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省联考真题解读四川)-2025年1月“八省联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1页
历史(八省联考真题解读四川)-2025年1月“八省联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2页
历史(八省联考真题解读四川)-2025年1月“八省联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3页
历史(八省联考真题解读四川)-2025年1月“八省联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4页
历史(八省联考真题解读四川)-2025年1月“八省联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卷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演练(2025.1”八省联考“)试

读四川卷试卷总评试卷总评

相比2024年新课标卷,2025年四川省适应性考试充分体现了新情境、新史料、新问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多道题目同时涵盖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整合以及对同一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1.试题编排结构:试题结构对标与已实施新高考省份,采用“16+3”的试卷结构。其中,选择题共16题,总分48分,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是四川省进入新高考时代、深入探索推进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体现。2.试题考查范围:在选择题中,中国史部分共10题,分别是古代史5题,近代史4题,现代史1题。世界史部分共6题,分别是上古史2题,近代史2题,世界现代2题。与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相比,对中国史的考查呈现比重大,分值高的特点。材料题方面,中国通史考查1道,现代史1道,中外通史考查1题。试题评价

3.试题考查内容:选择题中:涉及文化4道、涉及经济5道,涉及政治7道。主观题:17题为中西方文化对比,18题为四川地区的通史考查,19题为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综合全卷来看,中国史、政治、经济史权重较大。

4.知识点来源于教材,但并非教材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根据新课标的考查要求,将相关知识点放置在各种特殊情境中进行考查,要求老师平常复习时要注重深度教学,要注重知识融汇贯通,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注意思维角度全面性。5.题型围绕新情境、新史料、新问题等三新问题,依托情境创设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第1题考查中国史前文明,第4题要求学生从关于“马嵬之变”的历史叙述史料中得出结论,这是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6.整个试卷虽然只有1表1图,但更加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如9题,引用图书广告作为史料,突出对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7.增加了对新中国史的考查,注重对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线索的考查,集聚民生,突出对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考查。试卷结构4、试题考查内容:题号考查内容(情景)考查知识点考查核心素养1孙家岗遗址中的墓葬品类别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2战国梁惠王关于国家治理的询问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3西汉在西域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4若干史料关于马嵬之变的不同记载学科素养中的史料解释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5明代农民去农问题的现象封建王朝末期的统治危机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6魏源关于《四洲志》的评价问题开眼看世界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7《申报》关于边疆问题讨论的报道列强侵略的加剧家园情怀

历史解释8民国农村纺织业的曲折转型殖民侵略的评价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9民国报纸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10新时期的留学教育事业新时期的文化成就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试卷结构题号考查内容(情景)考查知识点考查核心素养11罗马帝国谨见统治者的礼仪变迁古代帝国君主专制的强化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12中世界意大利公证人制度的举起西方中世纪晚期的新气象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13近代英国的宪章运动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14一战前欧洲民众的军事主义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15丘吉尔关于欧洲联合的演讲欧洲走向联合历史解释16拉美国家海运主体的构成状况新兴国家的发展与挑战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试卷结构题号考查内容考查知识点核心素养17(1)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知识传播的相同之处与背景文化的阶级属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苏轼与曼德维尔关于知识传播及普及的不同认识的背景18小论文四川地区对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卓越贡献中国通史考查19(1)一届全国人大的特点新中国的政制建设家国情怀历史解释(2)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意义备考指津1.2025年的适应卷比较突出知识之间内在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因此,在通史

复习时,一定要以新教材为依据,同时注意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在专题复习时,要注意梳理同一事物在不同教材(纲要上下和选必修)之间的不同表达,以大概念为前提和基础,注重梳理同一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纳、对问题题进行全面性思考。2.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原理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信息、逻辑推理、综合运用的能力,透过现象发掘历史本质的能力。注重史料的选择和应用,要注意深度教学的落实,比如在图表史料分析时,要注意史料的细节描述,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注意夯实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教授学生正确的答案,更要让学生关注并领悟到知识点考查背后体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3.本次适应卷比较突出对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多样性的深度考查,因此,在面临新情境时,可以先界定事物的内在属性,再结合事物发生的时空,最后还要注意事物发展的趋势,以求答题贴合命题者意图。备考指津4.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深化对课本核心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以专题复习和答题技巧提升为主,进行专题类复习时,还要注意不要遗漏那些在一轮复习中由于难以归类而没有进行系统讲解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做到复习不留死角。5.新教材新高考,所以,在复习时就当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注意结合同一历史阶段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新知识点,或者更新了的知识点(旧知新解),高三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构建新教材知识点的体系架构。

