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33百家争鸣
课程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Z必备知诵•拓展融冬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L孔子:
⑴主张。
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
敬而远之
.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由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
《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
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
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谭茎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知识补遗: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
立的大变革时期。
(2)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
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
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二、其他主要学派
学
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派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道老子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
家会
向
庄子天道、自然无为、“齐物”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
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
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法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
家
商鞅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
加强中央集权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
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
韩非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
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权的工具
“兼相爱、交相利”;提出
堡里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
墨子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
家湮没失传
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易错陷阱:
1.不能辨别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它们主要体现在范围不同:
⑴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
⑵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
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2.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
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
----------^关锭能力.索条提升^----------
探究点一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情境素材9V
1.先秦儒家思想
材料一
国
中庸协调、/体现德治
有教无类-佳--入T仁A片.,理筮一礼
思维交互:(1)结合所学概括孔子思想的内在联系。
提示:仁是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要求的社会规范;主张“中
庸”,通过协调人际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材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
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
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
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
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
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O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
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
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思维交互: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
的观点。
提示: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
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O
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
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
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鱼有序。
忠论阐释.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
政治特“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
征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伦理特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征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经济特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
征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
教育特
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
征
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备选要点】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
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2.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开峻法;②法
在治国理念上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等
①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
在社会伦理观上之性恶”;②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
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
在处理人与自的①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②老子和
关系上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
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②道家则主张
在人生态度上“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③墨家提倡“非
命”,即不从命;④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
在社会成员关系
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②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上
【名家评史】
材料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
离“生”o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
“出世的哲学”O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
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
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
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
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解读:材料中主要述及了两种观点,即“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主张“出世的哲学”,即主张脱离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政治观念
消极;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入世的哲学”,
即主张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参与社会,主动融入到社会之中,尤其注
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
探究点二诸子百家的社会价值
情境素材M
1.孔子思想的影响
材料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
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
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
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
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
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
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思维交互:材料中梁启超高度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善2000年
迄今之中国”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
2.孟子思想的影响
材料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
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
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
源,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他提
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
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
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此外他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
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摘编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资源及其意蕴》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提示:基本内容:①共享自然资源;②共享政策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
生活;③照顾到各阶层利益;④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影响:①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稳定;②丰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内涵;
③成为历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理念。
史论阐释
诸子百家的现代价值
1.儒家的“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
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
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
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备选要点】
