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_第1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_第2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_第3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_第4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下面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1教学重点: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结构。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说明文知识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3、字词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5、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明确:四个讲究。四、分析第三自然段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5)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8)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1)概括本段的段意(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1)明确说明对象(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3)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4)了解使用的说明方法(5)明确说明顺序(6)把握说明文的结构(7)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8)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十、本课小结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要求: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3、用3~4种说明方法4、字数:500字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2一、教材1、教材分析。《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亲情的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2)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重难点:(1)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准确地分析归纳本文的主题。3、课时安排:一课时因为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根据大纲要求及课文特点,计划授课时数为一课时。二、教法《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2)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三、学法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古人有云:“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圈点勾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疑惑或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便之后更好的解决或赏析。(3)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四、教学程序(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爱。(二)、整体感知。1、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词。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简要复述故事梗概。(三)、自由阅读课文,和周围同学讨论完成思考题:(1)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看看“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幸福,品味这份母爱。(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失去妈妈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样生活。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把它找出来。(3)“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前面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请同学们走进课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王小亮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五)、深情诵读沐浴母爱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爱,沐浴母爱。读出人物的感情,读出文章的味道。(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为小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结合本文和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3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1、浪漫派,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2、现实派,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作者及作品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三、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课文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荒”,杂草,“_”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二)探究学习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4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二、课题简介: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三、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本课的多音字。连翘(qiáo)衰草连天(shuāi)观测(guān)风雪载(zài)途翘起(qià)鬓毛衰(cuī)玄观(guàn)记载(zǎi)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萌(méng)发:萌芽、发芽。农谚(Yàn)衰(shuān)草连天次第:一个接一个。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隐藏。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1,简介“铭”: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书上有注释嘛。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二、赏读课文。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三、品读课文。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2、翻译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