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青龙镇遗址发现了唐宋房屋基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和瓷器等文物。据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的县级治所名称是A.嘉兴B.松江C.华亭D.上海2、阅读《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3、他是古希腊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发现了杠杆原理、比重原理、浮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这位历史人物是()A.欧几里得B.伏尔泰C.卢梭D.阿基米德4、“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A.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湮灭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5、西周社会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孝”“友”“礼”“和”为基本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秩序,这些不仅是西周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成为后世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反映出()A.宗法观念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B.儒家思想成为西周的统治思想C.中华传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D.宗法制的建立维系了贵族特权6、下表反映出()

表:南北美洲的种族分布(单位:百万)。白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1835年1935年1835年1935年1935年北美洲13.8124.32.612.41.8中美洲1.96.92.78.21.4南美洲2.940.94.518.729.2合计18.7172.19.839.552.4

A.欧洲移民流向中南美洲B.欧洲殖民扩张导致土著锐减C.人口迁徙促使族群变化D.新航路开辟引起人口大迁徙7、宋徽宗绘画具有博究细研的审物精神。据记载:“(宋徽宗)尝命人学画孔雀升墩障屏(下图是宋徽宗的《孔雀图》),大不称旨,复命馀子次第呈进。有极尽工力,亦不得用者。乃相与诣阙请所谓,旨曰:‘凡孔雀升墩,必先左脚,卿等所图俱先右脚。’验之信然,群工遂服。”据此可知,宋徽宗的绘画()

A.展现了个性笔墨情趣B.开创了宋画写实之风C.追求不拘法度的意境D.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9、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耍》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源远流长的原因。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舂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呜”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域广阔。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学形成。中国建塔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中华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价值。

材料三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3——5世纪;儒学在东南亚地区传播。

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为蓝本。

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

15世纪;郑和下西洋。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11、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文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尤其体现在语音上。——卞浩宇、严佳《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汉字危机再一次爆发。有许多学者提出,汉字不适应计算机录入技术的发展。彼时,应当改革方块汉字为字母文字的呼声又起。”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特点是高倍率汉宇信息压缩技术、高速度还原技术和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使图书、报刊的排版印刷告别了传统的“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王选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异”,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摘编自李南《告别铅与火的新技术一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请回答:

(1)依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与其相关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视角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这历史传说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传教士利玛窦研究汉语拼音和汉学的主要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前“汉字危机”出现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汉字危机?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水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水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材料二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材料二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材料三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1819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精英人士逐渐对美国壮美的荒野景观另眼相看,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美国)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阅读、欣赏、谈论与荒野相关的文学作品、画作、诗歌、艺术等,或是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到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从根本上确立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景观的内在精神理据。——摘编自高科《荒野观念的转变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材料二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30年江苏农矿厅提出的"筹建太湖国立公园"计划。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计划书指出"其面积在数万亩、数十万亩或数百万亩,其形成因子繁多,不仅限于森林,而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计划书还强调"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二者缺一,国立公园之本义遂失"。该计划书还率先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摘编自周向频、王妍《中国近代"国家公园"思想研究》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北美)人对荒野认知的变化,并说明近代美国通过国家公园保护荒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美两国“国家公园”思想的共通之处,并简评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启示。材料三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外销主要的货物。——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材料三: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日前对媒体透露,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外销主要的货物。——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材料三: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日前对媒体透露,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帝王庙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对传说时代“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唐玄宗在都城内修建了祭祀传说时代圣君的庙,但祭祀多在那些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宋代的帝王祭祀主要在其陵墓进行。元代时祭祀地点多在被祭祀者生前重要活动地区。明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的真正出现时期。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37位名臣从祠于历代帝王庙,这些名臣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徙都北京后,明世宗所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基本相同。清代沿袭了明代北京城历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名臣,还有明代的国君与功臣。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全面、系统、完整的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筷子的演变(节选)

