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教资笔试科目三高中数学讲义
(完整版)
第一讲
应试攻略
一、考情分析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高中学段教师资格统考科目三的考试科目,主要考查
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数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
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数学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
试题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二、题型解读
(-)单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知识点覆盖范围比较广。
在历年考试真题中,学科知识6-7道,课程与教学知识1-2道。
(二)简答题
简答题稳定在5题,前面3题一般是学科知识,后面2题是课程知识与教学知识,
总分值35分。
(三)解答题
一般考大学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分步骤给分,如果不能够完全解答,只
要会的步骤,都要写在试卷上,阅卷老师看见答案中有相关步骤,都会给相应的
分数。
(四)论述题
一般考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在答题时一般需要提出论点,并用论据
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五)案例分析题
一般考查教学知识或教学技能。案例分析题是给出教学片段,然后提出问题,在
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作出决策,或给
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六)教学设计题
给出一个课题,按要求进行设计。一般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
问题进行考查。
三、备考策略
(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
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对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近几
年考试真题,也可参照“考情分析”与“题型解读”。
(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
1、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
2、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批注,加强记忆。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
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加
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
出合理的答案。
(四)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多做练习是检测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进行适当的练习,以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
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
缺,科学备考。
第二讲
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掌握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高中数学的知识。
2、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
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
计。
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及其运算、矩阵与
变换。
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
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
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
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要求:理解高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
知识,掌握中学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
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知识
1、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2、熟悉《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新课标》对教学内容
的要求。
3、能运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三)教学知识
1、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2、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3、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
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4、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5、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
a、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
学知识的联系。
b、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c、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d、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
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2、教学实施
a、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
想和合作交流。
b、能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
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C、能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情境,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3、教学评价
a、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
度等方面进行恰当地评价。
b、能对教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试卷结构
模块叼
学科知识41X
课程知识18%
教学知识8X
教学技筮33X案例分*教学费诃遇
1
合计KN>%S27%'
■访约73X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a、学科知识模块
(56-3][2、
5.(2016年下)已知三阶矩阵.4=,-101,其特征向爱a=,-l所对应的特征值为()
(12-1J10,
A.-2B.2C.l-y/jD.1+73
b、课程与教学知识模块
在某次测试中,用所有参加测试学生某题的平均分除以该题分值,得到的结果是
(B)(2016年下半年真题)
A.区分度B.难度C.信度D.效度
区分度: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
信度: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效度: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
2、简答题
以“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为例,阐述数学定理教学的基本环节。(2016年
下半年真题)
解题思路:(1)介绍定理的背景或特殊情形。
(2)了解定理的内容,理解定理的含义,认识定理的条件
和结论,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3)定理的证明或推导过程:学生与老师一起研究证明方
法,如不需证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体会定理规定的合理性。
(4)熟悉定理的使用。
(5)引申和拓展定理的运用。
3、解答题
设函数f(x)=x2在R上连续且可导。
(1)当f(x)=x2,且g(x)=exf(x)时,求证f(x)与g(x)有共同驻点。
(2)当f(a)=f(b)=0(a<b)时,求证方程f'(x)+f(x)=0在(a,b)内至少有一个实
根。(2016年下半年真题)
4、论述题
函数的单调性是刻画函数变化规律的重要概念,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
质。
(1)请叙述函数严格单调递增的定义,并结合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说明中学
数学课程中函数单调性与哪些内容有关(至少列举两项内容)。
(2)请列举至少两种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其特点。(2016
年下半年真题)
5、案例分析题
概念同化指从已有概念出发,理解并接纳新概念的过程,实质是利用演绎方式理
解和掌握概念。由于数学中大多数概念是以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定义的,所以适
宜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奇函数,,概念教学为例简要说明概念同
化的教学模式:
⑴向学生提供“奇函数”概念的定义
⑵解释定义中的词语、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含义
突出概念刻画的是: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自变量,考察x与-X对应的函数值
f(x)与f(-x)之间的关系以f(-x)=-f(x)o因此函数的定义域应该关于原点对称,
满足这个条件后再考察f(-X)=-f(X).
