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篇法医学知识制作:罗凤美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医学基础知识第三章死亡与尸体现象第四章机械性损伤第五章其他物理性损伤第六章机械性窒息第七章中毒第八章法医物证检验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法医学概述第二节法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三节法医学鉴定
第一节法医学概述
一、法医学的概念
1、定义
2、与医学的关系
3、与法学的关系
4、分支学科二、法医学的任务及学习法医学的目的
三、法医学的研究对象
一、法医学概述4、分支学科
(1)法医病理学:以尸体为对象(2)法医毒理学:主要研究各种毒物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中毒的原因、症状、病理变化、致死量和中毒方式等。(3)法医毒物分析:从事毒物的分离与鉴定(4)法医物证学:二、法医学的任务目的
1、明确法医学鉴定在侦察凶杀、伤害、强奸等案件中的作用,主动发现、提取、送检有关痕迹物证,增强破案能力。
2、有助于理解与运用法医学鉴定结论。
3、有利于解决人民纠纷
三、法医学的研究对象
1、现场勘验
2、尸体检验
3、活体检查
4、物证检验
5、文证审查
第二节法医学的起源和发展
1、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2、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公元907)
3、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
4、十四世纪后
5、新中国成立后
6、近代法医学家林几教授生平简介
7、法医学的现状与发展
第三节法医学鉴定
一、法医学鉴定的定义
二、法医学鉴定人
三、法医学鉴定程序
四、法医学鉴定结论的审查
五、法医学鉴定书
一、法医学鉴定的定义
它是指法医学鉴定人按照法律程序,对涉及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尸体、人身、物证及文证进行科学检验,并作出科学的结论。将鉴定结论书写成书面材料,称为法医学鉴定书。它是诉讼证据的一种,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证据作用。二、法医学鉴定人
法医学鉴定人:具有法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接受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解决刑事、民事案件中有关法医学问题的人。被聘请者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具有法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医师、法医学教师。
2、必须与诉讼双方或本案无关。3、取得鉴定人执业资格和鉴定资格。4、必须是公民。三、法医学鉴定的程序
1、接受委托或聘请
2、受理案件
3、检验:中心环节,必须全面、细致、合乎规范
4、作出结论
四、法医学鉴定结论的审查
1、审查鉴定人的资格
2、鉴定条件的审查
3、鉴定结论的审查(1)鉴定结论错误(2)鉴定结论模糊不清
第二章医学基础知识
(自学)第一节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第二节组织学基础知识第三节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组织学基础知识一、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二、组织:
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第三节生理学基础知识
一、主要脏器的生理功能二、常见生理、生化及化验指标
第三章死亡与尸体现象
第一节死亡
第二节尸体现象
第三节死后经过时间的推断
第一节死亡一、死亡的概念
二、死亡的分类三、死亡过程
四、假死五、安乐死一、死亡概念心脏死呼吸死脑死亡按心跳、呼吸、脑功能停止的先后顺序把死亡分为:1、心脏死:在死亡过程中,心跳停止先于呼吸停止和脑功能完全停止引起的死亡。2、呼吸死:(肺性死亡)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停止引起的死亡,呼吸停止后,心脏常常仍能跳动,由此可知呼吸停止是原发性的,而心跳停止是继发性的。3、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在内的全部脑机能完全的、不可逆的停止。此时,不论心跳呼吸和脊髓功能是否存在,即可宣告死亡。脑死亡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一些国家大都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综合起来大致可为以下分几方面:
(1)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2)脑反射全部消失(3)无自主呼吸(4)大脑电活动停止(5)脑循环停止脑死亡与植物人的区别
持续植物人状态是指思维、意识、智能、定向等高级功能障碍,是大脑新皮质的死亡,有自主呼吸。无自我活动能力:不能自行进食、二便失禁;能目视物体但无辨认能力;能听从简单的指令但不能领悟;能发音,但不能完整表达语意。二、死亡的分类
1、按死亡的原因分类:非暴力性死、暴力性死
2、按死亡的性质分为:他杀死、自杀死、灾害死
三、死亡过程
1、濒死期:此时大脑深度抑制。
