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6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2、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3、引起温室效应、酸雨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C.氮氧化物、二氧化硫D.二氧化碳、氮氧化物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植物用地118492113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5、某研究小组用100mL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定期取样测得种群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B.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C.若换成50mL相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K值降为原来的1/2,最大种群密度也降为原来的1/2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6、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人类共同的命运承担起大国责任。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一直稳定在峰值以下水平或逐年递减的情形;碳中和是指通过自然的植物光合作用、人工的营造林活动等方式固碳,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B.生态系统中CO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D.植树种草、秸秆还田等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7、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螟蛉有子,螺嬴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菜花黄,蜂闹房”体现了消费者对农作物传粉具有重要作用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8、“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C.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是增加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9、《孟子·梁惠王上》说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不违农时,体现了生物因素对于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B.斧斤以时入山林,说明间歇性砍伐,可源源不断获得“材木”C.使用大孔渔网捕鱼,则可以保证鱼鳖不可胜食(鱼鳖吃不完)D.“食鱼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我县某乡盛产葡萄,但果园内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乡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了污染同时也提高了葡萄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11、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2、美国某海岸岩石潮间带的相关动物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其中一块样地每周检查并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四年后,藤壶绝迹,只剩下贻贝和海藻;另一块对照样地则几乎未发生改变。paine又继续在千里之外的新西兰西海岸进行了相似研究,并取得相似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竞争者的资源获取能力C.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1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宾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14、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6、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7、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18、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19、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20、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22、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试验,实验组放置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诱杀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来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种群数量。防治过程中应将三化螟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23、外来种福寿螺畜牧食量大与繁绒速度快;对树木信息地水植物的现成威胁。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常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水体治疗。为研究福寿螺对上述两种沉水植物的养养饮食情况,科研人员在株培轮叶黑藻和花狐尾藻的水槽中放入福寿螺,测得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化如图所示。
(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污染。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该治理摘施随顺的生态学基础原理主要有_________,引入的轮叶黑藻、花狐尾藻应该具备的条件有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条)。
(2)福寿螺对藻类群密度的影响属于_________(填写“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数据分析;福寿螺偏好取食_________,福寿螺对两种沉水植物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
(3)大蒜种植物区中;福寿螺存在于逃逸现象,研究发现大蒜分流的大蒜素可以有效杀灭福寿螺,为进一步研究大蒜素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处理福寿螺,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4、南极自然环境是地球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Crooked湖是南极的淡水湖之一;该湖的主要食物以及这些食物的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
Crooked湖的食物营养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____________。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共同的流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与鄱阳湖相比,Crooked湖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该湖中存在某一条食物链,那么能量在两种相邻的生物间的传递效率一定在10%-20%之间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指标样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g•kg-1)草本植物种数(种)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弃耕地(对照)0.260.091.13.10.6禁牧草地0.660.362.69.41.7人工灌木林0.770.422.87.40.8人工乔木林1.370.271.610.01.1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_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______。26、微囊藻和绿藻常共存于同一水体环境;绿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浮游动物的重要饵料。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难被降解的藻毒素,严重威胁水体安全和人类健康。
(1)调查水域中的_____共同构成生态系统。微囊藻产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水生动物的中毒和死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其_____。
(2)研究者在不同时期采集湖水样本,测定微囊藻及部分水生动物可食用组织的藻毒素含量,结果如下表。水生生物种类分布食性藻毒素含量(μg/g干重)微囊藻暴发初期微囊藻暴发期微囊藻暴发初期微囊藻暴发期微囊藻浮游——2.037.14铜锈环棱螺底栖以有机碎屑;浮游。
藻类等为食0.633.69鲢鱼水体上层主要以浮游藻类为食1.0512.936翘嘴红鲌水体中上层以鱼、虾为食1.1135.91鲤鱼水体下层以有机碎屑、幼螺、藻类等为食0.4711.07
表中所示生物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间,形成了湖泊群落的_____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的结果。推测调查水域的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理由是_____。
(3)研究者获得一株棕鞭毛虫(以浮游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为研究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清除能力和降解藻毒素的效果,采集表层下40cm的富营养化湖水注入透光透析袋中,添加棕鞭毛虫后放置于原位,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
①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
②实验结果表明,棕鞭毛虫能够_____水体中的藻毒素。有人认为,微囊藻在生存压力下会释放更多的藻毒素。为使实验结果更严谨,还应检测的两组数据是_____。
③由图可知,棕鞭毛虫对湖泊群落的影响是_____。
(4)若要将棕鞭毛虫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
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A正确;
B;图中的C点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
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C错误;
D;不同生存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同,D错误。
故选A。2、B【分析】【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2;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弃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由“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可知,该演替是人为因素引发的,C正确;弃耕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错误。选B。3、A【分析】【分析】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减少碳排放有利于改善温室效应状况。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详解】
由分析可知;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引起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引起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氟化物和氮氧化物,A正确,BCD错误。
故选A。4、B【分析】【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来说;一般用标志重捕法,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弱,一般用土壤取样器取样;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多少,根据题意和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分析表格中个体数量部分,发现农用地第一层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
【详解】
A;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分析表格中类群数可见;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正确;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
D;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的结论;D错误。
故选B。5、C【分析】【分析】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一般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增长曲线呈“S”形。
【详解】
A;a~c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
B、c时刻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为0,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应为K/2,因此b时刻种群密度为c时刻的1/2,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B正确;
