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节气温与降水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节气温与降水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节气温与降水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节气温与降水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节气温与降水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节气温与降水考点集训知能提升核心考点回归教材01020304Contents目录一、气温1.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1)因太阳辐射纬度差异,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气温

,高纬度地区气温

。(2)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一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冬季相反。(3)因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因此在对流层大气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递减率为

℃/100m。(4)热带年均温一般高于

℃;寒带年均温一般低于

℃。2.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高高低低-0.620-10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温差日变化午后

时左右

前后气温

较差年变化北半球陆地

月气温

较差北半球海洋

月278日出12日年回归教材二、降水1.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1)__

__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中纬度__

__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2.世界各地降水的极值

赤道沿海世界中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乞拉朋齐(印度)/卡维金尼山(夏威夷群岛)火烧寮(台湾)降水量最少的地方阿塔卡马沙漠(南美洲)托克逊(新疆)1微专题一

气温2微专题二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3微专题三降水4微专题四中国降水核心考点【微专题一】气温一、影响气温的因素地理位置纬度受全球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气温总体上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陆位置(宏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剧烈。(微观)主要考虑下垫面的热容量大小,如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大气环流天气系统①(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比较,)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直接影响;②(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比较,)高压、低压中心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间接影响气温变化。大气自身条件包括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保温作用的强弱。盛行风①风从较低纬度吹来,会使经过地区气温略高,如西风、夏季风;②风从较高纬度吹来,会使经过地区气温略低,如冬季风;距冬季风(冷空气)源地越近,降温幅度越大。地形海拔①同一地点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②高大的地形区成为局部的低温区。高大山脉①山脉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垂直时可以阻挡冷空气的前行,如我国冬季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持续时间长,降温明显;而山体南侧冷空气受削弱,影响减弱,如我国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②当山脉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面平行时可以形成冷空气的前行通道,形成狭管效应,进而加剧冷空气的移动(风力加强),降温明显。如太行山。平原平原地区,气流畅通无阻,加剧冷、热变化程度。盆地、河谷温带地区的盆地、河谷因热量不易扩散,易成为夏季的炎热中心;温带地区的盆地、河谷因受冬季风影响较弱,易成为冬季的温暖中心。坡向(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山地同一高度,)背风坡因焚风效应比迎风坡气温略高,尤其是冬季。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增温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起降温作用。下垫面重点是考虑地面反射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反射率大则气温较低,反射率小则气温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大气成分与下垫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如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二、等温线的判读等温线是将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连接起来的线。判读等温线时应注意以下信息的解读:(1)气温数值及其变化趋势:气温数值往北递减,为北半球;气温数值往南递减,为南半球。(2)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稀疏,说明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说明各地气温相差悬殊。(3)弯曲程度:等温线平直,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等温线弯曲,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多。(4)走向:等温线往较高纬度凸出,说明该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凸出,说明该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形状影响因素与纬线大致平行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的差异与海岸大致平行海陆因素导致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闭合大区域受地形影响(温度与高度成反相关)小区域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如城市热岛(5)根据等温线的形状判断影响气温的因素:三、气温特征1.气温特征的描述模式气温特征的描述一般应包括“①年均温、②年较差”或“③日均温、④日较差”这两项;在此基础上,应结合设问要求看是否需要添加“⑤极值(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及其数值)、⑥分段描述(夏/冬季)”等方面的描述。2.气温特征描述的规范用语月均温规范用语常用固定用语最热月≥25℃高温或炎热高温多雨、炎热干燥15℃~20℃凉爽最冷月0℃~10℃温和或温暖温和少雨<0℃寒冷寒冷干燥<-20℃酷寒【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名师指津】在解答试题时,除了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外,还应结合试题所给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如第(1)题,由图可以判读出攀枝花位于河谷中,地势应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较高”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其次,受来自亚洲大陆北部寒冷的偏北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低;第三,从图a可知,攀枝花北部有高山分布;第四,从图b可知,攀枝花位于山谷之中,谷底与周边山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第五,考虑垂直气流和气温的关系。综上所述,可知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北面高山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其二是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增温。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攀枝花1月份盛行下沉气流,故攀枝花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高且波动小。第(3)题,分析空气质量优劣,一方面要考虑污染物的来源和多少;另一方面要考虑空气扩散条件。据材料可知,攀枝花以钢铁工业为主,废气排放量较大,且其他工业、城市交通、人们生活等也会排放较多的废气。而攀枝花处于相对高差较大的谷地,且下沉气流稳定,所以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跟踪训练1】(2016·郑州市八校联考)雪期是指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下图为某区多年平均雪期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3)题。(1)导致该区域雪期等值线数值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纬度C.洋流D.降水(2)图示中部地区雪期等值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地势B.太阳辐射C.暖流影响

