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一.现代文阅读(共10小题)

1.(2021北京•昌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雁门抒怀

一路驱车缓缓向北,两边由开阔的平原渐渐收拢为群山,我们便来到了雁门关的脚

下。下车检票时,第一感觉是静。炎阳下,天空如水洗般蓝得清亮透彻,洁白的云朵在空

中懒散地游走,耳畔的虫鸣此起彼伏、相互唱和,在四周的静寂之中,能清晰辨别出鸣虫

的位置。

一条石板路逶迤向上延伸,我们一行三人急切地踏上这片久违的热土。少有游人喧哗

和打扰,路上只有蝴蝶与我们同行,这平日里少见的小精灵如此亲近,让我们如孩童般雀

跃。周围的群山静默无语,用心倾听着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自在惬意地享受着这一份难得

的安宁。

漫步中不经意间来到雁池,相传王昭君出塞,告别故土,在雁门关弹奏起哀怨凄婉的

琵琶曲时,往来大雁被琴声吸引,落在这里,故取名“雁池”。“昭君出塞”,本为耳熟能

详、妇孺皆知的典故,今日访雁门关第一站便与之邂逅,自然很欣喜。王昭君本是一纤弱

女子,本应君前承欢,父母膝下尽孝的年纪,却阴差阳错地肩负起了汉匈和亲的重大使

命。别长安、出浦关、渡黄河、过雁门,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一年多的车

马劳顿,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一生的智慧和隐忍,使汉朝与匈奴的边塞烽烟熄灭了50年。

汉匈两族因此国泰民安,人民和睦亲善,经济文化得以交流繁荣。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

1963年登临雁门关时作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

文弄墨总徒劳。”

继续上行不多远,来到雁门关的天险门。天险门上建有面阔五间重檐卷棚顶关楼一

雁楼,悬挂着蓝底金色的两重大匾,上面遒劲有力的笔墨书写着“中华第一关”和“雁门关

楼”,让人仰视间便有一种雄浑震撼之美。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横书的

“天险”两字,其中“天”字为其自创,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田”,下面是“戈”。武则天为何

要自创出“天”字?其实仔细看她所写的字,上面的草字头,可以代指粮食,中间的“田”字

是指国土,下面的“戈”是指军队。如何能够使一个国家强大?许多文人才子或者帝王将

相,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大规模的建设、不必要的粉饰太平,或者是牺牲了民众幸

福的劣政等等。这都没有武则天提出的三个计划实在——依靠开垦获得大量土地,将粮食

种出来,让百姓可以吃饱饭,接下来训练好自己的军队,保卫国家的土地。多少世人曾把

这位女皇的造字看成是任性,只有雁门关将这位女皇的雄才伟略细心收藏了上千年。

第1页共44页

穿过天险门,拾级而上,登监雁楼,眼前豁然开朗,雁门关的地理方位一览无余。两

侧群峰挺拔,山势险峻,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站在楼上,真有一种“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的豪迈凛然之气。

雁门关和其东西两侧的山脉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南部是整个中原大地,北部是

茫茫草原和浩浩戈壁。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原汉族与北方民族的疆土争夺

史和政权更迭史:秦汉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大大小小的冲突几乎

从未停息过,雁门关也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便有“得雁门者得天

下、失雁门者失中原”之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以前觉得是文人过于浮夸,此时

此刻却觉得它没有丝亳溢美之意。

站在雁楼的观景台上,俯瞰下面的点将台,眼前仿佛是一幅战马啸啸、旌旗猎猎、热

血男儿出征前的沸腾场面。身旁伫立的巨大战鼓,默默帮我们回味着昔日的金戈铁马、烽

火狼烟。为了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安康,多少中华儿女在此抛洒下他们的青春和热

血,永远地与苍松翠柏、清风白云为伴。他们的骨血与山脉融为一体,铸就了一道中华民

族不屈的“万里长城”。民族的浩然之气在我胸中激荡,令我血脉奔涌,

下到瓮城旁的古戏台,想起儿时听书看戏时,最喜欢穆桂英挂帅C那呼啦啦的“帅”字

旗下,杨门女将们身披战袍、头戴盔甲,一个个英姿飒爽,为守卫祖国的疆土冲锋陷阵、

浴血奋战。年幼时只喜欢舞台上的锣鼓喧天,对这些女中豪杰心生钦佩,立志也要拥有如

此铿锵有力的人生。

人到中年,再次想起那慷慨激昂时,内心又夹杂着丝丝凄凉、无尽悲悯。杨家满门忠

烈,如今只剩十二寡妇征西,她们奋勇杀敌的矫健身影中,谁能体会她们的丧夫失子之痛

呢?她们并非巾帼不让须眉,只因偌大一个家族已无须眉可让。如果说花木兰从军挥洒的

是一份豪迈,穆桂英挂帅书写的则是一份悲壮。

在一次次民族危亡、国家劫难面前,她们没有退缩和推诿,选择勇敢地站了出来,担

起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她们用钢

刀和长矛在疆场上谱写出自己的人生华章,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返程时已过中午,我们又饿又渴,下山的路走得更为缓慢从容。心底不觉涌动着毛阿

敏荡气回肠的歌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

容……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

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聘纵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不仅有王侯将相、

文人墨客,同样还有这些有担当、有作为的女子。

回望雁门关,昔日雄关如铁佗防守使命早已完成,这只“大雁”如今收起了铠甲和锋

芒,静静地卧在雁门山深深的褶皱里,安享岁月静好。

(取材于武艳云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页共44页

A.本为耳熟熊中、妇孺皆知的典故耳熟能详: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B.不必要的粉饰本干粉饰太平:用太平安定来美化局面。

C.穿过天险门,拾级顶上拾级而上:扶着台阶艰难地向上走。

D.年幼时只喜欢舞台上的般鼓嗔木锣鼓喧天:形容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到雁门关时有蝴蝶与作者同行,衬托出了作者当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B.文中引用董必武的诗,是为了表明作者对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的嘲讽。