。时期。

饮食习惯。

筷子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

中国人形成喜熟食;热食的习惯。

筷子作为烹饪工具;对正在蒸煮的食物进行搅拌和拨弄柴火。

战国。

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

汉到唐。

小麦的普及并由粒食改为粉食;面条;饺子等流行。

筷子传播到西城;东北、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筷子文化團形成。

唐宋元明。

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

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

明中叶以后。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的重要食物。

筷子依然是主要餐具;且取食比伊斯兰世界的手指取食和基督教世界的刀叉取食更加优雅。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所谓“利玛窦规矩”,一般是指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实行的“文化适应”中国或“本土化”传教策略,具体则指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在传教过程中实行的那些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教方式,如认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祭孔祭祖不是偶像崇拜、允许中国教徒祭祖、因地制宜的改革天主教圣事礼仪以适应中国民俗风情等。如果从更大范国来考察利玛窦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教策略的话,我们也可以将耶穌会的“上层传教”策略,包括“附儒易佛”和“科学传教”等方面的内容概括进广义的“利玛窦规矩”之中。——摘编自任婷婷《天主教改革与“利玛窦规矩”的兴衰》明末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玛窦规矩”的形成进行阐释。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英文书的要素材料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英国西欧大陆内部的传播中介传播者原创者英文字母(公元7世纪)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造纸术(1494年)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纪)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刷(1477年)法国←意大利←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古代中国(公元前7世纪)——徐善伟《全球史视阈中的一本英文书——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1分)21、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2、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3、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历史地理;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华亭县是唐天宝年间的设立的,管辖包括上海在内地区的县级治所,元改称松江。从题干“唐宋房屋基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海的行政管辖及名称变化(课标外)(华东师大版)。2、D【分析】【详解】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人口的流动既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同时也是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之一,D正确;汽车发明是在1885年,与题干时间并不完全重合,排除A;世界性经济危机最早是在1857年,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3、D【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物理学原理,D正确;欧几里得是数学家,A排除;伏尔泰和卢梭是启蒙思想家,BC排除。故选D。4、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强调的是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交流,非东方文明和希腊文明的衰落,排除AB项;东西方文化被湮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5、A【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基本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秩序,这些不仅是西周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成为后世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可以看出西周的政治伦理秩序对当时以及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A项正确;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周政治伦理秩序的影响,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6、C【分析】【详解】

由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1835年到1935年,南北美洲的白种人分布数量上升,黑种人分布数量上升,印第安人分布数量也上升,三者之间的数量差距变小,这反映了人口迁徙促使族群变化,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移民的流向,而且当时大量欧洲人去往美洲而非南美洲,排除A项;由材料可以看到印第安人分布数量上升,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时间是15世纪末,与材料时间相隔太远,不能作为材料历史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7、D【分析】【详解】

通过阅读材料和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徽宗在绘画中强调“博究细研”的审物精神,是“格物致知”理学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宋徽宗对个性笔墨情趣的追求,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博究细研的审物精神,并非宋代绘画风格的变化,排除B项;追求不拘法度的意境与“凡孔雀升墩,必先左脚,卿等所图俱先右脚”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9、略

【分析】【详解】

(1)内涵: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归纳出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归纳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归纳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归纳出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归纳出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根据材料“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及古代经济蓬勃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是仁,礼;时代背景综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历史特点:根据“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域广阔”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博大精深,领域广阔;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价值根据“中华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思想上的认识;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指导作用;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个支撑点。

(3)本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解析】(1)内涵:仁;礼;时代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上私学出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历史特点:博大精深;领域广阔;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价值:中国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思想上的认识;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指导作用;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个支撑点。

(3)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11、略

【分析】【详解】

(1)主题:从两幅图片中关于汉字的起源来看;可归纳出主题是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围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作答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根据材料“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可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汉字的简化改革也是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可归纳出科技发展的影响。应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解析】(1)主题: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仓颉造字”的历史传说反映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2)背景: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建国初期的汉字改革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应对: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12、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煌’”可知,北方自然灾害频发;根据“黄巾起,避难南方”可知,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根据“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可知,南方相对安定;根据“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气候环境的改善”可知,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根据“比较容易获得土地”可知,南方较易获得土地;根据“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可知,南方部分地区政府控制力较弱。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可知,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根据“移民运动”可知,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根据“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可知,汉晋南迁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可知,由沿海到内陆,由间接到直接;根据“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可知,由海上贸易(商业)到工矿业;根据“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可知,由劳动力输出到资本投入(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根据“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创业。

(3)启示:综合以上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主要有,应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适时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融合或文化交流,避免种族主义。【解析】(1)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南方部分地区政府控制力较弱。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特点:由沿海到内陆;由间接到直接;由海上贸易(商业)到工矿业;由劳动力输出到资本投入(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创业。

(3)启示:从原因看,要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从过程看,要适时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从影响看,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要促进民族融合或文化交流,避免种族主义。13、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可知,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等相关;根据“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可知,以亚洲国家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根据“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根据“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可知,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根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根据“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可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14、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由材料“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分析得出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由材料“壮美的荒野景观”“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分析得出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原因:由材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由材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得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由材料“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可得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由材料“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得出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同之处:由材料“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可得出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由材料“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可得出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由材料“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可得出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可得出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由材料“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可得出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由材料“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可得出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对后世而言,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必然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可得出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公园功能、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和民族文化因素等角度作答。【解析】(1)变化: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历史背景: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通之处: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启示: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国家公园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发挥国家公园的科学和教育功能;统筹经济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充分挖掘并彰显国家公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因素。15、略

【分析】【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结合所学,造纸术的传播,对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根据材料“摩揭它;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可得出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根据材料“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信息,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要原因是国家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表明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是因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表明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唐代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我国也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表明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解析】(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16、略

【分析】【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结合所学,造纸术的传播,对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根据材料“摩揭它;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可得出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根据材料“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信息,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要原因是国家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表明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是因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表明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唐代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我国也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表明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解析】(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四、论述题(共4题,共40分)17、略

