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师大新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66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某哺乳动物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A.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B.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不正常D.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2、如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分别表示转录、复制、翻译B.正常人体细胞能完成的过程是①②⑤C.③过程始于起始密码子,止于终止密码子D.④过程为逆转录过程,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DNA分子复制时所需原料为A.4种脱氧核苷酸B.20种氨基酸C.葡萄糖D.4种核糖核苷酸4、某植物有缺刻叶品系甲和乙,让它们分别与一纯合的正常叶植株丙(AABBCC)杂交得F1,F1自交得F2,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测正确的是()。杂交组合甲×丙乙×丙F1全为正常叶植株全为正常叶植株F2正常叶植株36株,缺刻叶植株28株正常叶植株27株,缺刻叶植株37株

A.品系甲、乙均为纯合子,其控制叶形的基因型均有多种可能B.控制叶形的三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上述F2中的杂合子植株自交均会发生性状分离D.上述两个F1杂交,理论上后代正常叶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7/185、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的某一时期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段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都含有23条染色体6、下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遗传)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5号和9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C.7号携带该致病基因概率为2/3D.7号与8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1/127、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每代DNA分子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DNA复制的原料为含15N的脱氧核苷酸B.第二代的离心结果可说明DNA的复制不是全保留复制C.第三代试管中2条带的DNA分子均含有14ND.本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8、科研人员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发现了两种突变类型,这两种基因突变前后的碱基变化及对蛋白质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突变基因IⅡ碱基变化C→TGGCTT→TGG蛋白质变化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玉米短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与野生型玉米不同A.两种突变类型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基因I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导致基因中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C.基因I和基因Ⅱ都由玉米的原基因突变而来,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D.玉米原基因突变为基因Ⅱ后,突变基因中嘌呤的比例没有发生改变9、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以下家系图中患者所患疾病可能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的是()

A.①B.②C.③D.④11、下图是用32p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32p标记的是噬菌体外壳的磷脂分子和内部的DNA分子B.过程②应短时保温,有利于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过程③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过程④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说明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3、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A.没有蛋白质产物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14、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将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曲线可代表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B.b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C.后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曲线应处于a曲线和b曲线之间D.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15、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鸟嘌呤碱基数为b,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aB.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a+bC.T的数量为a-bD.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16、某植物经化学诱变剂EMS处理后得到三个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EC2-115、EC2-214和EC1-188),突变株EC2-115、EC2-214经低温诱导可恢复育性,二者相互杂交的后代均可育。对ECI-188进行基因定位发现,该突变体中AtMYB103基因发生了点突变,转录的mRNA中由原来的CAA变为了UA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突变株EC2-214经低温诱导后恢复育性说明生物体的表型取决于环境B.突变株EC2-115与EC2-214的突变基因可能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C.突变株EC1-188中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由T/A碱基对替换为C/GD.三种突变体分别与可育品系正反交,可验证突变基因位于细胞核内17、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为可育雌性,XO为不育雄性。果蝇的白眼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经射线处理后,与白眼雌蝇杂交,后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蝇,可能的原因是A.雄蝇的某些精子中红眼基因缺失B.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C.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分离D.雄蝇的某些精子中红眼基因突变为白眼基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8、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_____,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_____。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_____和_____的现象叫做_____。19、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时,_____彼此分离,分别进入_____中,配子中只含有_____中的一个。20、准确复制的原因:

(1)DNA分子独特的_____提供精确的模板。

(2)通过_____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21、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证据。22、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_____,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____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_____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_____。体现了有性生殖的_____性。就进行_____的生物来说,_____和_____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_____细胞中____的恒定,对于生物的_____,都是十分重要的。23、DNA是_____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______载体,每条染色体上有___________DNA分子。24、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25、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获得______________植株,然后______________这些植株的染色体数目______,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单倍体育种培育的植株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都是___________,自交后代______发生性状分离。单倍体育种的突触优点是能_______________。26、____称为一个物种。也就是说,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_____,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7、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远缘杂交,培育出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要表现型_________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_______代。

(3)小偃麦有蓝粒品种。如果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经检查,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______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代自交,请分别分析F2代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个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时处于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

②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____倍体植物;

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21分)28、下图表示由甲;乙两种植物逐步培育出戊种植物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Ⅰ过程培育出丙种植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将甲、乙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植株,并在________期用__________(化学物质)处理,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方法二:先取甲、乙两种植物的________,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获得具有活力的________;然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融合、筛选出基因型为________的杂种细胞;接下来将该杂种细胞通过____________技术培育出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此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克服了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种植物;发生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丁种植物经Ⅲ培育成戊种植物的过程,在育种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________(填“能”或“不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29、研究发现;子房中的胚珠能释放一种多肽L,引导花粉管向胚珠定向生长,完成受精。为研究花粉管感知多肽L的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

