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园艺植物栽培概论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_第1页
第九章园艺植物栽培概论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_第2页
第九章园艺植物栽培概论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_第3页
第九章园艺植物栽培概论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_第4页
第九章园艺植物栽培概论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园艺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病虫害及其防治,是园艺植物栽培过程中最为薄弱和关键的环节。园艺植物种类繁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以及栽培生产中的粗放管理,导致长期以来病虫害及其防治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影响园艺植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园艺植物的规范化管理,重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保证园艺植物优质、稳产、高效的关键措施。第一节园艺植物的病害

在园艺植物栽培生产或中药材贮藏过程中,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新陈代谢遭到破坏和干扰,从生理机能到形态构造上发生一系列反常的病变现象,称为病害。

园艺植物致病的因素称为病原,病原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由非生物因素如干旱、洪涝、严寒等不利的环境因素或营养失衡等所致的病害,没有传染性,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物体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称为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

在侵染性病害中,致病的寄生物称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物),其中真菌、细菌称病原菌。被侵染的园艺植物称寄主植物(简称寄主)。侵染性病害不仅取决于病原物的作用,而且与寄主的生理状态以及环境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寄主与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园艺植物染病后,生理活动和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病变现象称症状,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园艺植物染病后所表现出的反常状态叫病状,病原物在园艺植物发病部位所形成的特征性结构为病症。1.变色植物体全部或局部褪绿、变黄、变紫等。2.斑点斑点是园艺植物染病后造成局部细胞组织坏死,局部形成一定颜色、形状以及纹理的病斑,多发生在茎、叶、果实或种子等器官的染病部位,有些病斑到后期脱落形成穿孔。

3.腐烂腐烂多由病原物引起园艺植物各器官发生的腐烂坏死现象。有些幼苗常因茎基干腐而造成“立枯病”,有些因茎基四周腐烂缢缩造成“猝倒”。

4.萎蔫萎蔫除部分生理原因外,多由真菌,少数由细菌或线虫寄生所致,典型的萎蔫是由于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受病害侵染后输导组织被大量菌体堵塞,使地上部分缺水而表现出全株或局部不可恢复的永久萎蔫。5.畸形畸形是园艺植物受病原物寄生的刺激,局部引起生长异常的现象。如百合病毒病导致病株叶片卷曲、病斑坏死、植株矮化、急性落叶,严重者病株枯萎死亡。(一)非侵染性病原按照病因不同,可以分为:①园艺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②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大气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或冻害;还有风、雨、雷电、雹害干旱、涝害等。③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肥料元素供应过多或不足,如营养失调症或缺素症;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与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二)侵染性病原目前已知的园艺植物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1.病原真菌目前已知的园艺植物病害绝大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致病真菌的种类繁多,在园艺植物栽培中,能引起多种严重病害,真菌病害的症状多为枯萎、坏死、斑点、腐烂、畸形及瘤肿等。较为常见的致病真菌种类及其致病特点是:鞭毛菌亚门该亚门真菌多生活在水中,潮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如腐霉菌引起多种园艺植物的猝倒病,疫霉菌能引起牡丹疫病,霜霉菌能引起多种园艺植物的霜霉病;

接合菌亚门该亚门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粪肥及其他无生命的有机物上,多能引起园艺植物贮藏器官的霉烂。其中毛霉菌常引起园艺植物产品贮藏期的腐烂,根霉菌能引起百合、芍药等腐烂。子囊菌亚门该亚门真菌为陆生的寄生真菌,与园艺植物病害关系密切,如曲霉菌和青霉菌能引起许多贮藏园艺产品的腐烂;白粉菌是园艺植物的专性寄生菌能引起许多园艺植物的白粉病,如菊花等的白粉病。担子菌亚门该亚门为最高等的寄生或腐生真菌。其中黑粉菌多引起禾本科园艺植物的黑粉病,如薏苡的黑粉病等;锈菌多寄生在枝干、叶、果实等器官,引起枯斑、落叶、畸形等锈病,病症多呈锈黄色粉堆,如芍药、牡丹、木瓜、连翘等锈病。半知菌亚门该亚门含有大量的园艺植物病原菌,约占园艺植物病原真菌的50%左右,能危害园艺植物的所有器官。如牡丹、菊花多种园艺植物的斑枯病;木瓜等多种园艺植物的炭疽病;芍药等园艺植物白粉病;牡丹、百合等园艺植物的灰霉病;园艺植物的角斑、白斑、褐斑等症状;多种园艺植物的褐斑病;多种园艺植物的叶斑;菊花、等多种园艺植物茎基和根的腐烂病;多种园艺植物苗期立枯病。

