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十)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春•福州期末)标语口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些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抗美援朝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2.(2024•朝阳区校级开学)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全国尚有23A.巩固人民政权的紧迫性 B.开创和平外交的重要性 C.新中国面临一穷二白的困境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3.(2024•江西三模)它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它”是指()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胜利 D.西藏和平解放4.(2024•鹰潭一模)1953年8月16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江苏省统计,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的有17331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129人。一些人说:“我们穿新衣,办新事,选出心上满意人”,此次选举体现了()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法制建设深入人心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践行人民民主原则5.(2024秋•香坊区校级月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根据以上材料可知()A.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宪法规定了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D.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6.(2024秋•黄山期中)据统计,从1954至1982年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签订的80多个双边协定、联合声明、宣言、公报及条约中都确认或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一些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在其重要文件上也不同程度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精神。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实践 B.能够全面解决国际纠纷和矛盾 C.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D.淡化我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7.(2024秋•富锦市期中)1950年2月1日,陈云在向中共中央的财经要事报告中明确强调,2月底以前建立国库。随后,政务院发布《中央金库条例》。在政务院严格督促下,加上地方的积极配合,到5月末全国建成金库1657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国财政金库体系。这些举措有利于()A.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B.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C.快速筹集战争需要物资 D.健全人民币的管理体制8.(2024秋•福建期中)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表明,新中国()A.注意落实土地政策 B.谨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C.依法消灭剥削制度 D.土改中注意保护工商业9.(2024秋•冀州区校级月考)据统计,1952年我国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从业人数约1000万。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手工业者的贫穷落后状态就难以改变。材料可用于说明()A.推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需要提上日程 C.计划经济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待遇 D.手工业技术落后阻碍生产力发展10.(2024秋•常州期中)1955年,各地农业合作社广泛发动群众,按照谁负担谁受益的原则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当年全国共扩大灌溉面积158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7.9亿斤。此举()A.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B.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C.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 D.推广了人民公社制度11.(2024秋•黄山期中)鞍钢工人王崇伦潜心攻关,大搞技术革新,改革创新了多种工夹具,提高了机床的加工能力,这使他一年完成四年多的任务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4年2月8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这()A.表明勇于创新成为国人的共识 B.反映了健康向上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C.佐证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彰显了经济恢复时期艰苦奋斗精神12.(2024秋•南通月考)如图是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及轻、重工业占比变化情况统计。该统计图反映出()A.重工业产值超过了轻工业 B.轻重工业相对协调的发展 C.轻工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D.上海已成为全国工业中心13.(2024秋•武汉月考)如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的使用频数,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B.三大改造的稳步推进 C.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4.(2024秋•嘉兴期中)毛泽东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这一外交方针的实施()A.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外交地位 B.使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往来 C.有利于新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定位 D.新中国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体现15.(2024•汕尾开学)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苏联与中国采取一致协议的原则,谋求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会上分工合作的策略迎合了双方需求;会外立足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进行了协调。最终印度支那和平协议达成。这一系列外交活动()A.彻底阻止了美国在远东的扩张 B.有效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有助于维护远东乃至世界和平 D.旨在满足美苏冷战对峙的需要16.(2024•浙江开学)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提到,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周总理的这一发言()A.使得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B.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C.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17.(2024秋•福州期中)随着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1973﹣1977年我国先后与西方国家达成了222个项目,进口技术设备总额达51.4亿美元,先后建成(或壮大)了多家大中型化工、采煤、电站等企业。这些成果()A.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B.促成中美两国建立大国伙伴关系 C.改变了我国计划经济模式 D.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8.(2024•福建模拟)1950年11月,新中国召开第一届戏曲工作会议,会上有人提出戏曲应该“百花齐放”,周扬认为这个提法很好,便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得到了肯定。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该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的这些表态()A.强调戏曲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B.调动了曲艺人士投身社会建设 C.增强了“双百”方针的影响力 D.指明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方向19.(2024•贵州)如图是1964﹣1976年间贵州省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贵州()A.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B.贯彻八字方针成效突出 C.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D.落实国家战略布局调整20.(2024•雷州市校级开学)“文革”“时期,工业建设仍得到发展。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是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2万个: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7.1万个,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这些企业的创办()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力 B.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 C.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D.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21.(2024•河北开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基地,成昆、湘黔铁路和沿线工业群使大小凉山、乌蒙山脉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现了“飞跃五十年”的进步。这种局面的形成()A.受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 B.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 C.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D.基于和平发展的考虑22.