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2024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2024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2024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2024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2024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2024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9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加热液体B.

检查气密性C.

倾倒液体D.

量筒读数2、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能除去氧气且不引人其他气体的是()A.硫B.木炭C.红磷D.铁丝3、溴酸钠rm{(NaBrO_{3})}是某种冷烫精的主要成分,对头皮有刺激作用,使用不当会引起皮炎rm{.}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是rm{(}rm{)}A.rm{+5}B.rm{+4}C.rm{+3}D.rm{-1}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rm{(}rm{)}A.酒精挥发B.潮湿的衣服变干C.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D.火药爆炸5、2017年安徽民生热词“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A.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烹调食物B.用碳酸氢钠作发酵粉C.用霉变油菜籽生成食用油D.用工业酒精勾兑饮用白酒6、下列有关实验分析合理的是()A.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收集的氧气更纯净B.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将燃着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点燃红磷并慢慢伸入集气瓶,塞紧瓶塞,导致测定结果偏低D.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要放入少量水,否则铁丝不能燃烧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酱油B.豆浆C.蒸馏水D.果汁8、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rm{.}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rm{(}rm{)}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C.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D.在山林中遇火灾,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9、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rm{(}rm{)}A.氮气rm{N_{2}}B.氧气rm{O_{2}}C.二氧化碳rm{CO_{2}}D.空气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我国最近已研究出新型水处理剂ClO2的新制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ClO2+2NaCl

11、甲、乙两同学在室温下各取50克某溶液分别做制晶体实验,甲将溶液蒸发掉1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1.2克(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将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2.4克,若两人实验结果都正确,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将原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补充溶质1.2克B.原50克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2%C.室温时,该溶质的溶解度为24克D.室温时,该溶质的溶解度为16克12、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的是()A.钢锭轧成钢板、木棍燃烧B.汽油挥发、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液态水凝成冰、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绿D.铁受热熔化、石蜡能燃烧13、化学方程式:2Mg+O22MgO读作()A.镁与氧气混合可得氧化镁B.镁加氧气等于氧化镁C.2个镁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D.在点燃条件下,每48份质量的镁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14、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A.rm{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不相同B.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C.rm{S}rm{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D.缓慢氧化和燃烧都放出热量15、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盐酸,向甲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恰好完全反应rm{.}再向乙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金属rm{x},充分反应后,两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相等,则rm{X}可能是()

A.rm{M}rm{g}B.rm{A}rm{l}C.rm{C}rm{u}D.rm{Z}rm{n}1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rm{(}rm{)}A.洁净的空气B.氧化铜C.纯粮食醋D.汽水17、将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其中变化的是。

()

A.

B.

C.

D.

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8、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

(2)水通电分【解析】

____;

(3)木炭燃烧:____;

(4)红磷燃烧:____.19、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的科学.20、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______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______;石蜡燃烧后还生成______,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21、用“分子”;“原子”“元素”“离子”填入下列空格.

rm{(1)}水是由水____构成rm{(2)}汞是由汞____组成。

rm{(3)}氧气是由氧____构成rm{(4)}氯化钠是由____rm{_}构成.22、阅读下列科普文章:通常情况下;钾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钾的熔点很低,只有63℃,也就是说,只要温度升高到63℃,金属钾就变成水银般的液体了。钾的密度很小,它比水还轻。钾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与水反应剧烈,当把一块钾放入水中时,你就会看到它不断地浮起落下,周身还冒出火焰。一会儿再看,水中的钾就消失了。原来,它跟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钾与酸的水溶液反应更加剧烈,几乎能达到爆炸的程度。回答下列问题:

(1)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四点)

(2)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23、将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或俗名或化学式填入表中:

。物质的化学名称氢氧化钠物质的俗名消石灰生石灰物质的化学式评卷人得分四、计算题(共3题,共15分)24、下面几位同学是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四个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探究:

[实验一]小强采用A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拉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______25、小明同学课下自制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对水通电分解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此实验.

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两种气体.请回答:

(1)气体a为______;它连接的是电源的______极.