C.作者曾认为雁门关是“半部华夏史”的评价太夸张,此行改变了看法。

D.返程时步履从容,表现出作者回望雁门千载,生出不虚此行的满足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同样还有这些有担当、有作为的女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4)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雁门关环境的“静”,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2021北京•东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雨落槐花点地

六七月,群芳谢尽,却正是北京槐花盛放的日子。往往一场骤雨过后,槐花打落一

片,如筛过的黍米,细细簌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

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实为盛夏北京一道胜景。

说起槐树,人们往往会在前面缀上一个“老”字,这讲的不仅是情怀深,更直接的就是

指年岁大。槐树生命力极强,根深柢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农谚有

“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歇”,说的是松柏虽能活千年,却不及槐树“歇•歇”的功

夫。这是说槐树有“休眠”的特性,一旦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遁入“自我保护”状

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热又会重萌新枝、举树芳华。因此,古槐不死、枯木逢

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槐别名挺多,如金药材、六年香等,但民间叫得多的是“家槐"老槐”“护屋树也许正

是源于槐之“老”、槐之“旧”、槐之“大”,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

为中华儿女俱孥追呼的共同图腾。槐者,怀也。人们立于高槐浓阴之下,举目四望,俯仰

天地,不免逸兴遍飞,思接古今,神游万端,于是一股忠恭、慎远、望怀之情自然升腾。

这时天和地、家与国、故乡与远方,悄然贯通联结为一体,实现了天地君亲师的统一。槐

寄托太多,国人选择把槐树作为社树,甚至拜为神树,意蕴家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

安,其情结之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阔,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

又多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孔庆铭在《五柏抱槐》中

就有赞誉:“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槐在北京,实乃一介

第3页共44页

具有假化力的“清流”“雅秀”,纵然时风浮躁,但每每走到槐阴下,人心也自然安凉;即便

胡同逼仄,但只要有了高大盛槐,心境也自然高远。

老北京有着悠久的植槐史,从幽燕至今,槐与北京如风雨伉俪,一伴千年。在老北京

庭院中,总不乏那些上了年岁的老槐树的身影,而在北京街巷上,你要见到没有槐树的胡

同更是极少,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描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

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行

拳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京人爱槐、敬槐、种槐,槐之于京,实

为储存于历史和人心中的一份特有“资产”,正如梧桐之于金陵,凤凰木之于南粤,已经成

为古都北京千年风雅薪火相传的“活化石”与历史符号。

老槐树下是生活,“一树繁阴澹古姿,秋来黄叶点阶墀。月明贪玩疏疏影,坐到露凉人

睡时。”每逢海暑,夏雨初歇,当微风拂过,槐花落英缤纷的时候,街头巷尾、胡同深处、

朝暮之间,总能生出北京人对过往最最温暖的记忆。这时,人们纷纷溜出屋来,跋拉着拖

鞋,晃摇着蒲扇,套拉着白毛巾,一家人或邻友围在老槐树下听广播、侃火山、下象棋,

或者吃西瓜、喝啤酒、摺烤串,那是最快意的事儿。此情此境,让人不禁想到宋人洪皓在

《咏槐》中所描述的,“弛担披襟岸幢斜,庭阴雅称酌流霞,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

身边一位北京长大的朋友说,小时候听来的故事多半是姥爷在大槐树下讲的,现在斯

人已去,对他而言,老槐树就是姥爷和自己的童年。过去日子清苦,人们就地取材,对槐

树”不用不用基秋”,春天采槐米,夏天吃槐花、酿槐花蜜,秋天收槐豆、晒药材,如果槐

树枯死了,枝干又成为制作农具桌凳的材料。50年代闹饥荒,老人他甚至还把槐豆制成酱

油和醋调剂生活。作为80后,我听罢顿觉口舌酸涩,然而说的人脸上,洋溢的分明却是芬

芳……斗转星移,今非昔比,然而作为网评的“新燕京八景”之一,“呼童采槐花,落英满空

庭”“槐花满地无人扫,半在墙根印紫苔”,仍是当代北京人内心无法离合的美好情愫,这是

人们找寻“北京”的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

槐树与胡同巷陌分不开,也就与市井民生分不开。槐下生活琐碎且认真,正如槐米一

样朴素细密,也如槐花一样粲然芬芳,所有的平凡与珍重,都一一化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

恩怨情仇里。从初春洋槐春讯,到盛夏国槐花开,再到秋凉槐黄子落,大半年的光景里,

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灭的希冀、无声的见证和长情的陪伴。

槐不择水土,一旦扎下根,便与时光俱老。在北京千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老槐树以生生不

息的顽强以及对脚下大地的执着坚守,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时空流转……

北京七月,繁华褪尽,月季符息。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那些缀满黄花的树,那就是国

槐了。

(取材于宁显福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4页共44页

A.华夏儿女慎终迫年的共同图腾慎终追远:怀念故土先人

B.具有薇傕力的“清流”“雅秀”磁化力:感染力,影响力

C.北平市房全等拿在绿海里参差:纵横交错地排布

D.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得非常充分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骤雨打落槐花满地之景,为全文创设了幽远而感伤的氛围。

B.槐树生命力强,寄托深远,能唤起慎终追远之情,实为树中“君子”。

C.槐树浑身都是宝,是北京人的好伙伴,因而成为“新燕京八景”之一。

D.本文为读者更好地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珍重北京提供了视角和通道。

(3)请从两个不同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4)本文叙写了槐树的特点、种植情况,以及槐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反映出作者对北京

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与感悟。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一篇作品(体裁不限,不包括

本文),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与作者审美感悟的关系。

3.(2021北京•门头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痘姆古陶的暖色调

①自有人类以来,大地上就遍布着用于制造陶的土壤。只需一个契机,有些土壤就像雨后

春笋一样成长为陶,并融入人类生活的细节中。有一种土壤叫息壤,这是我们的先人对土

壤最美妙的称呼,它是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它出自帝尧,由稣窃出,传至鲸之子禹,