(2024•衡南县校级开学)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963——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种发展有可能得益于()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23.(2024春•海淀区校级期末)1958年,《人民日报》连载了长篇通讯《徐水人民公社颂》,宣布了徐水将要发射的“高产卫星”: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白菜一课500斤……这一现象说明了()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人民公社化运动成效显著 C.经济建设上出现严重失误 D.我国农业实现了现代化24.(2024春•赣州期中)这次会议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实现了由“照搬苏联”到“以苏为鉴”的转变,提出了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 C.“一五”计划已超额完成 D.成功出席了万隆会议25.(2024•雷州市校级开学)1956一1976年,我国涌现出以李四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A.敬业守信,敢于创新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二.材料题(共2小题)26.(2024•邯郸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主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响应这一号召,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由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产生政府,是这一时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最主要的特点。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民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主席张澜和无党派人士宋庆龄。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26人。民主党派人士广泛参政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新中国国家机构的建立,必需大量的有治国经验的人才,安排民主党派人士进入政府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民主党派中拥有一批成熟的政治家,成员文化素质较高,拥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济管理经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政治影响。1954年12月21日,人民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政协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样,“中国人民政协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存在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摘编自张涛《新中国建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特点》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泛参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54年人民政协性质的变化进行阐述。27.(2024秋•青岛月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建设》新中国建立后,西方媒体不断就“征粮”“征兵”“公债”“饥荒”“文化破坏”等议题大做文章,试图挑拨中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1952年,宋庆龄以中国福利会名义创办对外刊物《中国建设》,开展正面宣传新中国形象。主要作品有:《结束洪水的威胁》《新兵日记》《数百万工人涨工资》《北京的女电车司机》《一位乡村教师的扫盲行动》《旧博物馆的新生》《土地改革根除了封建主义》《工业化开始》《人民治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含义》《新成立的100万个农业合作社》等。到1952年底,《中国建设》发行范围达到118个国家。据驻外使馆反映,《中国建设》在国外博得好评,苏联的《新时代》转载其图片,英国权威报纸《曼彻斯特卫报》称之为“绝好的宣传杂志”,日本和平促进会来信要求发行日文版,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国际栏目主笔曾建议出法文版,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拉丁美洲代表希望能看到西班牙文版。马尔加什的一位读者说:“《中国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努力从不发达状态中解放出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摘编自贾一航《<中国建设>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1952—1956)》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中国建设》•国家形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十)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ABDDADDACB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BCCCCDDDDBD题号232425答案CAA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春•福州期末)标语口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些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抗美援朝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题干中“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口号直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相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并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新纪元,B项正确;抗美援朝是1950﹣1953年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进行的对外战争,与题干口号内容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运动,与题干口号的直接关联度不高,排除C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干口号反映的建国初期的背景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024•朝阳区校级开学)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A.巩固人民政权的紧迫性 B.开创和平外交的重要性 C.新中国面临一穷二白的困境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主旨,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巩固政权措施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美国干涉朝鲜内战,派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等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进行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土地革命、打击投机商人以及进行抗美援朝等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与外交、经济无关,故BC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4•江西三模)它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它”是指()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胜利 D.西藏和平解放【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B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抗美援朝是反侵略战争,不符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排除C项;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1年,不符合“结束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4.(2024•鹰潭一模)1953年8月16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江苏省统计,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的有17331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129人。一些人说:“我们穿新衣,办新事,选出心上满意人”,此次选举体现了()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法制建设深入人心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践行人民民主原则【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的有17331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129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有17331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129人。”可知,实现了大多数人参与选举,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现象,D项正确;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权建设,不是法治建设,排除B项;基层民主政治是在1989年开始确立的,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5.(2024秋•香坊区校级月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根据以上材料可知()A.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宪法规定了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D.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要求依据材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题干“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故D正确;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能说明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故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故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6.