6.在复习时,要注重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转型问题。如周秦之变、唐宋变革、明清社会转型、近代社会转型、改革开放都要进行细致的梳理,可补充一些相关领域内权威专家学者的评价和观点,使学生认识问题更加全面。提高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特征,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

备考指津

7.创新课后作业,每一次课后作业都可针对一种类型的问题项展开训练,使全套复习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技巧训练,如原因类,措施类、结果类等,使学生熟知答题的基本规律和格式,以弥补通史教学中答题技巧的零散性和不足。

8.训练应当以高考真题为主,力求讲解透彻、训练到位、认识提升,不要过多追求模拟题、预测题,以免贪多导致嚼不烂,也不可盲目猜题、押题,导致复习有所偏颇。如果要补充模拟题和预测题,一定要关注题目方向是否符合学科时代前沿问题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所引史料是否有原始出处,出处是否能够经得起检验,问题设置是否体现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答案是否符合逻辑,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和答案,除非是高考真题,否则尽量舍弃,以免使学生误入歧途,最终得不偿失。9.对高考过的小论文写作题,可打破时间顺序,按材料表现形式不同而归类,每堂课训练一种类型,如图表题、文字题、地图题、漫画题等。同时注意同一种类型也可选取不同的问题要求编排,如命题作文的、自拟题目的、按要求拟题的、中外对比的、综合性的、专门类的。力求使训练既全面又不枯燥。真题解读1.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对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竖穴土坑墓33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号墓出土玉器数量最多,计14件。下列与孙家岗遗址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关键信息:湖南孙家岗遗址

陶器与玉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以红陶、彩陶等为特色,排除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以彩陶等为重要特征,排除。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黑陶等为特色,排除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玉器文化发达,与孙家岗遗址出土玉器的情况有一定相似性,且在时间和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关联,正确2.

魏国国君梁惠王曾问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之问表明战国时期A.民可自由迁徙

B.诸侯各国竞争加剧C.魏国推行仁政

D.淮河流域灾害频发真题解读关键信息:魏国(战国时期),关心本国人口数量虽然梁惠王能迁移百姓,但不能就此得出民可自由迁徙的结论,且这不是主要表明的内容,排除梁惠王关心本国人口数量,是因为人口在当时是重要的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和竞争,他的疑惑反映了诸侯各国对人口等资源的争夺,竞争加剧,正确梁惠王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国家利益,不能简单归结为推行仁政,且这不是重点,排除梁惠王题干只是说河内、河东有凶年,不能得出淮河流域灾害频发的结论,且这不是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3.

汉武之时,朝廷兼有河西之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至宣帝时,置都护以主西域军政诸事。东汉时,班超父子经营西域。上述举措A.便于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B.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解决了两汉的西北边患

D.实现了对西域的郡县制管理真题解读关键信息:汉代加强对西域地区管理;所学知识:汉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只是这些举措带来的一个方面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排除这些举措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正确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患,但不能说完全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西域设置都护进行管理,与郡县制管理有所不同,且表述不准确,排除真题解读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马嵬之变”的历史叙述。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史料内容史料来源陈玄礼惧其(军士)乱……谋于皇太子,请诛(杨)国忠……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旧唐书·韦见素传》陈玄礼杀杨国忠……(上)赐贵妃杨氏死。《新唐书·玄宗纪》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军士追杀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A.杨国忠与吐蕃使者谋反 B.贵妃及杨氏族人均为禁军所杀C.陈玄礼是事件关键人物

D.皇太子对陈玄礼谋议表示支持关键信息:三则史料不同史籍记载中,陈玄礼都参与了整个事件的谋划和推动A、B、C三个选项都是孤证,史学研究坚持孤证不立,史料相互印证原则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不是“去农”现象的主要原因真题解读5.

