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光泽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铭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12.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13.试从两个角度,分别写出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写得好在哪里。1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⑥段中所说的“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的。15.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2.与下文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或: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杏花比喻想念中伊人的脸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伊人的娇艳动人,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念之情。“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这句化抽象为形象,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思念具体可感,表达了诗人的思念越来越浓,因思念而无限忧伤的感情。

14.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是因为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有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⑵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是因为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时,杏花春雨江南就会引发我们的思乡之情和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感。

15.示例:不同意。历史的前进固然不可逆转,但未必一定伴随着遗憾。生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生活的丰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生活会传承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发现的眼睛里。同意。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留给人们的只是向往和怀旧,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就是例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无心也无暇顾及这种农业社会的诗意生活了,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将成为一种遗憾。【1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首先从内容上看,“白马秋风塞上”写出一幅阳刚之景;从手法上看“白马秋风塞上”和“杏花春雨江南”形成对比,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又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从结构上看,下文写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文化底蕴的挖掘,此情节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是比喻的手法;“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化抽象为形象,答题时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其艺术效果。【14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的词语,此题注意解释句中的“缠绵的梦境”“难以愈合的伤痛”所指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的句子“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概括第一点;根据句子“但我们想到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概括第二点;根据“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概括第三点。【15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对“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的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原因,答题时答案不要求唯一,只要能够提出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此题如不同意。可从“生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的角度分析“杏花春雨江南”还会留存。【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狗这一辈子刘亮程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B.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5.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4.C

5.“主人”对狗的态度:①打骂是常有的事,甚至随意就把狗剥皮炖肉;②等到自己和狗都衰老时,才会给狗自由;③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不管它能否承受;④要求狗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自己。作者对狗的态度:⑤把狗当作人来对待,寄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6.①从最后一段看,在夜晚,众狗吠叫时,它保持沉默;从全文看,它忠心为主,失去了自己,晚景凄凉,故说是“黑夜的一部分”;②第3段写到它在村子的沙沟梁乱草滩等地转悠过,为了看家把门与村中人较量过,在夜晚也曾经在村庄中吠叫过,故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③老狗不再咬人,动物性消褪;作者全文将狗拟人化来写,实际上是以狗的一辈子暗喻人的一辈子,故说是“人的一部分”。【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不假议论、冷静客观”分析错误,文中有大量的议论,可以说是夹叙夹议,让叙事散文带有杂文的味道。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形象的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本题,C项属于艺术特色分析不当。【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作答时先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①段“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第③段“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第⑥段“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第⑦段“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一一分点概况即可。至于“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作答时可以根据文本中作者对狗的议论、抒情性的语言表述去体会,在文本中作者把狗当作人来对待,寄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狗有独立的价值,带有神秘色彩,从“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等句子可以看出。【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探究,要求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是探究文本的主旨。首先理解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抓住关键词“老狗”与“黑夜”。“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老狗一生为主,晚景凄凉。“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老狗“默不作声”,所以说它是“黑夜的一部分”。然后理解一条老狗是“村庄的一部分”,抓住关键词“村庄”。“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老狗的一生都与村庄紧密相连,所以说它是“村庄的一部分”。最后理解一条老狗也是“人的一部分”,抓住关键词“人”。“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它再无人可咬”“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作者将狗拟人化,看似写狗这一辈子,归根结底写的是人这一辈子,所以说一条老狗也是“人的一部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流浪狗崔立有一天,我们楼下门口处,出现了一条流浪狗。很小的一条狗,狗毛呈白色,像是出生不久的。冬日的天,足够冷,我看着那条流浪狗,使劲地抖动着自己的头,以运动来取暖。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我匆匆赶着去上班,也来不及多去关注它。我走过的时候,就在想,这狗,肯定是被遗弃了吧。定是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主人,嫌家里狗太多,便把它给赶了出去。说实话,我不讨厌狗,但也真没想过要养。养狗太麻烦,要喂它吃喝,给它洗澡,最主要的,还要给它安排住宿的地方。把一只狗安置在自己家里,我可想都不敢想!晚上回来时,天还没黑。我看到那条流浪狗,还蹲在门口。不过,看起来,它似乎比我舒服一些。我上了一天的班,还饥肠辘辘的,它比我好,躺的位置上多了一只碗,碗里竟已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可能是周边的好心人舍给它的。我上了楼。胡乱地端出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了几分钟。一个人的日子总是那么寂寥,我又想起了那条流浪狗,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我吃了几口菜,看到了里面的几块大肉。我就不再吃了,端着只碗盛上肉,下了楼,倒进流浪狗的碗中。流浪狗似乎认真看了我一眼,并且还朝我摇起了尾巴。第二天一早,我下楼时,想着那只流浪狗,还在不在楼下。推开楼下的大铁门,流浪狗果然还在,它蜷缩着身子,躲在旁边的几株小海桐之间,借以来取暖。我看着,不觉有些心酸。我跑回了屋,想起自己还有一条不大盖的小毯子,也许,这流浪狗会用得着吧。晚上,当我再度下班回家时,流浪狗睡觉的地方,已经多了好几条被子,它躺在那些被子中间,似乎很满足。后来的一天,我感冒了,高烧烧到40度。我请假,到医院配了许多的药,然后就睡了一天。晚上,我昏昏沉沉地还在睡着,间或能听到窗外噼里啪啦的雨声。我的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楼下的那条流浪狗,这么大的雨,它要被淋透了吧。我是很想跑下楼去看看它,但刚直起身子,很快又躺了下去。我根本就没有气力挣扎着起来,接着,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天亮时,我醒来了,觉得神清气爽,也听不见了雨声。再摸摸额头,已经没有一点烫意,看来这感冒已经被我扛过去了。我猛然想起了那条流浪狗,快速跑到楼下,以为它一定被淋得很落魄。可是——我呆住了,流浪狗身上的毛,是干的。离它不远处,立起了一个小木屋。结尾一:我回到楼上时,找出手机想看看时间,才发现上面的十几个未接来电,还有一条短信,是爸妈发来的。他们好像已经知道我感冒了,只说了一句,想回家,随时都回来吧。那十几个未接来电,也都是他们打的。昨天因为我想好好睡一觉,都调了静音。我的眼眶瞬时就红了。当年,为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所谓爱情,我固执己见地和爸妈大吵了一架,然后毅然决然地搬了出去,并且即便证明自己是错了,还是高昂着头不想低下。结尾二:这个小木屋是谁搭的呢?我还在疑惑时,隔壁的一个年轻人告诉我,是楼下的那对老夫妻搭的,他看见他们在楼下噼噼啪啪地忙了大半天。那对老夫妻,是有名的厉害,并且又吝啬。我有些不信,他们怎么可能劳神费力去搭个什么小木屋呢?不久。又听到一个消息,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转载《小小说选刊》2013年19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一个由一条流浪狗引发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曲折跌宕,使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了不平常的效果。B.文中的“我”开始见到流浪狗时不大关注它,到后面却越来越想到它,说明“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C.小说开头写狗在寒冷的冬天里,用使劲地抖动自己的头来取暖,以及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意在与后面狗得到照顾形成对比。D.文中写“我”和邻居们为流浪狗送食物、送被盖、搭木屋等种种行为,彰显了人间自有大爱的主题。8.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9.作者为小说续写了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参考答案:7.C

