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必备•探新知史料探究•释疑难随堂训练•测达标目标展示•定方向梯度作业•练素能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问题导引1.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的表现和影响。(历史解释)2.华夏的含义、华夏认同的原因、表现、影响。(历史解释)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史料实证)4.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唯物史观)问题导引5.孔子的地位身世、社会背景、理论主张、教育成就、相关著作。(历史解释)6.老子的地位身世、思想主张、相关著作。(历史解释)7.百家争鸣的背景、讨论主题;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时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_______时期,____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___________与田氏取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_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春秋齐三家分晋卿大夫(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有何影响?提示1: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特别提示】文明重心长达500多年的争霸战争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揭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空间分布。2.华夏认同(1)华夏含义:春秋时期,_______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2)认同的原因: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3)认同的表现: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___________认同;战国时期内迁各族逐渐融入_______族。(4)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中原周边民族华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得到推广;各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工商业①条件:农业进步推动___________,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②表现:_________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铁制牛耕社会分工手工业货币2.商鞅变法(1)背景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②___________阶级力量壮大。③战国时期___________日益剧烈。④法家思想的出现。(2)目的:为实现___________、巩固统治。(3)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新兴地主兼并战争富国强兵(4)内容①经济:___________,奖励耕织;“______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②政治:奖励___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_____制,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任免。③社会管理:在民间实行____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军功县君主什伍连坐(5)特点:顺应了_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______的一次变法。(6)影响①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②使秦国___________。③为秦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历史潮流彻底君主专制国富兵强统一中国思考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2:(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身世: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2)社会背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理论主张。儒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3)思想主张①核心观念是“_____”,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②主张“___________”,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③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_____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仁为政以德礼乐(4)教育成就①以“__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_______》等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5)相关著作: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_________________整理成的《_______》当中。有教无类春秋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2.老子(1)地位身世:______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____国人。其观点见于《_______》一书。(2)思想主张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___”。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

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______。道家楚老子道天人合一唯物论③思想包含着朴素的_____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___________。④政治上对现实不满,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_,甚至退回到___________的时代。【特别提示】“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辩证法柔能克刚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四、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唯物史观)(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____阶层活跃。(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士3.主要派别、主张特点、影响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地位或影响儒家孟子认为_________,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

,主张___________

道家庄子崇尚___________

人性善隆礼重法逍遥自由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地位或影响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__________”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_________朴素的_______认识墨家墨子提倡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尚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韩非主张以_____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相生相胜自然界科学节俭兼爱非攻法中央集权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_____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深刻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变化一地主阶级史料探究•释疑难主题一列国纷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一春秋列国形势图探究1:对比西周分封制,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版图变化的信息。提示1: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明显;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认同感加强;与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二史料三探究2:分别提取史料二、三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提示2:图一:铁农具的使用;图二: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拓展】生产力进步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2)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扩大,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主题三百家争鸣(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特别重视和谐,但侧重点不同。史料四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史料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史料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史料七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下》探究3:对比史料四、五、六、七,分别概括出其在和谐问题上的侧重点。提示3:史料四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史料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史料六强调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史料七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的方式。【拓展】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局面的一种消极情绪。(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随堂训练•测达标1.(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表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2.(2021·许昌)商周时期,统治者在祭祀活动中,特别注重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以求祖先对政权的保佑。春秋时期,民众在祭祀祖先时已不单纯以血缘为依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表明

(

)A.宗法制度逐渐遭到破坏B.礼乐制度的渐趋世俗化C.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D.神权观念具有深远影响C

[解析]

根据“特别注重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以求祖先对政权的保佑”“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交流的加强,周边“夷狄”地区的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华夏的认同,而不是神权观念,排除D项。3.(2021·福州一中)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A

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解析]

旧贵族称谓等级的降低,一方面说明商鞅变法打破了旧有的贵族体系,一方面为新兴地主爵位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进取精神,故选A项;二十等爵制和基层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二十等爵制的推行意图打破旧体系,实现制度变化,并不是为了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排除C项;增强军队战斗力的是军功爵制,二十等爵制无法说明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4.(2021·济宁)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都以养士著称,其门下宾客数以千计;齐国国君则在国都临淄设置稷下学宫,广纳贤才。他们这样做旨在 (

)A.厚植政治势力 B.谋求抗秦策略C.实现富国强兵 D.笼络才能之士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各国君主“养士”、设立稷下学宫,广纳贤才。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诸侯厚植和扩大政治势力,以占据兼并战争中的优势,故A项符合题意;各国招揽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本国利益,而非简单谋求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