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2古代文化常识学案
专题二古代文化常识
【考情调研】古代文化常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
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
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即使是一
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
是非常复杂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科举考试、古代教育
(官学、私学)、古代官职(机构设置、职务变迁、职能、待遇)、姻亲
制度、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王位传承、丧葬、节日、庙号、谥号、
年号)、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典籍辞书等。
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一一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
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
时,秦苻坚进屯①寿阳,列阵沈水,与晋将谢玄相拒②。玄使谓苻坚
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
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观水,莫
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③。”坚曰:“但④却军,令得过,而我
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⑤。遂麾⑥兵却,众因
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沈水。玄、琰
进兵大战沈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
①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
善也J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
曰:“臣观《苻坚载记》臼:‘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
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
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
术焉苻坚之类是也J太宗日:“②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
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溺水,此兵能合不能分
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
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日:“然。③得失
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教考结合,注重积累
(一)词语释义
①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万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特殊句式
①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②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潮水。
(三)语句翻译
①斯安足以论兵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译文:_____________
真题演练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
标号涂黑。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
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
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
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
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潮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潮水阻击,
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
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溺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
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
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
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一一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对文史常识的复习,关键是靠平时的阅读积累,要在大量的阅读
与训练中形成对古代文化语境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可通过有意识地
分门别类的整理,集中记忆,加强识记。当然,在高考上遇到不太了
解的文史常识时,也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
易误点1常考古代文化知识积累不够
典例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
指出错误之处。
1.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
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2.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
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3.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
一州的军事长官。
4.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
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5.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
明习经学,故得名。
6.措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
腰际的大带。
7.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
池,名为朔方。
8.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9.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
后也专指八股文。
10.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
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11.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12.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13.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
多用于庄重场合。
14.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
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15.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
皇帝护卫。
16.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
进行奖惩。
17.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
某宗。
18.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
“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19.仪同,仪同三司的简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
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20.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
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
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
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3.太学,古代的大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汉武帝元朔
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24.卤簿,古代帝王外出巡行时扈从的仪仗队,后也用于后妃、
太子、王公大臣等。
25.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犹言平民、老百姓。
26.冠礼,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
人举行一定的仪式。
27.废立,古时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或诸侯,也可以指大臣废
除旧君,另立新君。
28.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
29.大教,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杀死犯人并陈尸示众,古代也称
之为枭首、凌迟等。
30.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
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31.赠官,指古代皇帝加封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官员官职勋位。
32.笏,朝笏,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
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33.移疾,指居官者因为身体患病而被迫辞职。古人还常用致仕、
致事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34.恩荫,指封建社会朝廷根据官员的政治地位授予其子孙亲戚
官职的一种制度。
35.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
为行政区。
36.经筵,帝王为到宫中讲论经史的大臣特设的御前宴席。
37.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太子留守,监督国事。
38.行在,“行在所”的简称。皇帝或大臣所在的地方。后来专
指皇帝或大臣出行所到之地。
39.玺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40.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种牲畜具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误点2不据语境,推断不准
文化常识选择的“3结合”
结合语境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语境,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
断。
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
共识性话语的联想。
典例1(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盛度,字公量。契丹寇边,(盛度)奉使陕西,绘《西域图》,言:
“酒泉、张掖、武威、激煌、金城五郡之东南,有郡、有军、有守捉,
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c今复绘山川、道路、
壁垒、区聚,为《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知扬州。暴感风眩,以
太子少傅致仕,卒。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
章奏。
(节选自《宋史・盛度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烽火,古代边防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
出现。
B.壁垒,古代指军营周边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现多用来比
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
C.扬州,古时又称广陵、维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指此
地。
D.藩,古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后来借指京畿附近的重
要城市。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1.李熹,字季和,上党铜寮人也……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
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
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席位累年,训道尽规。
以年老逊位。(节选自《晋书・李熹传》)
2.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主事董基谏内操被谪,惟贤救
之,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C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C
帝怒,夺俸有差。(节选自《明史・郭惟贤传》)
3.(刘)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
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前后斩首数万级。昌惧而逃,其众悉降,
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节选自《晋书•刘
弘传》)
4.颜眸,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
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节选自《宋史•颜眸传》)
下列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是()
A.太子太傅,《周礼》中的“三公”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B.夺俸,俸即俸禄,是官员所得到的薪金,夺俸是对有过失的
官吏采取的一种惩罚措施。
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
君的百官之长。
D.解褐,同“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文中指因做官而摆脱
贫贱,这与借指贫贱的“衣褐”相对。
【技法点拨】
1.拆分选项成独立的信息点。把选项内容拆分为几个相对独立
的信息点。如【典例1】的C项,可以拆分为“古时又称广陵、维扬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指此地”两个信息点,考生在判断时,
要确保每个信息点都是正确的。
2.拆分词语,理解词义。有些古代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拆分词语
后,根据词语的意思初步判断其正误。如[典例2]中第二个语段
的“夺俸”,从字面意思分析,就是“夺去俸禄”的意思,这显然是
一种惩罚措施。
3.依托语境判断正误。高考选取的古代文化知识有些是考生平
时常见但容易犯错的,有些是考生比较生疏但可依据其所在语句进行
判断的。如【典例2】中第三个语段的“守宰”,从字面上看,“守”,
太守,“宰”,宰相,然而把其带入所在语句,显然不符合“荆部守宰
多阙”这一语境。
4.联系生活常识和教材知识进行推断°如【典例1】的C项,“广
陵”维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等都是教材中学过的内容。
5.选项中有关文本内容的相关分析,要注意细节。如【典例2】
中第一个语段,判断太子太傅是不是“虚衔”,要找到相关依据;【典
例2】中第四个语段,文本中没有“摆脱贫贱”的相关内容。
【选择运用“4技巧”】
技巧1调动积累,认定错项
古代文化知识点多面广,涉及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天文地
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门别
类地积累记忆。答题时,要调动平时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