(2)如何检验左侧试管中的气体______.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26、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变化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4题,共24分)27、某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为请根据此图填写下列空白:

rm{(1)}若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则rm{x}的一般取值范围是______,该结构表示______rm{(}填“阳离子”或“阴离子”rm{)}

rm{(2)}若该元素为金属元素,则rm{x}的一般取值范围是______,该结构表示______rm{(}填“阳离子”或“阴离子”rm{)}

rm{(3)}若该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则rm{x}应为______.2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装置:

rm{(1)}请写出用rm{A}装置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

rm{(2)}收集氧气时不宜用rm{D}装置,其原因是什么?用rm{C}装置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rm{(3)}用简单的方法验证所得的气体是氧气.29、用“”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汞原子,下图是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微观模拟图rm{.}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此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rm{(}写名称rm{)}

rm{(2)}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rm{B}到rm{C}变化的实质是______;

rm{(3)}画出氧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30、物质变化的奥秘。

现有下列变化:rm{垄脵}食品变质rm{垄脷}镁在空气中燃烧rm{垄脹}氮气液化rm{垄脺}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rm{垄脻}煤炭液化rm{垄脼}动植物呼吸rm{垄脽}植物的光合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rm{(}填序号rm{)}______.

写出反应rm{垄脷}和rm{垄脺}的化学方程式;并表明所属基本反应类型:

rm{垄脷}______,反应类型______rm{.}rm{垄脺}______;反应类型______.

反应rm{垄脺}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_____.

rm{(2)}现有下列选项:rm{a.}原子数目rm{b.}原子种类rm{c.}分子数目rm{d.}分子的种类rm{e.}元素种类rm{f.}元素化合价rm{g.}物质种类rm{h.}物质的总质量。

在变化rm{垄脺}中保持不变的是rm{(}填序号rm{)}______.

rm{(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若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rm{m_{2}}与rm{m_{1}}之差表示______的质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D;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解析】【答案】B2、C【分析】解:A;硫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错误;

B;木炭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C;红磷与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正确;

D;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错误;

故选C

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判断即可.

根据物质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进行判断,生成物中不能有气体产生解答.【解析】【答案】C3、A【分析】解:溴酸钠中rm{Na}元素的化合价为rm{+1}价,rm{O}元素的化合价为rm{-2}价;

设rm{NaBrO_{3}}中rm{Br}元素的化合价为rm{x}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rm{0}则。

rm{+1+x+(-2)隆脕3=0}

解得rm{x=+5}

故选:rm{A}

本题可根据溴酸钠的化学式为rm{NaBrO_{3}}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rm{0}来计算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

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学生应通过本题的信息学会抽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明确化学式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解析】rm{A}4、D【分析】解:rm{A}酒精挥发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潮湿的衣服变干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火药爆炸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rm{.}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rm{.}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rm{.}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解析】rm{D}5、B【分析】解:rm{A.}亚硝酸钠有毒;不能用来代替食盐使用,故错误;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无毒且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受热膨胀使面松软多孔,所以正确.

C.霉变花生具有毒性很大的黄曲霉毒素;有致癌作用,不能用来压榨食用油,故错误;

D.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是一种有毒的物质,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亚硝酸盐有毒来分析;

B.根据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判断.

C.根据霉变食品的危害考虑;

D.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要熟记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解析】rm{B}6、B【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与实验分析。要求学生熟习掌握相关实验操作以及操作注意事项,能正确分析相关操作原理。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与实验分析。要求学生熟习掌握相关实验操作以及操作注意事项,能正确分析相关操作原理。

A.排水法收集氧气【解答】

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收集的氧气不纯,混有空气,故A选项分析不合理;因燃烧放热,所以会有大量的气体从瓶口逸出B.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将燃着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在空气中木条无明显变化;在氧气中木条燃烧加剧;在二氧化碳中木条会熄灭,观察其现象可以鉴别它们,故B选项分析合理;塞紧瓶塞,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故C选项分析不合理;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点燃红磷并慢慢伸入集气瓶rm{(}因燃烧放热,所以会有大量的气体从瓶口逸出rm{)}塞紧瓶塞,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故C选项分析不合理;或沙rm{(}否则瓶底会炸裂,故D选项分析不合理。

rm{)}

D.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要放入少量水rm{(}或沙rm{)}否则瓶底会炸裂,故D选项分析不合理。【解析】rm{B}7、C【分析】略【解析】rm{C}8、D【分析】解:

A;遇到意外;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通过电话向他人救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救助力量,故A正确;

B;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加剧燃烧,故B正确;

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故C正确;

D;山林中遇到火灾;顺风方向是火势蔓延的方向,不能顺风跑,否则有可能脱离不了火场,故D错误.