2.病原细菌园艺植物细菌病害的数量和危害性都不如真菌和病毒病害,细菌性病害多为急性坏死病,呈现腐烂、斑点、枯焦、萎蔫等症状。在潮湿情况下常从病部溢出黏液(菌脓),细菌性腐烂常散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其中假单胞杆菌多引起园艺植物叶枯和腐烂;野杆菌多引起瘤肿和根畸形;欧氏杆菌引起植物萎蔫、软腐和叶片坏死等,软腐病等都是生产上的较难解决的问题。

3病原病毒、类菌原体受害植株一般在全株表现出系统性的病变。病毒性病害的常见症状有花叶、黄化、卷叶、缩顶、丛枝矮化、畸形等。研究发现,许多过去认为是病毒引起的黄化、丛枝、皱缩等症状的病毒病,它们的病原体并不是病毒,而是类似菌原体的生物,称类菌原体。目前已发现多种园艺植物有这类病害。类菌原体侵染植物均为全株性,独特的症状是丛枝、花色变绿等,其他变色和畸形症状与病毒病很难区分。

4寄生线虫线虫危害园艺植物所表现的症状与病害相似,故习惯上将线虫作为病原物对待。园艺植物普遍受到线虫的危害,其中某些药材的根结线虫病和胞囊线虫病已成为生产上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国内已发现园艺植物的线虫有危害根部、形成根结的根结线虫,危害根部,形成丛根、地上部黄化的地黄胞囊线虫病;危害地下根茎、鳞茎等的茎线虫,如浙贝母、元胡等受茎线虫危害;导致菊花等园艺植物矮化的矮化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有些种子植物,由于本身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某些器官退化不能自养,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从而导致对其他植物的危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抑制寄主的生长,草本植物受害后生长矮小、黄化、开花减少、落果或不结果,严重时全株枯死。

二.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及其流行条件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及流行条件

1.病害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寄主出现症状的过程称为侵染过程,简称病程。病害的侵染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常人为地分为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1)侵入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侵入期。

(2)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病害症状为止称为潜育期。这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生长、繁殖并扩展的时期,也是寄主与入侵病原物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斗争的结果将决定植物保持健康状态还是发病。

(3)发病期。从寄主出现症状到症状停止发展称为发病期。

2.病害的流行及其条件

在一定地区或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称为病害流行。通常侵染性病害的流行需要同时具有的基本条件是:大量感病寄主的存在;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大量积累;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二)病害的侵染循环

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的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三个基本环节。1.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在寄语进行休眠或收获后,病原物要渡过不良的环境条件,成为下个季节的病害初侵染源,称为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的主要场所有:

1)病株或病残;2)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如地黄花叶病毒多在根茎中越冬);3)土壤和肥料。

2.病原物的传播主要途径有:1)风力;2)雨水;3)昆虫;4)人为。3.初侵染与再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生长季第一个侵入过程,称为初侵染;在同一个季节内病原菌株上的病原物又传播出去进行重复侵染称为再侵染。第二节园艺植物的虫害

园艺植物虫害种类很多,主要为昆虫,其次为螨类、蜗牛、鼠类等。昆虫中虽有许多属于害虫,但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如蜜蜂(ApismellificaL.)能酿蜜,蚕能吐丝,寄生蜂能防治害虫,瓢虫、步行虫能捕食害虫。对益虫则应加以保护、繁殖和利用。因此,认识昆虫、研究昆虫、掌握昆虫发生和消长规律,对于防治害虫,保护有益昆虫,保证中药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其基本特征是由头、胸、腹三个体段构成。(一)成虫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的阶段。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

昆虫的头部是感觉和摄取食物的中心。头上有口器、触角、单眼等。成虫的口器一般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咀嚼式口器,适于咬嚼、蚕食坚硬的植物,如蝗虫、蝼蛄、金龟子的口器;二是吸收式口器,整个口器形成针状的管。吸食时,将针状构造插入植物组织中吸食液汁。如椿象、蚜虫、叶蝉等的口器。此外,昆虫还有虹吸式口器(如蛾蝶类),舐吸式口器(蝇类)。了解口器不同类型,与选择防治药剂有很大关系。咀嚼式口器,可用胃毒剂和触杀剂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是吸收植物汁液的,附着在植物表面的胃毒剂不能进入它们的消化道使害虫中毒。可选用触杀剂或内吸杀虫剂防治。