中国古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治国思想的形成
提倡德治、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
儒家轨道,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
卜青神
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法家路
法家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
武器
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
道家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
基础
基本(1)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呈现出融合趋势
模式(2)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
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
|兼采道家等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4)从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
法,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
剂政治
…精准预测•命题前畸<_=
L“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
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
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解析】选D。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
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
认同感增强,故选D;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失”说
法欠妥,排除A;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观念仍未形成,排
除B;“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一定的尊卑秩序,排除C。
2.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持了秩序
和周天子的尊严。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荀子
更为直接地指出“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
为天子大夫”。这反映了()
A.儒家道义观的发展
B.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C.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
D.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
【解析】选A。孔子认为管仲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许其为“仁”,
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荀子认为管仲缺乏仁义,所以从仁到仁政到
仁义,体现儒家道义观的发展,故选A;据材料内容可知孔子、孟子、
荀子对管仲态度是不同的,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新的社
会秩序没有建立,排除C;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
周边民族所认同,材料不涉及,排除Do
【深化点拨】孔子思想的特点
⑴子不语怪力乱神一一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
⑵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一一重视道德修养。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一重视血亲人伦。
(4)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一重视民本思想。
(5)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一一重视社会秩序。
3.有学者说,战国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在缺乏外来文化
参照的时代条件下,诸子要构建自身的学说,都不约而同地对传统文
化中“义”的内涵做有选择的继承。这反映出诸子百家学说
A.在自我封闭环境中诞生
B,都把“义”作为核心主张
C.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D.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
【解析】选C。根据“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诸子要构
建自身的学说,都不约而同地对传统文化中'义'的内涵做有选择的
继承”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与发展,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C正确;“缺乏外来文化参照”并不
意味着自我封闭,排除A;“义”只是儒学的主张之一,并非诸子百家
都把“义”作为核心主张,排除B;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没有呈现出一体
化的特征,排除D。
4.《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关于立国的讨论,孔子把“足食、
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食、
兵都可以去,民信不可失。由此可以看出孔子()
A.坚守仁者爱人理念
B.重视道德教化价值
C.反对兵家征伐思想
D.思想构建兼收并蓄
【解析】选B。孔子将食、兵、信进行了重要性排序,甚至认为在不
得已情况下“民信不可失”,说明孔子重视“信”的价值,重视道德的
地位与价值,故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仁者爱人理念”,排除A;“足
食、足兵、民信”的意思是粮食充足,武备修整,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不是反对兵家征伐思想,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孔子吸收其他派别的思
想,D错误。
【备选习题】
1.“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
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
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
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选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
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了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
家主张非攻,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之长
的集合,排除B;韩非的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与春秋战国
时期其他思想家无关,排除Co
2.韩非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
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
非()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解析】选C。据材料“韩非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
'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
国之言'”可以得出韩非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C正确。
课题34汉代儒学
课程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N必备知谓•拓展融冬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
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⑵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
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易错陷阱:
正确认识“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两者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
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
和平手段实现。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⑴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⑵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⑵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⑵政治上:重用儒生。
⑶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4.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
由发展。
(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
进步。
:以图解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毂被吸।蚤仲舒炉权神搦
上之学.
♦♦人感应)
不.
适X,大•统?
应
何武帝]
tej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是儒学教育宣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
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传播。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一察举制一科举制。
2.科举制:
⑴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
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①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
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心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影响乂_
③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宣堡外名的后备力量。
④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力量相对薄弱。
:知识补遗: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
最古老的正规大学。
:知识补遗:
(1)“世官制”是贵族子弟以血缘为纽带、世袭为官的制度,侧重于在
贵族范围内选拔官员。(2)察举制则打破了血缘的束缚,是一种先由地
方举荐,再经中央考核而任命官员的选官制度。(3)科举制则是一种选
拔程序规范化、制度化的考试选官制度。
z关健能力•素•提升〃
探究点一董仲舒新儒学
情境素材9r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公元65年)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
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
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思维交互:材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新儒学与先秦儒学
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
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思维交互:材料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
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史论阐释9P
先秦儒学与汉代的新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理论基础仁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儒家儒、道、法、阴阳等家
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学派地位诸子学派之一政治显学、独尊地位
思想内容谈论现实问题谈论神学