故选D.

遇到意外情况;不要慌乱可根据情况进行自救或求救: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处于烟雾较浓的火场时,用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

火灾发生时,被困人员应该沉着镇静,设法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自救;学会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解析】rm{D}9、B【分析】解:rm{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防腐等,适宜食品包装充气.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加快食品的变质,不适宜食品包装充气.

C;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适宜食品包装充气.

D;空气可以防止食品直接挤压.

综上所述rm{.}最不适宜充入的是氧气.

故选B.

食品包装袋充气一方面是防止食品破碎;另一方面是要防止食品因缓慢氧化而变质,据此结合常见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rm{B}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CD【分析】

A、由物质乙的微观构成可知,乙的一个分子由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乙物质的化学式为NaClO2;设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2=0,解得x=+3;故A不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有两种,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B不正确;

C;反应前的三个分子中共含有4个氯原子、4个氧原子和2个钠原子;反应后生成的三个化合物的分子中仍含这三种元素的10个原子;因此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

D、甲物质的分子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物质甲的化学式应写为Cl2;物质乙、丙、丁的化学式分别为NaClO2、ClO2、NaCl,并且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都为2;因此该反应的化学式应为Cl2+2NaClO2═2ClO2+2NaCl;故D正确.

故选CD.

【解析】【答案】A;根据物质乙的微粒的构成;写出物质乙的化学式;利用化合价原则,由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

B;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C;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判断反应前后原子的变化情况;

D;根据各微粒的构成写出化学式;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1、AC【分析】解:A、开始蒸发的10g水要达到饱和,共需要溶质为:=x=2.4g,2.4g-1.2g=1.2g.因此将原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补充溶质1.2克.故选项正确;

B、原50克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9.4%;故选项错误;

C、据:=得;s=24g,故选项正确;

D;溶解度为24g;故选项错误;

故选A;C

当甲将溶液蒸发掉1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1.2克,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甲、乙取得是同一种溶液,当乙将溶液蒸发掉1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时也得晶体1.2克,再蒸发5克水时,得到晶体1.2克,由此可以推出:开始蒸发的10g水要达到饱和,共需要2.4g溶质,因此将原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需补充溶质1.2克.根据溶解度公式:=解得溶解度为:s=24g.

本考点考查了有关固体溶解度的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即考查了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计算能力,综合性比较强,一定要理解记忆,综合把握.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解析】【答案】AC12、BD【分析】解:A;钢锭轧成钢板属于物理变化、木棍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汽油挥发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液态水凝成冰属于物理变化、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绿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铁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石蜡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BD.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答案】BD13、CD【分析】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读法错误;

B;“+”应该读作“和”;“=”应该读作“生成”,读法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点燃的条件下每两个镁原子跟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读法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8份质量的镁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读法正确.

故选:CD.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问题.【解析】【答案】CD14、AD【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熟悉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解答】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铁缓慢氧化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产物不同,故A说法正确;B.Ⅰ、Ⅱ两类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故B说法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产生白烟,磷在氧气中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白烟,故C说法错误;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故D说法正确。故选AD。【解析】rm{AD}15、AB【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的理解,学生依据题意分析即可。【解答】rm{Fe+2HCl=FeCl_{2}+H2隆眉}rm{56}rm{73}rm{Mg+2HCl=MgCl_{2}+H_{2}隆眉}rm{24}rm{73}rm{2Al+6HCl=2AlCl_{3}+3H_{2}隆眉}rm{54}rm{219}rm{Zn+2HCl=ZnCl_{2}+H_{2}隆眉}rm{65}rm{73}铜属于不活泼金属,与酸不反应。由于稀盐酸和铁恰好完全反应,因此为了使rm{X}和铁得到的氢气一样多,乙烧杯中的稀盐酸也必须全部参与化学反应,即rm{X}应该是过量的,即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酸溶液消耗的rm{X}比铁少,根据化学方程式不难看出rm{X}有可能是镁或铝,故A、rm{B}符合题意。故选AB。【解析】rm{AB}16、BC【分析】解:rm{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氧化铜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C;纯粮食醋中含有水、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汽水中含有水、糖类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B.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rm{.}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rm{.}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进行.【解析】rm{BC}17、CD【分析】

