体现在哪?
活用体现在哪?
持之以恒体现在哪?)
小结:看来例子和观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这三个必须要素之间能不能调换位子?为什么?
不能,这是一个由学到用再到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除了举例论证,还有什么方法吗?看第5小节,这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这属于道理论证。
小结:对于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作者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
这些观点分别是我们先要精通知识,再活用知识,并国寺之以恒。(板书)
二、问题讨论(二)
L像我们刚才那位同学为瞭,他具有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是不是任何人都具有呢?(是)
你怎么知道的?这个结论是谁提出的?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齐读"富于。创造力"
2、看来像我,像你们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发明出什么东西啊?(缺乏创
造力)
3、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有什么区别呢?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创造力的人"在文中是指谁?他们创造东西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
齐读"这种非凡的灵感。逐渐充实。"
4、这个属于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三、合作探究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论证拥有创造力的人,他留意了自己细小的想法而有所创造?(同桌合作讨
论)
牛顿、瓦特、爱迪生(电灯)、爱因斯坦(相对论)、鲁班等
小结:所以我们平时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是要知
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
四、明确中心
课文经过了层层论述,从创造性思维要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到任何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到
拥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的条件,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啊?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这个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呢?关键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部分,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五、明确结构
假如没有第4、6、9小节,文章的结构将会怎么样?
正因为有了第4、6、9小节,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文章结构严谨,紧扣中心""
六、完善板书
出示名言
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是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思想武器的话,那么爱因斯
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就必将是21世纪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思想武器。
总结:能够说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看来是要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有了这
些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大家看,我写的这个板书像什么呀?补上线条,愿同学们平时注重。
再插上想象和联想的邈旁,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七、布置作业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
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一根蜡烛,不久便会"蜡炬成灰"但它却为人照亮了前面
的路;一支粉笔,只需三笔二画,生命便会结束,但它却在同学们心中撒下了知识的种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有关创新问题的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
只有一个”的认识,独辟蹊径,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精当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因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全文思路清晰,
层层加深。事实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较通俗浅显,学习时,宜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抓住作者要表达的
观点,理清论证的思路,体会摆事实论证的好处。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
观点。
(三)审美鉴赏
擦亮创新思维的火花
本文由一幅画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思
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从全文看来,作者旨
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的这个多元化
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
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些也都是可以从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发出来的。
(四)重难点突破
L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而在篇末
才给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的全部答案?
此题意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并了解课文作者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结构文章的
特点。
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现象既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
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问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逐层论述后,
最后才给出答案。这符合人们由“分"到"总"的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
明这一事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辨析,并不断认识到,为了增强说理的效果,可以综
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道理。
第一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
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第三问:
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E寸,列举了约翰・古登贝
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
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引证法。如第6、第11自然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看两幅有趣的图画,同学看一看,从不同角度告诉大家你
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两幅图都很有趣啊?
生(齐声):有趣。
师:那么你们从这两幅图里看到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们积极举手来说说你看到的。
生1:近处看到了帆船,远处却是座长桥,帆船的白帆变成了桥洞。
生2:第二幅图如果看中间的就是一个杯子,看两边就是两个人脸。
师:同学们都看出来这两幅图的奥妙了,那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3: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
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要先来检杳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如
嘴巴、耳朵、眼睛……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下面同学们一
起来看投影上的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刚才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投影上的几个问题,看能否自行解
决它。
师:很多同学学得非常不错,他们在文本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
发现。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投影上的5个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
习小组到B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
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不错,很认真,看来大家确实进入到文本中去了。下面,我想我们
一起来看一看,把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1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
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啦。
师:啊,它的关键在于停止思维,就不再发展了,那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相不相适应呢?
生1:当然不相适应。
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2个问题。我们觉得: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要孜孜不倦
地学习,而且要充满好奇心,积累更多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
题,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而且要相信自己的答案,去
锲而不舍地发展它。
师:请坐下,刚才回答的是第2个问题。在回答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的,这很不错,
还有哪个组想补充,再说说?
生:还有要留心自己身边一些细小的事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一些一瞬间小的思维成果。
师:嗯!那个一瞬间的念头有时候就可以开发人的思维,对吧?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还有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光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会运用这些知识,
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在我们掌
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多去观察,以此来保证我们得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
师:说得不错,下面对剩下的问题继续讨论。
生:我来解决第5个问题。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的依据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
的一些细小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要留意自己一瞬间的想法,而且坚信它是正
确的,是有价值的,然后要去不停地探究,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师:是呀!像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飞到月球上,飞进太空中,就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嫦
娥奔月的一瞬间的想法。今天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生: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4个问题。创造力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如何运用
知识;二是要我们经常保持好奇心;三是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去运用,不满足于一个答
案;四是要我们继续进行多方面的蜂,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或一瞬间的灵感,要注意捕捉,不能
放弃;五是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师:说得很好,请坐下。也就是说,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会停止思维,
为峨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束缚了。好,关于这6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的话,
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了!没有。那么,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话预外,课文中我们还有
些在自学小组讨论中仍不懂,或者说不太理解的地方呢?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生:第5段中的“插花"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插花”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忙啊?