D.降水较多(3)图示区域内雪期长短差异最大可能是()A.120天B.135天C.145天

D.150天BAC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示区域雪期等值线数值自南向北变大,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第(2)题,图示中部地区为东北平原,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所以雪期较短,使得该地区雪期等值线向北弯曲。第(3)题,图示区域内雪期最大值在255~270天,最小值在120~135天,故该区域内雪期长短差异在120~150天之间,选C。【研题悟法】第(1)题关注的是宏观尺度上的气温变化,第(2)题关注的是微观尺度的气温变化,二者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此在学习地理原理时必须关注其适用的空间尺度,解题时必须关注设问强调的空间尺度大小。【跟踪训练2】(2016·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三调)读某山脉18℃等温线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1)该山脉最有可能是()A.大分水岭

B.台湾山脉C.马达加斯加岛北部山脉

D.乌拉尔山(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00m处A侧气温比B侧高,是因A侧纬度低B.18℃等温线在A、B处分布的差异,主要是森林覆盖率的差异导致的C.A地受沿岸暖流的影响,等温线分布高度大于B地D.B侧受暖空气影响强,导致B侧1000m气温与A侧1200m气温相等B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B位于该山脉的东北端,A位于西南端,18℃等温线在B处的海拔低于A处,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可知,同一海拔的气温东北端要低于西南端,则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大分水岭和马达加斯加岛都在南半球;乌拉尔山位于欧洲和亚洲交界处,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海拔1000m和1200m的山上不可能有18℃;台湾山脉纬度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与图示特征符合,选B。第(2)题,A处位于台湾岛西南侧,在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较强、积温较高,A正确;台湾山脉南、北森林覆盖率相当,森林覆盖率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B错;日本暖流影响台湾岛东部沿海,A在台湾山脉西南,C错;台湾山脉是东北—西南走向,B侧在台湾岛的东北侧,不可能受暖空气影响强,在其靠西的山麓冬季会受到寒流的影响,D错。【考向预测】该考点为高频考点,其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1)考查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2)考查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3)描述特定区域的气温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微专题二】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因素影响及其分析纬度影响:气温日较差与纬度成反相关。分析: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季节适用前提: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比较。影响:一般而言,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分析: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续表因素影响及其分析地形适用前提:同纬度邻近地区。影响:(1)微观:低凹地>平地>凸地(如小山丘)(2)宏观:高原>平原>盆地下垫面适用前提:同纬度比较。影响: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大陆性气候的日较差大于海洋性气候的日较差。适用前提:相邻地区比较。分析:主要考虑下垫面的反射率,如反射率较小的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反射率大的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天气适用前提:同一地区相邻几天的比较。影响:晴天>阴(雨)天;大风天>微风天(无风天)分析:与阴(雨)天相比,晴天白天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夜晚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弱,故晴天的日较差较阴(雨)天大。因素影响及分析纬度影响:气温年较差与纬度成正相关。分析:纬度越高,其年正午太阳高度与昼长变化越大。高纬地区夏季白昼长,太阳高度角大,温度较高;冬季白昼短,太阳高度角小,温度较低。地形相邻地区的谷地、小盆地的气温年较差比平原小;纬度相近的前提下,高原的气温年较差比平原小。气候云雨天气多,升温降温速度慢,气温年较差小;云雨天气少,升温降温速度快,气温年较差大。比热容比热容小的,如陆地、内陆、裸地,其气温年较差大;比热容大的,如海洋、沿海、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其气温年较差小。二、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例题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km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解析:第(1)题,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第(2)题,当气温≤0℃,冻土的活动层冻结;当气温>0℃,冻土的活动层融化;因此,“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的原因在于年平均气温在0℃上下浮动。“(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冬季不完全冻结”是指浅层活动层在冬季会冻结,但深层活动层不会冻结,说明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且冬季气温较高,导致冬季活动层不完全冻结。第(3)题,将设问分解、转化为三个有递进关系的小问题:①“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将热棒工作原理的物理描述转化为地理现象的描述,明确当气温低于(一定深度的)地温时,热棒开始散热工作。②“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判断青藏高原气温低于(一定深度的)地温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③“简述判断依据”→运用地理术语描述热棒工作原理。其中,①、③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顺、逆两面,属于对地理过程的描述;②问是解答①、③两问关键,其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在此基础上,结合设问中限定的冬季和夏季二者选一,以及第(1)题的结论,可推断青藏高原冬季的气温低于(一定深度的)地温。【名师指津】解答设问角度新颖的试题,重点在于审题,将其转化为常规设问角度的组合和变式,即根据设问的逻辑结构、包含的地理术语等,将设问分解为若干个常规小问题。设问的分解主要包括拆句、释词两种方式。“拆句”分解主要用于由复杂句子构成的设问,关键在于将设问拆成具有递进关系的小问题,如第(3)题。“释词”分解主要用于包含地理专有术语的设问,关键在于解读地理专有术语的含义,如第(1)问。具体解题时,必须将分解后的各个小问题或地理术语再次连接一起,按设问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再组织语言作答。【跟踪训练3】(2016·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1月