8.①“小木屋”的出现,是邻居们对流浪狗照顾的进一步体现,在结构上为后续结尾做了铺垫。②“小木屋”表面上是老夫妻同情流浪狗而给它搭建的一个家,实际上是老夫妻自己把儿子赶出家门后歉疚之心的具体表现,委婉地传达了老夫妻希望儿子能够回家的愿望。

9.认为结尾一更好: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我离家在外的理由,与前文我对流浪狗的种种照顾行为相呼应;并且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人物上看,结尾表现了我敢于担当、勇于认错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我感冒时爸妈打来十几个电话,还发了一条信息,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鲜明地突出了“呼唤回家”的主题。认为结尾二更好: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小木屋”的来历,产生了顺理成章的效果,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严谨。同时,这种大团圆的结尾也符合普通人的审美心理。②从人物上看,向来厉害又吝啬的老夫妻因同情流浪狗为它搭建一个家,突出了老夫妻对儿子的歉疚和牵挂之心,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不久,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以此突出了“回家”的主题。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曲折跌宕”错。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有误。B项,“说明‘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有误;“我”关注它是因为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D项,本文的主题是“呼唤回家”。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上作答。首先找出写“小木屋”的内容,出现在后文,因有了这个小木屋,故有了后文的结尾,可见小木屋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从形象和主旨来看,小木屋是老夫妻给流浪狗搭建的一个家,而这个小木屋是老夫妻表达把儿子赶出家门的歉疚之心的表现,传达出希望儿子回见的愿望。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看清题干要求,注意设问方式。“物象”作用题的提问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限定角度。二是笼统提问。二、认真阅读文本,明确思考角度。解答“物象作用”题,一般可以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手法运用、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情节安排物象在情节安排上常见的作用有叙事线索、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强化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等。作为叙事线索的物象一般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故事情节更集中。形象塑造物象在塑造形象方面的作用一般为丰富人物内涵、衬托人物品格、烘托人物心理等。主题表达物象大多是小说主题的载体,可以揭示、丰富、凸显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情感抒发物象往往是情感的寄托物,可以表现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可以传达作者的爱憎之情。手法运用从手法运用方面分析物象的作用也是思考的角度之一,涉及到的手法有衬托、对比、侧面烘托等。本题中,主要从情节的铺垫、情感的表达以及主旨的凸显等几个角度作答。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小说续写了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无论选取哪个结尾,首先应明确结尾的方式和内容,然后再从这三个方面作答。第一个结尾,交代了“我”离家在外的理由,从情节上来看,这一内容与上文“我”对流浪狗的照顾相呼应;从形象上来看,让“我”的形象更为丰富,表现了“我”敢于担当、勇于认错的特点;从主题上来看,这一结尾凸显了“呼唤回家”这一主旨。第二个结尾交代了“小木屋”的来历,这让前文“小木屋”的出现合乎情理;从形象上看,表现了老夫妻对儿子的歉疚和牵挂;从主题上来看,凸显了“回家”这一主题。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4、两个结尾,哪个更好一些?本题就属于第四种,考生应先回答认可哪一个结尾,明确观点之后,再抓住自己选择的结尾内容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1)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非抗于九国之师(