明人何良俊记载,正德以前,百姓“十九在田”。嘉靖时“民命不堪”,“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十倍于前矣”“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去农”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商品经济发展

C.赋税徭役日益沉重

D.人地矛盾激化关键信息:百姓“去农”现象增多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中提到嘉靖时百姓“去农”现象增多,从事乡官家人、官府差役、工商业等的人数相比正德以前大幅增加。这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谋生选择,吸引了大量农民离开土地,B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赋税徭役日益沉重人地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真题解读6.185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后叙》中评论《四洲志》等书说:“诸志多出洋商,或详于岛岸土产之繁,埠市货船之数,天时寒暑之节。而各国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惜乎未之闻焉!”魏源的评论说明当时(

)A.官绅对西方的认识不足

B.士人旨在效仿西方政制C.清朝政府有意变法图强

D.国人天朝上国观念改变

关键信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评论“当时书籍多记载外国的物产、船只等情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鸦片战争之后国人仍坚持天朝上国观念清政府有意变法图强始于洋务运动魏源指出当时的一些书籍多记载外国的物产、船只等情况,而对各国的政治制度沿革等内容很少听闻,这反映出当时官绅对西方的认识还局限在表面,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等深层次内容了解不足,A选项正确7.

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真题解读关键信息:收复新疆报道增多;海防与塞防刊于头版材料未体现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绝对化选项《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数量不断增加,且后期围绕相关评论增多,这表明当时人们对收复新疆这一事件关注度高,反映出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认识到新疆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C选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注重海防建设8.

1920年出版的《无锡新乡土参考》载,农妇昔时多习纺织,惟墨守成法;晚清以来“洋布乘机而入,土布销路阻滞,故业是者渐少。有识之士见利权外溢,急设厂仿造,以图挽回,惟供不应求,仍非多设工厂,广事制造,不足以塞此漏厄也”。据此可知当地A.传统棉纺织业转型失败

B.外资输入日渐减少

C.民族工业在商战中胜出

D.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外资输入情况未曾提及材料中提到晚清以来,由于洋布进入,土布销路受阻,有识之士见利权外溢,急忙设厂仿造,以图挽回,这体现了当地人们市场竞争意识增强,想要通过创办工厂与洋布竞争,D选项正确真题解读材料未表明传统棉纺织业转型失败民族工业没有与外国资本的比较真题解读9.下图是1930年上海某大报频繁刊登的一类图书广告。这些广告及其内容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获普遍认可

B.社会主义理论备受关注C.报纸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阵地

D.中国正学习斯大林模式关键信息:广告《辩证法的唯物论入门》《资本论》书籍,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著作广告中有《辩证法的唯物论入门》《资本论》等书籍,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的著作,反映出当时社会主义理论备受关注,B正确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不会被普遍认可题干时间为1930年,“新阵地”说法错误。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报纸就已宣传马克思主义了新中国“一化三改”时期学习斯大林模式10.

1976—1981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从56.5万人增加到128万人,共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31797人;出国留学人数达8180人,接受外国来华学生4000多人。这说明该时期中国A.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B.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C.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真题解读关键信息: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增多,出国留学和接受外国来华学生人数有一定规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高校在校生、研究生、留学和外国来华学生”的增多,体现出国家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1995提出走出去战略:21世纪初提出改革开放之后注重教育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题解读11.

公元1世纪,罗马公民见到奥古斯都行举手致敬礼;到公元3世纪晚期,所有公民见到最高统治者都要俯伏在地。这一变化表明罗马(

)A.奴隶制的盛行

B.君主权力强化C.实行政教合一

D.国力达到鼎盛关键信息:公元1世纪罗马公民对奥古斯都只是举手致敬,到公元3世纪晚期所有公民见到最高统治者要俯伏在地最高统治者的权威不断增强真题解读12.

13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城市,公证人阶层兴起。他们为商人和金融从业者书写商业合同、汇票、期票、信用证,以及与保险、利润和损失有关的详细法律条款,并将其登记入册。这直接说明当时意大利(

)A.公证人阶层贵族化

B.商业诉讼的激增C.经济高度依赖信贷

D.商业贸易规范化关键信息:公证人阶层兴起,为商人和金融从业者书写各种商业文件并登记入册材料未提及公证人书写商业文件等行为不能直接说明商业诉讼激增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业活动的规范,而非经济对信贷的依赖程度13世纪意大利城市公证人阶层兴起,他们为商人和金融从业者书写各种商业文件并登记入册,这直接说明了当时意大利商业贸易在操作上更加规范,有了专门的人员和流程来处理相关事务,D正确真题解读13.