然后由禹布施四方,而后,成堤、成坝、成坪、成坡,亦成岭、成坡、成原、成田,成大

地上人类最原初的生活器具及工艺品之一的陶。

②初冬的乡村,树木依然蓊郁,遍野庄稼的断茬低贴着土地纵横排列,目极之处既有灰蒙

蒙的色调,更有翠绿之姿。当快要抵达龙窑的那一刻,一种耀眼的黄从沿途白墙灰瓦中独

立出来,让人在凉风中陡然涌入一丝温暖。“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随之晕染开

来。多次想来此处却又未曾成行,因此它在我心中搁置成了一种象征。现在,我终于来

了,它才得以清晰地由象征而呈现出立体的丰姿。

③痘姆是远近闻名的“陶乡”,痘姆陶出自痘姆古窑,痘姆古窑又称为龙窑,它紧贴着大

地,长达一百多米,给人一种欲飞腾之感。黄泥的山岗与理迺的坡地上,随处可见黄壤黏

土暴露于地表,就是这种特殊的由大禹布施四方的“息壤”派生出的泥土催生了六千年前的

痘姆陶艺。

④暖,暖,暖!这里所有的房子、地面,都带着质朴和暖色,直至从老旧的厂房大门进

去,这种黄色渐次丰富起来,这种暖色渐次氨氢开来。一排排低矮的黄墙黄瓦的厂房前后

上下并列错落着,仿佛一朵朵黄色的花,开放在起伏的矮坡上。一个中年男子,一边带着

我们往前走,一边讲解,目光中沉淀着写军与深情,龙窑的前尘往事如数家珍,他的声音

第5页共44页

飘浮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着丝丝暖意。他是龙窑的主人,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他的

脸上呈现出古铜色,与这里的黄泥黄墙黄瓦很贴近,初冬的阳光从空中斜照下来,身影在

黄色的土地上拉得很长,暗与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加深了龙窑的暖色调。

⑤这是我见过的最简陋质朴的窑厂。这里的先人们就地取土和泥,搭砖建房,烧瓦盖顶,

土壁架梁,粗杨简单,没有刻意装饰,保持着泥土的性格。贴地而卧的百米龙窑,黄泥矮

房、产品陈列室、土路通道,安然坐落在舒缓的矮山上。它的体量不算太大,但是在众多

新生代建筑的裹挟下,凸显出一种辽阔——辽阔的黄,辽阔的陶艺精神,辽阔的时空。随

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黄泥烧制的生活用品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土陶成为一种记忆留存在

人们的脑海中。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只是研学旅游安排的课程,在

他们的眼里只是好奇。而作为取材于泥土的建筑和陶器,呈现出大地的丰富和包容。这里

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陶器都呈现和保持着在高天大地垂拱悬托下所独具的姿

势,所拥有的特质。无疑,我们的身心所触碰到的是龙窑和陶器内蕴的精神。

⑥在低矮的厂房里,我见到了正在埋头生产的工人,他们大都是头发稀疏的老年人,我们

的到来并没有打断他们。他们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手不停地随着制坯车旋转。他们神情

专注,一丝不苟,土坯房内光线幽暗,散发出的黄色光晕,映照在他们所坐的位置。阳光

从屋瓦的罅隙漏进来,形成一束束细长的光柱,能清晰看见屋内的浮尘,这束光落在了他

们黝黑的脸上,像刚晒过冬日暖阳般微红,安静而又落寞。在一间间破旧了的土房里,堆

满了黄色的黏土,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腥香,混杂着工人们的汗味以及粗劣的烟草味。从

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从厂房兴建、修缮、拓展到土墙剥落,屋瓦破碎,然后又修缮,一

代又一代制陶工人在默默固守传承着陶艺。地上随处可见碎瓦砾,不知厂房经历了多少倒

塌重建的过程。选泥、制坯、修坯、上釉、干坯、雕花、烧制,这些陶器的制作过程,让

工人们身上烙上了陶的符号。随处可见的一堆堆一沓沓一排排成品,缸、罐、坛、盆、

钵……不仅闪现着陶之光,也闪现着这些制陶人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

⑦在陶渊陈列馆,摆放着两百多款陶器,从传统的取暖用具和生活器皿延伸至茶具、餐

具、花插、摆件,粗粉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轻扣时,浑厚中夹杂着清脆的声

响,它们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

应。里面是经过龙窑之火三天三夜烧铸的泥土,表面是为不同陶器精心设计打磨的润滑,

而这,在到访者情不自禁的轻扣中慢慢弥散于龙窑和厂房的上空。在我离开陈列室的时

候,似乎还听到了陶片触地的微哂悦耳中夹带着带泳;又仿佛听到了工人们修坯时泥土

的唾噬声,大火烧制陶坯伸缩的哗啦声,以及叩击发出的清脆的绕梁余音。我不禁侧耳细

听,又听得并不真切。是的,对于陶,我知之甚少,也许只有那些制作者才能深知陶器的

品格,他们才是陶的聆听者。

第6页共44页

⑧大地的灵气和泥土的韧性造就了龙窑的陶器,它们有着一种蕙质天成的美,纯粹而缤

纷。在陈列室里,色泽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一种陶的文化韵味在盈盈流动,质朴而迷

人。龙窑之于古陶,也许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和人们寄予的期望。

⑨老旧的大门,黄色的厂房,百米龙窑,在我离开的时候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太阳西

斜,天际彤红,龙窑上空的色彩更浓,在这个冬H的下午,我站在一个陶缸面前,它给予

我遥远而温暖的想象。

(取材于程文文的同名散文,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泥的山岗与座避的坡地上迤通:曲折延绵

B.这种暖色渐次侬氧开来氤氯:弥漫播散

C.目光中沉淀着写学与深情笃定:坚守龙窑的坚定

D.悦耳中夹带着满阳滞沉:滞留轻柔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四段中,作者用“一朵朵黄色的花”形象地喻指龙窑厂房别样的美感。

B.文中第四段中,龙窑的主人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拥有着如陶一般的品格。

C.文中第六段中,作者看到阳光洒到制陶工人黝黑的脸上,感到安静而又落寞。

D.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太阳西斜,天际彤红”,营造了温暖的氛围。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痘姆古陶的暖色调”包含了哪些内涵。

