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五)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五)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五)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五)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五)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东城区二模)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 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2.(2024秋•四川期中)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3.(2024•雅安开学)日本学者曾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B.货币外流有效缓解日本钱荒 C.钱币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主要依托钱币进行对外交流4.(2024春•黄陂区期末)如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地点燕明刀(燕国货币)甘丹刀(邯郸铸造)平首方足布(三晋货币)平首尖足布(赵国货币)圜钱(秦、魏货币)凌源√√√√庄河√√√√√朝阳√√√√营口√√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5.(2024•张家口开学)唐末的铜钱短缺,形成五代时期蜀境的铁钱使用,辅之北宋中央政权铜钱偏重中原的权衡政策,四川形成北宋的铁钱专用区,“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履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携持。”这可以用来佐证()A.纸币诞生的历史背景 B.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 C.区域经济不平衡态势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6.(2024秋•陕西期中)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 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7.(2024•科尔沁区校级开学)乾隆初年始有洋钱通行。乾隆五十年以后,苏州开始通行洋钱定价,而弃纹银不用,后逐渐流行于黄河以南各省。民间的纳粮、商贾交易也用银元,还出现了大量“番舶”以收购纹银贩卖银元为业。这侧面说明了()A.白银开始货币化 B.经济形势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 C.海禁政策已废除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8.(2024•南宁模拟)清朝末年,各地流通成色杂乱的银元以及深受外国银行支持并借以居奇的鹰洋。北洋政府时期,整顿币值,统一铸造银币。这种新银币很快在国内支付交易中起到唯一主币的作用,其他货币在国内支付交易中逐渐趋于消失。这一变化()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C.反映了中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体现了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完善9.(2024•甘肃模拟)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A.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0.(2024秋•金塔县期中)下面是世界及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侦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根据表格可知()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A.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危机 B.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 C.国家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 D.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11.(2024•利津县校级开学)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被迫宣布,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同年12月中旬“十国集团”达成了协议:对各国货币汇率进行调整,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B.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奠定了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础12.(2024秋•泸县期中)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反映出()A.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扩大 B.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艰难曲折 C.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贸易手段 D.区域合作推进亚洲经济增长13.(2024秋•南通期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加之美国实行“购银法案”,人为提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致使资本外逃,通货紧缩,国内经济危机达于顶点。作为应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改订新约” B.发行法币 C.提高出口关税 D.发行金圆券14.(2024秋•金塔县期中)如图为我国古代人口数统计图,18世纪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曲线趋于重合,这一走势主要是由于()A.统一局面形成 B.赋役制度改革 C.高产作物引进 D.民众素养提高15.(2024•无锡模拟)据《旧唐书食货志》、《通典》等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均田赋税法令,作每丁岁入租庸调若干;开元二十五年令: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然而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以上记载均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据此可知()A.均田制是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 B.租庸调制和均田制都以人丁为标准 C.均田制的瓦解导致租庸调制的衰落 D.租庸调的负担者不一定是受田之人16.(2024秋•思明区校级期中)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又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数等,从中上等家庭里划分出参军的军户。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北魏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西魏的这一做法()A.缩小了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 B.探索了按户等征税的做法 C.强化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 D.预示了均田制度难以为继17.(2024秋•温州期中)在记载清朝政务管理的官方文献《清实录》中,顺康雍三朝“人丁”—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乾隆朝为年均1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如光绪朝历时34年,仅使用过9次。