1848年4月10日,英国宪章派在伦敦举行盛大集会。未与工会合作的宪章派领导人坚持和平请愿,在大会发表演说后将请愿书呈交议会,而议员们看都不看就否决了请愿。由此推知,英国宪章运动(

)A.阶级基础广泛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社会影响有限

D.未提出明确的诉求关键信息:未与工会合作的宪章派领导人坚持和平请愿,在大会发表演说后将请愿书呈交议会,而议员们看都不看就否决了请愿宪章派领导未与工会合作,但在选择斗争策略上选择和平方式,导致工人运动曲折真题解读14.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欧洲交战国民众积极响应战争动员,相信战争能把他们从贫乏生活的精神枷锁中释放出来。交战国认为此战就像一次体育比赛那样,短暂而辉煌,圣诞节前必能结束。这反映出(

)A.西方文明面临危机

B.交战国民众一致支持战争C.欧洲军国主义盛行

D.交战国民众物质生活贫乏关键信息:一战爆发前,欧洲各国民族情绪高涨,此时各交战国政府严重低估一战,民众积极响应战争动员欧洲各国从国家到民间物质满足的前提下精神文明贫瘠的表现真题解读15.1946年9月,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发表演说,“战争是停止了,危险却并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要想建立欧洲合众国,那么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丘吉尔此言(

)A.意在抵制马歇尔计划

B.开启欧洲联合进程C.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D.折射出英国的衰落关键信息:二战后丘吉尔提出建立欧洲合众国,反映出英国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维持自身影响力马歇尔计划:1947年欧洲联合进程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基础和尝试,并非丘吉尔此言开启冷战序幕:铁幕演说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已无力维持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丘吉尔提出建立欧洲合众国,反映出英国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维持自身影响力,也折射出英国的衰落,D正确真题解读16.据联合国相关报告,直到1968年,拉美各国之间的贸易几乎完全依赖海运,在这一地区运营的118家海运公司中,只有17家本土公司,且运价和航线由世界运输垄断组织操控。据此推知,当时拉美国家(

)A.深受冷战影响

B.出口贸易繁荣C.高度依赖外资

D.相互竞争激烈关键信息:拉美各国之间的贸易几乎完全依赖海运,且海运公司大部分为外国公司,运价和航线由世界运输垄断组织操控表明拉美国家在海运方面高度依赖外资真题解读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逐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数倍)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摘自《苏轼文集》材料二18世纪,欧洲图书数量急剧增长,书面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堂、大学和图书馆。与此同时,社会精英和平民在文化上的差距却拉大了。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其引起巨大反响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指出:“知识扩展着并成倍的增加我们的欲望……因此,每个国家和王国的繁荣和幸福,要求贫穷的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应当局限在他们的职业范围内,并且永远不要超出与他们的职业有关的内容(这是很明显的事)。一个牧羊人、一个庄稼汉和任何其他的农民对世界以及与他们的劳动和雇佣不相干的事情了解的越多,他便越不可能兴致勃勃的和满足的从事疲劳和艰辛的工作。”

——摘编自E.P.汤普森《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等(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知识传播现象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相似点:书籍数量增多相似点:知识传播的范围扩大【答案】(1)相似之处:知识传播的范围扩大;书籍数量增多。原因: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相对稳定。欧洲: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推动。

真题解读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逐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数倍)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摘自《苏轼文集》材料二18世纪,欧洲图书数量急剧增长,书面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堂、大学和图书馆。与此同时,社会精英和平民在文化上的差距却拉大了。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其引起巨大反响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指出:“知识扩展着并成倍的增加我们的欲望……因此,每个国家和王国的繁荣和幸福,要求贫穷的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应当局限在他们的职业范围内,并且永远不要超出与他们的职业有关的内容(这是很明显的事)。一个牧羊人、一个庄稼汉和任何其他的农民对世界以及与他们的劳动和雇佣不相干的事情了解的越多,他便越不可能兴致勃勃的和满足的从事疲劳和艰辛的工作。”