(4)在作者的审美体验里:“(陶器)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

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文中的微凉与温暖、光润与粗糙表面看似矛盾,实则让

人感到了和谐的美感。结合自己的生活及阅读经历,谈谈类似这样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

审美体验。

4.(2021北京•顺义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那是多情的蓝

刘成章

①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我突然从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

信天游:

羊啦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

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瞭得见那村村哟瞭不见那人,

我泪个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

第7页共44页

②这首歌是由民间歌手王向荣唱的。他富于感情的嗓音,像烟云,也像鹰喙,在陕北高原

的苍凉旷野上,追寻、呼唤着爱。其时,我正在陕北一个歌舞团从事专业创作,艺术鉴赏

标准可谓高。可是,我还是一下子被它震住了,激动得不能自己。

③印有三道道蓝的羊肚子手巾,白是白,蓝是蓝,其意象悲切凄婉。它从长风阵阵的高天

落下,在一片静谧中飘荡,一下子就把你拉到黄土高原的苍茫中。当"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

话话难”唱出的时候,你不能不感受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苦难而艰辛,勇敢而顽

强。接下来唱出的音符和字词,放射着情感的温热和瞥春,是无悔的沉醉,是苦苦的寻

求,充溢着悲怆和凄美,里边没有任何深奥主题、哲学意义以及说教的痕迹,纯粹是抒发

人的血肉性情。

④后来,我还听过众多歌手的演唱,都是美的享受。如阎维文对这首歌的演绎,给我的

印象犹深。他的气息像河水般起伏,他的音域如平川般宽广,他口里的词还未吐出之时,

那“嗨哎嗨嗨嗨嗨”的衬音,己使重重叠叠的群山铺排到天边。后起之秀杜朋朋的演唱,更

使我叹服。当他唇齿间的“羊肚子手巾"一截截亮出来,显露“三道道篮”的美丽时,陕北已

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伸手可触。其时好像人们将要睡觉,万籁俱寂,却有一束又

长又细的柔韧的光芒,在几里外的山巅上游走、震颤。那是落山的太阳遗落下的一束光

芒,一束最生动、最空灵、最深情的光芒,在远远的云彩下久不熄灭,使每道山、每条河

都闪烁着金玉之辉。

⑤2019年,陕北神木的石即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乐器口簧。口簧除了娱乐,还承

担着庄严的使命,他们以吹奏口簧的宗教仪式,促进子孙繁衍,其中表达的是人性最本真

最原始的感情。而这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抒发的正是这种纯而又纯的人的自然性

情。想到这里,我的神思立马回到了先秦时代,那时,这首信天游对应的当然是音乐和文

学,是《诗经》里的爱情篇章,是《关雎》,是《兼改》。

⑥爱情,是亘古不变的生命旋律,是男女心灵最美好的碰撞、最刻骨的纠缠。别看农民文

化程度不高,他们往往比知识分子爱得热烈、爱得透彻。他们对情侣的称呼真是绝了一

“肉肉、亲亲”“心尖尖”。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情、道不尽的爱。可是在(羊肚子手巾三道道

蓝》里,是“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因为人多眼杂;是“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个

手”,因为距离太远;连人影也看不见了,别说拉话和招手,只能看见个如梦如幻的“村

村”;想在一起拉话,但最终一句话也没拉上,肝肠寸断,“泪个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

从古迄今的无数爱情,使人愉悦使人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哪达儿想起你哪达儿

哭。”“羊肚子手巾一尺五,拧干了眼泪再来哭。”陕北人之重情,世所罕见。

⑦前不久,我在网上看了冯满天、牛建党和中国交响乐团共同演出的《信天游随想》,其

主调就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他们对这首歌进行了大胆的舞合芟现百般乐器,啖呐

为王。他们用了喷呐。陕北传统乐器中,本无中阮,他们也用上了。由此,我看见了这首

歌更多的美质。

第8页共44页

⑧牛建党虽然是一个喷呐手,但他演唱得悲切,令人撕心裂肺。如果说此时观众还可强忍

住泪水,那么,他一吹响喷呐,声声都撞向人们的泪点,惹人泪流满面。接下来,冯满天

和牛建党突然间狂舞起来,同时边奏边说边唱。他们一下子摆脱了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开

始了闹秧歌般的娱乐;或者,他们仍是抒情主人公,但是早已花好月圆,不过是在重唱当

年之歌。歌曲中潜藏的力量,瞬间成了狂风暴雨,席卷击打着舞台。他们的唱已不是唱

了,而是吼,是喊,是跑腔走调,是疯狂宣泄,有如米芾的丑书,纵横挥洒,动荡摇曳,

风姿万千。由于冯满天的恣意癫狂、忘情投入,中阮的弦,一根接一根地弹断了——断了

也不管,继续弹,仿佛愈偏离章法,愈离谱,愈出乎・,愈有味道,愈趋完美。当他们的

表演戛然而止,大有“容华谢尽,山河永寂”之感。

⑨《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是从口簧里吹出的声音,是接续《关腓》《兼葭》的声音。

它回归自然,回归本真,虚化了人物和叙事。它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

它呈现出的是迷离缥缈的意象。它回旋于人的肝肠、大地的肝肠。因此,这首歌既是唱爱

情,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疆域,具有深广的内蕴。它是对美、对追求美的庄严礼赞。

⑩在诸多色彩之中,陕北后生固执地爱白,陕北女子却对红和蓝有着特殊的情感。这儿单

说蓝吧。蓝是天的颜色、海的颜色、马兰花的颜色。“要穿蓝,一身蓝,蓝枚蓝袜蓝布

衫。”这种亮丽的蓝,就常年闪耀在白生生的羊肚子手巾上,固守着生命的本真,固守着对

未来的憧憬。那是有声有韵的蓝,那是充溢着灵气的蓝,那是多情的蓝。

(取材于作者同题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到一首令人耳!:新的信天游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B.散射着情感的温热和醉香醇香:醇厚芬芳