⑶辨别例证,深化概念
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概念例证,例证中以正例为主,但也要包合适"-3的反例,
尤其是一些需要考察隐含条件的例子。
⑷概念的运用
提供各种形式来运用概念,达到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体系的建构的目的,
可以利用个别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的问题。
问题:(1)请举出反例说明(3)辨别例证,深化概念。(5分)
⑵请举例补充⑷概念的运用。(5分)
⑶请结合案例,总结出概念同化的教学模式的过程。(10分)
6、教学设计题
“对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课程
标准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和教学评价等。
请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对数的概念”的教学目标;
(2)写出“对数的概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对数的概念”的引入过程(要求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引入对数的概
念的必要性)。(2016年下半年真题)
第一部分数学学科知识
第三讲
第一章、数学分析
考点:1、掌握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
2、求极限的方法
3、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4、求解定积分与不定积分
5、能够运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解问题
1、数列极限的定义:
设{Xn}为实数列,a为定数.若对任给的正数£,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n>N
时有|Xn-a|<£则称数列{Xn}收敛于a,定数a称为数列{Xn}的极限,并记
limXn=a
作n-8或Xn-a(n—°°)
读作“当n趋于无穷大时,{Xn}的极限等于或趋于a”.
若数列{Xn)没有极限,则称{Xn}不收敛,或称{Xn}为发散数列.
该定义常称为数列极限的£—N定义.
对于收敛数列有以下两个基本性质,即收敛数列的唯一性和有界性。
定理1:如果数列{Xn}收敛,则其极限是唯一的。
定理2:如果数列{Xn}收敛,则其一定是有界的。即对于一切n(n=l,2……),
总可以找到一个正数M,使|Xn|WM。
2、函数极限的定义:
设f(x)在x0点附近(除x0点以外)有定义,A是一定数,若对任意给定的£>0,
存在5>0
O<|-r-.r|<^的时候,有IL&
当o
则称A是函数f(x)当x趋于xo的时候的极限,
liin,/、4
---/。)二人
.1—>Ag
记为或者记为:
/(.r)A(,r-%)
3、求极限的一般方法:
⑴直接代入法。以x=xO代入f(x),如f(xO)有意义,则极限为f(xO)
⑵约分法。如f(x)为分式,且分子、分母可约分,约分后所得的式子g(xO)有意义,
则函数极限为g(xO)。
⑶有理化法。如f(x)为分式,且分子、分母中其一为无理式,可将其有理化后再
约分,如所得g(xO)有意义,则极限为g(xO)。
⑷若X-8,f(x)为分式,分子、分母均为多项式时,可将分子、分母同除以x
的最高次累,再逐项求极限。
4、导数的应用
(1)求可导函数f(x)极值的步骤:
求导数f'(x);
求方程f'(x)=O的根;
检验f'(x)在方程f'(x)=O的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在根的左侧附近为正,右
侧附近为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在根的右侧附近为正,
左侧附近为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2)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设y=f(x)是定义在区间[a,b]内有导数,求函数y=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可分两步进行:
求y=f(x)在(a,b)内的极值;
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
小的一个为最小值。
若函数f(x)在[a,b]上单调递增,则f(a)为函数的最小值,f(b)为函数的最大值;
若函数f(x)在[a,b]上单调递减,则f(a)为函数的最大值,f(b)为函数的最小值。
5、微分学基本定理
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
这个定理也称为微分学的中值定理,它是微分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定理。
设函数f(x)满足:
(i)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
(ii)f(x)在开区间(a,b)内可导.
那么在开区间(a,b)内至少存在一点专,使得
b-a一一拉格朗日公式.
注:当f(a)=f(b)时,拉格朗日定理就是罗尔定理,可见,罗尔定理是拉格朗日定
理的一个特例.
罗尔(Rolle)定理
Y=f(x)满足:
(1)在区间[a,b]上连续
(2)在区间(a,b)内可导
⑶f(a)=f(b)
在(a,b)内至少存在一点
4,使/'《)=0.