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政局动荡无暇管理户籍 B.税制改革淡化“人丁”概念 C.折射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剧18.(2024秋•宝安区月考)宋徽宗时,东京汴梁(今开封)有150万常住人口。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流动人口),远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处游历,不会因无“过所”(古代用于关卡通行证明的官文书)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这种变化,可溯源于()A.魏晋时期租调制 B.隋朝均田制 C.唐朝两税法改革 D.宋转运司制19.(2024秋•太原期中)1928年,通过与列强的积极谈判,国民政府以放弃内陆过境税和自孙中山时期的广州政府以来就一直课征的特别附加税为条件,换回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结果关税的岁入剧增,从每年的一亿二千万元升至1931年的三亿八千五百万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A.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B.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C.经济权益能够自主 D.财经状况有所好转20.(2024秋•潍坊期中)如图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以来进行的部分调整。这反映了我国()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 C.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重庆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七年(1474年)发行大明宝钞。金、银、铜钱皆遭禁用。后由于宝钞发行泛滥,持续贬值,白银价值相对稳定,到明朝中后期,随着租税折银、官俸银支、一条鞭法的逐步开放和改革的进行,从民间到官方都已经广泛承认白银的货币性质,白银通行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了。——摘编自李勇五《中国明清银本位货币制度研究》材料二:中世纪时期英国对其货币进行了严格治理。亨利一世规定:所有参与伪造的铸币师应遭受失去右手或被阉割的惩罚。爱德华一世于1299年,颁布“斯特普尼法”,规定:任何人不得携带国外劣质货币进入英国,否则将没收其商品,并处以死刑。1379年法令规定:每进口价值1镑的奢侈品或出口价值1镑的羊毛,商人均应为铸币厂带来1先令的贵金属,1397年又规定每出口一袋羊毛或240张羊皮等,均应向铸币厂寄存1盎司黄金,否则遭重罚。1411年、1464年又进行大规模的货币重铸,基本上消除了流通中的劣质货币,改善了货币流通环境。——摘编自崔洪健《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问题初探基于英王货币政策的考察》材料三:民国时期,我国经济困顿和币制混乱问题严重。1932年,美国白银政策使国际银价大幅度提升,又造成我国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引发了经济动荡。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具体内容如下:统一中国货币的发行权,所有税收和公私收支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法币与英镑挂钩,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改革后,银行的工业放款有所增加。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6年底工业放款金额为3873万元,比1926年底增长9.7倍。同时,仅1937年上半年的出口额就达到1935年同期的两倍左右。——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与外交》材料四:自鸦片战争以来,港币作为外币,长期操纵广东市场,加剧了广东金融的紊乱和货币的繁杂,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港币流通额巨大,信用深厚,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工具,给国家经济主权带来严峻挑战。港币问题若不解决,不仅财经税收受影响,且港币贬值还会使民众遭受严重损失。此外,港币还助长了地下金融活动,加剧了资金外逃现象。新中国成立前后,通过发行统一货币和利用政策手段逐步排挤港币,扩张人民币阵地,规定各大公共事业及铁路交通一律收人民币,严禁港币流通,成立机构组织港币收兑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在1950年底成功实现了港币的禁用和市场的统一。——摘编自周云、孟鑫珂《新中国初期港币问题:缘起、治理及市场统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对港币成功治理的意义。22.(2024秋•沈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战前,英国控制着200亿美元以上的国外投资,没有哪个金融中心可以比肩伦敦的地位。当时全球超过2/3的贸易信贷是通过伦敦进行的,超过一半的长期投资也是通过伦敦进行的。到了1919年,美国经济总量则达到了英、德、法三国总和的3.5倍。支撑英镑作为最主要国际货币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已然崩塌!——摘编自孙树强《英镑国际化的陨落》材料二:首先,要聚焦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位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支撑中国经济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本身并非目的。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民币如何获得广泛的境外市场需求,提升境外经济主体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特别是“第三方”对人民币的需求。再次,要重视国际货币权力问题,货币问题不仅涉及经济利益,还伴随着权力的存在。货币的国际化也自然会涉及和影响原有的国际货币权力关系。最后,要高度重视国内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作用。——摘编自赵媛《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世界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世界货币变化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意义。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五)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ADACDACDC题号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BDCBCDA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东城区二模)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 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铸造二铢钱,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发展,对钱币的需求扩大,B项正确;铸钱和土断政策无关,排除A项;当时铸币改革仅仅是在南朝,对结束分裂局面没积极作用,排除C项;二铢钱是铜钱,和纸币发行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024秋•四川期中)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货币演进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货币发行经历了由私人可以铸造到中央垄断的过程,表明汉朝政府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钱币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再到汉武帝多次发生改变,说明秦朝的半两钱没有一直通行,钱币重量也没有保持一致,排除A、B两项;汉代铜钱没有统一铸印年号的做法(唐宋开始才逐渐形成),而且C项在题干情境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2024•雅安开学)日本学者曾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B.