B.4月C.7月

D.10月(2)该山地()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mCC解析:第(1)题,仔细读逐时气温变化图,图中7月份一天内等温线密集,温差相差大,所以气温日较差大,选C。第(2)题,该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该山地冬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错;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B错;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对;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

1000m,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D错。【研题悟法】从图中读取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的信息,从而判断该气象站的纬度位置;从图中提取一年中逐时气温变化状况,就可以判断温差大小的月份。【跟踪训练4】(2016·吉林省三校第一次联考)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为大陆、海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随纬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曲线③表示()A.大陆气温年较差B.大陆气温日较差C.海洋气温年较差D.海洋气温日较差(2)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A.北半球高纬度陆地B.南半球高纬度陆地C.北半球高纬度海洋D.南半球高纬度海洋BA解析:第(1)题,整体而言,气温年较差大于气温日较差;且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温差大于海洋,故①为大陆气温年较差,②为海洋气温年较差,③为大陆气温日较差,④为海洋气温日较差。第(2)题,据图可知,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60°附近;因60°S附近为海洋,60°N附近为陆地,故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应出现在60°N附近,对应北半球高纬度陆地,选A。【考向预测】该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1)以区域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相关数据图表为情境,要求考生判断该区域的地理位置。(2)考查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3)考查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微专题三】降水一、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因素对降水的影响海陆位置一般来说,近海地区受海风影响强烈,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大气环流①风向:海风降水多,陆风降水少。②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如信风带。③气压带:低压带控制,大气上升易成云致雨;高压带控制,大气下沉易晴朗干燥。④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气旋)大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高压(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易晴朗干燥。洋流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寒流上空水汽少。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大气水汽含量少。人类活动提供凝结核(城市雨岛)。二、降水类型类型示意图空气上升原因主要分布地形雨暖湿空气受地形阻挡抬升山地迎风坡对流雨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①赤道附近地区;②夏季中纬度大陆锋面雨冷暖空气相遇,暖湿空气沿锋面抬升中纬度地区台风雨暖湿空气辐合旋转上升低纬度大陆东部等降水量线疏密→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差异。等降水量线数值→降水量在区域内的变化趋势。等降水量线走向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与山脉走向平行→多雨一侧为迎风坡;少雨的一侧为背风坡。呈封闭曲线(极值)→地形或城市“雨岛”影响。