柯西中值定理
设函数f(x),g(x)在区间[a,b]上满足
1)f(x),g(x)在闭区间[a,b]上连续;
2)在开区间(a,b)可导,且Vxe(ab),有gf(x)=0,
则在开区间(a,b)内必定(至少)存在一点4,使得
g'(g)g(分)一g(")
三者关系
罗尔定理推广拉格朗日定理
/隹)=。_f@=f®弋二®=:化)
推广g(x)=x
柯西定理
f9)-f(a)厂化)
g(6)-g(。)g'(&)
第四讲
第二章高等代数
考点:1、掌握矩阵、行列式的性质,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2、会化二次型为标准型,会判断二次型的正定性。
3、了解线性空间的定义及简单性质,线性变换的定义、性质及欧氏
空间的一些概念。
考点聚焦:1、本章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2、在历年考试中,行列式的计算和性质、克莱姆法则、矩
阵的概念及运算、矩阵的性质、线性空间的定义及简单性质是考查的重点,考生
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多加练习,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1、行列式的性质:
性质1:行列互换,行列式不变。
性质2:
a?…町,%ai2…a}n
的1El
…kain=k,•*%
aaa
anl„2,,,nna“ian2…„„即一行的公因子可以提出
去,或者说以一数乘行列式的一行相当于用这个数乘此行列式。
性质3:
即如果某一行是两组数的和,那么这个行列式就等于两个行列式的和,而这两个
行列式除这一行以外全与原来行列式的对应的行一样。
性质4:如果行列式中有两行相同,那么行列式为零。所谓两行相同就是说两行
的对应元素都相等。
性质5:如果行列式中两行成比例,那么行列式为零。
性质6:把一行的倍数加到另一行,行列式不变。
性质7:对换行列式中两行的位置,行列式反号。
2、矩阵:
(1)定义:由mxn个数aij(i=l,2,…,m;j=l,2,…,n)排成m行n列的数表,
Cao----a、
仪21a22。2rl
N=
l-i-2-amn>
叫做m行n列矩阵,简称mxn矩阵。这mxn个数叫做矩阵A的元素,aij叫做
矩阵A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
上述的矩阵A也简记为A=(aij)mxn或A=(aij)
mxn矩阵A也记为Amxn
(2)矩阵的加法:两个m行n列矩阵A=(aij)mxn,B=(bij)mxn对应位置相加得
到的m行n列的矩阵,称为矩阵A与矩阵B的和,记为A+B,即
■
4+8=⑷*+(如.@+4)叫
注意:只有当两个矩阵是同型矩阵时,这两个矩阵才能进行加法运算。
矩阵加法的运算律:
(1)N+H+上1
C2)(N+B)+U=N+(万+O
+—=O,N+O=X
由此规定矩阵的减法为
A-B=A+(一君)=(%-%)
(3)数与矩阵相乘:以数人乘矩阵A的每一个元素所得到的矩阵称为数人与矩
阵A的积,记作入A或A、,如果A=(aij)mxn,那么
44=/%=(%%)如
数乘矩阵的运算规律:
(1)(2")力—入3N)
(2)(2+")N—+
(3)2(N+B)=2N+AB
(4)1/=/-
注意:矩阵的数乘与行列式的数乘是不一样的,矩阵的数乘是数乘矩阵每一个
元素,行列式的数乘是数乘行列式的某行(某列)的每一元素。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定义设A是n阶方阵,如果数人和n维非零列向量x使关系式Ax=Xx⑴
成立,那么这样的数X称为矩阵A特征值,非零向量x称为A的对应于特征值X
的特征向量.⑴式也可写成,(A-AE)X也⑵
这是n个未知数n个方程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它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数
行列式IA-XE|=0,(3)
3、线性空间
定义:设V是一个非空集合,R为实数域.如果对于任意两个元素
总有唯一的一个元素yeV与之对应,称为a与B的和,记作丫=a+B。
若对于任一数几eA与任一元素a£匕总有唯一的一个元素8
与之对应,称为人与a的积,记作6=a+A。
如果上述的两种运算满足以下八条运算规律,那
么V就称为数域R上的向量空间(或线性空间).
3、线性空间
设a,〃€用
(l)a+£=p+a;|(5)以=用
(2)(a+))+y=a+(夕(6)2(〃a)=|
⑶在呻存在零元素0,对任何ae匕都有a+0=a;|
(7)(2+〃)a=Aa+4a
(4)对任何ae/,都有a的负元素夕e/,使a+/?=0;|(8)4(a+〃)=4
线性空间的性质:1.零元素是唯一的.
2.负元素是唯一的.向量a的负元素记为一a
3.Oa=0;(―l)cr=—a;20=0.
4.如果Xa=0则入=0或a=0.
4、欧氏空间的定义
设V是实数域R上的线性空间,对V中任意两个向量a、P,定义一个二元实函
数,记作
(a、0)若(a、0)满足性质:
中a,J3=V等k-R
1。(a,0=(ea)
2°(ka^)=k(a,j3)
3°(a+』M=(a4)+(PM
4°(a,a)20,当且仅当a=0时(a,a)=0.
则称(a、0)为a和0的内积,并称这种定义了内积的
实数域R上的线性空间V为欧氏空间.