货币外流有效缓解日本钱荒 C.钱币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主要依托钱币进行对外交流【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济受到中国的较大的影响,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出图的中国铜钱情况,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铜钱发行是否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日本发现的中国铜币,无法体现中国古代钱币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方式丰富多元,并非主要依托货币,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4春•黄陂区期末)如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地点燕明刀(燕国货币)甘丹刀(邯郸铸造)平首方足布(三晋货币)平首尖足布(赵国货币)圜钱(秦、魏货币)凌源√√√√庄河√√√√√朝阳√√√√营口√√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货币,需要结合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征来解答。【解答】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辽宁地区出现了秦国和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反映出当时一些诸侯国间有商业往来,即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商贸联系,D项正确;材料“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强调的并非货币使用状况的混乱,排除A项;战国时期,东北地区出现不同诸侯国的货币,不能说明民族间交融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齐国和楚国,只能说明区域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货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4•张家口开学)唐末的铜钱短缺,形成五代时期蜀境的铁钱使用,辅之北宋中央政权铜钱偏重中原的权衡政策,四川形成北宋的铁钱专用区,“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履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携持。”这可以用来佐证()A.纸币诞生的历史背景 B.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 C.区域经济不平衡态势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唐末的铜钱短缺,形成五代时期蜀境的铁钱使用,辅之北宋中央政权铜钱偏重中原的权衡政策,四川形成北宋的铁钱专用区”可知,在历史因素下,到北宋时期,四川地区成为铁钱专用区,但铁钱携带不便,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进而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所以材料可以用来证纸币诞生的历史背景,A项正确;整体来看,唐宋时期仍旧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不同地区货币种类的不同,但据此不能准确推知四川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能得知区域经济不平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农业、商业的态度,不能得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6.(2024秋•陕西期中)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 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海外贸易繁荣,故可用来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体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方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货币的银本位制,与纸币流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货币体系,并未说明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4•科尔沁区校级开学)乾隆初年始有洋钱通行。乾隆五十年以后,苏州开始通行洋钱定价,而弃纹银不用,后逐渐流行于黄河以南各省。民间的纳粮、商贾交易也用银元,还出现了大量“番舶”以收购纹银贩卖银元为业。这侧面说明了()A.白银开始货币化 B.经济形势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 C.海禁政策已废除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乾隆五十年以后,苏州开始通行洋钱定价,而弃纹银不用,后逐渐流行于黄河以南各省。民间的纳粮、商贾交易也用银元,还出现了大量‘番舶’以收购纹银贩卖银元为业。”可知,乾隆时期,洋钱逐渐在黄河以南各省流行,民间的交易及赋税也使用银元,说明当时大量的洋钱流入了中国,折射出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D项正确;明代时期,白银开始货币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海禁政策已废除”的说法与题意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4•南宁模拟)清朝末年,各地流通成色杂乱的银元以及深受外国银行支持并借以居奇的鹰洋。北洋政府时期,整顿币值,统一铸造银币。这种新银币很快在国内支付交易中起到唯一主币的作用,其他货币在国内支付交易中逐渐趋于消失。这一变化()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C.反映了中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体现了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完善【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时期,整顿币值,统一铸造银币。这种新银币很快在国内支付交易中起到唯一主币的作用,其他货币在国内支付交易中逐渐趋于消失”可知,北洋政府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北洋政府统一货币并不会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但无法得知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排除C项;北洋政府统一货币体现了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而不是完善,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9.(2024•甘肃模拟)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A.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货币的演变进程,解题关键信息是“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解答】A.货币运行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无关,排除;B.这样的设计将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据材料可知,秦代货币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割裂性,表现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这样的制度设计不利于维护国家对货币的统一管理,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正确;D.