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B卷能力提升)(解析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B卷能力提升)(解析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B卷能力提升)(解析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B卷能力提升)(解析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B卷能力提升)(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6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7题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男有分(fèn)其名为鲲(kūn)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B.学学半(xuè)讲信修睦(mù)或尽粟一石(shí)C.三重茅(chóng)不知其旨(zhǐ)才美不外见(xiàn)D.长林梢(cháng)教学相长(zhǎng)大庇天下(b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B项错误。修改为:学学半(xiào)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B.虽有至道(虽然)C.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D.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答案】B【解析】B.虽有至道虽:即使。故选B。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B.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C.系向牛头充炭直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答案】B【解析】A.“与”通“举”,推举,选举。C.“直”通“值”,指价格。D.“食”通“饲养”,喂养。故选B。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案】B【解析】B.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停顿应该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故选B。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B.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C.只要有恒心,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加点词为连词)D.把一篇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一般可以参考“留、替、调、补、删”这五种方法。【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和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B.有误,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故选B。6.下面有关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小说散发着那个带传奇色彩的时代急风暴雨的气息,传达了那个时代的气氛,再现了当时的战斗、痛苦和希望。B.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作品,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C.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D.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书中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C.“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是对《经典常谈》的评价;不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故选C。7.诗文名句积累。(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2)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韩愈的《马说》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落日故人情曲径通幽处寂寞沙洲冷只有香如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洲、庐。二、综合性学习(7分)8.中华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你所在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和他们一起解读。【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B组编写了一首《“和”字歌》,你积累了一些关于“和”的叠词,将这些词语填入句子中,最合适的一组是(2分)_________的日子年丰民和,_________的百姓共享家和,_________的邻里亲近祥和,_________的儿女传承亲和。①和和顺顺②和和乐乐③和和睦睦④和和美美A.④②③①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3)“以和为贵”班会活动中,轮到你做即席讲话,你想讲些什么?(3分)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至少运用一个成语,不少于60字。【答案】(1)音乐合奏的第一原则——和音(2)A(3)合乎题意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提炼与概括。根据【材料一】“和,相应也”是相应和之意;【材料二】“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从字体的构成,介绍“和”的意思——音乐合奏;两相参照,【材料一】的“相应和”是指音乐相应和,【材料二】的“合奏”即为“应和”,所以这两则材料都表现了“和”指的是“音乐合奏(相应和)”(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和排序。和和顺顺:彼此温和顺从。和和乐乐:彼此和睦欢乐。和和睦睦:彼此和好地相处。和和美美:彼此和谐美好。空一,根据“……的日子年丰民和”语境,修饰“日子”应使用“和和美美”,应选④,故④排第一位;空二,根据“……的百姓共享家和”语境,修饰“百姓”应使用“和和乐乐”,应选②,故②排第二位;空三,根据“……的邻里亲近祥和”语境,修饰“邻里”应使用“和和睦睦”,应选③,故③排第三位;空四,根据“……的儿女传承亲和”语境,修饰“儿女”应使用“和和顺顺”,应选①,故①排第四位;因此,排序为:④②③①。