考试真题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2016年下半年真题)
A.若三阶行列式D=0,那么D中有两行元素相同
B.若三阶行列式D=0,那么D中有两行元素对应成比例
C.若三阶行列式D中有6个元素为零,则D=0
D.若三阶行列式D中有7个元素为零,则D=0
解析:三阶行列式D中若7个元素为零,则至少有一行(或列)的元素全是零,
所以它的值为0.
第五讲
第三章空间解析几何
1、空间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⑴空间直角坐标系:以空间一点。为原点,建立三条两两垂直的数轴:
x轴,y轴,z轴.这时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其中点。叫做原点.x轴,
y轴,z轴统称坐标轴.由坐标轴确定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空间一点M的坐标为有序实数组(x,y,z),记作M(x,y,z),
其中x叫做点M的横坐标,y叫做点M的纵坐标,z叫做点M的竖坐标.
2、空间向量的有关定理
⑴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WO),a//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
数入,使得a=入b.
⑵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b不共线,那么向量c与向量a,b共面的充
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使c=xa+yb.
3.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
⑴数量积及相关概念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b,在空间任取
一点。,作后=〃,OB=bf则_______叫
做向量。与方的夹角,记作储,b),其范
围是OW〈a,b)4靠,若(a,b)=不,则
♦
①两向量的夹角称〃与办互相垂直,记为〃_L4________
②两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空间两个非零向量a,b,则|a||b|cos(a,b)叫做a,b的数量积,记作a・b,
即a•b=|a||b|cos(a,b).
⑵数量积的运算律
①结合律:(Aa)•b=3(a•b);
②交换律:a•b=b•a;
③分配律:a,(b+c)=a•b+a•c.
4.空间向量坐标表示及应用
⑴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若a=(al,a2,a3),b=(bl,b2,b3),则a•b=albl+a2b2+a3b3
⑵共线与垂直的坐标表示
设a=(al,a2,a3),b=(bl,b2,b3),则a〃b=a=入b=al=入bl,a2=Xb2,
a3=入b3,a_Lb=a,b=O=albl+a2b2+a3b3=0(a,b均为非零向量).
(3)模、夹角和距离公式
€1(^19。2,。3))办3)>
贝川I"I=,
+a2b23b3
COS〈",b>=F^7=2+«22H-«322+^22+^3^
l"l网-------------------------------------
彳a》)。3),办3)》贝ll
2
=74&厂—b。+(。2—62)2+(。3—乃3『
5、两平面的相关位置
定义两平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通常取锐角)
按照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有
U:4丫+幻+*+“=0,
%={A,居,cj.
口2:4丫+町+。22+。2=0,
〃2={^2,,。2},
c。l44+?+qq|
M+B;+C;.H+B;+C;
(两平面夹角余弦公式)
两平面位置特征:
(1)耳皿
<==>AJAJ+BAB2+GO?=。;
(2)nx//n2
un4="=邑
4B2C2,
6、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定义: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投影直线的夹角。称为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设
L:%_%0_J-Jo_ZT。
n:Ax+By+Cz+D=O9
ABC
(1)L±n—>—=—=—.
mnp
(2)LUn<=nAm+Bn+Cp=^.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Am+Bn+Cp\
sin0=
^A2+B2+C2-7m2+n2+p2
7、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定义: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称之为该两直线的夹角.(锐角)
设:L1:
X—x^,
y-y2
L2:zPl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A-L£2<=>呵吗+丐丐+马户2=°,
%/P1
(2)LJIL2<=^>—,
«2«2P1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m1m2^n1n2^p1p2\
/222/222
+W1+AV«2+/+P2
第四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随机事件
定义:一个随机试验E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该试验的随机事件
(简称事件)通常用字母A、B、C等表示。
事件的运算规律:(1)交换律:AUB=BUA,AB=BA
(2)结合律:(AUB)UC=AU(BUC),(AB)C=A(BC)
(3)分配律:(AB)UC=(AUC)•(BUC)(AUB)C=(AC)U(BC)
⑷德摩根公式:
A<JB-AoB
Ar>B-B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设E是随机试验,。是E的样本空间,对于E的每一个事件A
对应唯一的实数值,记为P(A),称为事件A的概率,如果集合函数P(A)满足下列
条件:
非负性:尸(/)-°
(1)
规范性:尸(。)=1
(2)
2^,
152,
(3)可列可加性:'是任意无穷多个互不相容的事件,
P(U4)-EP(4)
Z=1Z=1
有
则称P(A)为事件A的概率。
随机事件的独立性定义:设事件A、B是某一随机试验的任意两个事件,若满足
%/方)=尸(/)尸(㈤,则称事件…互相独立
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定理:设X为随机变量,y=g(x)为实函数,
P(X=x)=p:,i=1,2,---
(1)设X为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为\I)S
若争⑺“绝对收敛,则到g⑺]
存在,且
万[g(X)]=京
Z=1
(2)设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密度函数为f(x),若Loo
司g(x)]
绝对收敛则存在且
石[g(x)]=J'g{x}f{x}dx.
