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3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科硏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0~20cm
20~40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0~20cm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D.在20~40cm土层,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佳2、某地在多年前发生森林火灾。近日某科研小组调查发现,该地现已人工栽种了红松幼苗,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大B.火灾过后的森林土壤内分解者分解活动增强C.人工栽种了红松幼苗大大加速了群落演替的速度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之间竞争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竞争可能会促使生物种群发生进化B.竞争可能会改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竞争的强度与资源的充裕程度呈正相关D.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人类活动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A.随意排放工业废水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C.分类投放生活垃圾D.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漠化5、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影响b区域动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abc三个区域由于地形的起伏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6、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0-t3,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的种群数量B.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C.t4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D.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终甲种群将被乙种群完全排除7、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范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等都与全球碳循环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应从我做起关心碳循环。下列关于目前全球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能够反复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碳B.二氧化碳浓度在生物圈中的持续增高可引起温室效应C.工业化加速了碳排放,不利于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碳的速率远大于生物圈中释放碳的速率8、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科学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模型构建法:林德曼对塞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B.差速离心法:沃森和克里克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C.对比实验法: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D.不完全归纳法: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部分“三北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C过度放牧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系统整体性原理A.AB.BC.CD.D10、如图表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各不相同C.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2℃、90%时,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11、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12、由于人们过度垦荒,某些草原出现了石漠化,在雨水冲刷下,石头上薄薄的土壤流失掉,剩下了寸草不生的石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将石漠化地区的人搬迁后,该地区将会在较短时间内演替为草原B.发生在石漠化地区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石漠化的灾难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D.人类应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适当对草原进行开发利用1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B.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C.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利用该模型能够解释猎物和捕食者双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5、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6、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7、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8、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9、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0、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2、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2分)23、为了提高某地区的生态建设;一研究小组对该地区的一些已建设的生态工程和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改善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甲);为了缓解蝗灾,保护该地区的草地,研究小组调查了几种主要的蝗虫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的影响(如图乙)。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_;该群落及生存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生态浮床中种植的植物具有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3)请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原因: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图乙结果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9分)24、图1为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的食物网示意图;图2为某一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蜘蛛和瓢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图1食物网中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
(2)若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
(3)若图2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K1/K2/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用图2中标号甲;乙、丙表示)。若图2种群为长江流域的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为曲线乙。当种群数量为K2时,对扬子鳄种群的保护措施有_____。
(4)假如蜘蛛的食物3/4来自瓢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蜘蛛种群增加的重量为40g,那么共消耗植物_______g。
(5)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培养的微生物来分解垃圾,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微生物分解途径优于垃圾焚烧途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
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包含了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因此可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垂直结构能使土壤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B正确;
C;在0~20cm土层;各个区域中同种类线虫的丰度差距并不明显,据此可说明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C正确;
D;在20~40cm土层;实验2区的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比实验1区和常规区都更大,说明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差,D错误。
故选D。
【点睛】2、C【分析】【分析】
影响群落演替的外界环境因素:(1)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2)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详解】
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先是逐渐增大,达到顶级群落时,物种丰富度保持稳定,A错误;
B、火灾使枯枝落叶和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导致土壤内分解者分解活动减弱,B错误;
C、自然条件下,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人工栽种了红松幼苗,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大大加速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D错误。
故选C。3、C【分析】【分析】
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详解】
A;在竞争过程中;生存能力较差的个体会被淘汰,从而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种群发生进化,A正确;
B;竞争可能会改变群落中种群的种类;使丰富度发生变化,B正确;
C;资源越充足;竞争强度越小,因此竞争的强度与资源的充裕程度呈负相关,C错误;
D;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也会有相同的资源需求;如水源等,故二者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C。4、A【分析】【分析】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有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详解】
A;随意排放工业废水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该理念不符合,A错误;
B;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形成绿水青山,B正确;
C;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能保护环境;与该理念相符,C正确;
D;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漠化;有利于保护环境,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符,D正确。
故选A。
【点睛】5、C【分析】【分析】
本题依托高山;森林、海洋的植物分布状况示意图;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群落结构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