)(3)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

B.以为桂林.象郡C.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3.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4.翻译下列语句。(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答: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

参考答案:1.(1)锋利。(2)匹敌、相当。(3)排列座次,这里是招致、统制。(4)毁坏。2.C

3.B4.(1)(4分)秦王朝的天下并不变弱变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重点词“小弱”“自若”“固”各1分,句意通畅1分)(2)(3分)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重点词“所以”、判断句各1分,句意通畅1分)(3)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重点词“生”“假”各1分,句意通畅1分)2.区区: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A、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D、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地区;(今义)中国一个省份。3.意在点明:秦朝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它不施行仁政。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每题3分,共12分)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颇知属文

属文——写文章B.思母,欲告归

告归——告假回家C.累迁至中书令

累迁——多次升迁D.延徽寓书于晋王

寓书——信件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延徽有助焉②盘盘焉,囷囷焉B.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C.①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①以延徽为相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16(1)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4分)

(2)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3分)

参考答案:12.D(寓书:寄信。“寓”有“寄”“托”之意)13.B(①焉:助词。②焉: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B.于:介词“在”;介词“比”C.安:哪里,怎么;D.以:“以……为”构成固定句式,可译为“把……当做”;相当于“而”表顺承)14.C(主要是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还有延徽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15.C(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16(1)、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奈何”1分,“辱以牧圉”句式(省略句式和介宾结构后置)1分,礼1分,句子通顺1分)(2)、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拊”1分,“向者”1分,“何往”1分)附译文: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设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微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5分)参考答案:9、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10、D

解析: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用。

11、B

解析:侮:轻慢,看不起。12、(1)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

解析:“褚币”译为“纸币、钱、货币”;“诣”译为“到”;“易”译为“买”;“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1分;大意1分。

