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师版)_第1页
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师版)_第2页
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师版)_第3页
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师版)_第4页
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2、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3、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1.了解本文写作精点和语言特色,并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2.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作者简介】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生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博士不是现在的学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成就: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代表作品: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生平: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24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成就:欧阳修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代表作品:著作《欧阳文忠集》。还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著名的政治散文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状物怀人叙事散文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晚年著述《六一诗话》,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诗。【探寻背景】“过秦”以“规汉”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历史。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为伶官所惑。当叛乱四起时,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此序文,就庄宗宠幸伶官而祸国乱政的史实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呼吁“忧劳可以兴国”,警告“逸豫可以亡身”,这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文体知识】论辩文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查、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写作时一般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皆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文化常识】【秦孝公】秦国的国君。他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也作“连横”。例如: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在位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例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例如:南取百越之地。【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例如: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例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天子的宗庙。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例如:南取汉中。【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例如:以为桂林、象郡。【阡陌】田间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小路,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例如:而倔起阡陌之中。【基础知识】基础梳理·夯基提能一、通假释义1.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2.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同“向”,先)二、一词多义1.因(1)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沿袭)(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3)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趁机)(4)因利乘便 (介词,趁着)2.制(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2)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领、统率)(3)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制作、缝制)(4)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 (形制、构造)(5)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规模)3.亡(1)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副词,无,没有)(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名词,败逃的军队)(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丢失)(4)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灭亡,灭掉)4.盛(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2)请其矢,盛以锦囊(读chénɡ,装)(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振作、豪迈)(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强盛)5.告(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诉)(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6.归(1)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附)(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到)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做状语(1)席卷、包举、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2)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3)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4)负而前驱 (向前)(5)仓皇东出 (向东)(6)一夫夜呼 (在夜里)(7)乱者四应 (在四面)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败逃的军队)3.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争斗)(2)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3)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见)(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兴盛;使……灭亡)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2)以愚黔首 (使……愚蠢)(3)数十伶人困之 (使……陷入困境)四、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战国时魏地;今义:河的西面。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职名;今义:干某事。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作为;今义:人情事理,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1)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十二”做定语,后置)金城千里(“千里”做定语,后置)(2)宾语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做宾语,前置)2.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即“被”,表被动)3.省略句(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2)委命(于)下吏(3)聚之(于)咸阳(4)铸以(之)为金人十二(5)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6)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4.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4)梁,吾仇也(……也)(5)燕王吾所立(无标志)(6)此三者,吾遗恨也(……者)(7)自然之理也(……也)重点梳理【重点01】理清思路1.阅读《过秦论》,请根据课文在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概括内容。答案:①叙史实②仁义不施2.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请根据课文在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概括内容。答案:①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02】问题探究《过秦论》1.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什么方法“弱秦”?【明确】各国诸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虽然他们有如此好的条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作者突出表述了各国诸侯“弱秦”的方法:①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②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力量,一致对秦。2.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作者首先写出了诸侯们招纳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然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3.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明确】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开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说明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明确】对比内容对比作用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出身地位、军队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等的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明确】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明确】用文中作者的观点来概括,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3.由课文的第一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作者将运用例证法,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可以看出下面将要以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论证的依据。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4.《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明确】文章开头以“盛”“衰”对举,提出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对举,引出下面对论据的叙述。第二段叙述论据的前因。第三段具体叙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其间还夹杂对于“得天下”后的情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与“失天下”后的情形“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的对比,并引用对比结构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充分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第四段对结论进一步深化升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方其盛也”“及其衰也”两种状态,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推论,使观点更具针对性,更加普遍化。总之,本文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到结论都是采用对比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对照鲜明,逻辑清晰,使论证非常有力。【重点03】《过秦论》艺术特色1.用叙事来说理。