2.胸部昆虫的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成虫一般有足三对,着生在各个胸节侧下方,分别称前足、后足;翅两对,着生在中胸和后胸的背侧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但有的昆虫翅已完全或部分退化。

3.腹部昆虫的腹部是昆虫生殖和新陈代谢的中心。一般分为9~10节。腹末有外生殖器,腹部一般有气门8对。熏蒸杀虫剂的有毒气体,就是由胸、腹部气门入口,经过气管而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的。

(二)卵

卵是昆虫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卵的形状和特征随害虫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形状有圆形、长圆桶形、半球形、瓶形、桶形及柄形等。在卵的表面,有的还具有特定的构造和纹理。卵的形态特征,亦是识别害虫的依据。

(三)幼虫幼虫是昆虫发育的第二个阶段,习惯上指完全变态类昆虫由卵孵化出来的幼体。幼虫的胸部无翅,而腹部一般有足。按足的数量变化,幼虫可分为三个类型,即:无足型,胸、腹部全部无足,如蝇的幼虫;寡足型,只有胸足、而无腹足,如蛴螬;多足型,除胸足外,尚有2~8对腹足,如尺蠖(2对),黄凤蝶(5对),叶蜂(6~8对)。害虫足型和腹足的数量,亦是识别害虫的依据。幼虫形态

(四)蛹蛹是完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过渡到成虫时的中间阶段。此时大多不食不动,体内进行原有的幼虫组织器官的破坏和新的成虫组织器官的形成。二、昆虫的繁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繁殖

繁殖方有:

1.两性繁殖经过雌雄交配受精,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法,称两性繁殖,亦称有性繁殖,是昆虫繁殖的主要方法。

2.孤雌繁殖不经过雌雄交配,由雌虫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称孤雌繁殖,也称单性繁殖。如蚜虫,在春、夏两季全是孤雌繁殖。

3.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孵化,直接产出幼虫的繁殖方法,称为卵胎生。但它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因为卵胎生的昆虫,是卵产在生殖道内,胚胎所需营养物质由卵黄供给。而哺乳动物的胚胎是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由母体直接供给营养。所以卵胎生实质上仍是卵生,仅在产出前卵已孵化而已,如棉蚜。

4.多胚繁殖

由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分裂成许多胚胎,每一胚胎发育成一新个体,如某些小茧蜂、跳小蜂等。

(二)昆虫的发育

昆虫个体发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胚胎发育,由卵受精开始到孵化为止,是在卵内完成。第二阶段为胚后发育,是由卵孵化成幼虫后至成虫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时期。

1.卵

卵是一个大型细胞。卵表面被有卵壳,具各种刻纹和色泽,呈高度的不透性,起着保护作用。在用药剂杀卵时,须选用渗透性较强的药剂才能奏效。园艺植物害虫的种类不同,卵的大小、性状、色泽亦异。了解害虫卵的形态,对识别害虫种类和适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2.孵化、生长和蜕皮

当卵完成胚胎发育之后,幼虫破壳而出,这个过程称为孵化。自卵产生至幼虫孵化的一段时期称为卵期。幼虫期是昆虫生长时期,经过取食,身体不断长大。昆虫属外骨骼动物,具有坚硬的体壁,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不能再行生长。必须将旧的表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幼虫孵化之后,称为一龄幼虫。第一次蜕皮后称为二龄幼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龄,最后一次蜕皮就变成蛹(完全变态昆虫)或直接变为成虫(不完全变态昆虫)。幼虫最后停止取食,不再生长,称为老熟幼虫。昆虫的食量随龄期的增长而急剧增加,有许多害虫都是在高龄阶段进入暴食期,对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一般低龄幼虫,体小幼嫩,食量小,抗药性差,最易防治。高龄幼虫不但食量大,危害重,抗药力也强,所以防治害虫必须在低龄时进行。所以在防治害虫时要强调治早、治小。

3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直至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到内部器官的变化,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时期,这种现象称为变态,所变的形态称为虫态。