C、若换成50mL相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K值降为原来的1/2;最大种群密度与原来相同,C错误;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C。6、B【分析】【分析】
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实现“碳中和”,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CO2排放总量,同时促进CO2消耗总量;具体做法有: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
【详解】
A、碳循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主要是以CO2的形式;A正确;
B、生态系统中CO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燃烧;B错误;
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C正确;
D;通过植树造林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与焚烧秸秆相比,秸秆还田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见植树种草、秸秆还田都属于实现碳中和的方法,D正确。
故选B。7、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的是蜾蠃捕捉螟蛉,喂它的幼虫,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A错误;
B;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最活跃的成分;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菜花黄,蜂闹房”体现消费者对作物传粉的作用,B正确;
C;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D正确。
故选A。8、B【分析】【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并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方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A正确;
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中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某个生态系统就可实现的,B错误;
C、实现“碳中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提高生产者对CO2的消耗;C正确;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D正确。
故选B。9、A【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文学艺术创作、旅游、美学价值等。
2;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
【详解】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于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A错误;
B;“斧斤以时入山林”;即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说明间歇性砍伐,提供给林木生长的时间,可源源不断获得“材木”,B正确;
C;“数罟不入池”;即密网不进池塘捕鱼,幼龄的鱼类得以逃生,以保持鱼群一定的增长率,鱼鳖就不会吃完,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等;故“食鱼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能量转换,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殖量,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有机肥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故有机肥的施入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B错误;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多级利用,而不会使能量循环利用,C错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通常靠人的作用,物种比较单一,其稳定性不会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CD。11、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12、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详解】
A;从题图看;海星是顶级消费者,生态学家paine在其中一块样地中持续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由以上题干信息可知,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A正确;
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捕食者对哪种被捕食者摄取量更大;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可知;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实验要遵循平行重复原则;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D正确。
故选ACD。13、A:B:C【分析】【分析】
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传递到动物,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以化石燃料的形式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详解】
A、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如CO2)可以参与碳循环;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环保礼炮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B正确;
C;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观察土壤微生物对可降解气球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要用来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要在尽可能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进行灭菌,D错误。
故选ABC。14、A:C: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详解】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
D;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16、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7、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循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20、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1、略
【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前者需要理想的条件,后者出现的原因是由环境阻力。
【详解】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点睛】
K值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数量。S型曲线中K/2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Sa/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22、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在水稻的叶片上;但产卵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化螟虫卵不能移动,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
(3)在稻田引入三化螟的天敌,增加了三化螟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解析】对照组信息素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生物种群的繁衍样方法环境阻力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23、略
【分析】【分析】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3;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4;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5;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详解】
(1)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主要有自生,协调原理。引入的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的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才能起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2)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福寿螺牧食藻类,所以福寿螺对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加入福寿螺以后轮叶黑藻的生物量明显下降,但是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下降不明显,说明福寿螺偏好取食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轮叶黑藻明显下降,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超过轮叶黑藻,导致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蒜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福寿螺的死亡率。据图分析,与蒸馏水组(对照组)相比,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大蒜素的浓度越大,福寿螺的死亡率越大。【解析】(1)自生;协调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
(2)密度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随着大蒜素浓度增加,福寿螺死亡加快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4、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食物链有3条:①鞭毛藻→枝角类动物;②鞭毛藻→桡足类动物;③鞭毛藻→变成虫等原生动物→枝角类动物。生态系统成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
(1)据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同化的能量一般有三个流向:①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②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但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会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因此,图中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共同的流向有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链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与鄱阳湖相比,Crooked湖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原因是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
(4)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假设该湖中存在某一条食物链,那么能量在两种相邻的生物间的传递效率不一定在10%-20%之间,因为某一条食物链中的两种相邻的生物不是相邻的两个营养级。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题意作答。【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某影视公司与某影视平台关于作品版权购买的合同
- 2024年金融服务保密协议
- 2024年网络营销推广合作协议(版)
- 2024年限定区域食用菌健康产品销售代理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WXLX09009(2024版)5G通信基站建设与运营合同3篇
- 2024版外聘教师合同范本
- 2024版代理记账公司员工保密协议与绩效考核相结合3篇
- 2025年度微电影制作与国内外发行代理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抵押贷款三方担保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不锈钢家具安装与定制合同3篇
- 投资合作备忘录标准格式
- 职场吐槽大会活动方案
- 《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设计规范》
- 微波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指南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JTG 3441-202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 羊肉销售人员工作汇报
- 律所标书模板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四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美术概论-课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