注:为求y=g(x)的数学期望,可以不必通过求y的概率分布(离散)或密度函数
(连续),而只需直接利用x的概率分布或密度函数。
3、随机变量的方差的计算
(1)定义法离散情形
=x),
pi=P(X
若x为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为口,"
OO
22
D(X)=E(X-百)=£(XZ.-KT)A.
则i=l
连续情形:若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为f(X),则
D(J)=£(y-£X)2=['\x-EXy(x)dx.
J-00
(2)公式法
0(X)=£(『)—(EX)2
4、常用离散型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分布名称概率分布数学期望方差
0-1分布p(x=l)=p,p(x=0)=qPpq
p(x=k)式:曲骨用心
二项分布npq
#一N
P(X=k)=^e-A,k=0,l,--
泊松分布22
iq
2
几何分布p[x=k)=pqi,k=12…PP
退化分布p(x=c)=lC0
A->O11
指数分布OxvO2
(X-A)2
/(x)=/y~e2b22
正态分布72几b
II、高中数学学科知识
第六讲
第一章集合、逻辑与算法初步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不等式与数列第四章立体几何
第五章解析几何第六章向量与复数
第七章推理证明与排列组合第八章统计与概率
第九章数学史
第一章、集合、逻辑与算法初步
考点:1、掌握集合之间的运算法则
2、能够使用常用的逻辑用语
3、能够运用算法基础知识求解实际问题
考点聚焦:
1、本章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
现。
2、在历年考试中,逻辑用语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
必要条件的运用,算法中的框图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要与第二部分课程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1、集合的基本概念: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通常用大写字母
A、B、C表示.集合中的每一对象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a、b、c-
表示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包含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
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人u4
中的元素,我们就称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A为B的子集,记作-读
“A包含于B”
A(^_B
真子集:=A包含与B,A不等于B
2、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交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
作八ns
An={-VIAG人且主GB}
即读作“A交B”。
并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
作AU3
八{AxA或工£
即U4=II匕e一乂uZ?j)读作“A并B”。
补集:定义: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
素组成的集合,叫做U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且
Cl;A={x|.reUxgA}
(1)交换律:AUB=BUA,AB=BA
(2)结合律:(AUB)UC=AU(BUC),(AB)C=A(BC)
(3)分配律:(AB)UC=(AUC)•(BUC),
(AUB)C=(AC)U(BC)
3、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
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真命题为真,假命题一定为假,真命题为假,假命题一定
为真。
四种命题: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一p则
一-q;逆否命题:若则1(p
结论:(1)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同假;(2)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
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q,则p叫做q的充分条件,则q叫做p的必要条件;
若pOq,则p叫做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
2.如果p=>q且P,我们称P为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如果p*’q且
q二.P,则我们称P为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
⑴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时,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时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⑶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真时,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4)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假时,p是q的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真题再现
,"a<r是六成立的()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充分必要条件
C.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以上都不是
第二章函数
考点:1、熟练掌握高中数学函数部分基础知识
2、把握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分类
3、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
考点聚焦:1、本章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选择题、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2、在历年考试中,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尤其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是考查
的重点,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准确理解、灵活运用。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
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CA.其中,x叫做自变量,与
x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
2、函数的基本性质
A、奇偶性
(1)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奇
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偶函数。
(2)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确定f(—x)与f(x)的关系;
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或f(-x)+f(x)=o,则f(x)是奇函数。
(3)简单性质:
①图象的对称性质:一个函数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
称;一个函数是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②设f(x),g(x)的定义域分别是DI,D2那么在它们的公共定义域上:
奇+奇=奇,奇义奇=偶,偶+偶=偶,偶乂偶=偶
B、单调性
(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
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l,x2,当xl<x2时,都有f(xl)<f(x2)(f(xl)>f(x2)),
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减函数);
(2)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①任取xl,X2ED,且xl<x2;
②作差f(xl)—f(x2);
③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④定号(即判断差f(xl)—f(x2)的正负);
⑤下结论(即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C、最值
(1)定义:最大值: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①对于任意的xGI,都有f(x)WM;②存在xOGI,使得f(xO)=M。那么,称M是
函数y=f(x)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
数M满足:①对于任意的xWI,都有f(x)2M;②存在xOWI,使得f(xO)=M。那
么,称M是函数y=f(x)的最大值。
(2)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方法:①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
(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②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③利用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
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
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D、周期性
(1)定义: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
f(x+T)=f(x),则称f(x)为周期函数;
TT、
(2)性质:①f(x+T)=f(x)常常写作--若f(x)的周期中,
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则称它为f(x)的最小正周期;②若周期函数f(x)的周期为T,
T
则f(3X)(3W0)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①o
2、三角函数
A.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sin30°=-^
wsin600=^^
sinO=0--cOsin90°=l
sm45=-----
22
cos0°=1cos300=^-cos900=0
7cos60°=—
cos45°=-----
c2
tanO=02tan900无意义
tan600=也
tan300=—
3tan45°=l
B.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
7=\a\r-lr
弧长公式:II扇形面积公式:S=2
a--是圆心角且为弧度制。r---是扇形半径
C.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J—十/
设a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一点p(x,y),r=
_X
tyy
正弦sina二/余弦cosa="正切tana=x
D.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sina.