(2024秋•黄山期中)据统计,从1954至1982年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签订的80多个双边协定、联合声明、宣言、公报及条约中都确认或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一些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在其重要文件上也不同程度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精神。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实践 B.能够全面解决国际纠纷和矛盾 C.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D.淡化我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关键信息是“从1954至1982年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签订的80多个双边协定、联合声明、宣言、公报及条约中都确认或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解答】A.材料表明,从1954年到1982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众多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条约或文件中被提及和强调,这充分说明其对国际关系实践的影响之大,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只是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很多双边协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文件中被提及,但不能就此得出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普遍”一词过于绝对,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前,中美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并不认同中国提出的五项原则,排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有助于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但这不是题目所强调的重点,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7.(2024秋•富锦市期中)1950年2月1日,陈云在向中共中央的财经要事报告中明确强调,2月底以前建立国库。随后,政务院发布《中央金库条例》。在政务院严格督促下,加上地方的积极配合,到5月末全国建成金库1657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国财政金库体系。这些举措有利于()A.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B.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C.快速筹集战争需要物资 D.健全人民币的管理体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根据材料时间、内容信息分析其背景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正面临经济重建和稳定的问题,建立国库和财政金库体系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措施。【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建立全国财政金库体系,加强对财政和货币流通的控制,有助于健全人民币的管理体制。这一举措有助于规范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维护货币的稳定和信誉,从而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D项正确;“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逐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虽然建立国库和财政金库体系有助于资金的集中管理,但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筹集战争物资。战争物资的筹集涉及更广泛的军事和后勤系统,而不仅仅是财政管理,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8.(2024秋•福建期中)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表明,新中国()A.注意落实土地政策 B.谨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C.依法消灭剥削制度 D.土改中注意保护工商业【分析】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进行分析。【解答】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落实土地政策,但只是反映了材料中一层意思,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主旨,排除A项;谨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说法不当,只是对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排除B项;依法消灭剥削制度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主旨,对地主经营的工商业也有例外情况不得没收,排除C项;据题干“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信息可知,在开展土地改革的背景下,适当保护保护工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9.(2024秋•冀州区校级月考)据统计,1952年我国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从业人数约1000万。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手工业者的贫穷落后状态就难以改变。材料可用于说明()A.推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需要提上日程 C.计划经济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待遇 D.手工业技术落后阻碍生产力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解答】A.据材料“据统计,1952年我国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从业人数约1000万。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可知,1952年,手工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只有将手工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推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B.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故B项错误;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建立,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据材料可知,手工业“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的原因并非手工业技术落后,而是手工业没有“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三大改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4秋•常州期中)1955年,各地农业合作社广泛发动群众,按照谁负担谁受益的原则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当年全国共扩大灌溉面积158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7.9亿斤。此举()A.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B.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C.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 D.推广了人民公社制度【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当年全国共扩大灌溉面积158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7.9亿斤”并结合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扩大了农业灌溉面积,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农业领域的合作化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已基本完成,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于1950年,1953年中美双方签署停战协定,排除B项;1958年,推广了人民公社制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1.(2024秋•黄山期中)鞍钢工人王崇伦潜心攻关,大搞技术革新,改革创新了多种工夹具,提高了机床的加工能力,这使他一年完成四年多的任务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4年2月8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这()A.表明勇于创新成为国人的共识 B.反映了健康向上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C.佐证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彰显了经济恢复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解题关键信息是“《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解答】A.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人文化程度等参差不齐,像王崇伦这样的创新精神是非常突出的典型,还处于大力倡导阶段,一个典型不能视为已经达成的共识,排除;B.据题干“王崇伦潜心攻关、大搞技术革新,一年完成四年多的任务量”及《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倡导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展现了健康向上的新风尚正在形成,正确;C.社论的标题仅是一种设想,王崇伦个人的突出表现不能佐证“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排除;D.从社论中能判断此时为“一五”计划时期,故经济恢复时期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2.(2024秋•南通月考)如图是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及轻、重工业占比变化情况统计。该统计图反映出()A.重工业产值超过了轻工业 B.轻重工业相对协调的发展 C.轻工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D.上海已成为全国工业中心【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及轻、重工业占比变化情况统计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图片数据可知,轻工业产值增长较快,重工业占比稳中有升,虽然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但是轻工业发展也较快,表明轻重工业相对协调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轻工业产值超过了重工业,排除A项;材料数据反映轻工业产值大致呈上升趋势,排除C项;材料涉及轻重产值在上海的发展状况,也未涉及与其他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中心,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3.