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31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在很多地方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田弃耕现象比较严重。某农田弃耕后发生的自然演替过程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该农田中昆虫等小动物不存在分层分布的现象C.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农田中的丰富度一直不变D.如果有人管理和复耕,则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2、A;B两种植物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呈镶嵌分布的主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只提高CO2浓度,直接促进植物的光反应而促进两种植物的生长B.只提高温度,直接降低了植物体的酶活性而抑制两种植物的生长C.B两种植物呈镶嵌分布的现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据图推测,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B植物成为优势种3、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集团觅食行为生境利用G1间歇型啄食(100%)草滩(68.6%),泥滩(15.4%)G2间歇型啄食(86.5%);

泥滩挖掘取食(9.9%)浅水区(44.2%),泥滩(39.1%)G3多种觅食行为中水区(41.3%),深水区(30.4%)G4潜水取食(99.3%)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冬天食物短缺会使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B.与集团内相比,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大C.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D.越冬水鸟生态位重叠取决于觅食行为和觅食生境的重叠度4、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贝类的示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D代表细胞呼吸,一部分能量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B.B是贝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C.贝类摄入的能量就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5、下列有关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A.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B.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C.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D.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6、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一般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阶段→多年生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演替就是植物的更替B.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C.若在退耕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则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D.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提供了适宜的条件7、下图表示生活在某封闭环境(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中的A、B两种群当年的数量和下一年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下图示曲线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B.A种群在种群密度较小时,出生率明显大于死亡率C.据图可知B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模型为S形D.B种群数量长时间低于a时,在该环境中可能灭绝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只能在10%~20%10、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自然湖泊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绿藻螺蛳水草鲫鱼轮虫轮虫螺蛳√√鲫鱼√√√√轮虫√

A.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B.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D.该湖泊的食物网越复杂,则该湖泊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能就越强11、如图为深海冷泉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其中的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通过与硫酸盐还原菌组成的联合体催化甲烷释放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最终转变为热能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12、图甲是某种植食性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D.图乙中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中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13、下面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生物种类被捕食者鸟昆虫鼠狐狸草草捕食者鸟√昆虫√√鼠√√狐狸√鹰√√

A.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B.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C.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D.鹰占有三个营养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6、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7、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18、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19、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0、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21、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动物;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在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被发现。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甲装置试管中需要放置湿润的棉花,理由是_____。

(2)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_____。

(3)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_____、趋_____和避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4)有人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这一建议_____(填“不合理”或“合理”),理由是_____。22、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5分)23、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高原,但西藏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等。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_____进行的。

(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__________,“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4)西藏各地区也分布着很多湖泊。某一湖泊的食物网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____________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弃耕农田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该农田中植物存在垂直分层;昆虫等小动物也存在分层分布的现象,B错误;

C;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农田中的丰富度会发生改变,C错误;

D;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D。2、D【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1)生产者包括自养型生物;主要为绿色植物,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或无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氧气和栖息场所等,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包括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生物;加快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3)分解者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食性动物;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等分解成无机物,这些无机物重新被生产者利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最终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详解】

A、根据实验组1可知,仅提高CO2浓度;可通过促进植物的暗反应从而促进了两种植物的生长,A错误;

B;通过实验2组可知;只提高温度,降低了A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了B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可能降低了A植物体的酶活性,提高了B植物体的酶活性,B错误;

C;A、B两种植物呈镶嵌分布的现象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根据图中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温室效应加剧对A植物的影响不大,但是B植物在此效应下,生长的更好,所以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B植物成为优势种,D正确。

故选D。3、B4、C【分析】【详解】

A;D是细胞呼吸散失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还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A正确;

B;A是贝克的同化;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中用散失,一部分用于B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信息传递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5、A【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详解】

A;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A错误;

B;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该演替是从裸岩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B正确;

C;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

D;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不断增多,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D正确。

故选A。6、A【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植物更替,动物也更替,A错误;

B;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

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因此若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D正确。

故选A。7、C【分析】【分析】

S形曲线概念:自然界的种群在资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增长;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图,曲线大致呈S形。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环境阻力:环境阻力表示那些阻碍种群不断增长的不利因素,可用J形增长曲线与S形增长曲线间所夹的部分表示,环境阻力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增大,种群数量最小时环境阻力最小。

【详解】

A、A种群数量为c时,Nt=Nt+1;种群的数量维持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A正确;

B、A种群在种群密度较小时,A种群的Nt+1/Nt>1;种群数量在增长,出生率明显大于死亡率,B正确;

C、据图可知B种群在a之前,种群数量在减小,在a~b之间种群数量在增大,大于b点后;种群数量在减小,在该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模型不是S形,C错误;

D;B种群数量长时间低于a时;种群数量在减小,在该环境中可能灭绝,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A: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而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屎壳螂、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细菌中大多数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详解】

A;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捕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有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硝化细菌等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AC。9、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详解】

A;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的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

B;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可以少于10%,但一般不会超过20%,D错误。

故选ABD。10、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一般就越强,D正确。

故选CD。11、A: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据题意可知;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当共生甲烷氧化菌利用甲烷合成有机物是其作为生产者,当共生甲烷氧化菌直接利用甲烷中能源时其作为分解者,A正确;

B;由图可知;海虾和多毛类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海虾不是共生多毛类动物)和种间竞争(二者共同食物来源有贻贝类和管状蠕虫类),B正确;

C;流经该冷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烷和硫酸盐释放的能量;C错误;

D;生活在冷泉中的冰蠕虫具有重要的医学研究价值;医学研究价值为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B。12、A:B: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25年,λ=1,种群数量稳定。

【详解】

A;由题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A正确;

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B正确;

C;分析题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

D;题图乙中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C。13、C:D【分析】【分析】

人类大量捕杀鼠;狐狸和鹰的数量会减少。

根据表中的信息绘制如下食物网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有草→昆虫→食虫鸟→鹰;草→鼠→鹰,草→鼠→狐狸。

【详解】

A;根据表中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知;图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包含的食物链有草→昆虫→食虫鸟→鹰,草→鼠→鹰,草→鼠→狐狸,A正确;

B;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有鸟、鹰、狐狸,B正确;

C;由于鹰和鼠都以鼠为食;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减少,但鹰的由于有其他的食物来源可能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也可能减少,C错误;

D;根据食物链可知;鹰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错误。

故选C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7、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18、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19、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0、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21、略

【分析】图中甲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据此解答。

【详解】

(1)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故则甲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湿润的棉花。

(2)70%的酒精溶液可以杀死并保存动物标本;防止腐烂,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70%的酒精溶液。

(3)甲装置为诱虫器装置;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的原理。

(4)依据题干信息“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可知,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因此不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解析】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杀死并保存动物暗湿(前两空答案顺序可颠倒)高温(或热)不合理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22、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