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评估检测-_第1页
2022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评估检测-_第2页
2022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评估检测-_第3页
2022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评估检测-_第4页
2022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评估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评估检测(一)第一单元(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进展 B.确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解析】选C。战国时期的俸禄一般是赐予官员确定数量的粮食,有时赏给部分货币、黄金,对商品经济进展影响有限,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郡县制度并未确立,俸禄制度的实施也不是针对地方官员,故B项错误;从材料“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来看,俸禄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冲击了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促使其走向瓦解,故C项正确;俸禄制度并非选拔官吏制度,故D项错误。2.(2021·北京西城区模拟)《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在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蓟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蓟国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解析】选C。分封制下各封国内的官员任免由诸侯国完成,而不是周王任免,故C项不正确,A、B、D均符合史实。3.《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这一现象表明()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 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 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解析】选D。郑国是被周天子分封的国,应当对周天子履行确定的义务,“郑伯(即郑庄公)怨王”“周、郑交质”等说明白分封制度遭到挑战,故D正确。4.(2021·保定摸底)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宠爱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得到实行B.姬括会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个人好恶成为立嗣的主要标准【解析】选B。宗法制度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依据材料信息得知鲁武王立了小儿子姬戏为嗣君,说明宗法制仍在推行,故A错误;姬戏成为嗣君,在鲁国境内是大宗,其他兄弟则为小宗,故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体现周宣王的威信将会更高,故C错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的大事只是个例,故D错误。5.《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B.严峻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解析】选A。“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故A项正确,B、C项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子以母贵”,并非“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故D项不正确。6.(2021·南充一模)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 B.增加地方权力C.加强中心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解析】选C。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A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王子皇孙迁到咸阳,部分迁往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主要是为了减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心集权,故B错误,C正确;材料与世袭特权无关,故D错误。7.(2021·浙江名校联考)从战国时期开头,中国毁灭了中心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A.察访推举 B.血缘关系C.皇权独尊 D.相权调整【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中心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故C正确。8.(2021·北京西城区模拟)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需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解析】选D。秦朝郡县制下,地方官吏任免权由皇帝把握,使中心到地方的权力均由皇帝把握,实现了加强中心集权的目的。9.(2021·广东百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宽敞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确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解析】选A。从材料“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见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置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D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宽敞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项错误。10.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A.御史大夫 B.刑部尚书C.平章政事 D.太尉【解析】选A。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相符合,故A正确。1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争辩》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选B。汉武帝时期刺史职能是监察地方,而不是监督丞相,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提拔亲信近臣,设置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负责执行,与“功臣丞相”“学术丞相”不同,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限制丞相的措施是设置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负责执行,从而达到限制丞相的效果,故C项错误;从“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可见汉武帝时期并不是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故D项错误。【拓展延长】汉代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丞相转移到内朝的尚书的缘由(1)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削减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2)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任凭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气。1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解析】选D。由材料中“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推断是科举制;材料中“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指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D。13.《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生疏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C.突出了中心集权的理财思路D.消退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选B。从材料“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可以得出转运使是负责管理地方财赋的官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并不能断定转运使是文官,故B错误,符合题意;由“朝廷遣官”可以得出C正确,不符合题意;地方赋税由转运使交给中心后,地方割据势力就缺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4.(2021·保定摸底)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B.曾经被士族门阀所把握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留意家世门第【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并非只重门第,而且对于人才的选择标准,仍有不少是承袭察举制度的方式,也就是需要依据乡里的清议来评断,所以说是“乡论余风”,故D正确;A、B、C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C错误。15.(2021·荆州一模)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 B.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C.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解析】选A。材料描述了实行科举制后社会上勤学之风,实质上是通过科举制打击旧贵族。16.(2021·武汉调研)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进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 B.隋唐C.魏晋南北朝 D.明清【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说明官僚制度中毁灭依据门阀进行选举的现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故C正确;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依据品德和才能选官,故A错误;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故B错误;明清照旧实行科举制,故D错误。17.(2021·吉安期中)宋代出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经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确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脆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包拯给皇帝的建议起到了确定的作用,B正确;A与材料信息不符;C明显错误;D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18.(2021·韶关十校联考)宋朝有一条法规,“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觉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假如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开除,轻则纪律处分。这些法规产生的乐观作用是()A.遏制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君主有效地把握了臣属【解析】选C。宋代的这些法规限制官员吃喝,是防止官员以权谋私,是对其权力约束的方式之一,C符合题意。A、B、D叙述过于确定,在封建社会,都难以达到。1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道:“(科考取士使得)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大集合……不仅于政治上增加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加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科考取士()A.有利于全国各地人才的汇合B.有利于促进文化交融与传承C.有利于政府和社会群体沟通D.