2、临床死亡期:此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状态已扩大到延髓,呼吸心跳中枢极度抑制,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3、生物学死亡期:是全身各种组织、细胞的死亡,是死亡的最后阶段。
四、假死
假死诊断
1、眼底检查
2、线扎指头
3、荧光色素钠试验
4、瞳孔变形试验、
5、x线透视心跳
6、心电图检查
7、检查呼吸五、安乐死
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度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分别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第二节尸体现象
一、概念二、尸体现象(一)早期尸体现象(二)晚期尸体现象三、尸体的毁坏一、尸体现象概念
人死后,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功能逐渐消失,同时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使尸体发生一系列化学的物理的形态学的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使尸体呈现出特有的征象即为尸体现象,根据其在尸体上出现的时间顺序不同分早期和晚期尸体现象。研究尸体现象的意义:
1、确证死亡
2、推断死亡时间
3、提示死因
4、推测死亡情况及死后尸体位置变动情况。
(一)早期尸体现象
肌肉松弛
死亡发生后,尸体肌肉张力消失,而使肢体变软的现象。一般经1~2小时,待尸僵出现以后就结束。借此可估计死亡时间。表现:面部表情消失、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张、皮肤失去弹性、全身肌肉普遍松弛、各关节容易屈曲、四肢能作被动运动。死后由于皮肤弹性张力消失,因此在尸体受压部位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这种压痕是被动形成的不易消失,可在尸体表面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从而可推测尸体是否被翻转或移动,并提示死亡当时尸体所处的位置即防于何种物体上。尸冷
影响因素:外因周围环境温度覆盖物、衣着通风情况停尸物的传热性能内因胖瘦、年龄、死因法医学意义:测直肠或肝表面温度,推测死亡时间,一般在死后18小时内较准确。
尸斑
人死后,心搏停止,尸体血液依靠自身的重力,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坠积于未受压部位的血管中,从而在皮肤上显现出边缘不清、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块。分布:低下未受压迫的体表部位。发展:坠积期、扩散期、
浸润期
影响因素:尸斑出现的迟早与速度与外力压迫、血液性状有关
,还与死因、气温、皮肤路色泽等因素有关。
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红蛋白的氧合状态。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法医学意义:确证死亡;提示死因;估计死亡时间;判断死者临死时的体位姿势及有无移尸。尸斑分布发展尸斑发展尸斑颜色尸僵
定义:尸体各肌群发生僵硬而使关节固定。影响因素:环境因素、
死因、个体因素、体质等。
意义
:确证死亡;估计死亡时间;是否移尸。尸体痉挛
定义:是一种特殊的少见的肌肉僵硬现象,在死亡的一
瞬间,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未经松弛期,立即发生强直。它能把生命最后阶段的肌肉收缩状态不加改变地保留于死后,将肢体固定在临死时的姿势,或直接把临死时的表情固定下来,以局部痉挛多见。意义:尸体痉挛可以保留死亡时局部或全身的姿势,有助于自杀、他杀的判断
。
溺死的尸体手上紧握水中杂草自杀者手上紧握菜刀局部干燥
死后尸体局部表面,尤其是在湿润的创面和粘膜面,水分不断蒸发,以致局部变得干燥,外露真皮变薄变硬,颜色变伸,呈羊皮纸样外观,触之较硬,又称皮革样变。常见部位:表皮擦伤、表皮剥脱区、口唇、阴囊、大小阴唇、眼球结膜外侧三角形等。意义:保留擦伤形态。皮革样变自溶
尸体组织细胞受本身固有的各种水解酶的作用发生自家溶解、软化、液化现象。主要见于内脏: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程序隐私协议范文7篇
- 中医生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正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专题02 代词(第02期) 带解析
- 能源供应的应急预案
- 幼儿重阳节教育活动策划方案五篇
- ios培训师聘用合同
- 工业研发设计软件在各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 小轿车车辆租赁合同年
- 药店营业员聘用合同
- 城市基础设施修缮工程的重点与应对措施
- GB 12710-2024焦化安全规范
- 【牛客网】2024秋季校园招聘白皮书
- 2024-2025银行对公业务场景金融创新报告
- 2025届郑州市高三一诊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肿瘤中医治疗及调养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A卷)及答案解析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中石化高级职称英语考试
- 小学五年级英语阅读理解(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