C.对这首歌的演绎演绎:表演

D.愈出继遁纸漏:因疏忽而产生的疏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作者欣赏水平高,才感受到这首歌的魅力,被强烈震撼。

B.第④段中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描绘杜朋朋的歌声质感及艺术效果。

C.陕北农民文化程度低,但在直白的信天游歌词中倾注了浓重的情感,

D.作者认为将《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放至先秦,就是《诗经》的篇章。

(3)第⑦段中说“他们对这芮歌进行了大胆的舞台呈现“,请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

据。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

5.(2021北京•丰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灯,绽放夜的花朵

第9页共44页

一盏灯,别在黑暗的胸前,如徽章,如花朵,如指引,一盏就成为黑暗中的核心。

三月的一个黄昏,郊游路过密云区的一个小山村。暮色降临,山风微寒,沿街的路灯

亮了,金黄的灯光与夕阳的余晖融合,笼罩着依山势散布的院落屋舍。村口的路灯下,两

个老人在灯下聊天,小狗跳跃着追车欢跑,几个人在旁边的场院跳广场舞。那些路灯,花

朵一样,在夜色中开放,黑暗变得比纸还薄,比丝绸还柔和。夜幕降临,谁不需要一盏灯

呢?那是温暖的召唤,是亲情相聚的指引。

大山深处的村庄和城市没有区别,路灯应时而亮。生活真的明亮起来了。

北京城亮起第一盏灯的时候,夜黑世乱。公元1888年,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花费重

金,从海外购置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献给慈禧太后寿诞的贺礼。当慈禧第一次看到不

用油的灯时,那道光芒晃了她的眼睛。

这是北京城的第一盏电灯,作为独享物品,它悬挂在皇宫一室,照亮北京城的一隅,

这簇小小的光团显得孤独而渺小。大殿之外,黑夜沉沉,外国列强正虎视眈眈要吞噬东方

这块土地。而百姓之家,蜡烛、豆油灯的微弱光亮是黑夜唯一的眼睛,照着眼前恍恍惚惚

的道路和身边的事物。

内忧外患,中国的光被压抑着,等待有人释放它,点燃它,将中国唤醒,让中国亮起

来,强起来。寻找中国的光,成为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

洋人们也想让中国有电有光,但这电和光要操纵在他们自己手里,作为他们攫取中国

财富的工具。在北京,庚子事变后,德商趁清政府无暇顾及之机,趁乱设立所谓“北京西门

子电气灯公司”,由此,外国势力在京城电力发展上占了先机。但他们仍不满足,1902

年,德国瑞记洋行向清政府提出在京师城厢经营送电业务30年专营权的要求。同时,英国

商行也在京师频频活动,引进设备,欲开展电力业务。趁火打劫,步步为营,外国势力经

济侵占、电力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这些被中国有识之士看破,并开始奋力抗击。1904年,清政府连续两次收到时任清政

府记名御史、刑部员外郎史履晋的上书,力陈自办电业之重要,其言辞忧愤诚挚,为朝廷

所动,该奏请获准。同年,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奏办京师内外城电灯公司(后更名为京师

华商电灯公司)''开始组建。自此,北京百年电业民族化之路迈出了第一步。1906年,京

师华商电灯公司于前门西顺城街建成电厂,向北京城供电,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电业开创

者。

北京城的光,干泽透亮,从一开始,就显出了自己的精气瞥。

谁不认识灯呢?但你真的了解一盏灯的经历吗?支撑它保持亮度的是什么?电,当然

对,但不是全部。

北京电网编织得艰难。清末,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建起了发电厂。到1921年,北京建成

了第一条33千伏输电供电线路,但北京城依然频繁停电,电价又贵,普通百姓根本就用不

起。夜,仍然飘荡看煤油味儿。

第10页共44页

抗战期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被日寇强行改称为北平电业公司,日本人忙于掠夺中国

的矿产资源,根本不考虑民用电。时任公司总经理冯恕,愤而辞职,拒绝与日伪政府合

作,给中国电力史注入了抵抗的意志。电力人坚信,电的开关,终有一天会重回人民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灯也该亮了。

但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电网,而接手的电力人立刻迎来第一次大考一

—在开国大典上实现电动升国旗。电动升旗,从来没有过!事关新中国的尊严与形象,必

须确保万无一失。万无一失,电力人做到了!他们从地下,将两路电缆通到升降机旁,再

由升降机通到天安门城楼的电钮控制器上。当毛泽东主席洪亮、豪迈的声音一1'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通过麦克风传向全世界之后,他按动升旗按钮,第一面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北京电力史上光亮而自豪的一笔。

历史时刻增光添彩,日常过日子用电讲究的则是安全稳定,特别是天安门地区的用

电。国之亮度,一灯所瞩。“不让它有一点瑕疵,把天安门照美。”专口负责长安街华灯运

维工作的华灯班第五代班长陈春光说这话的时候,华灯初上,灯光勾勒出长安街的轮廓

线,如梦如幻。灯是他心尖上的花,日夜开在他心里。百姓们称呼陈春光和他的同事为“京

城掌灯人”,掌管这座城市的光明,温暖着城市和人心。其实,灯也是守夜人,日复日,夜

继夜,当掌灯人和他的灯将星辰交给黎明,他们的使命也臻于圆满。时间在灯光中醒着,

生命在灯光中流逝,即使灯盏暂时沉默,因为责任的加持,更清晰了自己的使命感。

灯亮着,人心就安宁。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家用电器进入百姓家,社会用

电急剧增加,电力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拉闸限电”成为家常便饭,应运而起的电力

“9511”工程,在两年内解决了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严重缺电的问题,北京城从此告别“拉闸

限电”的历史。北京,迎来了不夜灯、不夜天,成为彻底的不夜城。

灯不仅亮着,而且越亮越有人情味。遇到阴天下雨、雾霾等极端天气,它能根据实际

天气的明亮程度,对路灯的开闭时间进行微调,自动开大。路灯上安装有光敏探头,一旦

发现照度不够,立刻向路灯中心报警,路灯中心根据情况调整路灯开启的时间。这样懂事

听话的灯,谁不爱呢?