(2024秋•武汉月考)如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的使用频数,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B.三大改造的稳步推进 C.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信息“新中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的频率呈下降趋势,反映了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更少的与过去对比,更少强调“新中国”,C项正确;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A项;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新中国的使用频率就有所下降,排除B项;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材料变化早于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14.(2024秋•嘉兴期中)毛泽东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这一外交方针的实施()A.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外交地位 B.使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往来 C.有利于新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定位 D.新中国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体现【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本题需结合“一边倒”的内涵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排除A项;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断绝往来,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样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从而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进而明确新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定位,C项正确;材料侧重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而D选项是外交政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5.(2024•汕尾开学)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苏联与中国采取一致协议的原则,谋求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会上分工合作的策略迎合了双方需求;会外立足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进行了协调。最终印度支那和平协议达成。这一系列外交活动()A.彻底阻止了美国在远东的扩张 B.有效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有助于维护远东乃至世界和平 D.旨在满足美苏冷战对峙的需要【分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苏两国在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率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的会前、会中、会外始终保持沟通,相互合作,促使印度支那和平协议得以最终达成,这有助于维护远东乃至世界的和平,C项正确;“彻底”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上朝鲜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排除B项;“满足美苏冷战对峙的需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6.(2024•浙江开学)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提到,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周总理的这一发言()A.使得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B.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C.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及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期间,面对部分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周恩来果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会后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关系,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推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在1949年至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4秋•福州期中)随着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1973﹣1977年我国先后与西方国家达成了222个项目,进口技术设备总额达51.4亿美元,先后建成(或壮大)了多家大中型化工、采煤、电站等企业。这些成果()A.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B.促成中美两国建立大国伙伴关系 C.改变了我国计划经济模式 D.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达成了222个项目”“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建成(或壮大)了多家大中型企业”可知,我国工业化建设得到一定发展,这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正确。1973年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排除A项;中美两国的伙伴关系建立于21世纪,排除B项;1973﹣1977年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才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2024•福建模拟)1950年11月,新中国召开第一届戏曲工作会议,会上有人提出戏曲应该“百花齐放”,周扬认为这个提法很好,便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得到了肯定。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该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的这些表态()A.强调戏曲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B.调动了曲艺人士投身社会建设 C.增强了“双百”方针的影响力 D.指明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方向【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戏曲“百花齐放”的肯定以及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指明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方向,即鼓励各种戏曲艺术共同发展,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戏曲发展的态度,而非强调戏曲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调动曲艺人士投身社会建设的内容,排除B项;此时“双百”方针尚未正式提出,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学生需了解我国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19.(2024•贵州)如图是1964﹣1976年间贵州省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贵州()A.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B.贯彻八字方针成效突出 C.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D.落实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出于国防等战略考虑,国家进行了“三线建设”,将大量的工业项目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贵州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这一时期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有了很大变化,体现了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贵州积极落实了国家的这一战略部署,D项正确;仅从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不能直接得出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排除A项;八字方针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调整国民经济,与材料时间不完全对应,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看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情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学生需了解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我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出现的问题。20.(2024•雷州市校级开学)“文革”“时期,工业建设仍得到发展。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是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2万个: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7.1万个,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这些企业的创办()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力 B.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 C.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D.