22-------=tana
sina+cosa=locosa
(l)平方关系:(2)商数关系:
E.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l)sin(2Zr^+a)=sina,cos(2Ax+a)=cosa,tan(2A7T+a)=tana(4eZ).
(2)sin(^+a)=-sina,cos(乃+a)=—cosa,tan(乃+a)=tana・
(3)sin(-a)=—sina,cos(-a)=cosa,tan(-a)=—tana・
(4)sin(^7—a)=sina,cos(^*-a)=-cosa>tan(乃一a)=—tana・
(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71
a,=cosa,cosg-aj=sina.
J+aj=cosa,cos—stna.
(口诀:正弦与余弦互换,符号看象限.)
F.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a±£)=sina,cos£±cosa,sin£
cos(a±£)=cosa,cos尸干sina•sin尸
/iftana±tan£
tan(a±J3)=-----------------
1Ttana-tan
倍角公式:
sin2<z=2sincosiz
cos2cc=cos2ct-sin2ct
=Zcos2dz-1
=1-2sin2cc
-2tancc
tan2a=-------------------
1—tan.CC
G.正弦定理:
b
-=2R.
sinAsinBsinC
余弦定理:
a1=b1+c,-2bccosA:
b1=c2+/-leacosB:
c1=a2+b2-labcosC.
三角形面积定理
,S=—absinC=—icsinJ=-cflsin5.
222
真题再现
保跛物目叫上睇田硼内可导且回砌时,/U)>o又用<0M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f(x)在(a,b)上单调递增,且f(b)>0
B.f(x)在(a,b)上单调递减,且f(b)V0
C.f(x)在(a,b)上单调递减,但f(b)的正负无法确定
D.f(x)在(a,b)上单调递增,但f(b)的正负无法确定
第七讲
第三章、方程、不等式、数列与极限
考点: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三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及方程根的判别法。
2、把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深入认识函数知识的应用。
3、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4、理解极限的含义,熟练掌握极限的计算。
考点聚焦:
1、本章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
现。
2、在历年考试中,一元三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不等式的求
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应用、极限的运算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
意多加练习,以便灵活运用。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标准形式:ax?+bx+c=O(aWO),设其两根为xl,x2,则xl+x2=-b
/a,xlx2=c/a,△=b?-4ac;当△>0,方程有两相异实根,当△=€),方程有一根,
当AV0,方程无解。
四种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形如x2=p或(nx+m)2=p(p2o)的一元二次方程可采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
次方程。
如果方程化成x2=p的形式,那么可得x=±'Jp.
①等号左边是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而等号右边是一个常数。
②降次的实质是由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方法是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开平方。
(2)配方法
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x+m)2=n的形式,再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这种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①把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②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使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主任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的培训总结
- 公交扫恶除霸承诺书范本
- 2025-2030全球船用防火窗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运动刺激疗法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矩形桥式起重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便携式鼻腔冲洗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农用氧化亚铜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钢制螺旋锥齿轮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户外电气箱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轴承精密滚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蛋糕店服务员劳动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微专题10-同构函数问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运营效益及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上半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招聘68人(湖北武汉)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宁德时代笔试题库
- 五年级下册北京版英语单词
- 康复医院患者隐私保护管理制度
- 新课标I、Ⅱ卷 (2024-2020) 近五年高考英语真题满分作文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