曾经听说门头沟一个村子本已全村搬迁出去,但两位老人喜欢山居,重又回来。当地

电力部门了解之后,为便于他们生活,又联合当地政府,为仅有这一户人家的地方恢复了

送电。从深远偏僻的大山褶皱之中的寥寥几户人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一盏盏

灯亮了,生活便真的亮起来了。光,不仅是光,还是温暖,是改变生活的绵绵力量。生活

在哪里,光就照到哪里,这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年复一年,70多个春秋,北京电力已今非昔比。从2020年7月1日起,鸟巢、水立方

等第一批北京冬奥会场馆率先用上绿色电能,将来的比赛场馆将100%实现清洁能源供

第11页共44页

电。电网在扩大升级,电能构成在丰富扩展,电力技术在更新迭代,而今的电,已经不仅

仅让电灯亮起来,而是点亮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四亿人口,家家有灯,夜夜闪亮,这是一项多么

宏伟的工程!

以灯为号,持灯的使者们将黑夜照亮,他们走到的地方,就是光明扎根之处。

(取材于冰冷同题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真的明亮起来了”指电力充足,灯光照亮了城市、乡村的黑夜,也指如今经济发

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幸福。

B.“精气神”是形象的说法,意在表达中国电力事业发展中蕴含的追求光明、抗击外辱、

忧国忧民、自立自强等精神。

C.“灯也是守夜人”的含义是中国电力人为了黎明的到来和光明的永续,恪守责任,甘愿

在岗位上日日守护,夜夜不眠。

D.“持灯的使者们”指的就是那些为了使中国摆脱黑暗、落后,走向光明、强盛而刻苦钻

研、不断奋斗的一代代电力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写的几个故事,或写温情,或书责任,都从不同角度真切生动地表现了文章主

题。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叙写了中国“灯”的发展史,但从全文看,则采取了倒叙手

法。

C.“灯”在文中具有多种作用,既是文章内容的组织线索,也是文章所抒写的精神的象

征。

D.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给平实的语言增添了韵味。如“题目”就运用了拟人手

法。

(3)作者在文中说:“支撑它保持亮度的是什么?电,当然对,但不是全部。”让“灯”保持

亮度还需要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4)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6.(2021北京•房山高三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瓦片之上

