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不求甚解》教案_第1页
2024年《不求甚解》教案_第2页
2024年《不求甚解》教案_第3页
2024年《不求甚解》教案_第4页
2024年《不求甚解》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不求甚解》教案最新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1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

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

中寻求答案吧。

二、瞒: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

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

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皂解》教案最新2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xx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

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

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

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

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

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

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刃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一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

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3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

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

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

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Q)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

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一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一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

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4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投影仪。

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一不求甚解。(板

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2、陶渊明在谈到自己读书的快乐体验时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这种读书的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马南写的一篇谈

读书的文章,看一看作者对"不求甚解"一词的全新阐释是什么。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

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

⑴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一词的含义的?

明确: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

通,了解大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⑵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

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小结文章立意和写法特点(船。

三、拓展训练(可选做)

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

⑵"班门弄斧"辩

⑶"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

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

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

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

展。这样联系现实就大有文章可做。"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

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

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辨析并作小结。

2、圈画并熟读文中举例论证的相关句子,说说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有什么

参考答案:例如:文中列举了列宁指导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和诸葛亮读书所用的方法,并

加以具体的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实质意义。用举例论证的

方法,论据典型,确凿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5

单元学习目标

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辞知识学习

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

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办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

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的情思。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

是一人民,人民,人民。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弓成语等语言材料。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如: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还是苍蝇。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

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安排

22、《不求意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难点:运用喻证、弓I证阐述观点,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提示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

2、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3、王粲,汉末文学家。

正音正字抠kou

词语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观其大略因小失大开卷有益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询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不求皂解》教案最新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

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

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

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

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

曲解了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外,还

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戛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

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

书)

小结: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

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

错误。达到反驳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

书方法。

五、总结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对

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六、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的写法,对你身边的说法进行反驳。比如:谦虚使人进步。

《不求甚解》教案最新7

目的:

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2、掌握反驳的方法;

3、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重点:

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

难点:

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对什么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

三、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举有关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学生自由提问。

五、阅读《阅读文选》中的《燕山夜话》三则,思考:

1、《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又"不要秘诀",又介绍"秘诀",是否矛盾?

2、《欢迎“杂家"》这个题目中的“杂家"为什么要加引号?

3、"学问不可穿凿",那么,应该怎么样?

六、总结邓拓杂文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求甚解

形式

(邓拓)知识性杂文内容

风格

《不求意解》教案最新8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

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

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

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

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明确:(态度)读

书要谦虚;

(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僮。从反面讲:不

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一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一整体把握。

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一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

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

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

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一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

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要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观点,首先得把对方的

观点亮出来,这个工作我们把它叫做“竖靶子"。驳论的过程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

2、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靶子树起

来之后,怎样打靶子,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来加以论证的。

方法步骤:齐读或分两大组读2-9E殳。学生独立思考,明确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由前后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

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PPT4:竖靶子T引出处T释新义一援例子一引语录T结上文。

四、探究方法,为我所用。

①竖靶子T引出处T释新义一援例子T引语录一结上文。如果删去

2.3两段,怎样?

"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

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