发展趋势充实发展,追求真理日渐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2.联系: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⑵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
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拓展延伸】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有王国问
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利于巩固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传“君权神授、
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树立皇帝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因而得
到了统治者的赏识。
【备选要点】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L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
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吐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
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
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探究点二新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情境素材b
1.儒学地位的提高
材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
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
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
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
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提示: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
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新儒学。
2.儒学的教化作用
材料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
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
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
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
思想的历史影响。
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
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史论阐释<
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
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
期,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⑴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
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
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
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精准预测•命题前映^::::::::::::::::::::::::::::::
1.费正清在《中国一一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
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
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
B.融合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
【解析】选C。据材料“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
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可知汉代学者根据统治者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神
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的思想,故选C;汉代学者不否定王位世袭,排
除A;佛教东汉时才传入中国,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在西汉武帝时,排
除B;“天人感应”思想中蕴含着儒家的仁政思想,排除D。
2.董仲舒认为,在宇宙中,没有人是不行的,人的力量在这个宇宙系统
中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只给予事物以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
必仍待人的努力”。这反映出董仲舒的思想()
A.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
B.否定人君的绝对权威
C.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
D.意在削弱上天的作用
【解析】选A。从材料中“在宇宙中,没有人是不行的”“只给予事
物以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必仍待人的努力”,体现出董仲舒注重人
的作用,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带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故选A;材料体
现的是董仲舒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作用不可代替,结合封建
社会人君是人的领袖,可知其威信和作用更重要,排除B;董仲舒的新
儒学体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成为汉代正统思想,但董仲舒的新儒学
体系哲学思辨性不强,故不能称为官方哲学,排除C;董仲舒强调人的
作用,是为他的加强君主专制主张服务,而为了加强君主权威,董仲舒
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借助上天强化君主统治的
合理性,故其没有削弱上大作用的意图,排除Do
【深化点拨】
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
该表反映出()
学术流派汉初著作数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阴阳家2种21篇无
法家1种31篇无
纵横家3种40篇3种5篇
杂家2种54篇28篇
A.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B.儒家官学地位逐渐确立
C.各派思想已与儒家思想相互糅合
D.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
【解析】选B。表格反映出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在汉初的著
作数较多,到汉武帝时期迅速减少,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上升,
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B;材料是据《汉书》对西汉各种学术流
派的著作数量的统计,体现不出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排
除A;“相互糅合”说法错误,排除C;纵横家、杂家的存在表明汉武帝
不是仅仅重视儒学发展,排除Do
3.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
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
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解析】选B。董仲舒的学说神化君权,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
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以“天”的名义制约君权,防止暴政;东汉以后谏
官的职责是向皇帝进谏,指出皇帝的过失;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在
皇帝之下进行决策且相互制约,三省为皇帝最终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可以避免皇帝决策的失误。三者的共同点是为皇权服务,故B正确。
4.如图是出土于山东嘉祥县的东汉画像石。图中左边拄拐杖的老者是
老子,对面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其身后所随四人为颜回、子路等弟
子,此类画像石出土约30余幅。这些画像石并不出自上层贵族墓葬,
其墓主多属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群体。这反映了东汉
()
A.治国理念的变化B.绘画水平的提高
C.学术派别的交流D.儒学下移的影响
【解析】选D。东汉时期,原本是上层贵族墓葬中的孔子问礼图,多出
现于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群体的墓葬中,这反映了东汉时
儒学下移,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治国理念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主
旨不是强调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派别的交流,故B、C错误。
【备选习题】
1.《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
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
未得,人情多怨。”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
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
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
【解析】选C。“问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
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这是一道
罪己诏,向上天表明自己的错误,这是天人感应思想加入儒家后的结
果,故选C;“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
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突出了对天的敬
畏,但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排除A;“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
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说明当时吏治并不好,排除B;“九品中
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拔制度,《后汉书》无法记录,排除及
2,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
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
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
()
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
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
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
【解析】选D。据西汉建国后不断有儒家学者宣扬儒家思想,借助法
家思想上位说明儒家思想逐渐适应政治需要,故选D;题干所述的都是
汉朝儒家学派代表,排除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是在汉武帝时
期,与题干所述汉初时期不符,排除B;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丰富完善是
宋朝程朱理学的成就,排除Co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前期选后妃必要“妙择天下令族”。武则天的女儿太平
公主嫁薛绍,薛绍兄妻们非贵族,武则天就说“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
她婢邪”。当时婚姻习俗中有“陪门财”“卖婚”的现象,即新贵与
旧门攀亲,要花费巨额钱财,门望不够要给对方陪门财,如同卖婚。太
宗时,“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
-摘编自袁行雷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宋代后妃出身简表
出身于三品出身于五品出身于九品
后妃出身于非官
时期以上的高级以上的中级以上的低级
总数僚家庭者
官僚家庭者官僚家庭者官僚家庭者
北宋24937.5%312.5%14.2%1145.8%
南宋17211.8%15.9%423.5%1058.8%