——摘编自E.P.汤普森《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与曼德维尔观点的差异,并分别分析二人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13分)苏轼认为知识传播变得容易后,学者会变得不读书曼德维尔认为平民知识扩展会增加欲望,不利于他们从事艰辛的工作,所以主张平民的知识应局限在职业范围内【答案】(2)差异:苏轼:认为知识传播变得容易后,学者会变得不读书。曼德维尔:认为平民知识扩展会增加欲望,不利于他们从事艰辛的工作,所以主张平民的知识应局限在职业范围内。历史背景:苏轼: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宋代文化繁荣,印刷术发达。曼德维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启蒙运动兴起,知识传播范围扩大。

真题解读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逐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数倍)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摘自《苏轼文集》材料二18世纪,欧洲图书数量急剧增长,书面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堂、大学和图书馆。与此同时,社会精英和平民在文化上的差距却拉大了。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其引起巨大反响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指出:“知识扩展着并成倍的增加我们的欲望……因此,每个国家和王国的繁荣和幸福,要求贫穷的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应当局限在他们的职业范围内,并且永远不要超出与他们的职业有关的内容(这是很明显的事)。一个牧羊人、一个庄稼汉和任何其他的农民对世界以及与他们的劳动和雇佣不相干的事情了解的越多,他便越不可能兴致勃勃的和满足的从事疲劳和艰辛的工作。”

——摘编自E.P.汤普森《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等(3)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出发,评价苏轼和曼德维尔的观点。(6分)【答案】(3)评价:苏轼:强调知识传播后学者应积极学习知识,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没有认识到知识传播广泛本身是一种进步。曼德维尔: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细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维持社会秩序;但限制了平民劳动者获取知识的权利,不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真题解读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四川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四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一主题,任选角度,自拟题目,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标题简明,史实准确,论述合理。)结合所学可从四川的文学成就、科技成就、农业成就等领域选取其一进行即可,如选取标题:四川:古代科技文明的璀璨明珠——以都江堰为例;可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造智慧和对农业和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即可。答案参考:一、农业发展角度

题目:《天府之国:四川古代农业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论述:

都江堰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四川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水利原理,实现了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不仅保障了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四川地区成为古代重要的粮食产区奠定了基础,还为后世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其科学的治水理念和技术传播到其他地区,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农业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农作物培育与推广:四川地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作物培育和种植区域之一。例如,早在汉代,四川就已经广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并且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培育出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在四川地区广泛种植,还通过贸易和人口迁徙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区,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作物种类,为人类粮食供应和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真题解读

答案参考:二、文化艺术角度

题目:《璀璨巴蜀:四川文化艺术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论述:

三星堆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神秘与辉煌。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雕像、神树等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风格,丰富了人类古代艺术的宝库,为研究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艺术成就不仅彰显了古蜀先民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和艺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川剧艺术:川剧是四川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声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川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变脸、吐火等绝技,深受观众喜爱。川剧不仅在四川地区广泛流传,还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类艺术形式、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领略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和四川文化的独特韵味。真题解读答案参考:三、科技发明角度

题目:《创新之源:四川古代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论述:

井盐开采技术:四川地区拥有丰富的井盐资源,古代四川人民在井盐开采方面发明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例如,东汉时期四川就出现了盐井,到了宋代,四川人民发明了卓筒井技术,这是一种小口深井钻探技术,比西方早了七八百年。卓筒井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井盐的开采效率和产量,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还通过盐业贸易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同时,这一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对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和启示。

造纸术的发展与传播:虽然造纸术起源于西汉,但四川地区在造纸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四川地区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生产的蜀纸质量上乘,品种繁多,如麻纸、皮纸等。这些纸张不仅满足了当地文化教育和艺术创作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传播到中亚、欧洲等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四川造纸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真题解读

答案参考:四、民族融合与交流角度

题目:《交融之地:四川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

论述:

多民族聚居与交流: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藏族、彝族、羌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交流与融合。例如,在历史上,四川地区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汉族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手工业技艺和文化观念,而少数民族则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四川地域文化。这种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对人类文明中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茶马古道的枢纽作用:四川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之一,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四川的雅安、康定等地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通过这条古道,四川的茶叶、丝绸、盐等物资运往藏区和其他地区,同时也将藏区的马匹、药材等输入内地。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推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例如,藏传佛教文化通过茶马古道传入四川,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四川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也随着茶马古道传播到其他地区,丰富了沿线地区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四川对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贡献之一。真题解读真题解读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