生1:我觉得这里的“插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对比,因为它前面说到了"从古代史到现代
技术”,这个古代史和现代技术,一个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是非常现代的。这个数学和“插花"
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它是强调知识面要广!
生2:课文中"正因为如此,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这个"原来行
之有效的方法”是个什么方法?
生3:我觉得是在事物变化之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师:还有问题吗?
生1:课文倒数第2段的第2行,这里为什么说"小的创意会打破大的突破口"。
生2:在我们的生活中,连小的方面的事情都不去想的话,大的方面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去解
决呢?因为任何T律都是从小的方面着手的呀!
师:就是说任何T牛大的事情都是从小的事情着手的。这位同学想说,再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里是“突破口”的意思,它会由生活中一些小的事情想到很多,可以打开你的
思维,发现一些新的答案。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解除了你心中的疑团吗?、
生:解除了。
师:还有问题吗?,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对课文中的理解也是匕匕较好的。其实,作者说了那
么多,归结到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主张,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在课文的哪儿
呢?
生:最后一段。
师:好,咱们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下,"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预备读。
师:这段话是作者写在最后的。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那么人类历史
上存在过的那么多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都可以成为你的一个目标,只有像他们这样才能算是把
创造力发挥到及至的人。下面,同学们把你们脑子里崇拜的一些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
家。
师:看过这么多位值得我们大家崇拜的伟人之后,相信大家也常急切的希望自己一下子成
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的创造能力。
把这几个图形任意缩放和摆放成一个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
师: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同学们已能充分体会到创造精神的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我们今天
的作业。
课后同学们从多角度尝试提炼新的观点。下课!
教学反思:
有些问题过于重复,教师的话太多,要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教学版块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去规律。不能够机械的脱离文本的进行。
要多研究文本,理清层次,问题和问题之间不能割裂,要有整体思路的体现。既然本文是"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要抛开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对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
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挨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
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
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
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
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
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
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
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
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⑴其实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
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
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E殳、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
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论证
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一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
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一:
24点(用5633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x6-(3+3)=24
2:(5+3)x(6-3)=24
3:3x5+6+3=24
4:(5-3-e-3)x6=24
5:(5-3+6)x3=2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6
第一方面:教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在教材中属于"关注科学"单元。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材充
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它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我想本
来语文和科学就是相通的。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十分符合新课程
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方面:学法。
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
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
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
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方面: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
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
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1、分四人一组,各组发白纸T长,选定组长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
2、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3、课前预习,比如自学生字词、找出成语、熟悉课文内容等。
4、准备大作本。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
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课堂:由课前
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
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
什么论证方式?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
U硝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
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
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田可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
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vl、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
最有力的武器。
v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
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7
[自读导言]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
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
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自读要求
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③完成课后习题。
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学习重点
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解说:确定自读要求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从而克服学习中常常犯有的舍近求远的毛病。
而学习重点的凸现旨在诱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深入思考。)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力嘀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2.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解说: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帮助解释推敲一词时可涉及到相关典
故;在解释锲而不舍时可涉及到荀子的有关名言。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
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迁移训练旨在让学
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自读点拨]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
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
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
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关于本文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4.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
门见山作比较。
5.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6.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
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7.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
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2)习题二:
第一问如前所述。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
(3)习题三:
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解说:这里的点拔都是粗线条的,应该说与本文写作意图是相吻合的:不能用所谓的正确
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
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
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不门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
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
杂苹,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
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
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
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
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种上庄棘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
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
作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8
课题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仓蜡力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感
态度
方面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能力
方面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重点难点分析
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
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
点拨。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迁移训练旨
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
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也可由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断皇帝为一歌*打死地痞一案导入)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找出观点)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含义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2、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括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
样的观点?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
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
落和一道习题:第4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三、研读课文
1、.关于本文结构: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刍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14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应注意下面的三点: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
全文中的总结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2、.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树的";与《谈骨气》开
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3.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
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⑵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4、.关于课后习题:
Q)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
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
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
家人将许多肉、
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
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
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
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
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岭市昌图县2025年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初态测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宁阳十一中2025年初三下学期摸底(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5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交换房地产股权合同范本
- 江西省临川一中2024-2025学年初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试题数学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忻州市现代双语学校2025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上海市民办和衷中学2025年初三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文理)物理试题含解析
- 旧机动车交易合同格式
- 文物古建筑场所消防安全培训
- 制浆造纸机械设备术语
- 《归去来兮辞(并序)》 全省一等奖 教学课件
- 中科大非物理类力学课件8机械波
- 关于完善和落实罪犯互监制度的思考
- JJF 1211-2008 激光粒度分析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YAV USB 8Multi多功能采集卡技术手册USB6432
- 食堂改造与装修设计方案
- 关于公司企业进行人员总量控制的实施方案
- 物流运输托运单模板
- 油田结垢机理及防治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