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诗歌比较鉴赏_第1页
2025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诗歌比较鉴赏_第2页
2025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诗歌比较鉴赏_第3页
2025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诗歌比较鉴赏_第4页
2025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诗歌比较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全国新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诗歌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作为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其考法特点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对比阅读分为两种:

①课外诗词与课内诗词的比较

②课外诗词与课外诗词的比较常考题型及方法(一)形象比较赏析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的比较,二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书端州郡斋壁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任所寄乡关故旧①周敦颐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注】①清张伯行《周濂溪集》:“先生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复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任归,有诗与之云。”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诗颔联说自己经常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会因厌恶而停杯。B.周诗颈联说自己虽“事冗”却不知疲惫,传达出诗人为官尽心竭力,问心无愧。C.包诗比喻通俗贴切,如“秀干”“精钢”“鼠雀”“兔狐”等,生动具有感染力。D.包诗就为官的道德问题发表看法,体现了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2.两首诗都谈到对为官的看法,比较二人为官处世之道的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AA.“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会因厌恶而停杯”错,颔联上句意思是,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会停下手中的酒杯。“厌”字写出诗人不喜奢华、崇尚节俭。2.同:两首诗都强调为官要清廉无私,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异:周诗:①不求奢华、崇尚节俭。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会停下手中的酒杯;口中常吃的、心里喜欢的,还是粗茶淡饭。一个“厌”字,一个“常”字,都足以表现他的生活态度。②处世谦逊,不慕名利。尾联“只一般”看出他为人处世的谦逊与淡泊的心境。包诗:①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②要除暴安良,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同:周诗颈联“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强调自己在工作上,不知疲倦,清廉为官,安然入睡,梦魂也受不到惊吓,其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周诗主人公是一位生性高傲、为官多年却不改清廉初心的宦者兼学者的形象。包诗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颈联写除暴安良。两首诗都强调为官要清廉无私,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异:周诗:①不求奢华、崇尚节俭。颔联强调在生活中,不喜推杯换盏,不贪美味佳肴,只觉家常淡菜清香扑鼻,惬意无比。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会停下手中的酒杯;口中常吃的、心里喜欢的,还是粗茶淡饭。一个“厌”字,一个“常”字,都足以表现他的生活态度。②处世谦逊,不慕名利。尾联强调故乡的朋亲好友如要了解我的境况,我自豪地告诉您们,我依然是和家乡道州普通百姓一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爱民之心,平和快乐地工作、生活。“只一般”看出他为人处世的谦逊与淡泊的心境。包诗:①颔联是说好木料最终会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②要除暴安良。颈联运用互文比喻手法,把贪官污吏、害民之徒比喻成“鼠雀”“兔狐”,为官者要除暴安良,铲除“鼠雀”“兔狐”这些贪官污吏之流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二)语言比较赏析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3.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4.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感伤达观【答案】4.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三)表达技巧比较赏析首先,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的准确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5.A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6.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四)思想情感比较赏析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3)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在上面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7.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寄寓鉴戒之意。8.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勤政楼

千秋节【答案】8.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