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课件: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_第1页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课件: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_第2页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课件: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_第3页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课件: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_第4页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课件: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1.1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1.1增长的极限1.1.2生态环境压力1.1.3发展差异与平衡1.1.4瓶颈约束释放条件1.2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1.2.1自然伦理的启示1.2.2和谐之道长久1.3生态文明之路探索历程1.3.1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矛盾变化1.3.2生态文明基本要求1.3.3工业化时代生态文明特征Part1.1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4

Part1.1.1增长的极限

5“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现实情况国际经验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一国经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出现经济减速或调整的过程。当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二三十年后,多数国家增速从第三个十年开始明显下降,到第四个十年,进入4%以下的增长时期。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将永远存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经济是有极限的增长。而从资源总量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而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的GDP增速会放缓。数据表明我国GDP的增速从2021年的8.1%降至2022年的3.0%,这种增速放缓是在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1万亿元大关的条件下发生的。(国务院,2023)“资源更多地产生于人们的头脑,而不是大地和空气。”增长的极限的本质是技术的极限,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提高单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创新技术的出现可以产生新的生产要素。因此,技术既可以确立资源的身份,也可以实现对“当前资源”的超越,例如石油,它并不是天然的能源。随着在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对原油进行调和,添加,除质,最终孕育了现代石油工业。因此,增长极限的本质是因为技术不够发达,还不能形成对“当前资源”的“物”的超越。因此,面对增长的极限,要大力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为生产开拓出更多有意义的资源,而资源的可替代性意味着增长的极限并不必然发生。