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7.1万个,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965年至1979年,全国企业总数增长较多,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数量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D项正确;全国工业建设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但这些企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不会增强地方的整体实力,不会加剧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排除A项;企业规模的扩大,工业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造成国家财政的流失,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工业建设的发展,没有涉及各种工业发展的情况,不能反映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21.(2024•河北开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基地,成昆、湘黔铁路和沿线工业群使大小凉山、乌蒙山脉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现了“飞跃五十年”的进步。这种局面的形成()A.受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 B.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 C.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D.基于和平发展的考虑【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年至195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三线建设以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为目的,而且材料中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文革”时期,“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当时的建设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思想,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22.(2024•衡南县校级开学)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963——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种发展有可能得益于()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依据题干“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及所学可知,到1965年,得益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增长,D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是1983年以后,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23.(2024春•海淀区校级期末)1958年,《人民日报》连载了长篇通讯《徐水人民公社颂》,宣布了徐水将要发射的“高产卫星”: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白菜一课500斤……这一现象说明了()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人民公社化运动成效显著 C.经济建设上出现严重失误 D.我国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白菜一课500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经济建设上出现严重失误,C项正确;材料现象导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并没有使农业取得巨大成就,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左倾错误泛滥,“人民公社化运动成效显著”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现象说明了经济建设上出现严重失误,未体现我国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24.(2024春•赣州期中)这次会议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实现了由“照搬苏联”到“以苏为鉴”的转变,提出了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 C.“一五”计划已超额完成 D.成功出席了万隆会议【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题目材料“这次会议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提出了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共八大的特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A项正确;中共七大是1945年,排除B项;“一五计划”是1957年完成的,排除C项;万隆会议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5.(2024•雷州市校级开学)1956一1976年,我国涌现出以李四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A.敬业守信,敢于创新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时期,我国涌现出以李四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敢于创新,敬业守信,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A项正确;“和平民主,反对独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开启于1978年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坚持科学,崇尚民主”是现代的价值观,与材料“1956一1976年”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二.材料题(共2小题)26.(2024•邯郸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主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响应这一号召,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由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产生政府,是这一时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最主要的特点。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民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主席张澜和无党派人士宋庆龄。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26人。民主党派人士广泛参政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新中国国家机构的建立,必需大量的有治国经验的人才,安排民主党派人士进入政府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民主党派中拥有一批成熟的政治家,成员文化素质较高,拥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济管理经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政治影响。1954年12月21日,人民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政协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样,“中国人民政协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存在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摘编自张涛《新中国建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特点》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泛参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54年人民政协性质的变化进行阐述。【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泛参政的原因,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1954年人民政协性质的变化,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解答】(1)由材料“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主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可知,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泛参政与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统一战线政策、新中国政权的民主性质有关;由材料“新中国国家机构的建立,必需大量的有治国经验的人才,安排民主党派人士进入政府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可知,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泛参政的原因是经济恢复和国家管理的需要;由材料“民主党派中拥有一批成熟的政治家,成员文化素质较高,拥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济管理经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政治影响”可知,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泛参政的原因是民主党派成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拥有丰富的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商务楼食堂承包经营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国际旅游包机服务合同执行2篇
- 2025年厂外施工临时用水用电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服装出口销售合同定制版3篇
- 2024版简易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度政府大数据服务中心外包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4聘用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新型建筑钢结构工程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慧停车系统设计与施工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运营管理合同2篇
- 衡水市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 护理安全用氧培训课件
-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课题报告
- 注册电气工程师公共基础高数辅导课件
- 土方劳务分包合同中铁十一局
- 乳腺导管原位癌
- 冷库管道应急预案
- 司法考试必背大全(涵盖所有法律考点)
- 公共部分装修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 《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考试复习题库(共250余题)
- 装饰装修施工及担保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