简福海

①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层层叠叠。远远望去,宛如一顶黑呢子大帽,扣在

一位惊风怕雨的高个子头上,帽檐压得低低的。

②素朴的泥瓦,罩得住土墙,也配得上高远的天空。刚出窑的瓦片,晴空一般的蓝,一片

挨一片,一桁接一桁,密密麻麻地铺在新盖的屋顶上,与千古一碧的天空遥相呼应。那是

第12页共44页

一种怎样的美丽啊!天蓝的瓦片,单纯而宁静;瓦蓝的天空,干净而澄澈;天蓝,瓦蓝,

心也透明地蓝了。最喜悦的当数房主,头顶上终于有“几片瓦''了,冬暖夏凉,风雨不侵,

人生的安慰和生命的依托全在此了。这时的瓦片,分明是家的代名词。

③人一旦入住,瓦房便开始弥漫浓厚的生活气息,就连小小的瓦檐,都氤氤成一个丰富幽

深的世界。瓦檐上,总有月光铺洒下来;瓦檐下,总有温暖的灯光透出来。瓦檐内,总有

远行的叮咛;瓦檐外,总有回归的脚步。而晨光夕阳里,瓦檐下出入往来的,总是乡亲们

勤俭的身影。椽柱上垂着几捆山上采来的草药,头疼脑热方便管用;生了锈的铁钩上挂着

几个留种的老瓜和几条诱人的腊肉;屋顶上放着簸箕,摊晒着新腌的菜干;倚着檐下的土

墙,叔婆伯婶们端着碗边吃边聊,几只狗晃来晃去盼着骨头;还有一些沾了泥巴的锄头倦

倦地立在墙根;向阳的檐角,有燕子在忙着衔泥筑巢。偶尔,暴雨突降,亳无防备没伞缺

笠的路人缩在瓦檐下躲雨。瓦檐下,遂成乡亲们的舞台之一,虽士气狭小,却也温暖可

亲,方言版的生活剧,就这样昼夜上演,精彩鲜活。

④时光的手,悄然抚过瓦房。瓦房里的小孩长成青年,母亲变成祖母,瓦片也同岁月一起

成长老去。瓦的蓝色,慢慢转成黛色,进而墨黑;瓦阵松了,瓦片破了,瓦缝参差了,积

了落叶,漏了月光,渗了雨水,终于到需要翻修的时候了。翻修,在乡下有更通俗亲切的

叫法捡瓦O

⑤曾经简单地以为,瓦只不过是晴天遮阳、雨天淌水罢了。直到一个月色薄凉的夜晚,有

风呼呼地吹,我敏感而安静的心,听见了瓦片在我无眠的头顶纵情歌唱。自此,处处留

心,且听瓦吟。冬日煦暖的阳光敲打在瓦片上,如小提琴缓缓推拉,若有若无,旋律平

和;秋天飒飒的风在瓦面跑过,时缓时疾,声如短笛.,悠扬跳跃;春夜的细雨,潇潇洒

落,二胡般如泣如诉,惹人轻愁;夏季的暴雨,疏狂不羁,自是钟鼓镜镇急管繁弦的交响

乐,即便停了,余音不散。这不,瓦沟上的雨滴如断线的珠子,一颗一颗,从黑夜滴到天

明,那是繁华散尽后落寞的红颜无休无止的叹息。

⑥小小的瓦,还有另一种风情可读可赏。偶尔碰到一两个“瓦片头”的小男孩,倍觉温顺伶

俐。有时,也会遇着一块瓦片似的厚重刘海的妙龄少女,民国女子的遗韵,让人无端猜度

她小时候是否把玩过瓦片。尽管明白,古人生女虽称“弄瓦”,这里的“瓦”绝不是泥瓦,而

是纺锤。但我想,倘若尘土有幸被制瓦匠巧手技制成别致的瓦,又经如花女子的纤手细细

把玩,那窸窸率率摩.挈出的也是玲珑妙曲,一如粲然的心事和等待的青春。

⑦也一直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震撼感动,那里有爱情的坚贞,有气节的凛

然,有灵魂的不屈,有正义的呐喊。小时候曾听过一则与瓦片有关的故事:说是几十年

前,村里某户人家有个媳妇忤逆不孝,婆婆受尽虐待,不得不暗使一招,夜夜在楼上摩刮

“金子”。楼下的媳妇听后,觊觎这份遗产,顿时奇孝无比。婆婆死后,方知摩刮的不过是

两片破瓦而已。

第13页共44页

⑧不曾想,我们的祖先让沉实的泥土变成轻盈的瓦片,以飞翔的姿态高悬人类头顶上空,

竟也凝成了我们心中漂流的梦。小时候,我们站在河边,和小伙伴们比赛掷瓦片打水漂,

看谁打得最远、水漂数量最多。挑拣、握紧、半蹲、扭身、抛掷、注目、聆听,瓦片在水

面不停地飞掠弹跳,激起高高低低的声响和起起伏伏的涟漪,顿时,平静的河面有了鲜花

绽放般的喧闹。我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瓦片的去向,尽管它最终要沉到水底,但它“嗖嗖”

飞奔而去的身影,就是水上行舟的意象,摆渡着我们的快乐和梦想。现在想来,当时,瓦

片用最轻的身体承载了最大的重量——童年远航的梦想。

⑨踮足仰望屋顶的瓦片,曾是我年少的闲情。方正的瓦片,一如书页,一页压着一页,倾

吐着浓浓淡淡的文化气息。可不是,这瓦片一路从西周走来,从祖先的双手上走来,从泥

土中走来,从火窑里走来,已然穿梭了数千年,遮蔽了无数的风霜雪雨。这时,总想起母

亲的形象。松软的土坯变成坚硬的瓦片,再变成家园的守望,其间历经了多少苦难、敲

击、揉搓、踩踏、烧铸、风吹、日晒、雨淋、露打、霜欺、雪冻……承载了多少,获取又

几何?原来,时光背后,瓦片一直在苦难和奉献的路上默默行进,它的价值,只有“母亲”

这个词堪以度量。

⑩然而,现代城市文明遗弃了瓦片。推土机“轰隆隆”推倒了老房子,墙倒了、塌了,瓦坠

了、碎了,簌簌有声那是生命的绝唱,不尽的悲凉。钢筋水泥的华屋大厦也在明目张胆地

排斥纯朴的瓦片,让它没有新的肩膀可靠。就这样,瓦片一具有硬度和温度的瓦片,具

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瓦片,具有母性色彩的瓦片,立足之地越来越少,渐被逼得淡出人

们的视线。

⑪故乡的瓦房仍安静地立在田畴之上,但也苍老了。漂泊在外的我,想在瓦房里坐一会,

住一宿,闻闻那久违的气息,摸摸它岁月的刻痕,也不太容易了。况且,总有一天,它也

会像时光一样,流逝不返。可江南的雨终究要来的,没有瓦片的遮蔽,何处去躲开那一身

的潮湿?那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摘自《福建乡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扣在一位饵风旭用的高个子头上惊风怕雨:经历风雨。

B.都氨或成一个丰富幽深的世界氤鼠:烟云弥漫。

C.瓦片破了,瓦缝拳拳了参差:差不多。

D.楼下的媳妇听后,觊觎这份遗产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老宅”饱经沧桑、低调平凡。

B.第③段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瓦房中那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C.第⑤段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瓦片四季的叹息。

第14页共44页

D.本文以瓦片的变迁为线,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文中的“瓦片”有着怎样的命运?其背后分别有何深义?

(4)作者在结尾感叹“那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为什么“乡愁”浓得化不开,请结合文章内

容进行分析。

7.(2021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霜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

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物蓬勃生长,日日更新,饶富活力。这是属于物质世界

的时间。

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

昨天还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

烂,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

花。霜,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

的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

匐的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

绿、墨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

让它们变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

汪地饱含汁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

学,经过日日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

叶。

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

些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

紧实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

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才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

感。菜园里的雪里藤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

说,下霜之后的雪里藤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藤,虽然体貌俊

朗,但是内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

的冬之韵味才激出来了。

第15页共44页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论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C这样的柿子,入口

冰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薯,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薯放进地窖

里,等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

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

冒着白气,入口有谷物一般的甜格——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

旅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到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

的降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

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八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

止板桥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展上的霜。我们

在乡间的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

还泛着菌丝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

进行交换,换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

蜿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填,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

个鞋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

似弓”,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读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

界其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

想起瘦金体——写赎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二千里,目断天南无雁

飞也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

一下。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

曾经意气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口】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大

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

米黄的纸上,婆娑相扶携,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

一惊,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

霜。大约,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

是冷的,他是“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

第16页共44页

要在泛黄老宣纸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

还要用上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

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人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

懂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口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

顶起一轮朝阳。

(取材于许冬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金农(1687年—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等,布衣终身。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身当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志气:富有生机

B.要经过的第一道卷严关口森严;难以通过的

C.婆娑相不那扶携:掩映,映衬

D.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欲说还休:模糊不清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霜与雪作对比,是在表达霜虽然不如雪曼妙高贵,却更加值得敬重。

B.相比于瘦金体,作者更钟情枯荷图,是因为后者能引发对文明消逝的悲叹。

C.结尾段描写了独自出门远行的场景,虽空旷而寂寥,却传递出豪迈的胆气。

D.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或映衬烘托,或阐释深化,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3)请对文中画线的两处语句进行赏析。

①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

②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4)文章标题“霸气”包含了哪些涵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8.(2021北京♦朝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作家应像个杂货店主

