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规划_第1页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规划_第2页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规划_第3页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规划_第4页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规划TOC\o"1-2"\h\u1033第1章引言 3201621.1农业现代化背景 372691.2智慧农场概念与意义 3110731.3建设规划目的与意义 421458第2章智慧农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4259572.1国内外智慧农场发展现状 4119742.2智慧农场发展趋势与挑战 5144702.3我国智慧农场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52323第3章智慧农场总体规划 5122133.1指导思想与原则 535523.2建设目标与任务 6277373.2.1建设目标 6226403.2.2建设任务 6261973.3总体布局与空间规划 6194843.3.1总体布局 668053.3.2空间规划 625901第4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77774.1农业物联网技术 744744.1.1感知层建设 7192714.1.2传输层建设 7222574.1.3应用层建设 739504.2农业大数据平台 7326324.2.1数据采集与整合 779414.2.2数据处理与分析 8319464.2.3数据应用 8194334.3农业云计算与存储 831274.3.1云计算平台建设 8198424.3.2数据存储与管理 885624.3.3云服务体系建设 817117第5章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 863615.1智能化种植技术 8292795.1.1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技术 8299055.1.2自动化灌溉技术 872015.1.3智能化施肥技术 9182215.1.4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 972355.2智能化养殖技术 9119705.2.1养殖环境监测技术 9175855.2.2自动化喂食与饮水系统 9211345.2.3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9210375.2.4疫苗接种与疫病防控技术 9202505.3农业与无人机应用 9160355.3.1农业 9286805.3.2农业无人机 979115.3.3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9116135.3.4农业物联网技术 1031165第6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1049946.1土壤质量监测与改良 10222616.1.1土壤质量监测 10291906.1.2土壤改良措施 10270156.2水资源管理与节水灌溉 10322806.2.1水资源管理 1039916.2.2节水灌溉 10277066.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263356.3.1废弃物收集与处理 11147066.3.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23971第7章智慧农场经营管理 11130587.1农业生产管理系统 11276467.1.1系统概述 11227737.1.2系统功能 11165757.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12230437.2.1体系概述 12179857.2.2体系功能 1270617.3农业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12181397.3.1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1258777.3.2物流配送体系 12301627.3.3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协同发展 1223787第8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223038.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2233838.1.1创新主体与平台建设 12124218.1.2创新方向与重点领域 1373048.1.3创新机制与政策支持 1325927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13139218.2.1成果转化机制 1330728.2.2推广体系构建 1339788.2.3推广模式创新 1367008.3农业科普教育与人才培养 1349238.3.1农业科普教育 1348958.3.2人才培养与引进 14287818.3.3人才激励机制 149988第9章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发展 14100929.1政策环境分析 14190959.1.1国家层面政策分析 142919.1.2地方层面政策分析 1455809.2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1496219.2.1政策制定与实施 14268419.2.2政策扶持与激励 15295429.2.3政策监管与评估 1546469.3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路径 1521439.3.1产业链整合模式 15177219.3.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15110859.3.3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15290869.3.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52482第10章建设实施与评估 151697510.1建设项目与投资估算 15412510.1.1项目概述 15440110.1.2投资估算 16669610.2建设进度与组织管理 161423710.2.1建设进度安排 162441810.2.2组织管理 161128010.3效益评估与风险分析 162784110.3.1效益评估 16779510.3.2风险分析 171388710.4评估与优化建议 17第1章引言1.1农业现代化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现代化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还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农业现代化极大的支持,为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1.2智慧农场概念与意义智慧农场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革的新型农业模式。智慧农场通过智能化设备、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协同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智能、绿色、安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智慧农场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品牌形象;(4)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5)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1.3建设规划目的与意义本规划旨在系统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明确智慧农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智慧农场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智慧农场建设规划的目的与意义如下:(1)明确智慧农场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发展目标,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依据;(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4)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5)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第2章智慧农场发展现状与趋势2.1国内外智慧农场发展现状全球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智慧农场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日本等,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高效运行和资源节约。例如,美国的大型农场普遍采用自动化播种、灌溉、施肥等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荷兰则通过智能温室技术,实现了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全年稳定供应。我国智慧农场发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政策扶持和农业科技企业的推动下,国内智慧农场建设逐步展开。目前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建立了以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农业示范区,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远程监控、智能调控和数据化管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农场在技术成熟度、应用规模和产业链完善程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2.2智慧农场发展趋势与挑战智慧农场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驱动,未来智慧农场将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二是产业链整合,智慧农场将向上下游延伸,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三是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但是智慧农场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技术瓶颈仍然存在,如传感器精度、数据处理能力等;智慧农场建设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压力;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尚需加强,以促进智慧农场的快速发展。2.3我国智慧农场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我国智慧农场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为智慧农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智慧农场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三是技术储备丰富,我国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为智慧农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我国智慧农场建设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智慧农场建设过于依赖引进国外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智慧农场建设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三是人才短缺,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擅长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影响了智慧农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第3章智慧农场总体规划3.1指导思想与原则智慧农场的建设应以农业现代化为总体指导思想,遵循以下原则:(1)科技创新驱动原则。