有利于边远地区文化的进展【解析】选B。依据材料,钱穆着重阐述科举制度对文化交融进展传承的作用,A、C不是主要论点,D仅从边远地区的文化进展看,不全面。20.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内阁 ④军机处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解析】选D。“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可以推断这是在明清时期,由于自明代起丞相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说六部在明代地位上升,而清承明制,①②在明清时期已经不存在了,故①②错误;内阁在明代充当了皇帝的助手,指导六部;军机处在清代负责传递皇帝旨意,协调六部执行皇帝命令,故③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21.(2021·北京朝阳区模拟)表中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王朝初期君权强化,而后逐步陷于权臣与宦官之争;同期西方开头近代化进程,毁灭东西文化和物种沟通。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解析】选C。从“西方开头近代化进程,毁灭东西文化和物种沟通”的信息可知,此时新航路已经开拓,故A、B项错误;再结合“王朝初期君权强化,而后逐步陷于权臣与宦官之争”的信息,联系所学学问,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以及明朝中后期毁灭宦官专权的现象,故C项正确,D项错误。【拓展延长】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封建帝王都留意加强专制主义以维护统治。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就是历史演化的必定趋向。明朝建立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吸取历代统治阅历,严禁外戚、大臣专权,尤其是明太祖诛胡惟庸,罢丞相制后,进一步堵绝了大臣专权的道路,从形式上解决了自封建社会以来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使其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程度高于历代王朝。22.(2021·吉林摸底)下图中,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中心机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中心对地方的把握逐步加强B.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中心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古代中心官制的重大变革【解析】选B。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题干反映中心机构的变化,故A错。依据所学学问图一、图二分别是宋代与明代的中心机构,而这种变化最能反映出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排解C、D,所以选B。23.(2021·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争辩、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表明()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名存实亡C.皇帝制度遭到严峻破坏D.中心集权遭到严峻减弱【解析】选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作出的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争辩、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说明古代官僚制度确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演化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故B、C错误;中心集权指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故D错误。24.(2021·菏泽模拟)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心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缓和君权与相权冲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解析】选A。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这些中心机构的设立和演化都关系到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关系处理,也就是演化中存在着加强皇权、减弱相权的理念,故A项正确;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是改革的根本,根本为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缓和”一词不精确,明代直接废除了丞相,且国家稳定的基础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历代机构演化没有体现制度的完善,D项评价过于笼统,故D项错误。25.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皇权从秦到清始终强化B.隋唐三省六部制减弱了皇权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进展到新高度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选C。从示意图可以看出,秦至清皇权并非是以递增的形式毁灭,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下宰相之间相互牵制,最终大权还是把握在皇帝的手中,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错误;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皇权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故C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清静。——《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材料二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依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材料三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具体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心执行监察权的主要官职。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4分)(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学问,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5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可以得出;其次问,要留意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对比,可以得出汉朝的制度沿袭了秦朝制度。第(2)题第一问,由“承袭宋元旧制……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以得出机构众多,从中心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由“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以得出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由“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可以看出,有立法的保障;其次问,要结合所学学问,明代监察制度的极大进展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第(3)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即可。答案:(1)官职: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2分)关系:承袭秦制。(2分)(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心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养),有立法的保障。(3分)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1分)(3)乐观: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2分)消极:机构冗多,简洁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来自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简洁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3分)27.(2021·保定摸底)(10分)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看下面图片,回答问题。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的趋势,对图二中两人对话内容进行阐释。(10分)【解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化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直至废除;依据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两幅图片都涉及宰相,故在阐释时要围绕宰相制度,从宰相的职责、进展历程、作用等角度阐释,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答案: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相对稳定的宰相制度;宰相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确定的制约性。(4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询问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6分)28.(2021·临沂模拟)(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需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气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格外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把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赐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争辩》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假如说士人有所抵制,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拒绝。——李庆西《最终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3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3)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为什么会毁灭材料三中这么惊异的现象。(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可知“硬件”为秦朝大帝国的制度框架,其次问“软件”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第(2)题,留意材料出处《中国皇权制度争辩》,找到关键词“皇权”可知这道题是考查皇权加强问题的。第(3)题通过阅读材料,设问中“惊异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患病皇帝的施虐却没有抵制,即使有抵制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为何毁灭这种现象,主要是从明朝时代背景下去查找缘由。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分)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1分)(2)说明:唐朝在中心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减弱相权;(2分)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2分)(3)缘由: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抵制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学问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6分)29.(14分)宰相制度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阅读下列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