合计411126.8%49.8%512.2%2151.2%
摘编自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婚姻习俗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在婚姻观念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⑴题特点:根据材料一“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姑理邪”
可知唐朝婚姻注重门当户对;根据材料一“新贵与旧门攀亲,要花费巨
额钱财,门望不够要给对方陪门财,如同卖婚”可知可用钱物弥补门望
的不足;材料一“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取多输钱帛,犹被
偃仰”反映了唐朝择婚时更看重祖先名望。
第⑵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后妃出身于九品以上的低
级官僚家庭者占到12.2%,出身于非官僚家庭者占到51.2%,说明不再
像唐朝那样重视门第,表明门第观念逐渐淡化。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
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的壮大,以
及门阀制度的衰落等都是宋朝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注重门当户对(门第观念浓厚);可用钱物弥补门望的
不足;择婚时更看重祖先名望。
⑵变化: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原因:士族制度(门阀制度)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市民阶层的壮大。(答出其中3项即可)
课题35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局面
课程要求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
思想的发展
N必备知谓•拓展融冬///
一、宋明理学
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⑴儒学的困境。
①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
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②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
一步受到削弱。
⑵儒学复兴运动。
①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
声。
②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
围。
2.概况:
(1)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
主要成就地位及影响
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关于“北宋五子”是
周敦颐
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理学的开创者。
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他们将儒家的
理论提供了依据忠、孝、节、义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提升到了“天
邵雍
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理”的高度,形
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成了一整套囊
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严格区括天人关系的
张载
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严密思想体系,
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w称新儒学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
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
程颖、程颐
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够获得高
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
⑵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①主要思想。
a.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b.修养论:以至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c.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②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
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③地位及影响。
a.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
于孔孟。
b.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
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⑶陆王心学。
代表主张影响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
是心学的开创
即天理
陆九渊者,深刻影响了
②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
(南宋)后世的思想体
的准则
系
③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①致良知
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
②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明)者
③强调“知行合一”
易错陷阱: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1)从哲学观上看:①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
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
主义;②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
(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
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⑵从道德主张上看:①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②心
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知识补遗:
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
⑴朱熹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的原因:朱熹的观点尤其是“正君心”
的观点,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
(2)朱熹死后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的原因:“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压
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
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
的需要。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L背景:
(1)政治: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⑵经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⑶阶级:市民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
入中国。
2.概况:
(1)李贽的离经叛道。
著作主要思想作用
《藏㈤〉①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①李贽的思想具
《续藏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有鲜明的叛逆色
书》《焚生活之中。②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彩和战斗精神,有
书》《续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力冲击了传统的
焚书》也不是“万世之至论”;主张“童心说”。纲常名教和封建
③在诗文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伦理道德,推动了
摹古文风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李贽的思想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时
期的要求
⑵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a.主要活动:参加抗清斗争,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代表作是《明夷待访
量》O
b.思想主张:
⑧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废除
“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⑹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c.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易错陷阱:
黄宗羲的思想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
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
法,而不是法治统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以图解史:
明清思想家及其观点
一—思想家李贽:离四版道
叫
末黄宗羲:批判黄宗专制
清阿W三思]顾炎武:经世致用
初
思想家〔王:豆:唯物上义
想
俅
」建“一思想家唐甄:批判丹主专制
:关键词汇: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
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
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
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②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
a.主要著作: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b.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指出“亡国”与“亡
天下”的区别,梁启超将其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提
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③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a.著作:《船山遗书》o
b.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
法。
哲学思想:在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
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C.评价:在一定意义上,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
的顶峰。
:知识补遗:
明清民主思想与儒学的关系
⑴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电影制作合同协议书
- 企业人员聘用合同
- 承包合同企业承包经营合同
- 经济法合同管理专题练习题
- 开心果采购合同书
- 喷锚分项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运输砂石合同范本简单
- 小区物业出售合同范本
- 工会代理合同范本
- (12)-小升初语文专题练习
- 《山谷回音真好听》名师课件(简谱)
- 202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题(解析版)
- 医院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使用申请表
- 高考英语核心词汇1000个
- 校园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 3-6-多学科设计优化
- GB/T 4706.66-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66部分:泵的特殊要求
- GB/T 4706.1-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 2022年6月英语四级真题 第一套
- 《事故汽车常用零部件修复与更换判别规范》
-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