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琵琶行》语文教案_第1页
2024年《琵琶行》语文教案_第2页
2024年《琵琶行》语文教案_第3页
2024年《琵琶行》语文教案_第4页
2024年《琵琶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琵琶行》语文教案

《琵琶行》语文教案1

《琵琶行》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

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潺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

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

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

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渭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

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

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

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

"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

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颈即D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

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

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

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

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

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

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

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一尽诉心中悲俳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

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

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至!H穷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

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

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⑵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

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

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

青衫泪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

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

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

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

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

,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

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

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

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溶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风物意——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

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4、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

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

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琵琶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

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

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

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

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

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

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

气;他神飞八极,自由3也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

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亳无拘束地游

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

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

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

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

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

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

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

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

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

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

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

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

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

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

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

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

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总理。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

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

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

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

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

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

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

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

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峨,危乎高哉"一句

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

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

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一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一困危之状如

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一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

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

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

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管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

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

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

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

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Q)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

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

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

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

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

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难"字.

4、赏析诗句:

⑴连峰去天不盈尺……破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

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

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

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

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

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

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

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

则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

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

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

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期JI练

⑴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这首诗。

6、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

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琵琶行》语文教案3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

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

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

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

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

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

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溶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

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费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演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

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

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潺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

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

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

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

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SL,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

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

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

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

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

"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

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

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

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

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

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

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

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

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

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

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

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了解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悲剧命运

2、体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用意

3、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恰当、新颖的比喻来描绘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战

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这段时期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集团互相倾轧,政治非常黑暗。白

居易青少年时代是在战舌杯口贫困中度过的,这使得他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29岁

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白居易从他的正义感和政

治上的进取心出发,对时政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屡次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指责皇帝的过失,

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量讽喻诗,对这段在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最有光

彩的历史,直至」几年以后白居易还颇为自豪。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

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反而因越职言事而得罪,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他送客海阳江边,

遇上一位弹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请她弹奏,听她诉说不的身世,诗人既同情她的飘泊憔悴,又

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悲人自悲,于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通过这一打击,使他早年的思

想理念逐渐动摇,而向佛道思想靠近。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了草堂,礼佛参禅,越到晚年,他。'中

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后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相交,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卒于洛阳。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创作必须民生疾苦,揭露社会时,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

千首。

二、教学"序"

诗人在《》中是借琵琶女沦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口译序

2、教师补充资料:

①在《江洲司马后记》中,白居易对司马之职,有一段议论:”若有人蓄器贮用,急用兼济

者,居之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尊,处之虽终身无闷。”

②白居易在被贬谪谪去江洲途中新写的《杂感》里,曾用控诉的口吻说:”是非不由已,祸

患安可防。”在以后的一些诗中,亦曾多次表露此种心情。

可见,怀抱"兼济天下",意欲有所作为不甘于“养志忘名"的诗人是不可能"恬然自安"

的。所谓“恬然自安"只不过是诗人在满怀激情而又难以排遣时的旷达之语和强自安慰的话。

三、教学诗篇

1、范读诗篇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自读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荻花声声思捻抹复挑六幺

迸虾蟆钿头银篦呕哑嘲晰

②找出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

③理清诗中所叙事情

3、交流自读题

四、作业

自读题②、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

二、新授

1、领读第1段

首句"潺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潺阳江头)、事件

(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

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

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

"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

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

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2、音乐的描写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

"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

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

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

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

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节节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节节错杂弹",

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

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8畏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

“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

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

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过程当中凝聚着无穷的力量,

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

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

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

留下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

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

心潮,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在曲终之后,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身世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

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

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出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3、教学第4、5两段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能。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

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

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潺

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e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

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

发出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

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

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就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

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

妒”情况和作者被贬之前的情况相比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

"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处境也是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因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的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

凄苦感人,因而反转过来又激起"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衣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

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4、小结课堂内容

三、作业

1、背诵诗中的一E殳音乐描写

2、熟读全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背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如裂帛"

二、新授

1、诗歌对音乐描写的特色

诗人以间接描写的手法,以听众的反映来尽写其魅力,”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

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三次弹奏,感情层层加深,颇具感染力。

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色——先分写,后合写

一、诗人一送客

二、琵琶女一弹乐

三、琵琶女——诉身世

四、诗人一抒慨叹

五、诗人、琵琶女一共鸣

3、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妙处

请学生从诗中找出有关景物、环境描写的词句

枫叶、获花、江水、秋月、潺阳地僻、灌江地低湿、黄花、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

村笛、呕哑嘲晰

这些环境或景物凄冷、苍凉、加上秋瑟瑟,更衬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苦,诗人的处境之遭,

心情之凉,在全诗中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4、分析字词的特色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用常得奇"处却俯拾皆是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句,用词虽常,却既能刻画出邀者之情切,见者之态姗姗,又使琵琶女那千种情思,万般风姿

跃然纸上。又如,第三段中“五陵年少争缠头"和"门前冷落鼓马稀"中的"争"和"稀"两字

虽虽通,却非常准确、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身世的巨大变化。

三、作业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明年秋,送客流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曲终收拨当心画

凄凄不似向前声

《琵琶行》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

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

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

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告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

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

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清

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泛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

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

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温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

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TB.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溶阳城。溶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温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皆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同步练习

背诵课文,用诗句回答以下问题。

1,酝酿氛围,成为千古名句的是","。

2。比喻乐声清亮、清脆的诗句是"",比喻乐声婉转轻快的诗句是"".