故选A。(3)本题考查即席讲话。围绕“以和为贵”主题,语言简洁得体,至少运用一个成语,不少于60字。示例:我认为以和为贵就是提醒我们学会宽容和接纳,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对人宽容一分自己的心境也就大一分,和气也就多一些。懂得接纳,就少了斤斤计较,看什么也就多了“和”的豁然开朗。三、古诗文阅读鉴赏(18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9~10题。(5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赞美诗,赞美贵夫人的风采多姿、文静美丽。B.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C.“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D.这首诗采取重章叠唱的手法,写出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曲折生动。10.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3分)【答案】9.A10.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主人公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深深的思念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A项的赏析不正确,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真切地表现出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并不是赞美贵夫人的。310.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语言的鉴赏。“悠哉悠哉”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这个句子表现出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痛苦。(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3分)【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北冥有鱼》)【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①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屋子②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选自《庄子•外篇•山木》)【注释】①舍:住。②竖子:年轻的奴仆。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去以六月息者也()(2)亦若是则已矣()(3)问其故()(4)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12.下列扁子中加点的“而”,和“似之而非也”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潭西南而望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14.请分别举例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用原文语句填写)(2分)①甲文写法特点:善用夸张,想象奇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乙文写法特点:善用对比,条理清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1)离开。(2)这样。(3)原因,缘故。(4)成材。12.B13.(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伐木的人停息在旁边却不砍伐(这棵树)。14.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去:离开。(2)句意为: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是:这样。(3)句意为:问他们(不砍树的)原因。故:缘故,原因。(4)句意为:这棵树由于不成材而能过完天赋予它的寿命。材:成材。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而”的意义和用法。“似之而非也”的意思是: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A.句意为: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B.句意为: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C.句意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而:表示并列关系;D.句意为:向潭的西南方望去。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故选B。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野马,指像像野马奔腾一样的雾气;息,气息。(2)止,停止;取,获取,砍伐。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①甲文写法特点:善用夸张,想象奇特,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等句,写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②乙文写法特点:善用对比,条理清晰,如“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将“昨日山中之木”与“今主人之雁”进行对比,从而引出下文“成材与不成材”的讨论与思考,这体现了文章善用对比,条理清晰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乙】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的人停息在旁边却不砍伐(这棵树)。(庄子)问他们(不砍树的)原因,(伐木人)说:“(因为)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由于不成材而能过完天赋予它的寿命。”庄子出山后,住到一位友人家中。友人很高兴,吩咐年轻的奴仆杀雁并烹食它。年轻的奴仆请示说:“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吧。”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没有才能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雁,因为没有才干而被杀掉。先生你将要站在哪一边?”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劳累。”