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二、教学新课认识作者,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答:精读课文,理解观点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答: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答: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答: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答: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答:学以致用,升华拓展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答: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答:预习小测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是()A.瞭望(liàowàng)粗糙(cūcāo)翘首(qiáoshǒu)B.彷徨(pánghuáng)倔强(juèjiànɡ)应和(yìnghè)C.遒劲(qiújìng)琐屑(suǒxiè)粗犷(cūkuàng)D.冗杂(rǒngzá)胆怯(dǎnqiè)狭隘(xiáyì)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酝酿热忱洛绎不绝B.宛然淅沥派遣摩肩接踵C.羁绊絮叨娴熟不知所错D.桅杆烂漫菲红袖手旁观3.对病句的修政不正确的项是()A.为了防止微信业务收费的谣言不再传播,腾讯已经明确做出了表态。删掉“防止”或者“不”。B.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删去“随着”或者“使”。C.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会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将“考生”前加“如果”。D.经过班委会通过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线一同学是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将“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一书,记录孟子的言行。B.《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C.《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D.唐宋散文八大家:唐:韩愈、欧阳修。宋:曾巩、王安石、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5.下面的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情境】进入初三以后,同学们的学习时间骤然紧起来了,不少同学每晚伏案学习到半夜12点,这种勤奋的精神难能可贵。可是,白天在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同学恹恹欲睡。怎样劝说这样的同学保证睡眠、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呢?A.能学到那么晚真让我佩服,可是,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白天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成绩的提高。B.你真傻,白天睡觉晚上学。多得不偿失啊!C.白天打不起精神,晚上回家再贪黑学,这也太不聪明了。D.你每天都能学到半夜12点,太有毅力了,我一定要以你为榜样。
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导学案解析版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二、教学新课认识作者,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答: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精读课文,理解观点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答: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答: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答: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答: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答:(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学以致用,升华拓展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答: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答: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预习小测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是()A.瞭望(liàowàng)粗糙(cūcāo)翘首(qiáoshǒu)B.彷徨(pánghuáng)倔强(juèjiànɡ)应和(yìnghè)C.遒劲(qiújìng)琐屑(suǒxiè)粗犷(cūkuàng)D.冗杂(rǒngzá)胆怯(dǎnqiè)狭隘(xiáyì)【答案】A 【解析】B倔强(juéjiànɡ)C粗犷(cūguǎng)D狭隘(xiáài)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酝酿热忱洛绎不绝 B.宛然淅沥派遣摩肩接踵C.羁绊絮叨娴熟不知所错 D.桅杆烂漫菲红袖手旁观【答案】B 【解析】A络绎不绝C不知所措D绯红3.对病句的修政不正确的项是()A.为了防止微信业务收费的谣言不再传播,腾讯已经明确做出了表态。删掉“防止”或者“不”。B.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删去“随着”或者“使”。C.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会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合同补充协议(包含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调解)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图书馆图书借阅积分兑换与购销协议3篇
- 2025年度协议离婚诉讼全程指导及法律知识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夫妻共有公司经营权离婚协议3篇
- 综合课程设计的原则是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车辆质押借款担保合同2篇
- 2025年度水利项目合同终止及水资源利用协议3篇
- 海南医学院《数字电子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身边的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夫妻财产保全不离婚协议执行细则2篇
- 《茶馆》教学反思
- DB44∕T 635-2009 政府投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价格评估及计算方法
- 安装工程定额讲义
- 复旦大学留学生入学考试模拟卷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培训PPT培训课件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主题说明
- 小学四年级奥数教程30讲(经典讲解)
- 烂尾楼工程联建检测与鉴定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 Reaxys使用方法
- 跌落测试(中文版)ISTA2A200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