知识,以便触类旁通。
技巧2利用语境,巧妙排除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故需
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如全国卷I《宋史・曾公亮传》中“首相韩
琦每咨访焉”中的“首相”,显然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
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
”的具体内容。
技巧3剖析语素,分析结构
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
婉辞、比喻义、引申义等。如“建储”一词,联系“建者厂一词,“建”
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
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意义为“立
皇太子二
技巧4遇生判对,灵活运用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
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应选答案的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
识,一般把它作为正确选项看待。
应用体验
[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①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②攻魏,
子③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④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⑤子之行也!”重⑥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⑦赵,谓
赵王曰:“文愿借兵以⑧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
敢⑨借兵者,以⑩忠王也J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
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
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
赵不救魏魏欲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
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
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
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
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
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
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
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
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
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J秦王大
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教考结合,注重积累
词语释义
①夜: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
③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愿: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诺: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_____________________
便:_____________________
悉: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_____________________
亟: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演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秋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
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
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
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
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
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
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
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
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
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
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
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
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突破一一文化常识,考查的是积累与传承
现场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
从儒臣讲论不辍①。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
独取切②军民利病③者白④之。或⑤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
“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J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⑥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
城赖⑦以全⑧。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痛⑨有宠于成祖。高煦
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⑩高燧,阴谋夺嫡,谐世子。会朝廷赐
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日:“世
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
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昨,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
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
<,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
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
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
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o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
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
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
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
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
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9(选编自《明史•本
纪》)
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
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
宗日:“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
'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毂矣。
"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选编自《明史纪
事本末》)
教考结合,注重积累
词语释义
①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利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慧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何:_____________
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庶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僮:____________
隙:__________________
构:__________________
伏诛: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直:____________________
市:__________________
病:__________________
宥:__________________
绳:__________________
谕:__________________
赞务:______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______
假:__________________
涵濡:____________________
逮:
入毂(96u):___________________
感奋: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演练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
氤o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
宫监国朝无废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
的一种礼节。
B.践昨,走上昨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的主阶称昨阶,故践昨
又指即帝位。
C.敕,汉朝时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南北朝以后则专
指皇帝诏令。
D.科举,中国古代的考试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分三级,会试由
吏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
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
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
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
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D.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
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
天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题点拨
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门设题考查,在高考试卷中皆有出现。就现有
题例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梳理常见的文化常识
对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
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破解难题过程中的
关键。
2.分析题例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题例中已经使用了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来年高考卷可能
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
3.掌握几种常见的设误方式
(1)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
儿子”。)
(2)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最
年长的儿子”继位,忽咯嫡庶。)
(3)张冠李戴。(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4.比较筛选错误项
反复分析比较各选项的解说,用已知的文化常识对各选项进行筛
选排除,缩小确定范围,推断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J”,错的打“X”。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
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
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
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
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
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
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
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长官为吏部尚书。()
5.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长
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
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
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
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
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
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褰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
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
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
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
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C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
称为丁忧。()
[拓展]“丁优”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
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
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
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
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
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
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别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
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
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
后,历代相沿。
14.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
辞职的一种借口。()
15.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
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
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V”,错的打“X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