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桥梁远景图茅以升①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下达土中或石层。②现在就让我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③那时候,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为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④不但如此,那时每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身不再是直通通的,弯曲像公园里的“七曲桥”、“九曲桥”,靠空中的缆索悬挂,与水流与自然相结合,实现自由转弯。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⑤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这种“袖珍”桥也许要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做材料。先把这种材料制成极薄的管子,用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了非常坚硬的杆件。再把这样的杆件造成桥的形状,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可以架起一座桥。这样,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将来应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飞速前进,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弹,再跳上第二个桥墩,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15.作者描绘的桥梁远景图中,未来的桥梁有哪些特点?请概括作答。(4分)16.下面句子生动、形象,请用学过的说明方法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17.下面是关于港珠澳大桥的介绍,它实现了作者远景图中的哪种设想?请简要分析。(2分)港珠澳大桥主桥部分的三座通航孔桥全部采用斜拉索桥,由多条8至23吨、1860兆帕的超高强度平行钢丝巨型斜拉缆索从约3000吨自重主塔处张拉,可承受约7000吨重的梁面,这种“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使整座大桥具有跨径大、桥塔高、结构稳定性强等特点。【答案】15.答案示例:①建造速度很快;②造型优美;③类型更多样(设计理念更先进);④建造技术更现代。16.答案示例: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什么是桥,把桥墩比作板凳的两条腿,把桥梁比作板凳的面板,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桥的构造和功能。17.示例:①实现了水中无桥墩的桥梁的设想;②港珠澳大桥主桥部分的三座通航孔桥采用超高强度的平行钢丝张拉替代桥墩承受桥面的重量,所以不再需要桥墩;③采用的斜拉索桥这种“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所以水中不再有桥墩。【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③段“那时候,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可知,建造速度很快;根据第④段“不但如此,那时每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可知,造型优美;根据第⑤段“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再把这样的杆件造成桥的形状,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可以架起一座桥”等语句可知,类型更多样,建造技术更现代。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根据“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联系首段“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下达土中或石层”可知,此句将桥墩比作板凳的两条腿,将桥梁比作板凳的面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桥的构造和功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1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材料中的“港珠澳大桥主桥部分的三座通航孔桥全部采用斜拉索桥,由多条8至23吨、1860兆帕的超高强度平行钢丝巨型斜拉缆索从约3000吨自重主塔处张拉,可承受约7000吨重的梁面”可知,港珠澳大桥主桥部分的三座通航孔桥采用超高强度的平行钢丝张拉替代桥墩承受桥面的重量,不需要桥墩来支撑桥面;根据“这种‘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使整座大桥具有跨径大、桥塔高、结构稳定性强等特点”可知,采用的斜拉索桥这种“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不要要桥墩来保持桥面的稳定;据此可知实现了本文第⑤段“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的设想。(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5分)苦苦菜李栓林①我从记事起,便和苦苦菜结下了不解之缘。②我的故乡位于连绵起伏的吕梁山下、潺潺奔流的汾水东岸,素有“阳曲米粮川”的美称。春日的田野上,阳光普照,明媚清新,禾苗滴翠,小草翠绿,青翠葱茏,美不胜收。再看看我们的“老朋友”——苦苦菜,绿茸茸、嫩生生、鲜灵灵,在清新湿润的晨风中微微摇曳。那“卧”在墨绿色叶儿上的颗颗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儿,有的欲将嫩嫩的菜叶儿压弯,有的在金子般的阳光下缓缓融化。我们几个小伙伴迅速拉开了距离,各扎“营寨”,开始了铲菜。③铲菜时,我们学着大人们薅谷苗时的样子,往地上一蹲,一只手握着铲铲,另一只手拎着菜叶,“噌噌”地铲了起来,小手手里很快就是一把,先放在地上,然后再铲。由于铲菜的时间长了,铲铲的面上大部分磨得雪白明亮,被太阳一照,还真晃眼,闪着雪亮雪亮的光泽,一股浓郁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有时,我们会遇到苦苦菜十分浓密的地方,许是水土肥美的原因吧,这一片地里苦苦菜密密匝匝,碧绿油嫩,繁茂丰盛,绿浪汹涌,像绿色的大地毯。我们的心情,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有福同享”,赶紧叫来同伴们。蹲得累了,干脆双腿跪在软绵绵的黄土上,伸一伸累得酸困的腰,更加麻利地铲着,菜壮根粗,就顺着根往下挖,有的根就有一尺多长。墨绿色的苦苦菜,一把一把,摆在田间,多么惹人喜爱。④当红红的阳婆婆由红变黄,缓缓转向正南,我们已把菜铲满菜篮子了。为了多装菜,我们还要把菜拿出来重放一次。