昆虫的变态可分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若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均与成虫基本相同,只是翅未长好,生殖器官未成熟。若虫经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如蝼蛄、蝗虫、蝽象、蚜虫等。完全变态的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生活习性极不相同,老熟幼虫经最后一次蜕皮变为蛹,由蛹再羽化为成虫,如蛾、蝶、蝇和甲虫等。多数园艺植物的害虫都是这种变态类型。

4羽化和产卵

昆虫从末龄若虫蜕皮或由蛹蜕去蛹壳,变为成虫,这种现象称为羽化。从幼虫化蛹到羽化为成虫,这段时间称为蛹期;成虫羽化到死亡,这段时期称为成虫期。

5世代和生活史昆虫由卵发育开始到成虫能繁殖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昆虫完成了一个世代的全部经历,称为生活史。

三、昆虫的生活习性

害虫的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亦异,掌握其生活习性,常可作为制定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一)食性昆虫食性复杂,按采食种类可分为植食性,以植物为食料,如大多数园艺植物害虫;肉食性,以其他动物为食料,如寄生蜂、食虫瓢虫,蜻蜓等益虫;腐食性,以动、植物的残体或排泄物为食料,如有些金龟子幼虫,蝇、蛆等。按昆虫的取食种类多少,又可分为:单食性,只危害一种植物,如白术术籽虫,寡食性,能危害同科或其近缘的多种植物,如黄凤蝶幼虫危害伞形科植物;多食性,能危害不同科的多种植物,如小地老虎、蛴螬等。(二)趋性某些外来的刺激使昆虫发生一种不可抑制的行为,称为趋性。昆虫受到刺激后,向刺激来源运动,称为正趋性,反之,称为负趋性。引起昆虫趋性活动的主要刺激有光、温度及化学物质等。这些趋性在防治害虫上是很有用处的,例如,对正趋光性的害虫,如蛾类、金龟子、蝼蛄等可以设诱蛾灯诱杀之;对喜食甜、酸或喜闻化学物质气味的害虫,如地老虎、黏虫等可用含毒糖醋液或毒饵诱杀。

(三)假死性

有些害虫,当受到外界震动或惊扰时,立即从植株掉落至地面,暂不动弹,这种现象叫做假死性。如金龟子、银纹夜蛾幼虫等,在防治上常利用这一习性将其震落捕杀。(四)休眠

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低温、酷热或食料不足等多种原因,虫体不食不动,暂时停止发育的现象,称为休眠。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都能休眠。昆虫以休眠状态渡过冬季或夏季,分别称为越冬或越夏。

害虫种类不同,越冬或越夏的虫态和场所亦异。害虫休眠是其一生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越冬阶段。许多害虫还具有集中越冬现象,而越冬后的虫体又是下一季节害虫发生发展的基础。因而利用害虫休眠习性,调查越冬害虫的分布范围,密度大小,潜藏场所和越冬期间的死亡率等,开展冬季防治害虫,聚而歼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四.虫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因子气候因子包括温度(热)、湿度(水)、光、风等因素,其中以温度、湿度的影响为最大。

1.温度

昆虫是变温动物,没有稳定的体温,其体温基本上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外来热量,昆虫的新陈代谢与活动都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2.湿度

湿度对害虫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发育期的长短、生殖力和分布等方面。害虫在适宜的湿度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害虫种类不同时湿度的要求范围不一,有的喜干燥,如蚜虫、叶蝉类;有的喜潮湿,如黏虫在16~30℃范围内,湿度越大,产卵越多,在25℃温度下,相对湿度90%时,其产卵量比在相对湿度40%以下时多一倍。(二)土壤因子土壤是害虫的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大部分害虫都和土壤有着密切关系。有些种类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有的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金龟子等。土壤的物理结构、酸碱度、通气性和温度、湿度等,对害虫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有影响,特别是对地下害虫影响最大,如蝼蛄用齿耙状的前足在土内活动,故在砂质壤土中蝼蛄多,危害重;而黏重土壤则不利其活动,危害轻。又如蛴螬喜在腐殖质多的士壤中活动;金针虫多生活在酸性土壤中;小地老虎则多分布在湿度较大的壤土中。(三)生物因子

包括食物和天敌两个方面。它主要表现在害虫和其他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上。害虫一方面需要取食其他动、植物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其他动物的营养对象,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制约。食料的种类和数量对于害虫的生长、繁殖和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单食性害虫的分布,以食料的有无所限。多食性害虫,食料对其分布的影响较轻微,但是每一种害虫,都有它最适宜的食料,食料越合适,就越有利其发生发展。