【分析】【详解】

解读: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解读角度为“国家认同”,然后立足这一角度,阅读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将材料分为先秦、魏晋、唐代、宋元、明和清共六个层次,并逐层提取信息,随后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信息逐一展开解读,如根据材料的前两句话,可得出信息“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对之前帝王祭祀的行为,主要在所祭祀帝王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随后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其说明中国很早就有对祖先认同、国家历史认同的观念;对“北魏时,皇帝不仅祭祀传说时代的帝王,还祭祀周朝政治人物”这一信息的解读应为,这表明北魏皇帝对“三皇五帝”的祖先认同和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接下来一层的信息是“唐朝虽然在都城修建了帝王庙,但祭祀活动仍在那些帝王都城所在地举行,宋元的祭祀活动也在被祭祀者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可解读为这表明唐、宋、元继承了帝王祭祀活动,也形成了对祖先和国家历史的认同;从材料对明朝情况的介绍,可得出信息“明朝时,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真正出现了,祭祀活动在此举行,祭祀的人物不仅有先代圣君,还有主要王朝的开国君主以及各族名臣”,进而说明这体现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根据材料对清代国家认同的介绍,可得出信息“清朝沿袭并发展了北京城历代帝王庙,所祭祀的帝王包括了古代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随后说明这一信息反映出当时祭祀内容更加完善,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成为国家历史的一种象征;最后综合以上各条信息,进行整体解读,并总结规律,升华认识,说明从先秦到明清的这种帝王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祖先、共同国家历史的祭祀,帝王祭祀、帝王庙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认同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国家认同,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示例: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对之前“帝王”祭祀的行为;主要在所祭祀“帝王”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这表明中国很早就有对祖先认同;国家历史认同的观念。内容+解释北魏时,皇帝不仅祭祀传说时代的“帝王”,还祭祀周朝政治人物,这表明了北魏皇帝对“三皇五帝”的祖先认同和对国家历史的认同。唐朝虽然在都城修建了帝王庙,但祭祀活动仍在那些帝王都城所在地举行,宋元的祭祀活动也在被祭祀者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这表明唐、宋、元继承了帝王祭祀活动,也形成了对祖先和国家历史的认同。

明朝时;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真正出现了,祭祀活动在此举行,祭祀的人物不仅有先代“圣君”,还有主要王朝的开国君主以及各族名臣,这体现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清朝沿袭并发展了北京城历代帝王庙;所祭祀的帝王包括了古代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祭祀内容更加完善,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成为国家历史的一种象征。

从先秦到明清的这种帝王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祖先、共同国家历史的祭祀。帝王祭祀、帝王庙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认同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国家认同,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18、略

【分析】【详解】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筷子的演变过程,可从饮食习惯的角度提炼主题并进行说明。可得出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可得出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根据“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可得出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最后总结得出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解析】示例一: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

综上;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示例二:论题:筷子推动中国文化圈的发展。

阐述:隋唐以来;筷子在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传播到中国边疆的同时,也传播到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筷子文化圈”,其形成的时间和影响范围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圈基本一致。明清以来,筷子取食已经成为与手指取食、刀叉取食并存的世界三大饮食习惯之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物质载体。

综上;筷子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例三:论题:筷子推动了民族交融。

阐述:汉唐以来,筷子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扩展到蒙古草原、西北和东北边疆,反映了中原饮食文化向边疆少数民族的扩展;元代涮羊肉这一饮食习惯在内地的广泛流行,促进了筷子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综上,中华民族的各族群共同参与创造了筷子这一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筷子在全国的普及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成果。19、略

【分析】【详解】

阐释:根据材料信息“利玛窦规矩”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利玛窦规矩”的形成首先阐释它形成的背景即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三件大事,继而答出这三件大事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最后答出对中国的影响,同时指出宗教改革的影响,利玛窦传教的目的,传教的特点,对利玛窦传教的评价,即“在耶稣会传数过程中形成的“利玛窦规矩”,既是欧洲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解析】阐释: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标志近代欧洲历史开端的三大历史事件,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欧洲开始领先于世界、进人对外殖民和扩张的历史阶段。

在全球化进程开始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与逐步幅起的欧洲开始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西学东渐就是这一联系的表现。

天主教会面对新教“挑战”,力图通过自身的改革达到复兴的目的从而组建了耶稣会,积极进行海外传敏活动,试图将天主教改革的成果推广。“利玛窦规矩”是传教士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政教关系及儒家文化特点等考虑,力图在中国发展基督徒的必然选择;是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不得不做出的适应和调整。总之,在耶稣会传数过程中形成的“利玛窦规矩”,既是欧洲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20、略

【分析】【详解】

根据问题要求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可得出层次1:简单罗列材料中的显性信息,来进行主题设计的合理解释;层次2:从单一角度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做出合理解释;问题要求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还要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可得出层次3: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做出合理解释。本题要求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所以主题应围绕材料中所给的英文书展开。

【示例1】主题:由表格的出处可得出主题: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可得出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根据材料“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可得出一本英文书所涉及到的要素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均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结合表格中关于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进行说明。比如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最后与论题相呼应,可以陈述为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