①在我眼里一个好的写作者,就像个杂货店主,无需大店面,无需高档货品,无需占据繁

华街市,只管开在寻常百姓家,烟火稠密处。消费者跨进小店门槛,可以两腿泥,可以醉

醺醺,可以哭啼啼,可以骂咧咧;可以抽着劣质烟,可以剔着牙,可以嚼着最后一口饭,

可以大声和谁打着电话;可以用他们粗糙的手,随意触摸你货架上的东西,对着油盐酱

醋,烟酒糖茶、肥皂毛巾、碗盘杯盏、牙膏牙刷,鞋垫手套等等,嘟嘟嚷嚷,挑挑拣拣。

所以生意好的杂货店,每天都要重新归置一下货架,补充货品,然后在熄灯时分,倾情打

扫一遍店面,等待迎接另一个苦辣酸甜的日子。

第17页共44页

②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有这样一月心灵世界的小杂货店。最初开张的时

候,它也许没什么人气,但你捧出的“货品”,因为朴实,因为天然,因为是湖流之外的耐

用产品,消费者得到的是干货,所以渐渐成了气候。很多作家的早期作品,正因熏染了扑

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以朴素为天籁,所呈现的作品也就有筋有骨,活色生香,广受欢迎。

可当你腰包鼓了,顾客多了之后,容易被成功和利益冲昏了头脑,将店政密更张,另作他

用;或是为了更上层楼,给血液“注水”,盲目扩大店面;更有甚者,以为自己会是文学天

地的巴菲特,冒险开分店。要知道富丽堂皇的店面,往往是伪贵族的秀场;而所有的分

店,都是主流之下的支流,干涸风险最大。所以有的作家惊艳亮相后,以探索之名,背离

初哀,妄自求大,把自己做成一锅夹生饭。写作有野心是对的,但将自己束之高阁的“野

心”,离地三千丈,难免缺氧,让作品变得生硬。所以对写作者来说,不要妄想着做大富

豪。做个小店主,其文学疆域一样辽阔。也就是说,文学格局的大小,绝不以店的规模来

论断。

③其实一个小杂货店,能赢得持久人心的就是个“真''字。作品的“真”和货品的“真”一样,

是人体的热血造就的,带着经营者的体温和性情,所以一个作家最不可少的,就是造血功

能。它强,则作品饱满结实,气象万千;它衰竭,作品就会涣散,失去魂魄。

④而一个作家“热血”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是你对世界的好奇心?对历史无尽的探索欲?对

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对江河与日月的敬畏之心?对高贵灵魂永怀

的敬意?对卑微生灵的体恤关爱?对束缚自己的枷锁勇于说不?对一切丑恶敢于拍案?对

肉麻的歌颂能常怀警惕之心?对自己的足迹,能够清醒承认哪一步是踉跄的?对别人的成

果,能够发现其中哪怕一丝丝你不具备的优点?对历史裂隙处和现实泥淖中,那一张张扭

曲的脸孔,能够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眼泪?对无呼岁眼的生活,能够做一个公允的见证人

和记录者?……而这一切的出发地,都是那月小店。

⑤我喜欢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写作。其实托尔斯泰从出身上,是可以做金碧辉煌的宫殿

的殿主的,但他的志趣更在于做一个小杂货店主。作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他

从一个小小的窗口,望见了大千世界,用笔打造了一艘他文学海洋的航空母舰,所向披靡

契珂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蒲宁.福克纳、亨利•劳森,鲁迅,沈从文等等,都是

以小博大的高手,出入这些作家杂货店的,是内心备受煎熬的贵族,是失败的革命者,是

破落地主,是让人满怀同情的寡妇和妓女,是蒙冤的囚犯,是放高利贷的嗜血者,是小公

务员、农民,淘金工、酒鬼,摆渡人等等,这些人物背后,是战争的硝烟,腐败的权力

场,贪婪而愚昧的社会,囚禁人性的牢笼,以及人间无处不在的泥泞。而为人物提供呼吸

的,是他们背后的森林草原,是溪流湖泊,是鹅毛大雪和绵绵细雨,是轻轻阳光和溶溶月

色。

⑥我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写作,在创作路上走了快四十年了。我守着的小杂货店,扎根冻

±,面向熟悉的城市乡村、山峦田野、江河日月,动物植物。出入我小店的,也多是我熟

第18页共44页

悉的人物。经营近四十平的小店,如果还有一点人气,仰赖的是我所提供的货品,没有掺

假。当然没有掺假的货品,也未必都是上品,但至少是心血之作。

⑦一个作家在文学的海洋中徜徉近四十年,也会有彷徨之时,懈怠之时。而一个小店历经

风霜雨雪侵蚀,也许房梁承重力减弱了,窗口歪斜了,门口下沉了,地面凹陷了,那么你

要及时修苴,以对历史更透彻的回溯,对现实更深入的体察,对未来更广阔的遐思,以及

对审美不懈的追求,不让它扭曲变形甚至坍塌。还有,在一个店里待久了,是否会变得木

讷迟钝,僵化保守?所以更要开窗透气,看看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捕捉它的脉搏,你才

能与出入的人物无隔阂对话,与他们的欢笑共融,也与他们的叹息合拍。

⑧一个作家的“身体”失去了“热血”,还剩下什么呢?也许剩下的是一层干涩的皮,还妄想

着做月亮的彩衣;也许剩下的是一双空洞的眼睛,还贪恋世俗的狂欢;也许剩下的是凸起

的青筋,还想冒充雷电劈向乌云;也许剩下的是双蟆带学胴的手,还做着捧起金碗的黄粱

梦;也许剩下的是丧失了语言功能的嘴,还憧憬着浮泛的情话。当然如果一个作家在艺术

上向死而生,有大觉悟,也会绝境逢生,给自己打入强心剂,演绎文学传奇。如同福克纳

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那干枯的尸体旁的一缕“长长的铁灰色头发“,在腐败

的气息中,告诉我们岁月和婚姻的真相,告诉我们爱情的相守,有多挣扎和艰难!

⑨哦,当一个作家丧失了“热血”,还可能变成一个耽于说俏皮话的饶舌者,对什么都敢张

大嘴巴评头品足,再没有驰骋于创作疆场的霸气,成为一个只会写创作谈的家伙,所以我

还是少说多做,赶紧打住吧——俺家的杂货店也来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