(1)多肽L能与花粉管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花粉管定向生长,这体现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2)科研人员发现,蛋白A是花粉管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激酶复合体,受体与多肽L结合后会引起蛋白激酶发生磷酸化,进而向花粉管细胞传递信号,引发定向生长。科研人员获得了一种基因型为aa的突变体植株,突变后的蛋白A仅能结合多肽L,而不能发生磷酸化,推测突变的蛋白A发生的结构变化为_________。据此推测,该突变体植株的花粉管可能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又发现B、C和D三个与蛋白A类似的受体-蛋白激酶复合体,并分别获得另外三种与A基因改变相似的基因型分别为bb;cc和dd的突变体植株。为研究A、B、C、D是通过同一信号通路还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调控花粉管定向生长;科研人员对双基因突变体和单基因突变体的表型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①aabb植株的花粉管定向生长异常的比例比aaBB或AAbb高。

②ccdd植株的花粉管定向生长异常的比例比ccDD或CCdd高。

③aacc植株的花粉管定向生长异常的比例与aaCC或AAcc相近。

据上述结果推测:_________。

(4)科研人员猜想,蛋白A与C相互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胚珠中的助细胞通过_________方式释放多肽L,多肽L分别与花粉管细胞膜上的蛋白A、C相结合,进而导致_________。

(5)为验证上述作用机制,科研人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研究方案:用多肽L处理花粉管细胞,再提取细胞膜上的A-C-L复合体,利用抗A-C-L复合体的抗体进行鉴定。本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上述机制,理由是_________。30、下面是某运动物体(2n=4)部分细节细胞分裂的提示图,A~E分子代表不同分裂过程的细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物是___________性动物,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C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

(3)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详解】

A;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初级精母细胞会产生两个数目不正常的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分裂时数目不再变化,所以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故A正确;

B;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不会引起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故B错误;

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不正常只会导致两个配子数目的变化;故C错误;

D;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只会导致两个配子数目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A。2、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其中①为DNA分子的复制,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逆转录过程,⑤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表示复制、转录、翻译,A错误;

B;正常人体细胞能完成的过程是①②③;⑤为RNA分子复制过程,通常发生在一些RNA病毒中,B错误;

C;③为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始于起始密码子,止于终止密码子,C正确;

D;④过程为逆转录过程;信息传递过程是RNA→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故选C。3、A【分析】【分析】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复制是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详解】

DNA分子复制的产物是DNA;因此DNA分子复制时所需原料为4种脱氧核苷酸。

故选A。4、D【分析】【分析】

分析图表数据信息,甲和丙杂交,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36÷(36+28)=9/16,说明F1中有两对等位基因,由此判断甲的基因型;乙和丙杂交,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27÷(37+27)=27/64,说明F1中有三对等位基因;由此判断乙的基因型;正常叶的基因型是A_B_C_,其余基因型都是缺刻叶,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甲和丙杂交,F1全为正常叶,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36÷(36+28)=9/16,说明F1中有两对等位基因,因此甲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乙和丙杂交,F1全为正常叶,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27÷(37+27)=27/64,说明F1中有三对等位基因,基因型是AaBbCc,乙的基因型是aabbcc;正常叶的基因型是A_B_C_,其余基因型都是缺刻叶,所以甲乙都是纯合子,但乙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cc;A错误;

B;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均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C、乙丙杂交F1基因型是AaBbCc,如果F2自交,只有正常叶的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缺刻叶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例如Aabbcc的杂合子;自交都是缺刻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如果甲的基因型是AAbbcc,则F1基因型是AABbCc,乙丙杂交F1基因型是AaBbCc;二者杂交,正常叶的比例为1×3/4×3/4=9/16,纯合子AABBCC=1/2×1/4×1/4=1/32,所以正常叶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2÷9/16=1/18,杂合子的比例为17/18,D正确。

故选D。5、B【分析】【分析】

上图曲线既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亦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若表示有丝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于后期,则ac段代表间期,cd段代表前期和中期,def代表后期和末期;若表示减数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ac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f段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

A;若该图曲线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既有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也有处于减数第二次前期和中期的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等位基因的分裂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cd段,B正确;

C;这是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板,C错误;