以农业科技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合理规划与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生态环境保护原则。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采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4)产业融合发展原则。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5)农民增收致富原则。充分发挥智慧农场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2建设目标与任务3.2.1建设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2)构建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3)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4)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3.2.2建设任务(1)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条件。(2)推广农业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3)构建智慧农业管理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3.3总体布局与空间规划3.3.1总体布局智慧农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1)核心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集中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和成果。(2)示范区:以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推广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示范区。(3)辐射区:以示范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3.3.2空间规划(1)生产功能区: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2)科技研发区: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3)加工物流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中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4)休闲观光区: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提升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5)生态保护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生产,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第4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1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作为智慧农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有机融合,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智能调控和数据采集。以下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场建设中的应用规划:4.1.1感知层建设(1)部署环境监测传感器: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参数。(2)安装智能设备:如智能喷灌、智能施肥、智能病虫害防治等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1.2传输层建设(1)构建无线传感网络: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传感器、智能设备与控制中心的数据传输。(2)提高网络覆盖范围:通过光纤、4G/5G网络等,实现农场内外的信息传输。4.1.3应用层建设(1)开发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集成数据管理、远程控制、决策支持等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支持。(2)构建农业物联网安全体系: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4.2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农业生产、市场、气象等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为农场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规划:4.2.1数据采集与整合(1)收集农业生产数据:包括作物生长、病虫害、土壤肥力等数据。(2)整合外部数据:如气象、市场、政策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支持。4.2.2数据处理与分析(1)构建数据清洗、存储和挖掘体系,提高数据质量。(2)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开展农业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4.2.3数据应用(1)构建农业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展示。(2)开发农业数据服务产品,如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建议等。4.3农业云计算与存储农业云计算与存储为智慧农场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以下是其建设规划:4.3.1云计算平台建设(1)搭建农业云计算平台,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2)部署农业应用系统,实现农业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4.3.2数据存储与管理(1)构建分布式存储系统,保障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2)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数据长期保存。4.3.3云服务体系建设(1)提供农业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服务。(2)开展农业云应用创新,为农场生产经营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第5章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5.1智能化种植技术5.1.1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技术智慧农场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参数,保证作物生长处于最佳状态。5.1.2自动化灌溉技术基于作物生长需求和环境监测数据,采用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按需供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用水成本。5.1.3智能化施肥技术结合土壤养分监测和作物需肥规律,采用智能化施肥设备,实现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5.1.4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利用病虫害监测系统,实时收集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专家系统,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5.2智能化养殖技术5.2.1养殖环境监测技术对养殖场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为养殖动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5.2.2自动化喂食与饮水系统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需求,自动调整喂食量和饮水供应,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5.2.3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智能化粪污处理设备,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5.2.4疫苗接种与疫病防控技术结合疫病监测数据,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疫病风险。5.3农业与无人机应用5.3.1农业研发适用于不同农业生产场景的农业,如播种、施肥、除草、采摘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5.3.2农业无人机利用无人机进行作物生长状况监测、病虫害防治、施肥等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5.3.3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收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实现精准农业。5.3.4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6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6.1土壤质量监测与改良6.1.1土壤质量监测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智慧农场建设应重视土壤质量的监测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土壤检测技术,建立健全土壤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定期对土壤进行采样、检测和分析,全面掌握土壤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6.1.2土壤改良措施根据土壤质量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主要包括:(1)施用有机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2)调整土壤酸碱度:采用石灰、石膏等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平衡;(3)改善土壤结构:运用生物技术、物理方法等,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4)土壤修复:针对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6.2水资源管理与节水灌溉6.2.1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智慧农场建设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1)水资源监测:利用现代监测技术,实时掌握农场内水源、降水量、蒸发量等信息;(2)水资源调配: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3)水源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水污染,保证灌溉水质安全。