这一制度设计抑制了商品经济同小农经济之间的循环往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货币的演变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0.(2024秋•金塔县期中)下面是世界及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侦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根据表格可知()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A.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危机 B.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 C.国家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 D.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分析】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表格信息,从1951年到1968年,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从335亿美元增加到387亿美元,增加了52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却从229亿美元减少到109亿美元,减少了120亿美元,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从89亿美元增加到385亿美元,由于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和外债的持续增加,国际社会对美元信心的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严重危机,故选D项;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危机,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项;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4•利津县校级开学)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被迫宣布,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同年12月中旬“十国集团”达成了协议:对各国货币汇率进行调整,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B.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奠定了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说明改变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项正确;材料可推断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不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分裂,排除A项;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债权国和黄金储备国,基于此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2024秋•泸县期中)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反映出()A.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扩大 B.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艰难曲折 C.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贸易手段 D.区域合作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人民币国际化从开始到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经历了较长时间,也体现了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不断扩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艰难曲折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信息技术,也没有涉及贸易手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非区域合作,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2024秋•南通期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加之美国实行“购银法案”,人为提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致使资本外逃,通货紧缩,国内经济危机达于顶点。作为应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改订新约” B.发行法币 C.提高出口关税 D.发行金圆券【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改订新约”主要是指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争取关税自主权,与各国签订的一系列新条约。这一措施主要是关于关税自主,与直接应对白银外流和经济危机关系不大。B.发行法币是国民政府在1935年采取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白银外流和经济危机,国民政府决定废除银本位制,实行法币制度,即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法定货币。这一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国内货币供应,是直接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C.提高出口关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产业,但对解决白银外流和资本外逃的问题效果有限。D.发行金圆券是在1948年国民政府面临严重通货膨胀时采取的措施,与三十年代的情况不符。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4秋•金塔县期中)如图为我国古代人口数统计图,18世纪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曲线趋于重合,这一走势主要是由于()A.统一局面形成 B.赋役制度改革 C.高产作物引进 D.民众素养提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清朝以前,中国户籍统计中,隐瞒人口现象严重,而在清朝的18世纪之前,隐匿人口的情况得到较好的解决。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在于清朝通过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改革,逐渐废除了人口税,无地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进而使得隐匿人口现象大大减少,B项正确;统一局面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高产作物引进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无法解释“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曲线趋于重合”,排除C项;民众素养提高与人口的增长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4•无锡模拟)据《旧唐书食货志》、《通典》等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均田赋税法令,作每丁岁入租庸调若干;开元二十五年令: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然而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以上记载均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据此可知()A.