该图不同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的不同植物类群,不属于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b、c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说明b、c两个生物群落都有垂直结构,C正确;abc三个区域由于地形的起伏分布着不同的生物,所对应的群落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C。6、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t0-t4,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其数量增长呈“S”形,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在t4后维持稳定;即乙种群的数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详解】
A;图示为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的种群数量大小,A错误;
B、由图可知,在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零,二者的种群数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故二者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B错误;
C、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仍大于零,且呈上升的趋势,故乙种群的数量将继续增加,C正确;
D、t0-t4,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其数量增长呈“S”形,t4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在t4后维持稳定;即乙种群的数量持续增加。故甲;乙种群之间不为种间竞争关系,且甲种群并不会被乙种群完全排除,D错误。
故选C。7、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往复循环。
【详解】
A;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故生物群落能够反复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碳,A正确;
B;二氧化碳浓度在生物圈中的持续增高会打破碳平衡;可引起温室效应,B正确;
C;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
D;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碳的速率与生物圈中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同,但工业化等过程加速了碳排放,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碳的速率可能低于生物圈中释放碳的速率,D错误。
故选D。8、B【分析】【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
A;林德曼对塞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属于数学模型的构建;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没有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同时该实验所用方法为密度梯度离心法,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利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属于对比试验,C正确;
D;施莱登与施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得出了“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结论;该结论是建立在部分动植物细胞研究基础之上,并未将所有生物的细胞都进行研究,因此不属于完全归纳法,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无废弃物农业是将一个系统中的废物作为另一个系统中的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故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
B;三北防护林是人工种植的单一的林木;违背了多种多样性原理,B正确;
C;过度放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使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说明没有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D错误。
故选ABC。10、A:C: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图表示的是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自变量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因变量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中温度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
【详解】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A正确;
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曲线纵坐标数值有时会相同,即种群的数量有时会相同,B错误;
C;同种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同,故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正确;
D;由图可知;图中温度为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该条件下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D正确。
故选ACD。11、A:B:C【分析】【分析】
题意分析;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详解】
A、已知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而乙种群的L值约为1.0,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相等,A正确;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因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具体数量未知,所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B正确;
C、1〜3年,乙种群的值持续大于1.0,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从第3年末开始减少,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中,甲种群的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率保持一定,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故选ABC。12、C: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
【详解】
AB;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发生在该地区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过程漫长,演替为草原需要很多年,因此即使人们搬离该地区,该地区也不会在较短时间内演替为草原,AB错误;
C;该实例中过度垦荒导致了石漠化;即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C正确;
D;人类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适当对草原进行开发利用,D正确。
故选CD。13、C:D【分析】【分析】
1;循环因果关系: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捕食者——猎物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反映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因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数量变化,A错误;
B、分析图可知,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2和N2;B错误;
C、从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减少,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减少后,减少了对被捕食者的捕食,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在N2-N3段;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的食物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增多后,捕食增多,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
D;该模型是捕食者——猎物模型;利用该模型既能解释由于捕食者的存在,导致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也能解释由于被捕食者的存在,导致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4、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15、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21、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2、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四、实验题(共1题,共2分)23、略
【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
【详解】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食用、药用属于人类直接利用的价值,美化环境、净化水体是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3)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是因为,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
(4)图示结果是蝗虫密度与牧草产量的曲线图关系,属于数学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结合题目信息,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说明牧草产量增加,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食取量;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蝗虫对生态系统不会构成危害。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解析】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直接和间接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数学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食取量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五、综合题(共1题,共9分)24、略
【分析】【分析】
1;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DesignofMachineToolJig》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浙江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牡丹繁育研发观光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牡丹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草地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创新创业论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河北省建筑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中国农业-高考地理复习
- 《岩体力学性质》课件
- 《心绞痛的家庭急救》课件
- 形式与政策-课程报告
- 《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的研究》中期报告
- 2025年四川成都市温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选聘编外专业技术人员20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手术室发生地震应急预案演练
- 配合、协调、服务方案
-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年版)
- 期末测试卷(一)2024-2025学年 人教版PEP英语五年级上册(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装饰装修设备表
- 汉服娃衣创意设计与制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