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苏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苏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苏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苏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低于正常值时,糖原都能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C.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D.体温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2、将某种细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细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若继续培养,该细菌的种群数量可能减小C.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1,其它条件不变,则其K值小于aD.若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其K值为2a3、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互利共生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B.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数值);其中正确的是()

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兔→狼”这一捕食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6、1936年;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其后五年期间环颈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这五年期间,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在这五年期间,环颈雉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种群的λ值均大于1C.自引入到该岛屿开始,环颈雉种群内部就出现了竞争现象D.引入环颈雉可使该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土壤微生物对促进物质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用特定的方法可以测得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质中最为活跃的组成),土壤微生物量碳=同一土壤样本中不灭菌量碳-灭菌量碳。科研人员测定了玉米生长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和土壤纤维素酶的活性(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各种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都存在高峰值B.“不刨掉玉米茬+N肥、P肥、K肥”组对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肥力最有利C.“不刨掉茬”组都比“刨掉茬”组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繁殖D.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升高可通过促进玉米根茬分解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近期国内多地爆发新冠疫情,奥密克戎BF.7变异株是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如图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时间段曲线①含量低,但曲线②含量上升的原因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但未释放B.曲线①在乙时间段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巨噬细胞对其进行了吞噬和处理C.丙时间段主要进行特异性免疫过程,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识别抗原后产生大量抗体D.丙时间段T细胞的免疫指标较高的原因是其同时参与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9、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①表示Na+、Cl-、葡萄糖等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不可能是皮肤10、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导致组织水肿B.与乙端相比,甲端的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增多C.②中含有胆固醇、抗体、尿素、乳酸等物质D.①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11、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的方法合理的是()。编号实验内容获取数据的方法①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使用标志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③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数量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调查④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设置0℃、37℃、100℃三个温度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12、如图是加利福尼亚北美夏旱硬叶常绿灌丛的两个黑尾鹿种群的存活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把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的一条曲线)。高密度种群(每2.6km2约64头鹿)处于受管理的地区,在那里通过火烧来维持开阔的灌木和草本植被,以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低密度种群(每2.6km2约27头鹿)处于未受管理的地区,老的灌木已有十年未火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黑尾鹿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密度较低的区域,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C.存活曲线由种群个体本身寿命决定,与种群密度无关D.高密度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13、下图表示在光照强度为660lx(未达到光饱和点)时(其他条件均适宜),小球藻和鱼腥藻单独培养的生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估算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出的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变化趋势B.混合培养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但不利于鱼腥藻的繁殖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鱼腥藻和小球藻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由于不存在生存斗争,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14、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寄生关系C.“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中的物质和能量可被植物利用15、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导致患者肌肉瘫痪D.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16、某自然保护区处于慢慢恢复阶段,人工投入了较多的物质和能量。为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生物的生存情况,科研机构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如下图所示(单位:103KJ/(m2·a)):。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甲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12102562933868—初级消费者25288564A192次级消费者6323B1968三级消费者18C10—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B.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5267×103KJ/(m2·a)C.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119,“C”的数值为3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7%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8、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外部因素有气候、_______、天敌、_______等。19、请补充完成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填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功能繁殖和____的基本单位____特征具有____和空间特征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开放性、自我调节性

①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20、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到_______,又从_______回到_______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_______。21、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23、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其来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24、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3分)26、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3题,共18分)27、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的有关实验。

①图为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配制系列浓度溶液的操作示意图(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的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该操作体现对照实验的________原则。

②若该实验是探究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则做该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观察指标。28、下面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

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等。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实验操作只能在神经元A上完成)如下:

①先用剪刀将神经元A的实验位点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神经纤维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2,若出现了肌肉收缩现象,则神经元A为_____________神经,反之则为_____________神经。

(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如下: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________,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传递。29、生态学家在德昌县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其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_关系。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紫茎泽兰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非选择题(共4题,共24分)30、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数值。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B表示桑树的___________。图中的B1表示蚕的___________能量。

(2)桑树同化的能量A=________(填字母);一般情况下D/A的比值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3)蚕沙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___________形式流向鱼。向鱼塘中投入过量蚕沙对生态系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数千万亩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______模型。

(2)通常采用_____法调查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的关键在于_________。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