3.描写听觉和视觉的交织,如,,描写触觉的诗句如.

4。展示动态画面,如:,。

展示了琵琶弹奏的渐渐停息之美、冷涩凝绝之美,如:

5e

6.写出了沉浸之美,空镜头之美。此时音乐停了,情绪却不是空白,却还在延续,听众沉

浸在情绪的体验和艺术的享受之中,如","",",可见琵琶弹奏的效果。

7。琵琶的弹奏过程实际上是琵琶女情感心声的展现。如:,琵琶声的

激越、高亢、凄厉,中间的冷涩凝绝正是其悲愤、悲切心情的反映。同时,也是"同是天涯零落

人”的作者情感的曲折反映。

O发展空间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T,完成下列三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琵琶行》语文教案6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漫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

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

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

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

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

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硬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

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

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教学杂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在教研中发

现,有许多教师还没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沿用"工具说”的教学模式。

以《琵琶行》为例,许多教师仍是仅以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作为重点来处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诗中写琵琶女飘零憔悴

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依此引发出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对琵琶女不幸命

运的深切同情,抒写了自己天涯沦落之恨。长诗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作了出色的描写,把抽象的

音乐写得生动可感,令人击节称赏、津津乐道。如果在教学中仅把重点放在对音乐描写分析上,

比喻运用如何形象、动词如何准确、对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显等,是否又回到工具价值取向

上去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顺口与e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

性和模耦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学习《琵琶行》,在重视对音乐描写的同时,还要重视琵

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对音乐描写分析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点已多

有论述这儿重点对琵琶女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一解读。琵琶女的经历可分为得意和失意两个时期,

这两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出场来看,诗人在邀请她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个

不善于交际的女子,非常难请。她年轻时是否会这样呢?当时是长安有名的倡女,"曲罢曾教善

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一定以宠为荣,乐于见人。现在不愿见人,是

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并且自己已经从良,在这样的夜晚,不愿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何况诗

人邀见她也只是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为了他们自己饮酒助兴。

其次,从弹奏的技艺与效果来看,少年时的她弹奏技艺已经很高超,"十三学得琵琶成,名

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十三岁时就已学有所成,弹奏技

艺能让琵琶师心悦诚服,弹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贵重物品不计其数。但是五陵年少并不是因为欣赏

她的弹奏技艺,而是为了她"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颜。随着年龄的增大,弹奏技艺越来越精,

但“暮去朝来颜色故",容颜渐渐衰老,这时五陵年少又去另觅新欢,不再宠她,自己“门前冷

落鞍马稀",即使拥有"未成曲调先有情”技艺,也无人欣赏。与诗人相遇,弹奏了两首曲子,

弹者与听者陶醉在“仙乐”中,感情产生共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互相

了解之后,感情彼此沟通,找到真正的知音,这时的弹者与听者情感均达到高潮,"满座重闻皆

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读者也无不为之动容。

再次,从生活状况与思想状态来看,年轻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珍贵的妆

饰品被打碎,贵重的服饰被沾上酒污都全不在意,"春风秋月等闲度,今年欢笑复明年"时光在

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过去了,是何等的快乐、得意!后来容颜衰老,门前冷落,只好"委身为贾人

妇",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潺阳江边独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

月亮、缥缈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觉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无限的酸楚,孤独寂寞的夜

晚在梦中每每想起往日快乐的时光,禁不住啼哭,以泪洗面,又是何等的伤感、失意!

纵观琵琶女的经历,非常不幸。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显然自己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五陵年少争着送给她各种财物,

只是因为她的姿色,等她容颜不在,这些人也不再宠她,可见五陵年少是把她当作共自己消

遣的“玩物”来对待的,足见其命运的可悲。自己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钱财,而

不是夫妻间的感情,自己的感情无处寄托,感觉比较凄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时所谓

的."快乐""幸福",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客观的说,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

身原因,自己有家(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可见其是有家的)不归,以在风月场上飘摇为乐,后

来还不能认;青这一悲惨现实,着实令人可叹。

以上对琵琶女的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了剖析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丰富的人文内涵"

所要求的,在学习中应作为一个重点。

《琵琶行》同步练习

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潺阳(xun)枫叶(feng)瑟瑟(s。)迁谪(zhe)

B、慢捻(nian)霓裳(ni)六幺(yao)嘈嘈(cao)

C、幽咽(y力暂歇(zhan)乍破(zha)转徙(xi)

D、收拨(b。)裂帛(b6)钿头(dian)银麓(bi)

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①明年秋2委身为贾人妇事实3曲罢悯然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6整顿衣裳起敛容7恬然自安

8因为长句9暮去朝来颜色故10曲终收拨当心画

A、1256B、2347C、1389D、45910

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

4、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