三、等降水量线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即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的判读,主要从疏密、趋势、走向三方向分析:月降水量规范用语接近或高于降水丰沛或多雨≈50毫米湿润≤20毫米少雨或干燥四、降水特征描述某区域年降水特征一般应包括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雨季长短等。甚至有必要根据试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描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以及降水量的数值等。将降水量的定量数值转化为定性描述有规范用语,具体如下表所示:【例题3】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活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岛为新西兰南岛,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内;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西南部为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故降水丰沛,①②正确。该岛附近西风漂流为寒流性质;西风带内多锋面气旋活动,降水多,反气旋控制降水少,③④错误。A【名师指津】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多个,一般而言,沿海地区或岛屿的降水分析,首先应当考虑海陆位置、洋流,其次是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尤其是给出等高线地形图等相关信息时,则应重点考虑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如迎风坡的地形雨,或背风坡的焚风效应。【跟踪训练5】(2016·黄冈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创建“中国温泉之都”,福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材料推测福州温泉的形成过程。(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起伏式递增;山地年降水量多于平原。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2)创建“中国温泉之都”,福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材料推测福州温泉的形成过程。福州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温较高;降水丰富;降水由裂隙或透水层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经热源加热及水位差压力,再度出露地表,形成温泉。解析:第(1)题,据“福建省年等降水量线等要素分布图”可知,其降水量西北部山地降水多达2000mm以上,东南部降水在1200mm左右,整体上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福建省西北部地形为山地,东南部和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夏季西北部山地多位于东南季节的迎风坡,降水多,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第(2)题,考查内力作用。温泉是地球内能和地下水的出露。【研题悟法】区域降水的水汽来源判断,重点不是看该区域距离哪个大洋近,而应看影响该区域的主导风从哪个大洋来。【跟踪训练6】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成(1)~(2)题。(1)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A.孟买B.上海

C.悉尼D.圣地亚哥(2)该地区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A.江淮准静止锋影响B.盛行西风影响C.暖流影响D.西南季风影响DB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各月平均气温累计曲线,该地1月份气温高,平均气温大于20℃,1月气温累计增长快,7月气温累计增长慢,说明1月份是夏季,7月份是冬季,应位于南半球。孟买、上海位于北半球,不符合题意。根据月降水距平,该地1月降水少,7月份降水多,应是地中海气候。悉尼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选D。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6、7月为其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远多于夏季,故降水距平较大,选B。【考向预测】该考点为高频考点,其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1)考查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2)考查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3)描述特定区域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微专题四】中国降水一、中国降水时空规律1.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包括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3)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降水的时间变化原因降水季节变大;集中在夏秋季节夏季受暖湿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冷干的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受夏季风强弱、进退的影响大。①夏季风强,雨带北上快,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北涝南旱②夏季风弱,雨带北上慢,北方降水偏少,南方降水偏多→北旱南涝2.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二、高考常考的中国区域降水水汽来源1.北疆:大西洋(主要)、北冰洋(很少);2.青藏高原:印度洋;3.云贵高原:印度洋(主要)、太平洋(次要)。三、中国锋面雨带当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形成一条锋面雨带。锋面雨带的正常移动规律时间夏季风的进退雨带停留地区5月中旬北上登陆南部沿海地区6月中旬~7月中旬继续北上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继续北上华北、东北地区9月开始南撤10月南撤出大陆【例题4】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

。解析:据图可知,我国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东多西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远离海洋,加之地势高峻,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量少。【名师指津】从宏观上看,影响我国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从微观上看,导致我国部分区域降水较周边区域多或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东部多,西部少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跟踪训练7】(2016·湖北宜昌市一中高三月考)读我国110°E以东地区的月降水量(mm)分布图,完成(1)~(2)题。(1)据图,如果以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为进入雨季的重要参数,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越低雨季越早

B.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江淮地区C.8月江南伏旱,降雨量少于辽河流域

D.华南最晚结束雨季(2)如果某年夏季风偏弱,那么a段和b段的长度最有可能()A.a段变大,b段变小B.都变小C.a段变小,b段变大

D.都变大D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3月之前降水就达到100mm,而华南地区3月后降水达到100mm,并不是纬度越低雨季越早,A错;图中华南地区从6月到8月每月降水都在250mm以上,为最大降雨量,B错;江南地区8月降水量为100~150mm之间,辽河流域降水也在100~150mm之间,并不是少于辽河流域,C错;华南地区10月后降水量小于100mm,雨季结束最晚,D正确。第(2)题,夏季风偏弱,雨带停留在南方时间长,出现北旱南涝,我国南方雨季变长,a段变大,北方雨季变短,b段变小,A正确。【研题悟法】锋面雨带的“321”“3停”:“一停”是4、5月份雨带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我国华南地区进入雨季;“二停”是6、7月份雨带停留在江淮地区,形成“梅雨”;“三停”是7、8月份雨带停留在东北、华北地区,多暴雨,同时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2跳”分别是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江淮地区(一般在5、6月间),从江淮地区再跳到东北、华北地区(一般在7月中旬)。“1退”是指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跟踪训练8】(20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