A;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溶液都呈碱性;随着与稀盐酸的反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呈中性,盐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图所表示的溶液pH变化逐渐变大至呈碱性与实验事实相反;故A不正确;

B;稀加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溶液质量增加与稀加稀盐酸的量相等;而与碳酸钠反应时由于放出气体,溶液增加量小于所滴加的稀盐酸的量;图所示的溶液增加的曲线没有完全反映出这一增加量的不同;故B不正确;

C;开始滴加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产生气体;至氢氧化钠安全反应后,盐酸开始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图示的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与反应事实相符;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都生成氯化钠;所以,随稀盐酸的滴加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持续增加,至恰好完全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变化;图示过程与反应事实相符,故D正确;

故选CD.

【解析】【答案】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即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向其混合溶液中滴加的稀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继续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8、略

【分析】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

(4)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故答案为:(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2)水氢气+氧气;(3)碳+氧气二氧化碳;(4)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解析】【答案】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19、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分析】【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知道了物质的用途,我们就需要制取该物质,化学可以帮助我们制取新物质.

故答案为: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来回答本题.20、略

【分析】解:

(1)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

(1)小;

(2)a;

(3)水;二氧化碳.

(1)根据蜡烛能浮在水面上;比较蜡烛和水的密度;

(2)根据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分析;

(3)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分析.

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如果学生了解石蜡的成分,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就能正确解答.【解析】小;a;水;二氧化碳21、(1)分子

(2)元素

(3)分子

(4)离子

【分析】【分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物质的元素组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掌握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rm{(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填:分子;

rm{(2)}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故填:元素;

rm{(3)}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填:分子;

rm{(4)}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填:离子;离子。

【解析】rm{(1)}分子分子

rm{(1)}元素

rm{(2)}元素分子

rm{(2)}离子

rm{(3)}分子22、银白色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小能和水反应【分析】解:(1)钾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熔点很低,钾的密度很小。

故填:银白色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小。

(2)钾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反应等。

故填:能和水反应。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解析】银白色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小能和水反应23、略

【分析】

氢氧化钠的俗名是火碱;烧碱、苛性钠;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

故答案为:。氢氧化钙氧化钙烧碱或火碱、苛性钠NaOHCa(OH)2CaO

【解析】【答案】根据课本常识和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之间的联系来回答.化合物的命名时要从后往前读作某化某;书写化学式时要注意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四、计算题(共3题,共15分)24、略

【分析】

实验一: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现象是红色变黑色;小强测得实验结果:25mL-22mL=3mL,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加入铜丝量太少.故答案为:(1)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2)Cu+O2CuO;红色变黑色;(3)<;③;

实验二:本实验也体现了氮气难溶于水,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有可能有以下几点: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就读数;如果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五分之一,就说明操作太慢,致使装置内的部分空气逸散出来.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燃烧的现象是: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故答案为:(1)氮气;难溶于水,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装置内的部分空气逸散出来,就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体积大于五分之一;(3)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P+O2P2O5

实验三: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严密;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注射器活塞在11mL刻度处;若不使用弹簧夹,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有大量的白烟冒出;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试管冷却后,注射器活塞最后向左移动.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等,会造成实验失败.故答案为:(1)气密性良好;(2)注射器活塞在11mL刻度处;(3)有大量的白烟冒出;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试管冷却后,注射器活塞最后向左移动;(4)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等;

实验四:烧杯可以盛放较多量的液体药品: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镁与氧气反应,集气瓶内压强减少,内外产生压强差;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21%;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故答案为:(1)烧杯;Mg+O2MgO;镁与氧气反应;集气瓶内压强减少,内外产生压强差;(2)21;氮气;