6.2.2节水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用水成本。主要包括:(1)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浪费;(2)喷灌:模拟自然降雨,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提高灌溉均匀度;(3)微灌:针对不同作物和生长阶段,精确控制灌水量和灌溉时间。6.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3.1废弃物收集与处理农业废弃物包括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智慧农场应建立健全废弃物收集与处理体系,保证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具体措施如下:(1)秸秆收集:采用机械化收集方式,提高秸秆收集效率;(2)粪便处理:运用生物发酵等技术,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3)废弃物分类: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为资源化利用提供条件。6.3.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根据农业废弃物的特点,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资源化利用:(1)秸秆还田:将秸秆粉碎后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2)生物质能源:利用秸秆、粪便等制备生物质燃料,降低能源消耗;(3)有机肥生产:将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第7章智慧农场经营管理7.1农业生产管理系统7.1.1系统概述农业生产管理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农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7.1.2系统功能(1)生产计划管理: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2)农田环境监测:实时监测土壤、气象、病虫害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3)智能灌溉与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实现自动灌溉、施肥,提高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4)生产过程监控: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要求。7.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7.2.1体系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采集和记录,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和管理。7.2.2体系功能(1)农产品信息采集:收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基础信息。(2)追溯信息管理:对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存储。(3)质量风险预警:根据追溯信息,发觉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4)消费者查询: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的查询服务。7.3农业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7.3.1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在线交易、供求信息发布、市场行情分析等功能。7.3.2物流配送体系(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2)物流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3)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农产品配送模式,如社区配送、线上线下结合等,提高配送效率。7.3.3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协同发展推动农业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第8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8.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8.1.1创新主体与平台建设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需依托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企业及农场主等。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创新合力。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农业科技研发提供有力支撑。8.1.2创新方向与重点领域围绕智慧农场建设需求,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领域。重点关注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研究,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智能、绿色为目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8.1.3创新机制与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包括成果转化、利益分配、风险投资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等,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8.2.1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成果评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等环节。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智慧农场建设的紧密结合。8.2.2推广体系构建优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专业化的推广队伍,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构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应用。8.2.3推广模式创新积极摸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如“产学研推”一体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推广,形成企业、农场主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推广格局。8.3农业科普教育与人才培养8.3.1农业科普教育加强农业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网络教学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8.3.2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智慧农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8.3.3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通过设立人才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措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农业现代化和智慧农场建设提供持续动力。第9章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发展9.1政策环境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智慧农场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智慧农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本章将从政策环境的角度,分析我国智慧农场建设的相关政策,为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提供依据。9.1.1国家层面政策分析我国国家层面政策对智慧农场建设给予了明确的支持。例如,《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智慧农业。9.1.2地方层面政策分析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智慧农场建设。如浙江省发布《浙江省智慧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构建智慧农业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四川省出台《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智慧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9.2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农场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2.1政策制定与实施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明确智慧农场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强化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实施效果。9.2.2政策扶持与激励加大对智慧农场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智慧农场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同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手段,激励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智慧农场建设。9.2.3政策监管与评估建立健全政策监管机制,保证政策实施到位。同时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9.3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路径产业协同发展是智慧农场建设的关键。通过以下模式与路径,推动产业协同发展:9.3.1产业链整合模式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如推动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9.3.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推动区域间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如建立跨区域农业产业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9.3.3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形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如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研发成果,推动智慧农场关键技术突破。9.3.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