(3)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____________,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鄂尔多斯草原群落的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3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哪个箭头是不应存在的?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

(3)图中食物链含有_______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________________。

(4)E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33、某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分化受等位基因M、m控制。研究发现,含基因M的受精卵发育成雄株。该植物刚萌发形成的嫩茎有绿色、紫色与红色三种类型,依次由基因aB、ab;a控制;且前者对后者完全显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中;绿茎雄株有___种基因型,紫茎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2)在一个该植物的种群中;雌株与雄株的数目比为1:1,m基因的频率为___。

(3)紫茎雄株与绿茎雌株杂交;子代中出现一部分红茎个体。子代中出现绿茎雌株的概率为___。正常情况下,亲本中的紫茎雄株能产生____种基因型的花粉。

(4)该植物的嫩茎具有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研究发现,雄株萌发产生的嫩茎数量多;品质好。为让杂交子代全为雄株,育种工作者成功培育出一种“超雄株”。

①该“超雄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育种工作者培育“超雄株”采用的方法可能是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分析】

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肌糖原不分解,A错误;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由于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随之减少,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点睛】

注意与下丘脑有关的生命活动调节的总结:

(1)作为效应器;分泌多种激素:如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2)作为感受器;如感受渗透压的升降的渗透压感受器;

(3)作为调节中枢,如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2、D【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a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A正确;

B;若继续培养;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逐渐减少,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的不断积累,该细菌的种群数量可能减小,B正确;

C;题干中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中时;环境容纳量为a,而环境容纳量受营养物质、空间、天敌等影响,因此若将细菌菌接种在5mL培养液中,培养条件同上,其环境容纳量(K值)将减小,C正确;

D;若在10mL培养液中接种细菌的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增加,因此K值不会增大,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微生物的培养来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S型曲线的理解,尤其是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核心。3、B【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2;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该鲤鱼上钩后;释放的遗留在钓钩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给同种鲤鱼提供信息,从而使同种鲤鱼避免诱骗上钩,这种习性属于种内互助.

故选B.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C【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成分,产生,生理作用等,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5、C【分析】【分析】

a表示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h表示第二营养级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用于自身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d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表示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表示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能量的传递效率指能量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能量利用率通常是指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最高营养级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详解】

A、图中b=h+c;A错误;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h)/a×100%或c/a×100%;B错误;

C;“草→兔→狼”这一捕食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狼摄入的能量,而狼摄入的能量属于兔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属于d,C正确;

D;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但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C。6、D【分析】出生(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在这五年期间,种群数量由25增长到138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A正确;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环颈雉新引入到该岛屿,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在这五年期间,每年的种群数量都比前一年多,所以λ值均大于1,B正确;种群内部的竞争现象一直存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会越来越激烈,C正确;由于环颈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竞争力强,本地物种往往被其取代,导致其他的本地物种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7、D【分析】【分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玉米茬的有无及施肥情况;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据图可知;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最终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图示各种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都存在高峰值,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与其他处理组别相比,同等处理时间下,“不刨掉玉米茬+N肥、P肥、K肥”组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纤维酶活性均最高,说明土壤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肥力最有利,B正确;

C;据图分析;在实验范围内,与“刨掉茬”组相比,“不刨掉茬”组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都较高,说明“不刨掉茬”组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繁殖,C正确;

D;该实验并未涉及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碳之间的关系;故不能说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升高可通过促进玉米根茬分解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A:B:D【分析】【分析】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

【详解】

A;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甲时间段曲线①含量低,但曲线②含量上升的原因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但未释放,A正确;

B;巨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曲线①在乙时间段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巨噬细胞对其进行了吞噬和处理,B正确;

C;丙时间段主要进行特异性免疫过程;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丙时间段T细胞的免疫指标较高的原因是其同时参与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ABD。9、B: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

A;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器官;肺部的气体与内环境之间只隔着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因此,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Ⅱ是小肠,①过程表示营养物质等的吸收过程,其中Na+、Cl-;葡萄糖等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内环境;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②表示肾脏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错误。

故选BD。

【点睛】10、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分别表示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液;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甲端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乙端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组织水肿是由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引起的,A错误;

B;如果该部位位于消化道;则饭后血液从乙流至甲时,营养物质增加,B错误;