这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这篇文章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在叙述中始终贯串着秦王朝兴衰的关键所在,即秦灭六国后不施仁政,却残酷地压迫人民,故而迅速灭亡。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例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赋的夸张手法。第二、四、五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这一类句子。这样的文章气势自然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使读者有欲罢不能之感。3.全篇对比到底。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陈涉与始皇的对比;陈涉之师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说理显得更有分量。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这几个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了。4.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藻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没有雷同之嫌。当然,作者语言上的这些特色,是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的【重点04】《伶官传》写法借鉴1.《伶官传》一文从开头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明确】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④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2.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有点文不对题?【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们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们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1.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观点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2.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令读者感触颇多。请结合文中名句,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示例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话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忽视小的方面,不要沉溺于所钟爱的“玩物”。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比如贪污受贿、偷偷摸摸,都是从不为人所重视的“忽微”开始的,所以务必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从小事上筑起防微杜渐的堤坝。不可沉溺于吃喝玩乐,不可沉溺于声色犬马,坚持讲正气,不让歪风邪气抬头。示例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强调国家和自身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今天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也必须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国内外敌人的干扰和破坏,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大意。更需要有艰苦创业精神,一切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上。实践飞跃3.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贾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请以此为素材,围绕“顺应民心”这个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200字左右。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塌。贾谊在《过秦论》中把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但秦灭亡的原因在于用夺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也导致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朝的帝国大厦在瞬间坍塌。“顺应民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根基,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民心所向,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群众支持,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人民拥护,国家将不是国家。题组A基础过关练十一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60分钟·60分)一、文言基础运用评价(24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答案】B【解析】选B。爱:吝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B.收天下之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答案】B【解析】选B。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智勇多困于所溺B.此三者,吾遗恨也/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蹑足行伍之间【答案】C【解析】选C。C项分别是省略句和被动句。A项都是被动句。B项,都是判断句。D项,都是状语后置。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⑧/②③④⑤/⑥D.①⑦/②③⑥⑧/④/⑤【答案】D【解析】选D。①⑦为名词作状语;②③⑥⑧为使动用法;④为名词作动词;⑤为形容词作动词。5.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 ()①合从缔交②约从离衡③威振四海④却匈奴七百余里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⑥百有余年矣⑦制其弊⑧自以为关中之固A.①③④⑤⑦ B.②③⑤⑦⑧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⑧【答案】C【解析】选C。①“从”同“纵”;②“从”同“纵”,“衡”同“横”;③“振”同“震”;⑤“何”同“呵”;⑥“有”同“又”。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牲畜,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根据牲畜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答案】C【解析】选C。C项,“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6分)(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策略。

(2)《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二、阅读鉴赏能力评价(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8分)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选自汉贾谊《过秦论》)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奋六世之余烈奋:振兴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军队C.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履至尊而制六合/天雨雪,武卧啮雪B.却匈奴七百余里/欲因此时降武C.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D.天下云集响应/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防卫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B.选文第②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做铺垫。C.选文第③段阐述了各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11.阅读选文第③段,请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的。(3分)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答案】8.B9.D10.A11.(1)地位方面,身份卑微,权力渺小。(2)在能力上,缺少文化知识,见闻寡陋,谋划水平低。(3)在军事上,无计策,武器简陋笨重不精良,力量弱小。12.(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2)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3)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解析】8.B.句意: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可见“兵:军队”错误,应该是“兵器”。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为“登上”“下雪”;B.均为动词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后退;击退”“使……投降;劝降”;C.均为意动用法,分别为“以……为患;担心”“认为……威武”(意译为“赞赏”)。D.“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函”,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盛装。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防卫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错误,结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可知,还有“刑法”。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得出出身低微;结合“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得出兵器笨重不够精良;结合“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得出军事力量弱小;结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得出少谋略,权力小,能力低,见识寡陋。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兵”,兵器;“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赢”,担着;“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举”,全;“是以见放”,宾语前置兼被动句,“以是见放”,“见”表被动。“是以”,因此。(3)“兴”,使动用法,使……兴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逸豫”,安逸享乐;“……也”,判断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18分)(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分开,据此排除B、D两项。“匍匐”是“往救”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禄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排除C项。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国学”。B.省试,指唐宋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明清时称会试。从文中可知,欧阳修在省试中夺得省元。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都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D.尚享,也作“尚飨”,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答案】C【解析】“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唐书》修撰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司徒韩魏公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他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具有“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答案】A【解析】“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擅:独揽,胜过。矜人:向人夸耀。(2)谗谤:谗毀诽谤。务:追求。答案:(1)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2)(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17.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解析】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手法。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文以议论、抒情为主,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附【参考译文】(甲)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写,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四六文,号称时文,欧阳修此时已独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乡试,第二年考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响亮。