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歌教学课件_第1页
诗 歌教学课件_第2页
诗 歌教学课件_第3页
诗 歌教学课件_第4页
诗 歌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

《诗经》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作305篇,简称“诗三百”。汉代独尊儒术,《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与《礼》《书》《易》《春秋》合称“五经”,遂称《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主要是民间歌谣。《诗经》所反映的主要是政治、社会事件和人的日常生活,没有超现实的想象,因此它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另外,《诗经》在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其突出的叠章、叠字的用法最为后人称道。总之,《诗经》对中国文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审美追求、表现方式等诗歌的基本品格方面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基础,是四言诗的鼻祖,后代的许多题材类型的诗歌——诸如田园诗、讽刺诗、爱情诗、征戍诗、隐逸诗、送别诗、悼亡诗、宫怨诗、闺怨诗、田猎诗、咏怀诗等都从中取法,它不愧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

《楚辞》二、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楚国屈原所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因此,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诗歌的体裁,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二是指诗歌总集的名称,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名之曰“楚辞”,其中收入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楚辞在诗的句式形式上,采用三字一节的结构,中间以“兮”字为分节,三字节奏使诗歌语言在结构上更富于变化,是诗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转变的先声。在诗的语言上,楚辞讲究用词华丽、对偶工巧。诗的语言美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陶冶性情,使人饱尝美的享受。后世的诗人基于此,都非常重视对诗的语言的锤炼,追求诗情的内在美与语言外在美的统一。《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在《楚辞》初本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录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其他8卷收录的是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品为《离骚》,因此,楚辞又被以“骚”代称,与以“风”代称的《诗经》一道,构成了我国整个文学中的“风骚”传统。《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幅短小,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汪洋恣肆,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且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两者代表着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上还是在结构上,较《诗经》都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诗经》是一部民间的诗歌总集,以集体为单位来创作完成;而《离骚》的出现则标志着诗人个体的诞生,完成了由集体向个人的转变,这一关键性的举措开创了诗歌转向个人咏唱的一个新的纪元。《诗经》是纪实的,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情况,被后人誉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而《离骚》则是中国文坛上浪漫主义的开山之笔,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总之,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两汉乐府诗三、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则都是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了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它们的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两汉乐府诗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两汉乐府诗中的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实现了由杂言诗向五言诗的过渡,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建安诗歌四、

公元196年,曹操挟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建安时期和其后若干年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建安诗歌是我国古代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对后代诗歌发展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家有“三曹”和“七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三曹”“七子”中曹操和曹植的成就最高。汉末建安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这种状况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给世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曹操首开建安风气,他的《蒿里行》真实地描绘了汉末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曹操北定中原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欲与孙权决战。是夜月白风清,他于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短歌行》。诗歌开篇对月把酒,思绪万千,慨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霸业未就,显出沉郁与悲伤,忆起自己半辈戎马,忧患备尝,成败毁誉,均不足萦怀,然唯有对贤才的渴望,才令人心忧。因慕贤才而使沉郁的情感变得高扬,但又想到世界之大,还有众多贤士不为己用,犹如良禽择木而栖,情绪再次转入沉郁。最后,诗人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结,表示要以高山的气魄、大海的胸怀来招贤纳士,情绪再度变得昂扬。全诗跌宕苍凉,笔墨酣畅,悲凉慷慨而苍劲雄浑,典型地展示了建安风骨的审美风貌。此外,曹操的组诗《步出夏门行》也表现出了这一审美特征。对于曹操诗歌的评价,古人大都认为“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的确如此,曹操的诗大都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般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人们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在曹氏父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是曹植。曹植自幼聪颖过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因此深得曹操钟爱,曾被认为是“儿中最可定大事”(《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者,但最终因其才情外露,无帝王之器,未能登上王位。曹植的诗歌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作多表现个人的志趣与抱负,诗风雍容华贵,意气昂扬,如《白马篇》等;后期因受到猜忌、压制与摧残,诗风转为深沉悲凉,曲折地表现自己的痛苦和哀怨,如《美女篇》等。

魏晋诗歌五、

曹丕之后,司马懿逐渐掌握魏国大权。263年,魏国灭蜀汉。265年,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实现了短时期的统一。由于皇族内乱,西晋国力很快衰竭。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了西晋。第二年,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结束。魏晋时期,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治中心,政治集团间相互倾轧斗争,南北方不断相互攻伐,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经过汉末大乱,豪门士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进一步形成。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豪门士族有政治上的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两晋时期,士族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思想领域,曾经一统天下的儒学失去维系人心的作用而日益没落,而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厌世无为、放纵不羁的玄学思想日益发展,佛教日益兴起,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状态。玄学始盛于曹魏末年,在两晋时成为社会上最为风行的学说。曹魏末年,由于政治环境的残酷,许多文人既无法忍受又难以公然反抗,纷纷宣称“越名教而任自然”,寄情药酒,行为放旷,毁弃礼法,以表示不满和不合作。这股思潮,其本质是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不愿把个人看作社会的附属品,不愿把依附于封建国家视为个人必然的义务。从根本上说,它反映了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辨热情和对个性价值的重视。从玄学论辩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机制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魏晋时期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学理论的初步形成,特别是关于诗赋写作规律的揭示,极大地促进了诗歌教育和诗歌创作的繁荣。魏晋时期涌现了众多著名诗人和大量诗歌作品,文人创作的中心从辞赋转移到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随着诗人群体的出现,诗歌的娱乐性与社交功能更加明显。五言古体诗在汉代逐渐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植)、阮籍、陶渊明等人的创作,在题材领域和表现手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魏晋时期还涌现出许多女诗人,除宫廷女诗人甄皇后、左棻外,谢道韫、钟琰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更多的女诗人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女诗人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里的女子也能够接受良好的诗歌教育。她们取得的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诗歌教育的状况。如果没有良好的诗歌教育,也就没有诞生女诗人的土壤。