D;ef段包括后期和末期;因此,细胞质未分裂成两个时均含46条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时每个细胞中含23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B。6、C【分析】【分析】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6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则6号基因型为aa,1号和2号基因型均为Aa,5号和7号基因型均为1/3AA或2/3Aa,3号患病,基因型为aa,8号和9号的基因型均为Aa。

【详解】

A;据分析可知;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6号,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故5号和9号个体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错误;

C;1号和2号均正常;其女儿6号患病,基因型为aa,故7号基因型为1/3AA或2/3Aa,携带该致病基因概率为2/3,C正确;

D;7号(1/3AA或2/3Aa)与8号(Aa)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3×1/4)×1/2=5/12;D错误。

故选C。

【点睛】7、C【分析】【分析】

第一代DNA分子分布在轻带,说明两条链均含14N,第二代DNA分子分布在中带,说明其一条链为14N,一条链为15N,第三代DNA分子分布在重带和中带,中带的DNA分子一条链为14N,一条链为15N,重带的DNA分子两条链均为15N。据此可说明该过程是两条链均为14N的DNA在15N的培养液中增殖两代的结果。

【详解】

A、根据第一代DNA分布在轻带,第二代DNA分子分布在中带,说明DNA复制过程中掺入了15N,即该实验中DNA复制的原料为含15N的脱氧核苷酸;A正确;

B、第二代的离心结果全为中带,可说明DNA的复制不是全保留复制,若为全保留复制,应形成一个两条链均为14N的DNA,一个两条链均为15N的DNA;分布在轻带和重带,B正确;

C、第三代DNA分子分布在重带和中带,中带的DNA分子一条链为14N,一条链为15N,重带的DNA分子两条链均为15N,所以第三代试管中只有中带的DNA分子含有14N;C错误;

D;本实验利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DNA的两条链;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析推测DNA分子两条链的标记情况,D正确。

故选C。8、D【分析】【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详解】

A;两种突变类型均为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结构内部,以碱基为单位,因而不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错误;

B;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基因I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导致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因而表现为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玉米短,B错误;

C;基因I和基因Ⅱ都由玉米的原基因突变而来;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错误;

D;玉米原基因突变为基因Ⅱ后;基因的结构依然为双螺旋结构,DNA双链中嘌呤数依然等于嘧啶数,因此,突变基因中嘌呤的比例没有发生改变,依然为基因中碱基总数的50%,D正确。

故选D。9、B【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A地区生物逐渐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只有生殖隔离形成后,才会形成新物种。

【详解】

在上述过程中说明地理隔离最终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不是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甲;乙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乙、丙是两个存在生殖隔离的种群,它们的基因频率无法进行比较,C错误;甲、丙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有明显差异,但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并不是完全不同的,D错误。

故选B。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A:C:D【分析】【分析】

“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则“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为隐性;再依据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结合系谱图中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明辨致病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若无上述规律,则根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及规律分别加以讨论。

【详解】

A;①中第二代中家庭双亲均正常;女儿患病,父亲不患病,据此可推知:该病肯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②中第二代家庭中双亲患病;而儿子不患病,为显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而该遗传图谱中母女均患病,说明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

C;③系谱图中第二代家庭的双亲均正常;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

D;④家系中若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的父亲若为杂合子,则可以同时出现患病和不患病的子代,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该题关键是利用以下口诀可快速判断遗传方式。“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子有正常,此病一定非伴性,女病父子病,此病不一定;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女有正常,此病一定非伴性,男病母女病,此病不一定(此时注意有中生无,必须双亲都有病)。”11、A:B:D【分析】【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A;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噬菌体外壳由蛋白质组成,不含磷脂分子,A错误;

B;过程②应短时间保温;保证噬菌体将DNA全部注入细菌内部,又避免时间长了导致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错误;

C;过程③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正确;

D、缺少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不能说明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BD。

【点睛】12、A:B:D【分析】【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共同进化;A错误;

B;适应性变异是本来就产生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只是筛选出适应性的变异,B错误;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故选ABD。13、B:C:D【分析】【分析】

【详解】

A;由于是在基因中部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不可能没有蛋白质产物,A错误;

B;基因中部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后;转录出的mRNA在翻译为蛋白质时,有可能遇到终止密码子而终止,B正确;

C;D、在缺失位置后;转录出的mRNA在翻译为蛋白质时,有可能减少或增加氨基酸或者序列发生变化,C、D正确。

故选BCD。

【点睛】14、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后代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由此可见,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且无限接近于1;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且无限接近于1/2;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因此,图中a表示纯合子所占的比例,b表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c表示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详解】