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皇帝,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个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耗时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平生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自己的责任。现在的湖州正言孙觉(当时)担任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为此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下属)保全孙觉,于是孙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现在司徒韩魏公把持朝政,每当诸位大臣聚会议事时,有没有定论的事情,欧阳修不曾不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面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欧阳修也会反复争辩,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乙)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有所畏惧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考察疑事的人。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师丧)而感到羞愧。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而已!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题组B能力提升练(45分钟·41分)一语言表达(21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过秦论》①,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鲁迅先生说此书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如此细致地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②,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③,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答案】(示例)①把前朝和本朝相贯通②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③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张(施行仁政政策)【解析】第①处是引领句,要注意横线后“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提示;第②处是递进关系复句的一部分,从横线前的“历史教训”和横线后的“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可知,应补写的语句为“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第③处填写的是一个展开句,要顺承前后语句之间的语意,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思考。2.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根据《伶官传序》的内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唐庄宗(李存勖)进行评价。(6分)【答案】褒:意气昂扬的庄宗犹如草原上的雄狮,气吞山河,傲视一切,可谓壮哉!贬:沉溺优伶的庄宗犹如丧家之犬,仓皇北顾,身死国灭,岂不悲哉!【解析】本题要求从褒和贬两个角度来评价唐庄宗,从课文内容来看,“褒”应评价其继承父志取得成功,“贬”应评价其为伶人所困身死国灭。另外还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这一主旨,为下面对联写出下联。(5分)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焉能自保【答案】仁义该施未曾施,王朝果真瓦解【解析】按照对联的特点仄起平收,意义相关,平仄相对的要求进行思考,得出答案,大意符合即可。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答案】书法意象体味神髓【解析】最后一个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而“舍貌取神”又是这个句子的核心。只要我们抓住这个句子,找出“貌”“取”“神”三字的各自所指,就能轻易套牢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意象”“体味”“神髓”,再用上面所讲的话题法,找出本语段的话题对象——“书法”,另一关键词也便找出来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0分)过秦论(中)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使。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息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答案】C【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安民可与为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是二世之过也”是判断句式。据此断句。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B.“以四海养”的“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C.“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裋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D.“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答案】C【解析】选C。C项,“释褐”指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答案】C【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从文中的意思来看,“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即统治百姓的方法,在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为仁”,实行仁政。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2)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施行仁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兵革:战争。罢弊:疲劳困乏。南面:面向南称帝,古代天子理政时都是面向南坐。王:称王。是:这。有,通“佑”,帮助。(2)嚣嚣:愁怨,愁怨声,指代劳苦百姓。资:凭借。为仁:施行仁政。“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两句都是判断句。9.《过秦论》(中)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解析】相关信息在倒数第二段,“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是总领句,冒号后三个分句是具体表现。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可以概括出秦二世残害百姓;从“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可以看出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从“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可以概括出赏罚不当,赋税繁重。再由下文的“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可以概括出百姓穷困,不加救济。再联系倒数第一段“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可见,秦二世的过失正是他残暴无道,丧失了民心。附【参考译文】秦使周朝灭亡,统一天下,吞并诸侯,西南而称帝,以四海供养一己。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互征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权威,稳定功业,是安定还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刚愎自用,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始。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皇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翘首观看秦国的灭亡的。受冻的人穿上粗布衣服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施行仁政。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那些没收犯罪者妻子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并一直使它维持下去,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遵循正道,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用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然后奸险欺诈之事一齐发生,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被杀戮的人不绝于道,天下的人都感到苦不堪言。从群臣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定,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助公侯那样的尊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是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正是因为做了危害百姓的事情。这就是二世的错误。题组C培优拔尖练(35分钟35分)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表示时间、人物、事件、官职等的关键词判断。A项,“吴廷尉”应为“为河南守”的主语。B项,“召置”结构不完整,“门下”应为“召置”的宾语。D项,“于郡中”应为“闻”的状语,“吴廷尉”为“为河南守”的主语。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解析】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道、法、儒三家影响最为深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C【解析】文帝表示自己不如贾生后又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表述顺序有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

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附【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拔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做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担任长沙王吴差的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不听。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文5-8题。(16分)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过秦论(下篇)贾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沛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二。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王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5.下列对《贾谊论》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有着出类拔萃的才能,虽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向,但能遇上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了。B.作者认为贾谊没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关键是贾谊太性急缺乏耐心,不能等待和忍耐,借此劝诫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C.从本文的主旨看,作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总结了许多类似贾谊的人的教训,得出“并非才能难得,而是自己如何得以把才能施展出来才是最难”的道理。D.因作者同贾谊的境遇极为相似,可见本文明论贾谊,责其才大而量小;其实是以贾谊的教训而自勉,告诫自己要善于处世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答案】A【解析】A项概括分析不正确,贾谊不是“没有什么遗憾”,而是遗憾没有施展自己的才能。6.下列对《过秦论(下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选B。原文说的是即使子婴仅有庸主之材,仅得中等才能的辅臣,秦国的地盘也是可以保全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之不能用汉文也。(2)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答案】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而到其成为俘虏时,想拯救其败亡也不可能了。8.《过秦论》下篇和教材所选的上篇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