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抑制病、虫的生物,通称为该种病、虫害的天敌。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害虫消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害虫的天敌主要有捕食性和寄生性两种。

1.捕食性天敌如食蚜瓢虫、食蚜虻、食蚜蝇、草蜻蛉及步行虫等。

2.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其中常见的有赤眼蜂、杀螟杆菌、青虫菌及白僵菌等。

(四)人为因子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于害虫的繁殖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生产活动,采用各种栽培技术措施,及时组织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在国际和国内的种苗调运中,实施植物检疫制度,可以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播、蔓延。第三节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园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综合防治就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病虫害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消灭病虫害的来源;切断病虫的传播途径;利用和提高园艺植物的抗病、抗虫性,保护园艺植物不受侵害;控制田间环境条件,使它有利于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的发生发展;直接消灭病原和害虫,或直接给园艺植物进行治疗。

(一)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依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处理、防治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进、出境并进一步扩散蔓延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二)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即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利用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调节病原物害虫和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法。其特点是:无需为防治有害生物而增加额外成本;无杀伤自然天敌、造成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及污染环境等不良副作用;可随作物生产的不断进行而经常保持对有害生物的抑制,其效果是累积的;一般具有预防作用。农业防治一般不增加开支,安全有效,简单易行。

1.合理轮作和间作一种园艺植物在同一块地上连作,就会使其病虫源在土中积累加重。对寄主范围狭窄、食性单一的有害生物,轮作可恶化其营养条件和生存环境,或切断其生命活动过程的某一环节。

2.深耕细作深耕细作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增强吸肥能力,使园艺植物生长健壮,同时也有直接杀灭病虫的作用。

3.除草、修剪和清洁田园田间杂草和园艺植物收获后的残枝落叶常是病虫隐蔽及越冬场所和来年的重要病虫来源。因此,除草、修剪病虫枝叶和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病虫残枝和枯枝落叶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可大大减少病虫越冬基数,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农业技术措施。

4其他农业措施

(1)调节播种期。有些病虫害常和园艺植物某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物候期有着密切关系。调节园艺植物播种期,使其病虫的某个发育阶段错过病虫大量侵染危害的危险期,可避开病虫危害达到防治目的。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促进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和避开病虫为害时期,特别是施肥种类、数量、时间、方法等都对病虫害的发生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偏施氮肥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大。(3)利用植物抗性,选育抗病、虫品种。园艺植物不同类型或品种之间往往对病虫害抵抗能力有显著差异。

(三)生物防治目前主要是采用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以菌治病,抗生素和交叉保护以及性诱剂防治害虫等方法进行。如利用食蚜瓢虫、食蚜蝇等捕食性益虫防治蚜虫等;利用赤眼蜂等防治菜青虫;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杀螟杆菌等寄生性细菌和真菌防治食心虫、金龟子、地老虎等多种害虫等。1.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包括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两类天敌昆虫。捕食性昆虫主要有螳螂、蚜蛳(草蜻蛉幼虫)、步行虫、猎蝽等、食蚜虻及食蚜蝇等。寄生性昆虫主要有各种卵寄生蜂、幼虫和蛹的寄生蜂。例如,寄生在马兜铃凤蝶蛹中的凤蝶金小蜂、寄生在菘蓝菜粉蝶幼虫中的茧蜂、寄生在金银花咖啡虎天牛中的肿腿蜂及寄生在木通枯叶蛾卵的赤眼蜂等。

2.微生物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主要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病原细菌主要是苏云金杆菌类,它可使昆虫得败血病死亡。病原真菌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菌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白僵菌。罹病昆虫表现运动呆滞,食欲减退,皮色无光,有些身体有褐斑,吐黄水,3~15d后虫体死亡僵硬。昆虫的病原病毒有核多角体病毒和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感病1周后死亡。虫尸常倒挂在枝头,一般一种病毒只能寄生一种昆虫,专一性较强。

3.抗生素和交叉保护作用在防治病害上的应用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指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等)的代谢产物或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的和类似的物质。抗生菌,亦称"颉颃菌"。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其他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生素,主要是放线菌及若干真菌和细菌等。

4.性诱剂

防治害虫性诱剂是一种无毒,对天敌无杀伤力,不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昆虫性外激素。迄今,已合成了几十种昆虫性诱剂用于防治害虫。性诱剂防治害虫主要有两种方法:

(1)诱捕法。又称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