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c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
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
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
“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
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
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
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
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21.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
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2.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
指其他儿子。()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
儿子不能称太子。
23.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
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拓展]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
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
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J”,错的打“X”。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
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拓展]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
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
臣的最高荣誉C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
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
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27.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
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
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大傅之上。()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
主管教化。()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
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
曾任此职。()
[拓展]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
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
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
代废除。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
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拓展]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
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
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
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35.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
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
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拓展]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
台c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第c明代把御史台改为
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
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
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拓展]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
门下省为“左补I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
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40.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四)地方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V”,错的打“义工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
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
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
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
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
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
的州刺史相似。()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
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
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
设县,长官称知县。()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
事。()
[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兼管兵事「明清沿
用不改。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
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二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五)官职任免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J”,错的打“X”。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
同。()
[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
“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IE官,任新官”之意,
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
”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拓展]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
”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
50.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
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
或“平二()
[拓展]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
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J”,错的打“X”。
5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
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
恶、所轻视的人。
52.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
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5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
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5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
别号、表号。
5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
“谥号”。()
56.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如武帝、哀帝、炀帝。()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
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
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戌祖。
5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笫一个
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
叫作“改元()
[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
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
那一年为“元狩元年
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
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6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
“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
妹、舍侄。()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
6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
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
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
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
“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62.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黎臣不可直呼帝王,于
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6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
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髯”指三四岁
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
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
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天命”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
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
百岁。
三、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J”,错的打“义”。
64.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
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65.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
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
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
稷等。()
66.“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
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此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
报地之功,故曰禅。"
67.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68.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
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
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
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6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二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
“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
70.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
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
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
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
己更贤能的人。()
[拓展]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
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71.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
送别。()
72.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73.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
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74.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
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75.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
“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二()
[拓展]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行政处罚法》知识学习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5年福建省职教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10kV配电站房工程的成本控制与优化策略
- 国标柴油购销合同
- 居间合同委托书范文年
- 烟草产品购销合同
- 注册规划师聘用合同
- 土地平整工程承包合同
- 正规设备买卖交易合同
- 2024年北京东城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
- 一年级数学个位数加减法口算练习题大全(连加法-连减法-连加减法直接打印版)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试卷(8篇)
- 五年级上册小数递等式计算200道及答案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
- T-SDASTC 006-2023 眩晕病中西医结合基层诊疗指南
- 安全个人承诺书范文个人承诺书范文
- 远视储备培训课件
- 岭南膏方规范
- 【可行性报告】2023年虚拟演播室制作设备相关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世界老年人跌倒的预防和管理指南解读及跌倒应急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