Part1.1.2生态环境压力

8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局部改善,但总体在恶化且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1.水土流失加剧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9.27万平方千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千米,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千米、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0.07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2.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2021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人民日报,2021)土地荒漠化会导致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例如,北方地区与荒漠化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河流泥沙含量高、河流淤积、地质灾害频繁,而且造成生态难民以及贫困人口的增加。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3.森林资源缺乏且逐渐减少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组织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2044.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96%,森林蓄积175.60亿立方米。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现有林地生产力相对较低在现有林地中,质量差的占50.82%,且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为94.83立方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仅有52.76立方米。龄组结构依然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达65%。因此,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4.生物物种加速灭绝中国目前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为严重,生物栖息地的丧失与片断化、栖息地环境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外来生物的入侵使中国的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据《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可知:全国34450种已知高等植物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高等植物10102种,其中受威胁的3767种、近危等级的2723种4357种已知脊椎动物(除海洋鱼类)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脊椎动物2471种,其中受威胁的932种、近危等级的598种。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5.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据2013年水利部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仅有2.3万条,河流数量减少明显。湖泊的面积和数量也正在减少。例如湖北省,在1950到2013年间天然湖泊数量从1332座减少为843座,3.33平方千米以上湖泊仅剩110个。上述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大规模围湖造田及房地产开发、倾倒垃圾、工农业污染等。而湖泊面积减少、水质恶化,导致湖泊功能不断衰减、水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当前湖泊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6.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根据2022年中国水利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638.2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污染加剧目前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7.大气污染严重尽管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较2011年有较大改善,但不同省市的情况差异较大,部分城市重度污染情况依然不乐观。根据生态环境部2023年4月发布的1-3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3%,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7.0%PM10平均浓度为7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8.5%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其中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占其中的主要因素。Part1.1.3发展差异与平衡1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1.收入水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年均名义增长8.8%,年均实际增长6.6%,且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2013年至2021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9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5.7%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地区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累计增长110.1%、116.2%、123.5%和89.5%,年均增长8.6%、8.9%、9.3%和7.4%,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最快,中部次之。城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2.投资水平长期以来,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相对城镇来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偏小。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3.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4%,东北地区投资增长4.3%。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149154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356451亿元,增长3.6%。无论从规模,还是标准来看,城市资金投入规模较大,相对而言,农村相对落后,投入资金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3.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存在显著差距,教育资源与医疗保障尤为突出。尽管近年来公共服务发展值有所上升,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且农村明显落后于城镇。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尽管经济板块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占主导地位。此外,我国产业结构正经历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东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但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城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Part1.1.4瓶颈约束释放条件21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一些约束条件:1.1.4.1资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尽管我国资源总储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资源利用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资源消耗量大,如钢材消耗量从1983年的3000多万t剧增至2003年的2.5亿t,占世界总消耗量的近40%;二是资源利用率极低,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单位GDP下的资源消耗率高达11.5。这种高消耗、低利用率的状况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一些约束条件:1.1.4.2资源再生性差,回收无序,污染严重目前,资源再生利用对资源总储量至关重要,但我国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废物回收的战略研究,导致资源再生能力弱,回收产业不完整,处理过程无序。以废弃生活物品为例,缺乏有效回收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加强资源再生利用、完善法规和产业体系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一些约束条件:1.1.4.3资源开发无序,排放超标,生态失衡我国面临资源无序开发、废物超标排放和环境问题等严峻挑战。七大江河水系监测结果显示,满足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仅占29.1%,四、五类水质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高达30%和40.9%。同时,我国碳排放量居世界前列,生态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改变经济增长带来的副作用。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体系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废物回收的战略研究,导致资源再生能力弱,回收产业不完整,处理过程无序。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可从以下方面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1.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发展循环经济3.推动资源的机制改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Part1.2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26Part1.2.1自然伦理的启示27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社会虽取得进步,却面临生态危机。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强调万物平等,人应顺应自然之道,克制欲望,知足知止。其生态价值观倡导“物无贵贱”,倡导“自然无为”,以规范人类行为,缓解生态危机。1.2.1.1物无贵贱——道法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在老子哲学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虚无缥缈却蕴含创造之力。老子强调“道”先于万物存在,是世界的根本。他认为人、天、地、道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因此,人与世界万物平等,无贵贱之分。这种“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1.2.1.2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准则老子哲学中的“道”不仅生成万物,还蕴含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他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地位,认为万物发展都应遵循内在的客观规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在方法论上体现为“自然无为”,即顺应自然,不妄为,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老子批判人心的贪婪,认为欲望的膨胀是灾祸之源,主张“知足知止”,在消费和资源利用上要有节制。这种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生态价值观的重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提醒我们回归和谐状态,摒弃贪图享乐和不加节制的心理,合理规范自身行为。Part1.2.2和谐之道长久3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中,人既是主体和动力,又是成果的享受者。因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发展既惠及当代,又利在千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中,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应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善用自然、经济、社会规律,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经济、生态、文化、民生同步提升。绿色发展与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格局的关键,通过强化生态政治意识、文化支撑和社会系统整合,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现代化,形成绿色美丽的文明新成果。同时,面对全球性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至关重要。各国需秉持这一理念,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疫情下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性疫情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历史上的疫情虽未消灭人类,却促成了全球共识:国际社会实则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1)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国应超越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凝聚共识,以长远利益为重,共同应对全球挑战。(2)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环保与气候变化合作,承诺有力减排措施,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3)团结合作是战胜大型传染病的关键。中国坚持公开透明,愿与各国共同承担责任,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愿与各国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Part1.3生态文明之路探索历程35Part1.3.1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矛盾变化36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作为新型文明形态,自提出以来便成为学术焦点。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来看,生态文明被视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学者们对其内涵和地位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不同阶段论和新特点论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另一种则认为,生态文明是未来文明的新特点,而非全部,它将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结合。在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空间角度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设程度存在差异;从时间角度看,不同时期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因时制宜,同时保持建设的长远性和连贯性。1.3.1.1原始文明时期—天命论原始时期的天命论思维强调对天命的信仰和遵从。原始时期,人类信奉天命,认为神秘力量支配自然和人类行为,受限于认知,他们依赖超自然客体,形成宿命论思维。原始人类崇拜自然元素,将宗教作为面对自然的心理寄托。拜物论是原始宗教的核心,表现为客体崇拜,反映人类初期对自然和社会的原始认知。1.3.1.2农业文明时期—朴素的人地和谐理1.“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思维盛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道家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庄子更倡导物我合一。儒家亦认同和谐思想,孟子强调人心与天性的对应,实现天人合一。古代东方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想,如印度的“梵我一如”即天人合一。1.3.1.2农业文明时期—朴素的人地和谐理2.中国古代的“安乐”意识农业社会时,人们依赖农耕生活,陶醉于农业带来的成果,视农业文明为理想生活模式。(例如男耕女织、老子的自然观、陶渊明的桃花源等)但这种和谐观念却忽视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人地关系实则和谐与不和谐并存,表现出一种狭隘的和谐理念。1.3.1.2农业文明时期—朴素的人地和谐理3.西方农业时期的人地观念古希腊哲学家以理性探讨自然,认为万物源于具体自然物,体现朴素唯物主义。(例如米利都学派提出不同本原观,如“水本原”、“无限者”和“气本原”)环境决定论过度强调自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力。在农业社会后期,西方学者警示环境破坏,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例如恩格斯强调需重新思考对自然的态度,以一体化思维处理人地关系。)1.3.1.2农业文明时期—朴素的人地和谐理4.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思维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绝对支配,忽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键作用。唯物史观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活动受限于并依据地理环境。孟德斯鸠、拉采尔等学者论证了地理环境与人类多方面特性的紧密联系。这种理论忽视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且环境决定论过度强调自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力。1.3.1.3工业文明时期—人定胜天论人定胜天论强调人的内在价值高于自然,视自然为无内在价值且仅具工具性的客体。工业时代的主体精神体现为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和个人主义,这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引发严重对立。人定胜天论是技术革命的产物,过度强调人类主体价值,忽视个人与集体间的联系,缺乏对非生命存在的道德关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工业文明的繁荣背道而驰。1.3.1.4后工业文明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后工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片面发展思想的辩证综合。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统一,通过对话实现和谐共存,旨在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改变了发展的时间概念,注重人类生存的延续性,是面向未来的全新发展模式。1.3.1.5生态文明时期—和谐论生态文明追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强调人类作为主导者的责任与担当。人类应树立生态意识,以平等视角看待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