【解析】【答案】本题用铜丝;白磷或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本探究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铜丝、白磷或红磷的量,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生成物的状态一般要求是固态等.如果控制不好条件,进入集气瓶中水体积会小于五分之一.如果装置内的部分空气逸散出来,就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体积大于五分之一.符号表达式的书写要正确,本实验也体现了氮气难溶于水,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25、略

【分析】

(1)由图可知a与电源负极相连;与负极相连的是氢气;

(2)左侧试管中的气体是氧气;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方法是:将试管取出倒转,用带火星的木条迅速放到试管口,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4)氢气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5)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有水雾出现,可得出氢气燃烧有水生成;

用水摸烧杯的壁,烧杯比发烫,说明此反应中伴随能量变化,把化学能变为了热能,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6)因为氢气的燃烧产物为水;故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称为“零排放”汽车.

故答案为:(1)氢气负极。

(2)将试管取出倒转;用带火星的木条迅速放到试管口,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水氢气+氧气。

(4)难溶于水或密度比水小。

(5)。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备注①点燃纯净的氢气发出淡蓝色火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水氢气+氧气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有水雾出现有水生成③用手轻轻触摸烧杯烧杯发烫说明此反应中伴随能量变化,把化学能转变成了热能(6)④

【解析】【答案】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电极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正确书写文字表达式;根据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6、略

【分析】解:(1)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方程式为:2H2+O22H2O;

(2)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3)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为:(1)2H2+O22H2O(2)C;(3)物理变化.

(1)根据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

(3)根据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物质的变化等.

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及其原子种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实质并结合图示依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解析】2H2+O22H2O;C;物理变化五、简答题(共4题,共24分)27、略

【分析】解:rm{(1)}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rm{geqslant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由图示,该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为rm{2+8=10}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rm{x=5}时,为硼,为非金属元素,则rm{x}一般取值范围是rm{6leqslantx<10}属于阴离子.

rm{(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rm{<4}由图示,该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为rm{2+8=10}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则rm{x}一般取值范围是rm{10<xleqslant13}属于阴离子.

rm{(3)}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rm{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该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则rm{x}应为rm{2+8=10}.

故答案为:rm{(1)6leqslantx<10}阴离子;rm{(2)10<xleqslant13}阳离子;rm{(2)10<xleqslant

13}.

rm{(3)10}根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rm{(1)}由图示,该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为rm{geqslant4}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rm{2+8=10}根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rm{(2)}由图示,该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为rm{<4}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rm{2+8=10}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rm{(3)}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rm{8}【解析】rm{6leqslantx<10}阴离子;rm{10<xleqslant13}阳离子;rm{10}28、解:(1)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试管口无棉花,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反应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由于装置D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不能用该法收集;

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进行判断;

(3)验证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1)2KClO32KCl+3O2↑;

(2)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满;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即可证明.【分析】

rm{(1)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试管口无棉花,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据此书写符号表达式;

rm{(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助燃性;据此解答;

rm{(3)}验证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进行判断.

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并了解氧气的助燃性进行检验和验满,难度不大,掌握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解析】解:rm{(1)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试管口无棉花,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反应方程式为:rm{2KClO_{3}dfrac{underline{MnO_{2}}}{triangle}2KCl+3O_{2}隆眉}

rm{2KClO_{3}dfrac{

underline{MnO_{2}}}{triangle}2KCl+3O_{2}隆眉}由于装置rm{(2)}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不能用该法收集;

用rm{D}装置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进行判断;

rm{C}验证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rm{(1)2KClO_{3}dfrac{underline{MnO_{2}}}{triangle}2KCl+3O_{2}隆眉}

rm{(3)}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满;

rm{(1)2KClO_{3}dfrac{

underline{MnO_{2}}}{triangle}2KCl+3O_{2}隆眉}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即可证明.rm{(2)}29、略

【分析】解:rm{(1)}此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氧原子和汞原子;

rm{(2)}在图示rm{B}中存在单个的汞原子和氧原子,而图示rm{C}中则存在氧分子和聚集的汞原子,所以该过程是rm{(}每两个rm{)}氧原子结合成rm{(}或构成;或组合成rm{)(-}个rm{)}氧分子,rm{(}许多rm{)}汞原子聚集成rm{(}或构成rm{)}金属汞的过程;

rm{(3)}氧的质子数是rm{8}所以核外电子分两层排布,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