把菜攥紧一把把放进篮子,并使劲地摁呀摁呀,额上颗颗晶亮亮的汗珠滴在了菜上,整个篮子被菜压得严严实实,很难插入菜铲。再瞧我们的双手,尤其是那只拎菜的小手,染满了密密麻麻、斑斑驳驳的奶点。⑤当我们一个个肩扛满满当当的菜篮子往村里走时,心里那个高兴的劲儿都没法提了,真和大人们在金秋时节赶着马车、推着平车往家里运丰收后的果实一样高兴。回家后,把沉甸甸的菜篮子“啪”地一扔,院子里顿时鸡飞、狗叫、猫惊。我把菜一把把拽出,须臾,嫩绿的苦苦菜堆成一大堆,我跑出去玩了,妈妈才开始忙碌。这是一桩很细的活计,要一根根把菜根上长着的“胡须”拔掉,直瞅得两眼既困又酸,比起铲菜来要费劲得多,更要有耐心。食用时,把菜团子捞出,放到笼布里,挤尽水抖开,调上花椒油、食盐、碎碎的葱花、薄薄一层蒜泥,就着小米干饭和热乎乎的窝窝头,淡淡清香渗着缕缕苦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有时,妈妈还把已经调好的苦苦菜拌到生玉米面里,捏成窝头后,每个上面再摁上两颗红枣,蒸熟出笼后,窝头上面红、黄、绿三色交相辉映,吃起来甘甜、清香、微苦的滋味融合在一块儿,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苦苦菜成为困难岁月里我们家里的一道“名吃”。⑥有着顽强生命力、营养丰富的苦苦菜,不仅伴我度过了我生身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更给了我在漫长曲折、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勇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激励着我,去开辟人生美好、崭新的未来!(选自《山西日报》)18.“苦苦菜”是本文的线索,请阅读文章第③~⑤段,概括作者围绕“苦苦菜”记述了哪几件事情。(3分)19.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作用。(3分)20.请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再看看我们的“老朋友”——苦苦菜,绿茸茸、嫩生生、鲜灵灵,在清新湿润的晨风中微微摇曳。21.阅读本文的内容,试着探究本文的主旨。(2分)22.苦苦菜给了作者哪些人生启示?(答两点即可)(4分)【答案】18.“我”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铲菜;总是压满篮子才肯回家;妈妈拔掉菜根上的“胡须”,做出清香的下饭菜。19.内容上,赞美苦苦菜陪伴“我”走过童年,带给“我”幸福感,并且在精神上激励“我”;结构上,总结全文,升华主题。20.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苦苦菜生机勃勃、美好可爱的形态,表现了“我”对苦苦菜的喜爱之情;使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和谐美和节奏美。21.本文通过对苦苦菜的回忆,流露出“我”对童年挖苦苦菜的怀念以及对苦苦菜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对苦苦菜带给自己人生启示和精神勉励的感激之情。22.①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②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解析】18.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③段中的“铲菜时,我们学着大人们薅谷苗时的样子”“有时,我们会遇到苦苦菜十分浓密的地方”可得:“我”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铲菜;根据第④段中的“把菜攥紧一把把放进篮子,并使劲地摁呀摁呀,额上颗颗晶亮亮的汗珠滴在了菜上,整个篮子被菜压得严严实实,很难插入菜铲”可得:总是压满篮子才肯回家;根据第⑤段中的“妈妈才开始忙碌。这是一桩很细的活计,要一根根把菜根上长着的‘胡须’拔掉”“吃起来甘甜、清香、微苦的滋味融合在一块儿”可得:妈妈拔掉菜根上的“胡须”,做出清香的下饭菜。19.考查分析语段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分析。从内容上,末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仅伴我度过了我生身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人生路上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勇气”“激励着我,去开辟人生美好、崭新的未来”直接表达了苦苦菜给我带来的陪伴与幸福感,在精神上给予我的激励,表现了自己对苦苦菜的感激之情。从结构上,本段为末段,由前几段的叙事生发而来,起到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20.考查词句赏析。加点词语都是叠词。“绿茸茸、嫩生生、鲜灵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苦苦菜鲜艳嫩绿,生机勃勃的情态。结合“老朋友”,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苦苦菜的喜爱之情。叠词的运用,使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和谐美和节奏美。21.考查赏析文本主旨。根据首段中的“我从记事起,便和苦苦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可知,本文表现了我对童年时挖苦苦菜的怀念之情。联络末段中的“有着顽强生命力、营养丰富的苦苦菜,不仅伴我度过了我生身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更给了我在漫长曲折、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勇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激励着我,去开辟人生美好、崭新的未来”可知,表现了作者苦苦菜的喜爱之情,以及苦苦菜给自己的人生启示和对它以自己的精神激励着我的感激之情。22.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末段中的“更给了我在漫长曲折、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勇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激励着我,去开辟人生美好、崭新的未来”提炼可得: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五、作文(共50分)23.阅读下在文字,按要求作文。生命中的许多故事都是人生的历练,绚烂多姿、色彩斑斓。它有可能躲在家人为你准备丰富晚饭的惊喜中,有可能藏在居家学习时几页书册的感动里,它可能是抗击疫情的医护天使脸上无畏的坚定,更可能是你逐渐成长中的独特感悟……请结合自身经历,以“人间__________又几度”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答案】例文人间温馨又几度漫步桃花林中,闻着花香,吹着笛子,一首优美而悠远的小曲从我的笛子里倾泻而出……童年那一段段温馨的时光渐渐浮现在我脑中。摘下一朵桃花,捧在手中。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