均田制是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 B.租庸调制和均田制都以人丁为标准 C.均田制的瓦解导致租庸调制的衰落 D.租庸调的负担者不一定是受田之人【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以上记载均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武德二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可知,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租庸调制形成,但是当时均田制尚未颁行,体现了租庸调的负担者不一定是受田之人,D项正确;根据材料“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武德二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可知,武德二年时,均田制尚未推行前,租庸调制就已经开始推行,所以均田制并不是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排除A项;根据材料“作每丁岁入租庸调若干”“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可知,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确实都以人丁为标准,但材料的重点强调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并用“然而”引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均田制的瓦解与租庸调制衰落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2024秋•思明区校级期中)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又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数等,从中上等家庭里划分出参军的军户。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北魏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西魏的这一做法()A.缩小了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 B.探索了按户等征税的做法 C.强化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 D.预示了均田制度难以为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又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数等,从中上等家庭里划分出参军的军户。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北魏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可知,材料所述制度是府兵制,该制度划分中上等家庭参军,使得中上等的豪强地主获得通过军功获得政治地位的途径,且占地减税等经济权益进一步增强了其力量,C项正确;府兵制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豪强地主的跃迁,反而扩大的社会阶层的差异,排除A项;府兵制是按户等征兵,而非征税,排除B项;西魏时期均田制仍十分稳定,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7.(2024秋•温州期中)在记载清朝政务管理的官方文献《清实录》中,顺康雍三朝“人丁”—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乾隆朝为年均1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如光绪朝历时34年,仅使用过9次。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政局动荡无暇管理户籍 B.税制改革淡化“人丁”概念 C.折射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人丁”。【解答】A.康雍乾时期政局稳定,排除;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人丁出现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摊丁入亩,淡化了“人丁”的概念,正确;C.此时人口飞速增长,排除;D.材料只要涉及人头税的问题,不能看出土地兼并剧烈,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赋税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2024秋•宝安区月考)宋徽宗时,东京汴梁(今开封)有150万常住人口。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流动人口),远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处游历,不会因无“过所”(古代用于关卡通行证明的官文书)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这种变化,可溯源于()A.魏晋时期租调制 B.隋朝均田制 C.唐朝两税法改革 D.宋转运司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唐朝两税法被宋朝继承,因此,出现了四处游历的浮客,C项正确;魏晋时期租调制属于赋税制度,以人身为征税对象,不会导致浮客可以四处游历,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材料变化无关,排除B项;宋朝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9.(2024秋•太原期中)1928年,通过与列强的积极谈判,国民政府以放弃内陆过境税和自孙中山时期的广州政府以来就一直课征的特别附加税为条件,换回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结果关税的岁入剧增,从每年的一亿二千万元升至1931年的三亿八千五百万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A.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B.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C.经济权益能够自主 D.财经状况有所好转【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国际地位大为提高:虽然关税自主权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地位的变化,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层面的改善,而非国际地位的整体提升。此选项不够直接相关。B.贸易逆差得以扭转:材料中仅提及关税收入的增加,并未提及贸易逆差的情况,因此无法直接推断贸易逆差是否得以扭转。此选项缺乏直接证据支持。C.经济权益能够自主:尽管关税自主权的获得是经济权益自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经济权益能够自主”这一表述过于宽泛,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来全面支持这一点。此选项过于笼统。D.财经状况有所好转:根据材料,关税岁入的显著增加直接反映了财经状况的改善。这一具体且直接的指标支持了财经状况好转的结论。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2024秋•潍坊期中)如图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以来进行的部分调整。这反映了我国()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 C.