唐诗六、

唐诗是诗歌中最为辉煌的高峰。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2300多位诗人,流传至今的诗有55000多首,其中的数以千计的名篇妇孺皆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成了后代文人士子乃至市井百姓学诗、吟诗、寄情、抒志的典范之作。唐诗是古代诗歌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使诗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是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初唐——唐代诗歌的准备阶段1.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实践这一主张的结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唯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盛唐——唐代诗歌发展的高峰2.盛唐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善于写边塞生活,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在边塞立功。他们在诗中将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当时的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却一生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会到民众的疾苦。中唐——唐代诗歌多元化的时代3.

这时期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现了对国家的关心、对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个时期政治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诗歌内涵由中唐较注重现实人生而转向注重个人感受,有较浓厚的感伤气氛,在诗坛上占据显要地位的是李商隐、杜牧等人。李商隐、杜牧人称“小李杜”,他们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慨于盛世之不再来,诗中充满了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晚唐——唐代诗歌的夕阳晚照时期4.

宋诗与宋词七、

诗分唐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能在唐诗高峰上另辟新境,树立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情韵,在于宋诗人“穷则变,变则通”的生新求变的精神,正如缪钺所言:“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这一精神推动着宋诗的发展流变。(一)宋诗(1)宋初三体。宋初三体沿袭晚唐五代诗风,包括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白体是宋初50年左右流行的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文人士大夫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晚唐体不满足于白体的浅易平素,遂以古典的山林雅趣矫正白体之俗,以贾岛、姚合的苦吟工夫矫正白体诗的浅易。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西昆酬唱集》,其诗大抵宗奉李商隐,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绮丽,一时慕之,号西昆体,亦称昆体。

(2)诗文革新运动。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散文方面,在欧阳修的影响之下,产生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作家,他们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向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3)元祐时期。近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言:“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所谓“元祐”,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这正是宋诗的成熟期。

(4)南渡时期。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基本特征已定型。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而靖康之变导致了诗坛风气的转变,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5)中兴时期。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比陈、吕等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宣告了中兴时期的到来。这批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这四人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6)江湖时期。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以江湖诗人为代表,江湖诗人中包括永嘉四灵,其中成就较高的有戴复古和刘克庄等人。江湖诗人多是下层文人、江湖名士,他们都不满江西诗风,想以晚唐诗风的清新流利来补救江西诗的生硬枯涩。这开始于江湖诗人的前辈姜夔,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来补救江西末流的生硬枯涩。(7)宋末时期。宋末爱国诗人因身历时代的巨变,大都以愤恨哀怨之笔抒写亡国之痛、离乱之情,其诗风悲壮激越,一扫江湖末流的纤巧浅俗之弊,为宋诗的最后流变。其中尤以文天祥诗歌最为著名,有其独特的面貌、气韵和精神风骨,是南宋诗歌最后也是最耀眼的一束光芒。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被称为“词”,又被称为“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词是一种既适于歌唱又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诗体,并在音节和句式长短方面具有一定的固定格律。宋词可大致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二)宋词婉约派1.“婉约”本义有二:其一,和顺婉转;其二,柔美。婉约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北宋的婉约词大抵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词作词风,虽不同程度地受“花间”“南唐”影响,但多“以清切婉丽为宗”,如欧阳修的《踏莎行》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句就可以表现这种特点;其次,苏轼的“疏快”的词风,以《蝶恋花·春景》为例,从题材、内容方面掘深了婉约词的“变”,对南宋豪放词派的形成打下了根基;最后,无论是集婉约词之大成的周邦彦及其大晟词派,还是后来的著有《一剪梅》《如梦令》和《醉花阴》等的一代女词宗李清照及同期的其他优秀词人,都使婉约艺术达到了圆美成熟的境域。整个南宋的婉约词呈现出一种“伏—起—伏”的形势。首先,在南宋初期的五六十年间,词人们遭遇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伤痛,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一时笼罩了词坛,婉约词呈现降落回旋之势。后来,至姜白石和接踵而来的梦窗词将婉约词推上一个新的层面,使之东山再起。彼时的代表词人有创作出《扬州慢》的姜夔、撰写《梦窗词》的吴文英,吴词讲究音律,炼字炼句,以密丽胜之。最后,随着宋朝的灭亡,婉约词也犹如进入秋日的百花,只得渐次凋零。豪放派2.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陆游、叶梦得、张孝祥、陈亮等。豪放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蓄势。起初,由北宋著名词人范仲淹写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