(2)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译为“骑”;“蹇”译为“跛”;“风神”译为“风韵神采、风采、神韵”;“得非”译为“莫不是……吧”“难道不是……吗”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家在仙居万山之中,博学多才,能诗能文,问他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但他却总是隐匿姓名,耕地打渔来养活自己。有一天,他拿着钱到一个富人家里买谷种,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没有人理睬他。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听到东阁里有人分韵做咏雪诗,一个人分到了“滕”字,苦苦吟咏没有完成。吕徽之不由得笑出了声。阁子里的那些有钱人的子弟听到外面有笑声,就派遣左右的人来诘问他。先生最初不说话,这些公子哥们更加疑惑,亲自出来见他,只见先生光着头穿着粗布衣服,布袜草鞋,就侮辱他,责问他笑的原因。先生不得已就说:“我的意思是就选滕王蛱蝶的事罢了。”众人才叹服,邀请先生入座。先生说:“我如此形象,如何能置身于你们这些公子之间?”众人坚持着邀请,先生于是进入房中。众人用“藤”“滕”二字请先生补足诗作。先生提笔写道:“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又请他粘“昙”字押韵作诗,先生又随笔写完,就出去了。众人挽留他,留不住。问他姓名,也不回答。众人都惊讶地说:“曾听说过吕处士的名字,想见他一面却不能,先生难道就是这个人吗?”先生回答说:“我一个农民,怎么能知道吕处士是怎样一个人。”众人优惠地送给他谷种,先生愤怒地说:“我怎么能收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用钱来买它!”撑着船离开了,众人派人远远地跟随在他的后面,道理偏僻遥远,派去的人记住了他的住所就返了回来。雪停了,前往拜访他,只看见一间茅草屋,家徒四壁。忽然发现装米的桶里有人,原来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因此坐在里面。众人试探着问吕徽之先生在什么地方,他的妻子回答说:“在溪上捕鱼呢。”众人才知道他真的就是吕徽之先生。到了那里,果然见到了他,把特地来问候答谢的事告诉给了他。先生隔着溪水对他们说:“诸位公子先到家里,我捕到鱼后,一定换来钱买酒请你们喝。”不多时,先生带着鱼和酒回来了,众人尽情欢饮后才散去。走到半道,天已黑了,不方便赶路,就暂时在一个露天的棚子里休憩,正赶上主人从外面回来,竟然曾见过面,问他们从哪里回来,他们就把缘故告诉给了他。那人就让他们留下住宿,第二天早上,客人们道别。主人根据客人的踪迹来到吕先生的住处,可是先生已经搬走了。又一天,先生跟治中陈建中在路上相遇,治中赶着跛驴,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拔,就问道:“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回答说:“是的。您不是陈建中吗?”回答说:“是的。”两个人握着手,就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欣,一起谈起驴的故事,吕先生问一件事,治中就回答一事,互相答问四十几件事,治中才中止。先生说:“我还记得某人写了某书,某人写了某传。”又说了三十几件事,治中非常敬重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极目远望。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

④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

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A.③⑥①②④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③⑥④⑤①②

D.①③⑤④⑥②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先浏览所给的句子,明确语段使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确定主要内容,圈出关联词、代词,圈出句式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这段文字是写景,故应关注写景的顺序,第①句“极目远望”,“望”领起下面的内容,应放在第一处;第③句写“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与第⑤句中的“大军”相连,此处把“一排一排浪涛”比喻成“大军”;第④句写“地心里泛起的浪花”,“一层追着一层”与⑥中“棉朵”相连,把“一层一层的浪花”比喻成“棉朵”,第②句前面所写的波涛和浪花做了整体的描写。同时这段文字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8.下图的图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的会徽,请简要说明主体图形的寓意。参考答案:①主体图形像海浪(或海字的偏旁),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的主题。②主体图形像海鸟,寓意展翅高飞,乘风破浪。③主体图形像桥梁,寓意国际合作。④主体图形像胜利的“V”,寓意合作共赢。⑤主题图形像“众”,寓意齐心协力,共同发展。【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本题为徽标题,是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的会徽,所有元素都应和主题有关。解读名称,主题图形应和海有关,从而可看出海浪和海鸟的形状;从汉字和英文角度考虑,其形状,像桥梁及“众”,又像表示胜利的“V”。把以上解读联系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的主题:奋进、合作、共赢、齐力,得出答案。【点睛】解答会徽题要主题先行。从文字、图形、图文结合、颜色等多角度把握。文字要考虑汉字、阿拉伯数字、英文及其缩写、汉语拼音及其首写字母、汉字的分与合等角度。9.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③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做题之前首先要把握基本内容,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②句,即“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而“与此同时”中的“此”应是指④中的“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再初步分层归类,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也明显不适于作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性与归类后,选项便只剩下B、D两项了。然后连缀排列顺序。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后,即顺序为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最后检查调整并确定。D项符合提出问题(④②)一一列举现象(①⑤)一一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因此,D项正确。1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在中国,自古讲究睡“子午觉”,是说午觉和晚上的睡眠对一个人来说同等重要。睡午觉的时间可以很短,但不要小瞧这几十分钟的睡眠。一旦哪一天你没睡午觉,下半天势必会无精打采。现在,许多高中学校都安排了午休时间,必然使师生们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工作、学习之中。同学们学习时有了足够的精力,必能取得优异的成绩。①哪一天你没有睡午觉,下半天不一定会无精打采。②③参考答案:②许多高中学校安排了午休时间,不一定能使师生们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工作、学习之中。③同学们学习时有了足够的精力,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和逻辑推断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审读句①,分析其病句类型。“旦哪一天你没睡午觉,下半天势必会无精打采”,前后分句之间没有这样的必然关系。“许多高中学校都安排了午休时间,必然使师生们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工作、学习之中”,该句的前后分句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师生午休之后,不一定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工作学习之中。“同学们学习时有了足够的精力,必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前后分句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学生们学习时有了是够的精定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前,为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诸多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