A、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A正确;

BC、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并且它们各占一半,因此显性纯合子=1/2[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2,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相等,因此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也可用b曲线表示;B正确;C错误;

D、杂合子的比例为(1/2)n;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即c曲线,D正确。

故选ABD。15、B:C【分析】【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和G配对)。

【详解】

A;1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脱氧核糖组成;因此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a,A正确;

BC、由于A与T之间的氢键是2个,G与C之间的氢键是3个,胞嘧啶碱基=鸟嘌呤碱基=b,所以C与G的碱基对是b个,胸腺嘧啶碱基=腺嘌呤碱基=(a-2b)÷2=1/2a-b,因此DNA分子中氢键的总数是3b+(a-2b)÷2×2=a+b;B错误,C错误;

D、通过BC分析可知,双链DNA中,G+C=2b,则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D正确。

故选BC。16、A:C【分析】【分析】

基因突变: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详解】

A;突变株EC2-115、EC2-214经低温诱导可恢复育性;说明生物性状受环境影响,A错误;

B;突变株EC2-115与EC2-214的突变基因可能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

C;转录的mRNA中由原来的CAA变为了UAA;说明模板链上由GTT→ATT,因此发生了C/G替换为T/A,C错误;

D;由于细胞质基因来自于母本的线粒体;所以用三种突变体分别与可育品系正反交,用来验证突变基因位于细胞核内,D正确。

故选AC。17、A:C:D【分析】【分析】

本题中该白眼雄果蝇出现的可能原因有三种;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缺失、染色体变异,推出每种可能情况下该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进而作出判断。

【详解】

A、根据题干可知:果蝇的白眼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野生型红眼雄果蝇XAY经射线处理后,与XaXa白眼雌蝇杂交,后代应为XAXa,XaY,其中出现一只白眼雌蝇,可能是雄蝇的某些精子中红眼基因缺失,产生了X-的精子,与Xa的卵细胞受精产生了X-Xa的白眼雌性;A正确;

B、由于Y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雄性个体不会发生该基因的交叉互换,XaXa的雌性个体即使发生交叉互换仍只能产生Xa的卵细胞;故不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导致,B错误;

C、可能是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分离,产生了XaXa的卵细胞与Y的精子受精,产生了XaXaY的白眼雌性;C正确;

D、可能是雄蝇的某些精子中红眼基因XA突变为白眼Xa基因,与Xa的卵细胞受精产生了XaXa的白眼雌性;D正确。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8、略

【解析】①.显性性状②.隐形性状③.显性性状④.隐形性状⑤.性状分离19、略

【解析】①.配子②.成对的遗传因子③.不同的配子④.每对遗传因子20、略

【解析】【小题1】双螺旋。

【小题2】碱基互补配对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种类形态结构行为最直接最重要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多样性多样自然选择中进化优越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体染色体数目遗传和变异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主要主要1个或2个24、略

【分析】【详解】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解析】成对成对一个一条25、略

【解析】①.花药(或花粉)离体培养②.单倍体③.人工诱导④.加倍⑤.纯合⑥.不会⑦.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生殖隔离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7、略

【分析】【详解】

(1)由于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故亲本的一对等位基因是杂合的,另一对是纯合的,故共AaBB、Aabb、AABb、aaBb四种。

(2)线粒体DNA的遗传特点是细胞质遗传,因此若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题中母本必须是抗寒的,故以抗寒晚熟的个体作母本,早抗寒晚熟(aa)×不抗寒早熟(AA)→F抗寒早熟(Aa)→自交→F2抗寒早熟纯合体(AA)。

(3)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为染色体数量变异;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代;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产生不正常的F2代。

(4)①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所以为42条;

②配子染色体组数为1;则体细胞中含2组染色体组,所以是二倍体植物;

③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4。【解析】①.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②.抗寒晚熟③.F2(或子二)④.数目⑤.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代;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产生不正常的F2代。⑥.42⑦.二⑧.4五、综合题(共3题,共21分)28、略

【分析】【分析】

育种方法有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工程育种、诱变育种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

【详解】

(1)方法一:甲乙得到丙可以是甲乙先杂交,得到bD基因型的植株,并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就可以获得bbDD的个体;该方法类似多倍体育种。

方法二:转基因工程育种:先取甲、乙两种植物的体细胞,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水解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再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可使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杂种细胞bbDD。接下来进行原生质体培养(植物组织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