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的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图中显示的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逐步提高,这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提高了个税免征额,以减轻居民的税收负担,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个税的征收额上升,没有涉及总税收的情况,不能得知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排除B项;个税提高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个税的提高能够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据材料不能得知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重庆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七年(1474年)发行大明宝钞。金、银、铜钱皆遭禁用。后由于宝钞发行泛滥,持续贬值,白银价值相对稳定,到明朝中后期,随着租税折银、官俸银支、一条鞭法的逐步开放和改革的进行,从民间到官方都已经广泛承认白银的货币性质,白银通行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了。——摘编自李勇五《中国明清银本位货币制度研究》材料二:中世纪时期英国对其货币进行了严格治理。亨利一世规定:所有参与伪造的铸币师应遭受失去右手或被阉割的惩罚。爱德华一世于1299年,颁布“斯特普尼法”,规定:任何人不得携带国外劣质货币进入英国,否则将没收其商品,并处以死刑。1379年法令规定:每进口价值1镑的奢侈品或出口价值1镑的羊毛,商人均应为铸币厂带来1先令的贵金属,1397年又规定每出口一袋羊毛或240张羊皮等,均应向铸币厂寄存1盎司黄金,否则遭重罚。1411年、1464年又进行大规模的货币重铸,基本上消除了流通中的劣质货币,改善了货币流通环境。——摘编自崔洪健《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问题初探基于英王货币政策的考察》材料三:民国时期,我国经济困顿和币制混乱问题严重。1932年,美国白银政策使国际银价大幅度提升,又造成我国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引发了经济动荡。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具体内容如下:统一中国货币的发行权,所有税收和公私收支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法币与英镑挂钩,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改革后,银行的工业放款有所增加。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6年底工业放款金额为3873万元,比1926年底增长9.7倍。同时,仅1937年上半年的出口额就达到1935年同期的两倍左右。——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与外交》材料四:自鸦片战争以来,港币作为外币,长期操纵广东市场,加剧了广东金融的紊乱和货币的繁杂,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港币流通额巨大,信用深厚,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工具,给国家经济主权带来严峻挑战。港币问题若不解决,不仅财经税收受影响,且港币贬值还会使民众遭受严重损失。此外,港币还助长了地下金融活动,加剧了资金外逃现象。新中国成立前后,通过发行统一货币和利用政策手段逐步排挤港币,扩张人民币阵地,规定各大公共事业及铁路交通一律收人民币,严禁港币流通,成立机构组织港币收兑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在1950年底成功实现了港币的禁用和市场的统一。——摘编自周云、孟鑫珂《新中国初期港币问题:缘起、治理及市场统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对港币成功治理的意义。【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需要概括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明朝赋税制度改革、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的措施,要概括材料二中英国政府出台的各种法令和规定。(3)本题主要考查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需要结合材料三阐述的改革内容及相关数据,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对港币成功治理的意义,要依据材料四描述的港币带来的问题以及治理后的成效进行总结。【解答】(1)明代白银货币化原因:根据材料“后由于宝钞发行泛滥,持续贬值,白银价值相对稳定,到明朝中后期,随着租税折银、官俸银支、一条鞭法的逐步开放和改革的进行,从民间到官方都已经广泛承认白银的货币性质,白银通行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宝钞制度缺陷致贬值失信;白银产量增、性能稳,成为理想货币;商品经济繁荣,贸易扩张,需稳定货币媒介;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等)及民间贸易自发选择推动白银成为主币。(2)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措施:根据材料“亨利一世规定:所有参与伪造的铸币师应遭受失去右手或被阉割的惩罚”分析得出,严刑峻法惩处货币伪造者;根据材料“爱德华一世于1299年,颁布‘斯特普尼法’,规定:任何人不得携带国外劣质货币进入英国,否则将没收其商品,并处以死刑”分析得出,立法严禁劣质外币流入,保障国内货币质量;根据材料“1397年又规定每出口一袋羊毛或240张羊皮等,均应向铸币厂寄存1盎司黄金,否则遭重罚”分析得出,规定贸易商输贵金属助铸币,确保原料供应与货币质量提升;根据材料“1411年、1464年又进行大规模的货币重铸,基本上消除了流通中的劣质货币,改善了货币流通环境”分析得出,多次重铸货币汰劣换新,优化货币流通生态。(3)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影响:根据材料“民国时期,我国经济困顿和币制混乱问题严重。1932年,美国白银政策使国际银价大幅度提升,又造成我国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引发了经济动荡”“统一中国货币的发行权,所有税收和公私收支款项均用法币支付”及所学知识,币制的改革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统一发行权遏制白银外流、稳定币值;根据材料“改革后,银行的工业放款有所增加。……同时,仅1937年上半年的出口额就达到1935年同期的两倍左右”分析得出,工业放款与出口猛增刺激经济复苏,提升经济活力;根据材料“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及所学知识,从长期看,货币主权受英牵制,后期滥发法币酿通胀恶疾,侵蚀经济根基,利弊交织影响深远。(4)新中国初期对港币成功治理意义:根据材料“港币作为外币,长期操纵广东市场,加剧了广东金融的紊乱和货币的繁杂,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分析得出,解决了广东金融紊乱和货币繁杂的问题,稳定了经济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材料“港币流通额巨大,信用深厚,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工具,给国家经济主权带来严峻挑战”分析得出,维护了国家的经济主权,摆脱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工具的影响;根据材料“港币问题若不解决,不仅财经税收受影响,且港币贬值还会使民众遭受严重损失”分析得出,避免了民众因港币贬值而遭受损失,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根据材料“此外,港币还助长了地下金融活动,加剧了资金外逃现象”分析得出,打击了地下金融活动,遏制了资金外逃现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总体来看,稳固新生政权经济防线。故答案为:(1)明代白银货币化原因:宝钞制度缺陷致贬值失信;白银产量增、性能稳,成为理想货币;商品经济繁荣贸易扩张需稳定货币媒介;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等)及民间贸易自发选择推动白银成为主币。(2)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措施:严刑峻法惩处货币伪造者;立法严禁劣质外币流入,保障国内货币质量;规定贸易商输贵金属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