C;血浆中含有胆固醇、抗体、尿素、乳酸等物质;C正确;

D;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低;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D。11、A:B:C【分析】【分析】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

A;灰喜鹊属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且标记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在观察计数时只计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B正确;

C;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C正确;

D;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时;应围绕37.0℃在梯度为0.5℃的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若设置0℃、37℃、100℃三个温度进行实验,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0℃,D错误。

故选ABC。12、A:B:D【分析】【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由图分析可知,密度较低的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小,因此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处于受管理的地区,通过人为因素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种群密度高,所以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

【详解】

A;标志重捕法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密度较低的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小,因此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B正确;

C;存活曲线由种群个体本身寿命决定;但也与种群密度有关,如题图所示,高密度区域种群的存活曲线较内凹,C错误;

D;处于受管理的地区;通过人为因素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种群密度高,所以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D正确。

故选ABD。13、A:B:D【分析】【分析】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说→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模型(1)种群的“J”型增长(2)种群的“S”型增长。

2.种群数量的波动在自然界中;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是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种群数量的下降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下降或急剧的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对于那些已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详解】

A;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小球藻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共同培养时小球藻的藻细胞数低于单独培养时;混合培养不利于小球藻的繁殖,B错误;

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可以为鱼腥藻和小球藻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C正确;

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个体之间存在生存斗争;D错误。

故选ABD。14、A:C【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韩非子》“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物质生产的有限性和人口增长过快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A正确;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描述的是群落中的景象随着季节发生的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季节性,C正确;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落叶,形成无机物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利用,体现的是“落红”中的物质通过转化可以被植物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AC。15、A:B:D【分析】【分析】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从而使乙酰胆碱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

【详解】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A正确;

B;有机磷农药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B正确;

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不受影响,C错误;

D;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使土壤中有机磷农药含量降低,从而可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ABD。16、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有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分解利用和未利用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分析题表可知;甲为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

【详解】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

B、该自然保护区流入总能量=生产者的能量+人工输入的有机物能量,为1210+256+2933+868+192+68+12=5539×103KJ/(m2·a);B错误;

C、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A,A=868-252-88-564+192=156×103KJ/(m2·a);次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B,B=156+68-63-23-19=119×103KJ/(m2·a);三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C,C=19+12-18-10=3×103KJ/(m2·a);C正确;

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级营养同化量×100%=156/(868+192)×100%=14.7%;D正确。

故选CD。

【点睛】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传染病19、略

【分析】【详解】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其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解析】进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数量物种组成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23、略

【解析】①.光、声、温度、湿度、磁力②.物理过程③.无机环境④.生物。24、略

【分析】【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解析】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25、略

【解析】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四、判断题(共1题,共3分)26、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实验题(共3题,共18分)27、略

【分析】【分析】

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据图乙分析: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详解】

(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2)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3)①根据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的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可知,对5号试管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有移去1mL溶液,以保证各烧杯中溶液量相等,该操作体现对照实验应遵循的等量性原则。

②若该实验是探究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做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科学性和可行性。该实验可以用生根平均条数作为观察记录的指标。

【点睛】

不管是分析(2)小问还是(3)小问,都是实验问题,需要结合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在遵循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实验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解析】Ⅱd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或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移去1mL溶液等量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科学性和可行性生根的平均条数28、略

【分析】【分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甲是神经中枢;则乙、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

该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实验原理是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

(1)①实验要求只能在神经A上完成;操作时,先用剪刀将神经A的1;2之间剪断。

②若A是传入神经;乙是感受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2,如果肌肉出现了收缩,说明丙是效应器,则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如果没有收缩,所以兴奋不能传递至效应器乙,则是传出神经。

(2)①实验要求保证神经A和神经B的完整性;而且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实验操作时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若神经A传出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但不能传递到实验位点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也可以刺激位点4,则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

若神经A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和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也可以刺激位点4,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

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相关的探究实验,需要考生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传递的特点,结合实验分析现象。【解析】1、2传入传出1(或4)1(或2)2(或1)单向2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实验设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物质。

(3)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05×109-3×108=7.5×108,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2.44×107-1.9×106=2.25×107,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解析】丰富度减小竞争次生速度和方向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物质初级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